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俞正声:上海对于人才心态要更加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3:5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凤安

  3月17日,全国“两会”接近尾声,上海和青岛签署协议,正式建立两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交流制度。

  上海此举是在打造上海的“人才飞地”:这里的归国留学人员可通过在青岛创办企业、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

  山东的媒体说,这次合作正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撮合的结果。

  主动把人才工作放到全国视野进行考量,上海人事人才政策将进一步突破。本报记者获悉,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已经开始酝酿突破当下限制人才发展壁垒的政策。

  上海转型关键

  “人才不只是博士硕士海归,包括我们工人也算是人才,包起帆就是工人啊。包括我们农民工中间,也有人才,上海工人阶级总要补充啊。”在最近的一次专门谈及人才工作时,俞正声如是表示。

  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不到三个月的俞正声,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每一位上海人大代表所用的水杯上,都印上了代表的名字。

  “我相信走遍全国找不到,也就是上海做得到。”俞正声对此感慨,做事情这么细致,反映了我们上海的商业环境和氛围,反映的是上海的历史和传统。

  说到此,俞正声话锋一转,人才是上海最重要的财富,上海要完成经济转型,要讲社会和谐,要讲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要把人才环境搞好。

  “上海人连工人农民都不愿意做了,外地人愿意来做工人,为什么不能把他们变成上海的市民啊?总要有选择地吸纳一部分。”俞正声的开放心态,让在座官员动容。

  上海市政府一位智囊告诉本报记者,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决定了上海很多优势产业进一步大发展的余地不多了。但上海在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中央交代的建设“四个中心”目标。

  那么,这意味着,上海面临着产业转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逐步把其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俞正声对上海市党政干部有过这样的交代:怎么在产业转型期真正把现代服务业、把高技术产业、把高端制造业搞上去。

  “这不是空的,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经济转型搞好。”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