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的UPS样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 17:3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张梦颖 北京报道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获准参与中国国内的递送市场,拥有600架国际货运机队的UPS看来也得准备放下架子,因为在中国,它的竞争的对象可能是只有两名司机和一辆20年车龄卡车的“夫妻快运”,或者是拥有几名只有两三百元月薪的快递员,以自行车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往来穿梭于城市街道递送函件的小型民营快递公司——这并不是什么让中国物流
在号称拥有着几十万家物流企业的中国,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还很难找出一家真正说得上能够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的企业,它们中间的大多数依然停留在简单的运输、仓储等单项服务阶段。这些物流企业拥有全国网络的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国际网络,而惟一一个由于先天优势拥有全国网络的“国家队”——中国邮政快递(EMS)似乎也很难撑起半壁江山:首先,从业态上讲,它并不是一个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高效率的物流企业;其次,这几年,诸如前文所述多如牛毛的小型民营快递公司的发展已经让它应接不暇。从1995年起,EMS的年增长率只有2%,市场份额也从最高峰时的97%下跌到如今的33%左右,而民营快递公司自1998年以来,每年都以120%至200%的速度增长。 事情还远非如此简单。当不少人习惯于将有关物流业的讨论集中在最初级的包裹递送阶段时,类似于UPS这样的国际快运巨头早已将脚步迈向了帮助客户管理整个供应链,甚至扮演“全球商务同步协调者”的角色。“能够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是物流行业企业的能力达到某一个层次的一种体现。我们就好像是一个乐团的指挥,商业社会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在指挥棒的飞舞之下变成了一部和谐的交响乐。”UPS公司中国战略计划发展部董事总经理陈学淳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专访时这样形容UPS目前对自己的定位。 从一个与今天中国小型民营快递公司非常类似的、帮人递送信息的信使公司到全球商务同步协调者,UPS用了将近100年。在中国入世时间表上,留给中国物流企业的时间还剩1年。 新进展 由于受政策限制,UPS在一株“隐身草”背后度过了16年的中国生涯,但要不了多久,在中国20多个重要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看到UPS著名的盾形标志会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棕色和黄色为标志色的货车,醒目的制式工作服将不断地提醒你UPS已经真正地来到你的身边。 这种变化源自于一项被定位为“里程碑式”的变革 。记者出席了12月2日UPS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召开的新闻发布会,UPS亚太区总裁肯.托罗宣布了UPS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最新进展:12月1日,UPS向中外运支付了1亿美金以获得UPS在中国23个重要区域国际快递业务的直接掌控权,此前的十余年间,这些业务在当地的开展一直由中外运代理。 近年来,UPS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的增长是40%,今年到目前为止是90%。而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全球营业额增长7.7%,净盈利增长20.4%,其中中国的出口量增长达到125%。虽然如此,在这天的发布会上肯.托罗却带着感慨这样说:“这项进展使我们真正掌握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他对此的解释却显得带有很浓的官方色彩:“可以更快地进行投资,更快地拓展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可以与客户走得更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之间的需求……” “我们在中国的链条真正连起来了。”一位UPS的员工这样告诉记者。实际上,如果我们从UPS自我定位的角度来分析,会更清晰地看到这项新进展给UPS中国业务带来的促进。UPS供应链管理理论所一直标榜的基础是管理商务活动三大洪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转的有效程度,决定着企业在国际经营贸易的成功程度。这项进展最直接的意义是UPS可以在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直接接触自己的客户,而从它所一直强调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面协同的角度来说,它在物流和信息流结合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另一个层面的解释是,UPS之所以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商务同步协调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一个全球商务网络,这其中除了传统核心业务包裹递送之外,还包括物流管理、全球货运代理、在线工具及金融服务等新的业务项目。今天,UPS在中国的链条上终于直接扣上了最后一环——对消费者的直接到达,这样的变化对UPS整个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带来的促动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在中国客户层面上进行直接的挖掘,另外这种链条的进一步完善也会反向作用于UPS的国际客户与中国客户的各种对接,促进了包裹以及物流服务之外其他业务的开展。 “三流”公司 学院派对物流概念的解释是,在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笔货物交易,都需要借助“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作用:货物需要从卖主手中运送至买主手中;同时也需要依靠电子手段或者纸文件来完成一系列的信息交换,包括托运单据、货物清单、签字证据以及清关文件等的交换;还需要通过资金的流动来支付货款。