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苹果重回美国警示中国制造业

2012年12月26日 15:03  作者:宋文洲  (0)+1 我有话说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宋文洲[微博][微博]

   苹果的部分制造环节要撤离中国,重回美国。对此,有人担心,有人谩骂,其实都大可不必。这是市场经济进化的结果,更是对中国制造业的警示。谩骂要离开中国的外企,就和怨恨分手的情人一样,对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苹果产品贵吗?

  有人骂苹果赚得太多,说iPhone5成本只有1千元,但它却在中国卖5千多元,毛利率高达409%,暴利。

  这种说法既不客观,又很幼稚。尽管企业希望自己的产品越贵越好,但价格最终是市场决定的。只要是合法的公平竞争,利润高,只能说明苹果的竞争力强,任何人没有资格批评市场。至于iPhone5在中国的发售价比美国高很多,那应该是其他的不可抗力,我在这就不解释了。

  如果要问价格和生产成本比的话,你应该先问问更贴近我们生活的商品。你知道超市里各种饮料水的价格成本比吗?你知道汽油价格成本比吗?你知道官员们乘坐的奥迪的价格成本比吗?你知道GUCCI[微博]、Hermes等名包的价格成本比吗?还有,为了能买到真品,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宁肯再花不菲的路费,也要跑到国外去抢购吗?

  再说,即使在批评苹果的人,他们很多人都买过苹果产品。即使没有买过苹果产品,他应该用过其他智能手机,用过电脑。那请你想一想,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有哪一款没有受到苹果的设计思想的影响呢?你即使再讨厌苹果,再故意回避苹果,你还是受到苹果的影响,苹果改变了世界。

  创造和维持这种巨大影响需要多少成本呢?有人算过吗?再说,谁都知道苹果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硬件,更在于它的软件服务体系和商业模型,一台苹果硬件,只不过是苹果的服务平台的一部分,是苹果商业模型里和客户的节点界面,用单纯的硬件来计算它的价值,本来就是对苹果的误解。

  苹果的来去

  对苹果的误解,也正好映射出中国本土产业的软肋。苹果能够胜出中国企业,韩国企业甚至日本企业,靠的不是制造能力,甚至都不是软件技术。它靠的是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商业能力以及包括文化政治等综合能力。

  正因为制造不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它才敢于将其完全外包。它之所以不外包给制造业强国日本和韩国,那是因为日本、韩国成本太高,会压缩苹果的利益空间。之所以不外包给印度,那是因为印度的劳动质量和产业环境不如中国,怕控制不了质量和供货期。

  苹果在那么早的阶段敢于大胆把全球性硬件外包给工厂设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我们本来就应该高度评价苹果的眼光和勇气,同时必须自觉地谦虚地认识我们和人家的差距。苹果来中国是他们冷静的经营判断,那么离开中国也是他们合理的经营决策。应该不存在政治因素或文化考量,更没有私情和贿赂。

  想想这十年的变化吧。中国工人的工资已经翻了数倍,能源、原材料以及房屋等物业成本更是一路飙升,人民币兑美元(7.2530, 0.0139, 0.19%)也升值很多,而且这种倾向暂时还很难改变。上面说到,苹果作为全球性著名品牌,其价格成本比并不算特殊,中国不断飙升的各种成本早已对苹果保持成本优势已构成威胁,选择部分移出,也是合情合理的。

  再说,如今中国的年轻工人们已经和十年前大不相同,他们要求的早已不只是收入,他们不能再忍受卓别林《摩登时代》式的工作方式,逼得太紧,他们就会大量离职罢工,甚至走向自杀。富士康“军营式”管理方式,也给拖累着苹果的品牌形象。

  如果是我在经营苹果的话,或许也会思考出走。回到美国,是因为那里的综合竞争力更好,而不是爱美国,这如同当初苹果来中国时那样,也不是因为苹果爱中国。

  实际上不光苹果,有些日企和韩企也在出走,它们都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在寻找同样质量却更便宜的劳动市场。只要中国制造业不及时改变靠便宜挣钱的“商业模式”,企业被外企和中国工人同时抛弃的日子已经来临。

  谩骂要离开中国的外企,就和怨恨分手的情人一样,对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要想幸福,必须磨练自己的魅力。改革吧,中国制造业,天要下雨,苹果要落地。

  (本文作者为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

  (本文作者介绍: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