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芮晓恒 [微博]
非法资金、逃税、避税天堂、空壳公司、“地下经济”成为近期韩国最热门的经济新闻话题之一。除了对富人海外逃税的大幅批判和对全斗焕一家历史恶迹的“鞭挞”,更有不少韩国媒体将海外逃税风波看作是朴槿惠政府对“地下经济”非法现象的宣战。
近日,一则关于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的长子全宰国在海外开立秘密账户和涉嫌逃税的新闻,登上了韩国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的长子全宰国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了“空壳公司”,还在新加坡开立有秘密账户。媒体推测,全宰国很可能为全斗焕管理高达73亿韩元(约650万美元)的非法资金,并涉嫌逃税。
事实上,过去半个多月以来,有关韩国财界及社会知名人士通过在海外“避税天堂”设立“空壳公司”逃税的问题一直是舆论的焦点。而最先爆料这一事件的则是韩国独立网络媒体“NEWSTAPA”。
从5月22日开始,“NEWSTAPA”分4批陆续公布了十数名韩国社会名流在海外“避税天堂”设立的空壳公司名单,引发了韩国社会的轩然大波,韩国国税厅和金融监督院等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宣布介入调查。
无独有偶,之前的5月21日,韩国检察机关对韩国最大的食品和娱乐公司——CJ集团开展了高强度的调查。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CJ集团涉嫌在海外隐匿高达数千亿韩元的非法资金,并逃税数百亿韩元。
一时间,非法资金、逃税、避税天堂、空壳公司、“地下经济”等词语充斥韩国各大媒体,成为近期韩国最热门的经济新闻话题之一。除了对富人海外逃税的大幅批判和对全斗焕一家历史恶迹的“鞭挞”,更有不少韩国媒体将海外逃税风波看作是朴槿惠政府对“地下经济”非法现象的宣战。
所谓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是指不包含在政府正式统计里面的非法、逃税等经济活动。由于“地下经济”往往与洗钱、走私、贩毒、卖淫、高利贷和不法投机等经济犯罪活动联系在一起,因而事实上这一直都是历届韩国政府非常头疼的“顽疾”。
20世纪80年代韩国“地下经济”规模曾占到GDP的37%,之后随着90年代金融实名制的实施,以及信用卡和交易电子化的逐渐普及,使得“地下经济”的比重逐渐降低。据估计,目前韩国“地下经济”约占GDP的20-25%,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15%左右的水平。
那既然问题由来已久,历届政府都难以解决,那却又为何朴槿惠新政府“新官上任三把火”,就将矛头指向了“地下经济”呢?事实上,朴瑾惠政府对“地下经济”大动干戈的目的,除了打击非法活动,更多的还是出于经济和税收上的考虑。
朴槿惠上任前曾许诺,上任后将投入135万亿韩元(约1200亿美元)用于改善民生和福利等事业,从而“开启国民幸福时代”。而既要实现上述竞选承诺,同时又不增加国民的税赋负担,其中一个重大选择就是向“地下经济”开刀,通过加强对“地下经济”的税收征管,以扩充福利支出的财源。韩国政府预期,通过“地下经济”阳光化,今后5年有望增加税收27万亿韩元(约240亿美元)。
今年以来,韩国已经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整治“地下经济”的重大举措:将对使用匿名管理财产和变相继承经营权的大富豪、境外逃税嫌疑人以及高收入人群等进行大范围的税务调查;加强对不法高利贷、股价操纵、假石油等侵害民生经济活动的打击;拟实施资金流入流出信息的部门间公开与共享,加强对“地下经济”的共同监管;政府甚至正在准备就“地下经济”阳光化单独立法。
但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起万众瞩目、也饱受批评的大财阀、大富豪的非法经济活动来,浮在水面之下、更为庞大也更棘手的是律师、诊所医生、会计师、房产中介等高收入人群以及个体经营户的偷税漏税问题。
不少专家担心,对“地下经济”的打击很可能会误伤“升斗小民”。尤其是在当前韩国经济陷入低增长泥潭,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普遍经营困难的背景下,政府推进“地下经济”阳光化的立法更是引起了中小企业的不安和个体经营户的恐慌。
许多个体经营户认为政府的强力措施将严重侵害他们的利益,导致收入的大幅减少。代表工商界利益的大韩商工会议所就于5月22日警告说,“地下经济”阳光化不应演变为过度的税务监管。甚至有分析认为,不加区别地对“地下经济”的打击,很可能会使原本就处于停滞的韩国经济进一步萎缩。
笔者认识的一些普通韩国人也认为,虽然打击“地下经济”披着促进税收公平的外衣,但在当前形势下,却合法不合理,很可能将使原本就处于困境的个体经营户“雪上加霜”,与朴槿惠政府自称的“民生政府”背道而驰。
从目前来看,为了履行竞选承诺,朴瑾惠政府整治“地下经济”的决心很难有所改变,韩国国内关于“地下经济”的争议也很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还有一点也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个体经营户比重高达28%的韩国来说,单纯动用司法和行政等强硬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地下经济”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引导和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以及增强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经营效率。
而于6月4日迎来上台100天的朴槿惠政府,在既要重燃韩国经济的增长引擎,又要提升全体国民的“幸福指数”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妥善处理,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还需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介绍:金融从业人士,常驻首尔,兼职财经撰稿人。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