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他曾是朱总理“内阁”的智囊成员,两次获得中国经济界最高奖“孙冶方奖”。外表清秀的郭树清性格十分豪爽,爱开小玩笑,颇受女记者欢迎,有“外秀内刚,豪爽博学”的美誉。与周小川相比,他俩的共同点是事前谨慎,不同之处是一旦得出结论,周小川即使遇到再大的阻力他也会坚持,而郭树清的工作作风虽然也强硬,但更擅于随机应变。他接替尚福林任证监会主席一职的消息让其备受市场关注。 [评论]

专题摘要:2011年10月29日,中组部新闻发言人宣布,尚福林已任银监会主席、党委书记;原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接任任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评论]

小调查

学者型官员郭树清

  与央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市长王岐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等官员的经历类似,郭树清也被定义为“学者型官员”。并且,他们都是原国家体改委的人,曾经对中国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郭树清本人曾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有意思的是,周小川、王岐山也都曾在建设银行担任过行长。
  据一位熟悉郭树清的人士介绍,郭树清在内蒙古插过队,酒量不小,“性格耿直”,非常直率,很有看法,也很固执;是个思辩型学者,学术功底很深;也是个务实的人。
  据社科院一位学者介绍,郭有比较强的学术背景和很深的学术素养,平时喜欢写、喜欢思考,不轻易附和盲从别人,较为自信。郭树清写过很多书。[全文]

郭树清其人

  郭树清,男,生于1956年8月,内蒙古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1978年3月至1985年3月先后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马列系学习。
  1974.08——1978.02,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插队。
  1978.03——1982.02,南开大学哲学系读本科。
  1982.02——1985.0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列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5.02——1988.0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助理研究员(1985.02—1988.02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攻读法学专业博士学位;其间:1986.03—1986.06 借调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设计办公室工作,1986.07—1987.08 赴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学院作访问研究)。
  1988.02——1988.07,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工作。
  1988.07——1993.05,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组副组长(副司级)(1992.04 聘为研究员)。
  1993.05——1995.10,国家体改委综合司综合规划与试点司司长。
  1995.10——1996.02,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
  1996.02——1998.03,国家体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
  1998.03——1998.07,国务院体改办党组成员。
  1998.07——2001.03,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01.03——2005.03,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3.12—2005.03 兼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5.03 ——2011.10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1年以来,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担任兼职教授。[更多]

一位老股民对新主席的十大期待 详细>>

  • 一、新股发行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 二、把大小非减持和再融资结合起来
  • 三、老三版问题的解决要早日提上日程
  • 四、B股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地步
  • 五、规范上市公司发行上市行为
  • 六、打击内幕交易行为
  • 七、完善退市制度
  • 八、推行上市公司强制分红
  • 九、资产重组与新股发行实行统一标准
  • 十、产品提供方面不急于推出对资源配置无关的纯流动性产品

郭树清所获得荣誉

   郭树清在1988及1992年曾两次获得大陆经济学界颇富名声的孙治方经济学奖。
  1987年后两次获中国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
  1989年以来多次获国家计委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1993年1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孙冶方,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职。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年轻有为 研究成果受高层重视
  • 1984年,年仅28岁的郭树清,系中国社科院硕士研究生(后在此院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3.5万字,涉及理论、现状、目标、方法、道路和初次改革任务等,为此,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经济体制比较,在内蒙古和山西雁北做过社会调查。1984年8月,郭树清将这篇论文邮寄给当时领导和国家经济体改委。这引起了高层的重视,1988年,郭树清从社科院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工作;先后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任副司长;国家体改委综合司任司长;国家体改委党组成员、秘书长。2010年11月,郭树清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 “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设计者之一
  • 郭树清曾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曾经对中国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郭树清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和价格改革,20多年来出版了17本经济方面的专著,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较为人熟知的1987年出版的《比较价格体制》、1988年与吴敬琏、周小川等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整体设计》都影响深远。郭树清最近的两部书是2007年出版的《直面两种失衡》和2008年出版的《郭树清改革论集》。
  • 学术著作 文章不断
  • 1989年,在国家计委经研中心任职期间,郭树清受命负责一个“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研究小组,重点讨论发展战略问题,郭树清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投入产出矩阵,最终写出了《中国GNP的分配和使用》一书,之后,其学术着作,文章不断。
  • 轻松幽默的一面
  • 郭树清也有幽默、平易近人的一面。此前郭树清接受路透专访,作者问“您都喜欢哪些运动?高尔夫?打网球?”郭树清一直摇头,然后突然冒出来一句:“我在家洗碗。”此言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然而郭树清很认真的接着说:“我觉得洗碗是很好的饭后运动,还省水省电。只要我在家吃晚饭,就会去洗碗。”

