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郎咸平质疑顾雏军 > 正文
 
国内外MBO动因截然不同 国企MBO当缓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 10:57 新京报

  最近,有着“郎监管”之称的学者郎咸平收到了顾雏军的发出的律师函,敢于说话的郎咸平可能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郎咸平再次对国企产权改制和MBO提出了自己的看法:MBO不适宜在中国推行!(8月17日《新京报》)

  应该说,这种看法在论者中早已得到广泛接受。但在经历2002年-2003年MBO狂潮之后,这种方式仍然没有停止,尽管每一桩大型的MBO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似乎最后都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不了了之。

  国外MBO的动因与国内MBO动因截然不同,前者是基于公司更好的成长性预期之上,采取的是以很高的外部溢价收购流通在外的股份;而国内的MBO则是以看起来相对较低的价格收购国有股,其动因,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基于产权制度、监管制度缺失,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管理层丰厚的回报,也可以说其动因是制度的缺失。

  学者惊呼“MBO可能成为管理层瓜分国有资产的最后的盛宴”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国内市场法规不健全,国有企业流通股比例过小的情况下,国内MBO的实施在一些方面面临着不可解决的问题:定价机制和资金来源。

  在国有资产必须按照不低于净资产转让的硬性约束下,MBO中有关国有资产的转让一般都按照该最低标准进行。企业的账面净资产成为MBO定价的主要依据,也成为衡量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主要标准。

  但显而易见,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主要不是净资产值,而是盈利能力及成长性。美国MBO的股权转让溢价平均高达30%以上,高时更多达几倍之上(有些时期内比杠杆收购的转让价格还要高)。尽管中国的MBO有其特殊性,但管理层收购的同样也不是静态资产,而是支配这些资产并使其盈利的权利。由于每股净资产仅是依据“历史原则”从会计角度对企业资产的记录,并不代表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以净资产出让国有资产,事实上是将企业未来的所有收益和收益权无偿让渡了。

  这似乎并不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理由。因为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双方交易的性质,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表明,一般情况下的地方政府并不是企业的产权主体,因此这种交易就无法视为完全的市场交易。双方基于自身利益而维护规范的动力不足,因此“暗箱操作”、“内部人控制”是很可能出现的。但即使国资的受让主体是其他形式,同样难以避免压低价格的现象。在这一点上,现在还缺乏一个比较好的可操作的定价模型。基于完全市场环境的收益计算,市场比较和贴现现金流计算对于现行模式下的国企来说,似乎都难以适用。

  而且,现行的MBO中,极少有利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行进行估值的做法。而定价越是扭曲(低),投资热情也会越高,管理层对于MBO的热情也会越高,这也可算作是MBO似乎方兴未艾的一个缘由。

  另一方面,MBO收购的资金来源也是向来为人诟病的一点,各个施行MBO的企业一直都对MBO资金来源避而不谈。但显然可以看出,最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在国外也是如此,60%来自于企业优质资产的抵押贷款,其他为企业次级债券和优先股,只有10%来自于管理层的股本金。但在中国,这种结构已明显不合理了,在国外是公司管理层收购在外流通股,而此处却是管理层拿着企业自己或者国有银行的钱来收购国有资产。这也是郎咸平所说的“保姆摇身变主人”的游戏中关键的一环。这其中的融资风险,最终还是要由国资来承担。

  在郎咸平解析顾雏军的收购手法时,压低价格也是主要手段之一,这就不能不引起有关“国资流失”的嫌疑,尽管这种资本手段是合法的。海尔在回应“秘密MBO”指责时仅用了一句“众所周知,海尔不是国有企业”,应该说海尔的职工持股也是利用了法规漏洞的。而且,如果海尔是国企,我们该怎样作答?

  应该说,只有在中国现在这个转轨的环境中,资本的所有制性质才会与效率的高下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国退民进”不是要国有资本流向私人,只是国家退出具体经济行为的经济主导模式。而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市场制度和竞争环境下,MBO的可行性实堪忧。11万亿元的国资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不注重解决制度的漏洞而冒进,可能将严重影响到社会正义和公平。

  □吴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MBO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