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实施7年功成身退 别了凯恩斯先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04:13 第一财经日报 | |||||||||
特约评论员吴敏 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中国,终于颤颤巍巍地甩开了形影相随七年的拐杖———积极的财政政策。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学界和业界早已争论了很久,但本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
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1998年以来增发的9100亿元人民币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物价相对稳定、就业充分增长,国际收支连续几年“双顺差”、经济持续保持近两位数的发展。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七年,是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黄金七年”。 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名片称为“凯恩斯主义”。根据凯恩斯的主张,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这一良方在世界经济史中屡试屡爽,其最著名的广告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西方市场国家的滞胀给“凯恩斯主义”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这些困境并不能抹去凯恩斯主义的贡献。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阻止全球经济的衰退,以“人民币不贬值”来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但承诺的代价是物价低迷、失业增加、出口受挫、经济增长乏力等,为了使中国经济重新驶上快车道,199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运而生,且持续了七年之久。 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目前退出,时机较为合适。自今年五月份已来,控制投资规模已是宏观调控众矢之的:物价指标CPI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盆满钵满、民间投资急剧膨胀、GDP高速增长。这些都为积极财政政策退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不过,稳健的财政政策虽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但是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退出,在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如果其他投资方式如民间投资未能积极跟上,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得拭目以待。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目前消费需求仍未有效启动。虽然今年10月份,全社会零售总额达到了14%以上的增长,达到近几年来的历史最高点,但是如果剔除物价因素,其增长则只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此外,启动此轮经济增长的汽车和房地产消费需求,由于目前产能过剩或价格偏高,其后续消费能力将极为有限,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将会有限。 从出口看,虽然中国今年贸易进出口仍然保持顺差走势,逆转了年初的逆差局面,但部分归功于5月份以来的宏观调控。但是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大背景下,明年很有可能保持逆差或微幅顺差,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减弱。 从投资看,虽然目前随着中国投资体制的改革,资金来源已呈多元化发展,如私人资本投资领域的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随着WTO进程的长驱直入。但是,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利用方式以及结构调整等,都将是下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应该重新审视的问题;而民间投资由于目前禁区尚多、投资规模偏小,仍不能代替“国家队”的功能;此外,中国股市仍是“蜀中阿斗”,无法承担中国经济增长的“融资重地”之职;银行也由于商业压力和宏观调控,对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非常审慎。 因此,对于告别凯恩斯主义的中国来说,目前其当务之急是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多元化;下决心解决目前股权分置格局,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恢复其本质的融资功能;此外,还应尽快拆除民间资金进入壁垒,让其享受和外资、国资一样的“国民待遇”。唯有这样,在失去促进经济近年良性发展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一魔杖后,中国方能保持高速、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