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风声鹤唳

2013年03月29日 08:49  作者:彭琳  (0)+1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微博]

  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将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比喻为“庞氏骗局”,而银监会规范理财产品的新规,令市场意识到监管层已向近年来飞速膨胀的“影子银行”正式亮剑。然而,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影子银行”风险有多惊人?究竟是什么催生了这些不够透明的高收益投资产品,令它们在两三年间飞速膨胀?

人们对理财产品突发警惕始于去年10月,现任证监会主席、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发表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清理“影子银行”。  人们对理财产品突发警惕始于去年10月,现任证监会主席、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发表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清理“影子银行”。

  中国银监会一纸《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令市场意识到监管层已经向近年来飞速膨胀的“影子银行”正式亮剑,在内地与香港两地上市的中资银行股一时间溃不成军。

  灵活多样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成为内地大多数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主体,与深受调控压力的楼市和长期奄奄一息的股市相比,投资理财产品风险不高,收益却远超存款利息。根据刚披露的四大行年报数据,截至去年底理财产业余额共为30534亿元人民币,其中工行比重最大,达1.005万亿元,农行则仅有4700余亿元,中行、建行则分别有7006亿及8824亿元。

  研究机构伯恩斯坦(Bernstein)则估算,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产品管理共约8万亿人民币,相当于目前银行存款基础的10%,这个比例在两年内上升了5倍。

  人们对理财产品突发警惕始于去年10月,现任证监会[微博]主席、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肖钢发表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清理“影子银行”,尤其是借理财产品为名的短期投资工具。他认为尽管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处于低位,但潜在的风险“肯定大于正式的数据”。肖钢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有些理财产品甚至根本没有与任何投资挂钩,或与背后的长期投资不匹配,只是用新产品来偿付旧产品,“这基本上就是庞氏骗局!”

  在这惊人的言论背后,银行业是否正背负着巨大风险?标准普尔亚太区董事廖强对新浪财经表示,虽然部分理财产品基础资产收益是否能回报“的确存在问题”,然而在很多产品发行的背后,是银行为了应对现有的监管限制而变通创造的,银行会为此提供资金支持,换言之,不应以“骗局”一而概之。

  各评级机构及银行业分析人士大多认为,“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其实也并没有出现,目前仅仅是能看到一点迹象。

  廖强指出,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内地“影子银行”,总规模约22.9万亿人民币,只算是中等规模;其中风险较高的是面向地方融资平台或房地产业的部分,其余绝大部分风险并不高,“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不会大于银行普通贷款风险。”而且,内地银行业目前的资本实力,信用状况,足以吸收其潜在冲击力,“所以影子银行目前不足以动摇银行业或是中国经济”,廖强说。

  此外,目前中国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影子银行”也与2008年引发金融危机的欧美影子银行情况有很大区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微博]前日在北京某论坛上将这些区别概况为,国外所谓的“影子银行”多有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高杠杆等特点,美国市场影子银行产品主要是基于证券化、基于提供流动性和杠杆放大的产品,欧洲市场上主导的产品是基于对冲基金为主体的产品,但是在中国市场上这些产品都不存在。中国的影子银行,更接近传统的信贷产品。

  其实,内地监管机构出台的新规,也只是要求理财产品均须与其所投资资产相对应,做到每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监管当局的思路是通过加大透明度,明确资金池里面每个资产一一对应”,廖强表示,目的是提高整体的透明度,实现风险买者自负,避免银行体系未来遭受难以预见的损失。

  在现实操作中,被银监会新规影响到理财产品规模的,主要是小型商业银行,大型银行事实上大都已经做到银监会的要求。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昨日晚间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已表明,每个理财产品都应该单独核算,独立运作,工行目前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下一步还将加快理财业务发展。交通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刘树军今天也表明,交行有关产品全部合规,《通知》对交行没有影响。

  银行业人士估计,受到政策影响,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发展速度必将回落,尤其依托债权类理财产品的表外融资受影响较大。“银监会的监管,当然会影响发展规模”,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总经理曾怡景说,“不过就可能把需求挤到其他产品上”。

  对于银监会的新规,中金公司今日的点评也认为“监管与创新是动态演进的过程”,该行认为,只要银行表内信贷供给能力受限制,而市场融资需求存在,“市场最终会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为资金配对”。中投证券更直接表示,预期金融机构会转而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仅仅是一个开始”。

  由于“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存在着制度根源,代表着银行向利率市场化转型的渴求。因此,只要现有的行政管制没有改变,信贷需求和供给继续不平衡,即便理财产品的发展在新规定下有所放缓,其他形形色色的“影子银行”可能发展得更快。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影子银行肖钢理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