不过要想真正达到“三流”协同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陈学淳向记者讲述了UPS从信使公司向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的过程,“这中间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物流行业也在跟着改变。可以说,UPS的成长历史,也是供应链解决方案管理发展的历史。从最早的包裹递送,到外包观念的兴起,到国际分工观念的兴起,再到物流概念的应运而生,两个历史几乎是可以对照来讲的。随着分工的发展,物流和供应链就越变越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供应链管理都围绕着一个观念就是降低成本。如果你能让使用你服务的人的成本降低了,那么你的供应链管理就成功了”。 在向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层次迈进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使“三流”协同运做,UPS做了直接的准备。陈学淳告诉记者:“从信息流管理的角度来说,UPS在十几年前就做了全球最大的资讯管理库来支持这种发展。讲到资金流,大概6年以前,UPS买下了一个银行,成立了一个UPS资金部门来为客户提供资金流方面的服务。从物流的角度,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有能力进行海陆空联运。” 回顾一个有近100年历史的公司是需要耗费时间的,但在这里对UPS进行一下历史关照是有必要的,因为UPS的历史可以更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一个小型信使公司是如何长大的,在任何时候都能紧跟潮流,准确地抓住机遇应该说是它成长的不二法门。 UPS的历史中有很多次成功抓住机会的例子。1907 年,美国私人信使与递送服务的需求非常大。19 岁的James E.(“Jim”)Casey抓住了机遇,从朋友处借来 100 美元创建了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美国信使公司,递送包裹、便条、行李以及餐馆的食物,当时大部分递送均为步行,稍远的行程则骑自行车。直到6个月以后,美国包裹邮政系统才建立起来。 1910年代中期由于诸如汽车和电话之类的改进导致信使业务的下降,这个年轻的公司抓住了这个时期百货零售业的勃兴,侧重于零售商店的包裹递送。这个时期他们还开始使用摩托车和汽车进行递送。 最近的案例就是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大约六年以前,UPS已经认识到在运输产业中,互联网是一种商业转化的工具。UPS结合了全面的电子商务战略,对大量的技术和物质基础设施进行了必要的改造。UPS现在递送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服务中有50%是在互联网上交易的,在上一个假日旺季销售期中,价值90亿美元的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从网上购买的。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在本报记者去年对UPS全球总裁迈克.埃斯丘的一次专访中,他曾这样描述目前UPS公司所提供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加拿大有一家公司,规模很小,只在加拿大开展业务,这个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做新娘的头饰。有一天这个公司找到我们说是否能够帮助它把业务扩展到美国。而我们首先帮助这个公司的整个库存用一次报关的方式全部运到美国,存储在仓库里,直接接受客户来自互联网等地方的订单,之后再把包裹发出去,同时帮助他们收钱,收到以后再存到银行里面。实际上,在这里我们不只是提供了简单的包裹快递,我们还提供了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1993年,UPS就正式涉足供应链管理领域,自此,开始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以协助客户管理配销与库存。UPS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强调的概念“全球商务同步协调”实际上就是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角色的进一步强调。 涉足供应链管理领域意味着传统物流企业向更高层次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迈进。除了角色提升以外,这也并不是一场单向的变化。角色上的提升不仅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产业链中的位置,更实际的意义是对其所从事的传统物流业务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原因很明显,当某种服务的提供者以一种“老师”或“专家”的面目出现之时,大家在向他讨教之余,可能会觉得他提供服务的能力本身比以往更加令人信服。 更有说服力的是数据,在许多产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使企业的总体购买成本降低20%以上,同时交货能力提高25%,库存可削减一半,而生产则增加15%以上。 但是成为一个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究竟需要哪些素质呢? 陈学淳说:“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因为供应链管理一定牵涉到刚才提到的几个重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如果你还没有办法去实现这些的话,恐怕就会有些问题。接下来的关键是怎样整合。你能够把你的硬的、有形的物流,无形流动的资讯,复杂的资金的流动同步协调到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地共同运做,这确实是一个物流企业发展到了比较高的境界。这里面要达到真正的同步协调尤其重要的是国际化的网路,你在单一国土里面做物流,只是一个很小的范畴。但是一旦牵涉国际运做,免不了要用上飞机、轮船,通关能力也很重要。”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制的,而且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企业面临的机遇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一种期待依然存在,中国的物流企业中何时能够上升到企业形态的更高级别,出现像UPS这样具有全面能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呢? “假如没有办法一下子投资那么多建立这么庞大的网络,可以在一个部分做得很特别,竞争力很强,别人做不到。很多人说‘小而美’也很成功。如果有一天有100个各具有特别能力的人,愿意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很大的个体,那也是很好的。” 陈学淳这样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