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改革三十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06:40 中国经济时报
-李佐军专栏-李佐军 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不断争议,三十年持续成长,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中国改革发轫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产生,有以下几个背景因素:经过十年“文革”内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许多国民特别是农村居民陷入贫困之中,“穷则思变”;放眼看世界,与资本主义强国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国际上其他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对传统的计划体制和发展道路进行反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对凯恩斯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改革渐成国际性潮流;国家领导人这时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具有改革意识的国家领导人开始掌控国家政权。 根据改革内容和策略的不同,我们可将三十年改革大致分为经济增量改革、经济整体改革、全面协调改革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增量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开始,到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结束,其中又可分为农村改革为主的阶段(1978—1984年)和城市改革为主的阶段(1984—1993年)。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二是以在旧体制旁发育新体制为重点,如发展非国有经济、建设经济特区等,即以“增量改革”为重点。三是以“双轨制”(计划内价格与计划外价格、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特区与非特区等)或“双轨过渡”为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经济整体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止。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仍然以经济改革为主,但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二是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明确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改革战略,改革的内容开始覆盖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种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推进财税、金融、外汇、社会保障和科教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等。 第三阶段:全面协调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开始,到目前为止,期间(2003年9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改革的内容从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即进入到全面改革阶段,特别是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是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开始强调整体协调,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要同时提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三是前两阶段不协调改革带来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市场化改革”开始引起部分人的质疑,改革的共识在减少,改革的动力在减弱,改革的“疲劳症”凸显,总之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挑战。 三十年激荡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启示: 一是改革别无选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形势昭示着:改革开放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不改革我们只能在“文革”的泥坑中越陷越深。在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也惟有继续改革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犹如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所说:“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同样,今后也惟有进一步改革,才能解决当前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改革没有坦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改革是一项难度极大、挑战性极强的事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难免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和误解。这就需要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坚定改革的信心。 三是改革充满希望。三十年改革,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又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虽然未来的改革仍然充满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树立“科学改革观”,进一步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改革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