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达能的圈套与娃哈哈的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7日 09:44 财经时报

  史永翔,国际经理人,联合会(IMU)中国区首席专家

  事件

  “我们陷入了它精心布置的圈套。”宗庆后说,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五家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当时,娃哈哈占到了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加起来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了达能,使达能跃升到了51%的绝对控股地位。当时,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的公司,但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绝,因此后来双方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让宗庆后没有想到的是,合同中一项看似不经意的条款,却让娃哈哈在日后陷入了被动。双方在合同上签署有这样一条“中方将来可以使用(娃哈哈)

商标在其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而这些产品项目已提交给娃哈哈与其合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考虑……”“这一条款简单说,就是娃哈哈要使用自己的商标生产和销售产品,需要经过达能同意或者与其合资。”宗庆后说。因此这10年来,娃哈哈相继又与达能合资建立了39家合资公司,占目前娃哈哈集团公司下属公司总数的39%。

  几年后,达能突然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改姓达能的乐百氏在2006年亏损上亿元,原乐百氏的员工被大面积清洗。

  宗庆后担心的是,一旦达能以51%股权的优势拿走娃哈哈的控制权,则娃哈哈极可能重蹈乐百氏的履辙。

  目前,达能已经有在中国将豪门啤酒厂等收购后再高价卖出的案例。在宗庆后看来,10年来的合作证明,达能公司来中国,扮演的是一个财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个善意的合作者和财富的共同创造者的身份。

  在为了国际化而进行的收购与被收购的游戏中,中国企业与跨国企业有一个明显的思维差异:中国企业卖掉自己或者引进国际资本,是想更好地走国际化道路,跨国巨擘收购中国企业,则是想更好地实现本土化,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进入中国市场而收购中国企业。它们要么是看中中国企业业已成熟的渠道,要么让被并购的企业成为其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当企业被卖了之后,这两种目的就会发生碰撞。而这一点,常常被性急的中国企业家们忽略。

  当然,引进资本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如果想变现,又想控制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家显然是打错了算盘。勿庸置疑,一旦资本占了上风,企业的运作必然要完全符合资本的意志。丧失了控股权的乐百氏,不得不按照达能的思维模式去运作,成为达能全球战略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棋子。达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全盘规划,在整个中国市场进行布局,既便是牺牲乐百氏,为其持股的其他强势企业消灭一个对手,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在引入国际资本后,企业的品牌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有品牌梦想的企业家们重视。要搞清楚,外资并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投资收益,还是为其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也就是说,你引进的到底是策略性资本,还是产业资本?引进产业资本,你就要做好管理权最终丢失的准备;引进策略资本,譬如投资基金,你必须想方设法保持企业的快速发展。要做到既引进资本,又引进管理,还能把企业带向未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资本是可怕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不少企业家显然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年的迅速出局,也曾令乐百氏五元老唏嘘不已。但是,当你想依靠别人壮大自己的时候,你必然面临被踢出局的风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