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表面的繁荣所蒙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 17:43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王莹莹 北京报道 “我不喜欢死盯住问题看,客观的结论应该着眼于全局、全世界。”亚奥理事会执委、北京奥组委执委、中体产业(资讯 行情 论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纪中手捧清茶,微笑着对记者说。12月8日下午,在北京国际大饭店二楼咖啡厅里,这位平和而矍铄的老人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2004年是中国的体育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体育界风起云涌。从北京奥运场馆破土动工到突然叫停,从雅典奥运会造就英雄到英雄们饱受非议,从足球罢赛风波到体育职业化道路如履薄冰,从国际赛事争相涌入到中国企业面对体育商机茫然无措……在体育圈打拼多年的魏纪中静观其变,并一如既往地用行动展现他的思考。 冷静看待体育市场的繁荣 雅典奥运会以来,中国市场以其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诱惑着一批又一批嗅觉敏锐的体育商人前来淘金。短短几个月内,中国体育市场便先后被中网、F1、NBA等世界顶极赛事搅得风生水起,空前繁荣。 “必须冷静分析中国的体育市场,不要被表面的增值所蒙蔽。”魏纪中提醒说,“我们不要只看增值,更要看市场的份额与质量。” 在魏纪中看来,国际市场全球化发展的程度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性高的国家占据优势。中国的优势是土地、廉价劳动力等流动性低的要素,而不是资本、技术、人才。因此,尽管我们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事实上一直在“为别人做嫁衣”。 “这种情况的改变取决于自己的实力”,魏纪中指出,市场是营销的温床,如果国内竞赛市场培植得好,那么这种情况定会得以改善。 不能忽视契约的力量 中超改革沸沸扬扬,有关中国体育市场机制的争论又掀起新一轮高潮。 “中国体育市场机制上没有太多问题,体育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较高。”魏纪中强调指出。据他介绍,中国最初的体育赛事总是交给IMG这样的外国公司负责,“市场化”的概念早已进入中国。但这些国外公司最终选择了放弃,主要是缘于中国赛事水平的低下与优秀运动员的流失。 日前,中国体育市场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无论是姚明奔赴NBA,还是体育部门对“刘翔们”的低水平开发,乃至“亮晶晶”的过度商业化,中国体育部门在运动员们的“人权”问题上,疲于应对但又无可奈何。 “这的确是很难回答的问题。”魏纪中承认,“这种情况类似于职业发明。如果不加以合同约定,个人在集体合作的环境中一旦获得成就,这个成就的归属便很难确定。体育市场的规范不能忽视契约的力量。” 在发达国家,运动员的人权完全是私人产品。运动员的管理通过契约形式,他们在接受国家的投入时,按照合同约定,会自愿放弃将来可能获得的部分权益。然而,在中国,运动员们完全按照“生产加工”模式进行培育,一旦出现意外,就有可能上升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度。 在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依靠行政命令只能矛盾重重。“要么签订契约加以规定,要么修改《体育法》,除了这些,别无他路。”魏纪中指出。 北京不会产生“奥运泡沫” 随着时间的推进,“2008北京奥运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10月初,当国际奥委会视察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时,北京奥组委提出:北京奥运会正在由蓝图走向现实。年关将至,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即将掀起一轮新高潮。那么,在这个高潮中,属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机会有多大?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产品类别较为单一,它们不可能在合作伙伴甚至赞助商上有所作为。”魏纪中认为,“但是在特许与供应商上,民营企业可以大施拳脚。” 奥组委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奥组委6家合作伙伴全部集中在国有垄断行业中。而在10多家特许经营、开发商中,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营企业。有报道指出,在奥组委选择的6家合作伙伴中,对于“奥运营销”显得茫然无措的竟占了半数。 在魏纪中看来,“奥运营销”对于这些合作伙伴们来说为时过早。目前,摆在他们面前最关键的事情便是“管理后院”。这种管理不是普通意义的管理,而是要在专门的风险公司、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自己在奥运会的预期、投入、增值以及防止侵权等各项工作进行分析,从而保障一个安定的“后方”。 2001年7月,当中国申奥代表团刚刚从莫斯科返回时,魏纪中便前所未有地提出“奥运泡沫”这个概念。“当时几乎没人理会。”他笑着说。 “其实,我所说的泡沫是指‘预期’。对奥运工程产生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好大喜功的预期便可能产生泡沫。” 魏纪中解释说,“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奥运泡沫还没有产生。同时,如果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奥运工程,那么,这个泡沫就不会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