中国人民银行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底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国家外汇管理局简介

  国家外汇管理局为副部级国家局,外汇管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长远目标,围绕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强银行外汇收支监管,打击外汇非法交易活动,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最终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汇金公司简介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公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金融投资公司,2003年成立,国有独资,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的国有独资公司。
  • 理论素养深厚 宏观经济管理经验丰富
  • 出生于1956年的郭树清堪称幸运。十年浩劫刚刚过去,1978年,22岁的他准点走进南开大学哲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郭树清放弃哲学专攻经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此后,他又顺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光远,研究比较社会主义体制。再后来,他被分配到国家计委,转年8月,参加吴敬琏课题组。郭树清从两位经济学家那里得益良多。
      从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郭树清一直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社科院一位熟悉郭的学者介绍说,从1980年以来,郭树清在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领域发表论文300多篇,主编和与他人合著出版了13部著作,内容涉及经济体制转轨、新时期的宏观调控、走向市场经济的投融资体制等内容。
  • 央行副行长 兼管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与央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市长王岐山、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等学者型官员有着惊人的类似经历,郭树清出身于国家体改委,并于1996年提拔为国家体改委秘书长。1998年,42岁的郭树清离京远赴贵州省任副省长,分管外资和金融。
      2001年4月,在贵州度过了两年又9个月的郭树清重返首都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他所面对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亦是软肋之一:不断膨胀中的外汇储备以及相对僵化的外汇管理体制。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任局长期间,面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发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中国外汇储备的争论等重大考验,郭树清以一个杰出金融家的智慧和胆略,举重若轻地应对了这一系列问题,这为他赢得了外界极佳的口碑。
    “外管局局长是个压力极大的职位,因为每天要面对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稍有失误损失就难以估量,但郭局长似乎有钢铁一般的神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 出任汇金公司董事长 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造
  • 2004年初,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在新资金的支持下,中行、建行的上市计划也将相应加速。这场骤然间打响的攻坚战直指中国经济改革最薄弱环节———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躬逢其盛,郭树清再次成为重大新闻的主角。
      作为改革的关键配套措施,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建两行出资人,于2003年12月16日注册,注册资本金3724.65亿元人民币。其董事、监事分别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郭树清出任公司董事长,担起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
      郭树清到任后,股改工作进展顺利:首先,在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方面,解决了国有资本没有具体代表的问题。按照现代公司法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并实现了经理层聘任制。两家银行除了股权董事外还分别请了独立董事;内部的风险管理加强,在全球聘请专业人才。之后两家银行的财务状况明显改善。郭树清除了前无古人的荣耀,更肩负着“许胜不许败”的担纲。

中国建设银行简介

  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当时行名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3月26日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 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之一,在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二。

郭树清空降掌舵建行

  • 临危受命 郭树清出任建设银行董事长
  • 继临危受命接替张恩照出任建行党委书记之后,3月25日,郭树清被选举为建行董事长,正式掌舵建行。25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和第一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经过审议,选举郭树清为建行董事、董事长,现正按规定程序报送有关监管机构进行任职资格审核。
  • 郭树清用216天带领建行在香港上市
  • 低调,但一定有板有眼,是郭树清本人也是他赋予建行的气质。其间,郭树清用了整整216天。这段时间里,无论公开场合还是两次单独接触的机会,在记者接触到的中、建、工三家国有股改银行的几乎所有高层中,郭树清对上市所言最少。
      10月27日,当郭树清率领他的董事会同事们敲响香港联交所钟声的那一刻,他应该为这个经过整整七个月再造的班底感到自豪。此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行”)环球路演中,建行一直在把自己作为一个经过大幅重组的机构来推销,尤其推销“拥有一个活跃的董事会”。
  • 外界频频质疑 郭树清驳斥建行贱卖论
  • 建行在港上市,喝彩声中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定价是否合理?引进战略投资者值不值得?国有资产流失没有?
      质疑一:建行上市超额认购那么多,说明价格卖便宜了。定价时,建行充分考虑巨大的网络、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了吗?——筹资700多亿元,是赚是赔?
      质疑二:对美国银行来说,几十亿美元的价格卖得太便宜了。建行在国内拥有网点1.4万家,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为12%,花20多亿美元就堂而皇之地进来,等于让美国银行坐享红利——美国银行占了多少便宜?
      质疑三:国外资本入股中国的银行,除了追逐利润外,更长远的目标是控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产业。外资银行进入我们的银行后,将轻而易举地掌握国有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将来打败我们——外国资本会控制我们国有银行吗?

