海内外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4:24 第一财经日报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为改革年。海内外的经济学家在11日到12日,在南开大学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分别谈了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现状的看法。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经济学教授钱颖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不是奇迹 中国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改革成果不是奇迹,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可以用资本积累、人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肖耿:需要解决企业家的原罪问题 内地在鼓励民营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我曾经研究过内地有24000家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1995年剩下了15000家,到了2002年只剩7000家,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改革表现在制度上的巨大变化和生产力方面的工业技术革命。 但是有一个尖锐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企业家原罪的问题。在过去的社会环境里,不违规就不能赚钱,那么在制度和规则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妥善处理。有两个原则可以借鉴,一个是财富创造原则;另一个是交易成本原则。需要得到一个资源时,有市场的时候交易成本是零,而有的地方没有市场,职能通过非市场手段来得到资源从而发展经济。 另外还要遵循责任制准则和产权准则,这是西方法律系统里的核心原则,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改革中。(陈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要争取国有产权体制下达到双赢博弈 国有企业的老总控制着企业,控制着收益,控制着权力,都不愿意退休。所以国有企业严重问题就是尖锐的权力斗争。 所有制与竞争的关系方面,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竞争力越充分,效率越高。实际上在公有制情况下,竞争充分,价值反倒减少了。因为国有企业存在恶性竞争,价格可以定在生产成本以下,他不关心成本,因为成本是分摊的,是社会化的,收益是私有化的。改制之前历来如此,只要有定价权,就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西方国有产权体制下,双赢的博弈容易达到。而在我们国家里,双赢博弈没法过渡。 另外,企业手里掌握着资源,就会利用资源与权力发展建设。中国的重复建设,也是所有制的结果。(陈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国企上市打破均衡,慎重执行 国企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根源在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为之服务,比如市场、法律,还有会计制度。 国有企业上市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体系,政府官员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的,而一旦改革打破这种均衡,中小投资者又缺乏控制风险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所以结果不一定是好的。至少我们要慎重面对这个问题。(陈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