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继续推进税收体制改革,研究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内地电力、电信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到3倍,而实际收入差距达到5到10倍。
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比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是采用分类征收还是综合征收等。
目前我国收入结构是呈倒丁字形,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还是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吴晓灵表示,政府还在研究怎样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在继续实施2008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的同时,应该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从数据来看,近几年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的收入明显提高,对此应该做出一定的政策调节。
提高垄断行业利润上缴国家的比例,早该如此,因为垄断行业上交国库的利润比例极低。
在收入分配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在着手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来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调高,扩中,提低,中等收入人群需要扩大,以后能够呈现纺锤形,这也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开始加速扩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历史最高水平”。
具体表现在工资决定机制的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很多企业工资决定主体不明确,由经营者说了算,我们尚未形成一个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从而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
逐步放开限制劳动者竞争、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福利保障制度,以及一些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地方性保护规章。
包括打破城乡户籍藩篱,建立新型的现代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和社保体系。
鼓励富人捐资建立慈善性基金,按国际通行办法免除其捐款所得税,通过发展慈善事业,缓解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再分配领域,专家建议继续推进改革,将城镇居民的各种隐性补贴“阳光化”、货币化;同时,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性支付力度。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抑制信用消费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出口规模明年也难以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估计增长率为10%左右,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为零。
今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和程度后,应当将扩大内需的重点转移到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上来,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收入分配的制度基础。
随着房价的继续上升及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为此,在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中国在明年增长幅度又将超过今年的情况下,调结构恰逢其时。
时间 | 事件简介 |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克服平均主义”,会后,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 |
1984年 |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并作出了若干具体规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二是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三是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 |
1987年 | 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提出了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政策主张。 |
1992年 | 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首次提出在分配制度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
1993年 | 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的十一项基本原则。如“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将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了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原则。 |
1997年 | 十五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就是解决了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
2002年 | 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能不能和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十六大还提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指明了今后我国要努力形成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居人口的多数,并占有大部分收入和财富的格局。 |
2006年 | 十六届六中全会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适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 |
2007年 | 十七大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