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资本市场初现利空苗头:
投资者看淡次债市场 |
2006年底,有媒体开始报道,对冲基金和其它大型投资者颇为关注美信用衍生品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纷纷做空此类债券,如果此类债券遭遇损失,它们将获利。 |
2.股市危机由点到面:
第一家公开危机的大型专业放贷机构浮现;同类机构股价纷纷下跌
|
2月7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专业机构新世纪金融宣布将调整其2006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以修正与贷款回购损失相关的会计错误,并预计由早期坏账带来的损失可能会使公司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出现亏损。
汇丰控股同日表示,该行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超过预期,并宣布将为美国抵押贷款坏账拨备106亿美元,较市场预期高出20%。
投资者从中看到了不祥的信号,许多主营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股价在8日集体跳水。新世纪金融下挫36%。 |
3.本轮循环暴跌的预演:
似曾相识“2-27”
(黑色星期二)暴跌
|
2007年2月27日,在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中国股市因市场传闻引发巨幅下跌。在沪深两市几乎全线跌停之后,香港股市迅速做出反应:恒生指数单日最大跌幅超过465点,收盘跌360点,跌幅达1.76%。稍后开盘的欧洲股市亦出现全线下跌,跌幅达1.30-2.64%。 当晚,美国股市开盘后,即开始了触目惊心的暴跌过程,道琼斯指数最低跌了546点,收盘跌416.20点,跌幅为3.2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96.65点,跌幅达3.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50.33点,跌幅达3.9%。
起初认为,A股暴跌影响了全球,更有抛出“中国威胁论”者。
而事后数日,来自国家外管局、中科院、美林证券、瑞士信贷、中信证券的数位演讲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日元套利交易”平仓问题。认为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二”的诱因或是日元套利交易平仓。 |
4.多重利好暂掩危机:
包括美股在内的全球
各地股市屡创新高
|
分析人士指出,此间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也持乐观态度。
4月以来,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一季度财报,有60%到70%的上市公司业绩超过预期,丰厚的企业盈利给股市注入了上升动力。 同时企业间的频繁并购也提高了市场活跃程度。今年前6个月美国国内企业的并购总额近1万亿美元,其中私募基金参与的并购占34%。私募基金的参与促使上市公司私有化步伐加快,导致上市流通股数量减少,在全球资本流动过剩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供求的改变导致股价加速走高。 |
5.大公司“出事”加剧股市恐慌:
华尔街第六大投行、世界500强企业--贝尔斯登卷入次债危机
|
7月18日,权威财经媒体披露,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两只投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失败的对冲基金,净值已经所剩无几,再度引起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的忧虑,汇市套利交易者随即“望风而逃”。
最新消息称,贝尔斯登可能将面临被收购的命运。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等都可能成为贝尔斯登的“东家”。 |
6.新一轮循环暴跌:
全球股市连续数周的暴跌与调整 |
人们担心的远不只是几家抵押贷款发放机构的股价涨跌。近年来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得这一市场日益庞大而复杂,以购买证券方式投资抵押贷款的市场参与者从数目到种类上都在急速上升。
因此,寻找出更多次债风暴“受害者”绷紧着股市投资者神经。 |
7.各国央行注资救市 |
在8月11日、14日、15日、16日,美欧日等央行已分别向各自市场注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