郭树清运筹帷幄 建设银行红筹回归

  • 郭树清率领建行推进内部革命
  • 管理一家资产超过6万亿、员工近30万、网点超过1.3万家的超大型商业银行,如何抓到问题的关键,无疑是掌舵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2005年4月15日下午2时25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走进北京东四支行营业部大厅,这是他履新建行后的首次基层调研。他只见16个窗口全部面向公司客户,但没有一个人影;个人业务却偏居大厅之外一个不显眼的角落,仅有4个窗口,其中一个还标明是贵宾专用。可以想见,在高峰时间,这里一定会拥挤不堪……
  • 郭树清领航 建设银行红筹回归
  • 9月7日下午2点,建行董事长郭树清率领高管团队准时来到证监会,该行首次公开发行90亿股A股的申请接受证监会发审委2007年第118次会议审核。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建行发行计划“闪电”过会。 截至今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7%、13.39%、11.34%,建行在三家大型上市银行中居末位。建行正在讨论研究金融控股集团的可行模式和综合经营的近期战略。
  • 郭树清推动建行海外扩张
  • 继落子伦敦后,中国建设银行的海外拓展步伐仍在迈进。6月3日,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从伦敦飞往纽约,将参加5日在那里举行的纽约分行开业仪式。
      郭树清在伦敦期间向本报记者透露,除了目前在海外设立的10家机构,建行在澳大利亚和越南的代表处也正计划分别升级成为海外分行。“当然我们也在同时考虑其他的方式拓展,”郭树清说,“对于海外并购,我们一直在谨慎考察。”
  • 郭树清手下的建行一度是全球市值最大银行
  •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昨日,建行的市值达到了2470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一。”“在这之前有一系列不利的消息,比如大股东汇金公司的股票解禁流通,另外我们也开始配股,所以市场的认可度对银行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郭树清坦承,过去五年当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总体上是取得了成功的。
  • 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因国家金融工作需要请辞
  • 根据国家金融工作的需要,郭树清先生已向建行董事会提出辞呈,请求辞去建行董事长、执行董事等职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建行章程的规定,郭树清先生的辞任自辞呈送达建行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郭树清著作

《郭树清改革论文集》这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关于价格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关于明后两年配套改革的几个问题》、《1991~2000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设想》、《改善投融资结构与加强总量管理》、《从一季度形势看当前的宏观政策操作》等论文。收入本书的文章共31篇,大体反映了笔者参与经济改革实践25年以来的基本情况。
《在过剩和贫穷之间》这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2001年间担任贵州省副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期间的一些论文、报告、讲话等。主要涉及宏观调控、经济改革、西部开发,以及贵州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内容,是作者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和研究成果的结晶,针对性强,具有很高的政策参考价值与学术水平,对于深化改革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评估和参考。
《直面两种失衡》这本书反映了主流思维,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和调控手段非常有帮助。 作者长期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既是研究者,也是策划者还是实施者。 文中资料翔实,信息完整,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权威的第一手著述。 这本书不但有学术价值,还有史料意义,值得学习和收藏。
《体制转转与宏观调控》这本书是一本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道德的专著,涉及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而且还有政策研究。这本书大概可以归类为应用宏观经济学。从形式上说,本书是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的较早尝试之一。本书分析的大多数问题,自1992年以来仍然是作者关心并继续研究的问题。为使读者对比批评方便,也为弥补原书材料陈旧之不足,作者挑选了后来十几年里写的五篇文章作为附录,希望能略有裨益。

郭树清重要观点

  • 勿高估中国世界经济地位
  • 近些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评价都不太准确。虽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郭树清认为,确实也不能把中国的作用估计过高,他说:“因为美国、欧洲、欧盟加在一起还是最大的经济体。即使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方式,中国占世界的比重也就是16%、17%的水平。所以我想不能靠中国一家,把他们从经济箫条和危机中拽出来。”
  • 汽车产业发展必须有所制约
  • 住房和汽车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而且今后长期还会是支柱产业。考虑到生态和环境这两个制约因素,我们对这些支柱产业必须有所制约、有所约束。但是,要是约束和制约采取行政性的办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临时之策。我认为,更有效办法是通过价格和税收来调节。中国不可能再重复美国和欧洲这样的汽车补贴,那是死定的政策,不仅在中国是死定的,对全球来讲也是死定的。但是现在这是一个难点,因为继续保持增长,继续无限制发展,消耗石油、排放尾气量的增长就难以想象。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 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太可能
  • 对于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增长问题,有人担心速度下降,会滞胀、硬着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从中长期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从短期来看,虽然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刺激措施减弱,但是贷款增长仍然较多,直接融资增速更快。中国经济中资金的充裕程度是国外的市场环境不能相比的。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增长非常少。因此,考虑这些因素,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滞涨甚至出现硬着陆是不太可能的。
  • 美债仍是安全性产品
  • 美债违约的可能不大,但短期波动将不可避免。他表示,尽管持有美国国债有一定的风险,但在全球经济剧烈波动、欧元区困难重重之时,选择美债在所有不理想的投资品中仍然是安全性与收益性结合得最好的产品。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并没有因为危机而大幅走高,这打破了历史规律,就是说,美国发债的筹资成本反而降低了,这特别耐人寻味。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美国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毕竟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是最强的。
  • 中国有必要提高利率水平 楼市存在泡沫
  • 未来中国名义利率“必须要提高”。如果实际利率为负,那么很多资源的价格会被扭曲。但加息会提高借贷成本,这会挤压很多企业的盈利。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这样的大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一些中小城市,房屋均价水平还不是很高。”如果房价下跌,对中资银行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大。平均来看,国内抵押贷款量仅约占房价总量的一半,远远低于其他杠杆率很高的房地产市场,如已发生抵押贷款危机的美国。
数据标题文字1

