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财周报:就证券发行定价向郭主席进一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7日 05:18  理财周报微博

  理财周报记者 汪江涛

  鄙人不惴浅陋,就证券发行定价向证监会“新班长”郭树清进一言。

   证券发行是股市源头。A股发行历史上,“奇迹”不少。一年半前148元天价发行的海普瑞,目前复权价只及发行价的一半;有首日开盘48元,目前复权价仅10元的中石油;有欺诈发行上市的绿大地;有上市当年即每股巨亏高达0.86元的红光实业;有新研股份等100多倍PE发行的十多只股票;有创业板运行两周年时47.6%的破发比例……

   A股发行市场是个怪胎,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痼疾依旧;包装上市、PE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修改完善现有发行机制,势在必行。

   证监会既是发行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监管者。新股发行过程中,公众投资者参与程度低。所谓“公开”不过是提前公布的一份发审委员名单。对于媒体和社会关于拟上市公司预披露材料真实性的各种质疑,管理层缺乏有效回应机制。近期就有和佳股份在“会后事项”中,两名发审委员被更换而“过会”、管理层噤声的咄咄怪事。

   23名创业板发审委专职委员,来自律师事务所的至少8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至少13名,这两大与上市公司有直接利益关联的委员占多数地位。

   且不论专业水准高低,单就个人喜好、不同时期审核侧重点摇摆不定来看,审核过程中主观的、人为的因素偏高。无怪有传第一次发行失败的八菱科技,其女董事长泪洒发审会以博同情的事件。(八菱女董事长最新被报道已在发审期间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发审委不会连这么重大的事件都不知晓吧?)

   如果说,考虑“融资难”的现实,核准发行是无奈之举。那么,主动回应公众投资者关切,建立发审过程中的监督互动机制——近期开始选择性披露部分公司“未过会”原因,可谓当务之急。尽早建立发审核准制度下的信任机制,让公众投资者摆脱A股“圈钱”、“滥发”的印象,已是形势所需。

   纠结的还有发行节奏管控问题。“过会率”成为一个高频词,企业为“过会”而“过会”,权力寻租空间巨大。吊诡的是,从第二阶段发行改革以来,管理层想给市场传递“发行市场化”的印象。但实际上,仍不难看出人为调节的诸多痕迹。

   不止是发审环节,紧接其后的询价、定价环节也有大的优化空间——

   比如新股网下认购不超过20%的规定,造成机构投资者获配数量不多、“打新”试错成本不高,由此乱报价、关系报价行为屡禁不止;比如作为新股最大买方的公众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询价机构的定价而毫无发言权;比如作为机构询价重要参考的公司价值报告,由承销商自行作出且不公开定价推算过程,承销商高估值已成习惯;比如尽管增加了第七类询价对象,但整体询价对象数量仍然较少,新股定价被操纵空间仍大……

   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相信学者型官员郭主席的智慧,期盼证券发行市场刮骨疗伤。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