历任证监会主席一览 详细>>

刘鸿儒:资本市场的奠基人
刘鸿儒:资本市场的奠基人

作为前苏联顶尖级货币银行专家阿特拉斯教授的得意弟子,刘鸿儒于1959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当时,国家金融人才奇缺,拥有货币银行学研究方向和留学背景的博士更是凤毛麟角。
   出色的专业背景、胆魄和学识,让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奠基人。
   在出任证监会主席之前,他两次在关键时刻出手,影响了中央决策,拯救了中国股市。
   世事难料。1995年2月,“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3月30日,刘鸿儒去职。他在一个重大事件后上任,又在另一个重大事件后卸任,既是巧合,也是命运安排使然。

周道炯:矢志不渝的规范者
周道炯:矢志不渝的规范者

1995年3月31日,一位拥有30年财政生涯的老兵,被任命为中国证监会第二任主席,同时担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中国建设银行监事会主席。他就是周道炯。
   也许是已经有了担任大型银行监事会主席的经验,也许是长期从事金融领导工作养成的习性,强化规范运行成为他始终如一的理念。
   他的以规范求发展理念取得良好成效。股指在他的任内,涨幅超过了100%。业内普遍认为,五任主席中,他的任期内是赚钱效应最好的时期。
   1997年7月,时年64岁的周道炯卸任,交棒周正庆。离任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证监会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但自己实现了“安全着陆”。

周正庆:善用政策的调控家
周正庆:善用政策的调控家

1997年7月12日,时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周正庆又兼任了中国证监会主席。细心的股民不难发现,在周正庆执掌的证监会期间,政策介入股市调控的密度和力度更加空前。亲自主持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持唱多,甚至给股市带来持续两年的上涨。
   周正庆坚持认为,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来间接引导资本市场,这样的“政策市”是国际惯例。以善意的思维释怀,股市必须得到呵护。甚至他利用出访机会,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探讨对证券市场进行宏观调节和干预的必要性问题。
   2000年2月23日,周正庆离任。
   退下来后,他为证券市场鼓与呼的风头更劲。他是所有卸任证监会主席中对中国证券市场发表言论最为直接和触及问题要害最频繁的一位。

周小川:崇尚监管的市场派
周小川:崇尚监管的市场派

  2000年2月24日,作为“中国整体改革理论”主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作为市场派的典型代表,他将市场化改革嵌入证券市场的监管之中。上任伊始的监管定位,就是证监会应该当好裁判员,不偏向、不下场。
   严加监管,打击黑幕也成为周小川整肃证券市场的主要功绩。
   周小川上任之时,上证综指为1634点,正值大牛市的持续,2001年6月14日创下2245点的当时新高。而他离任的2002年12月,上证综指已下跌至1300多点。
   尽管争议重重甚至屡遭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周小川确实改变了中国股市。

尚福林:股权分置的终结者
尚福林:股权分置的终结者

2002年12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又迎来了一位银行行长出身的当家人,他就是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他也成为担任这一职位时间最长的掌门人。
   上任伊始的尚福林,面对的是股市继续在漫漫熊市中下滑。至2005年6月,股指终于跌破千点,几乎所有指责的矛头都对准了证监会。但也正是从这个被认为“推倒重来”的点位,中国沪深股市展开了一轮令人目瞪口呆又屡屡遭遇打压的牛市行情,最高涨幅超过500%。
   这波行情恰恰与股权分置改革密切交织在一起。
   而启动并成功完成这一重大改革的尚福林,却是在股市持续暴跌所引发的一片谴责质疑声中,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迈出了前无古人的改革步伐。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