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02:01 财经时报

  史永翔

  有调查显示,在非洲进行投资效益高达36%,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生产型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市场,还可以利用非洲国家向欧美出口无配额限制的有利条件做转口贸易

  机会利润在价值链上转移

  伴随着价值链上的成熟,传统企业的机会利润将会向客户端不断转移。

  在产业初级阶段,机会利润主要受制于技术的局限性,比较集中于主要零配件制造商;随着产业进一步的成熟,整机品牌生产商的地位将不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而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商业流通零售渠道主控力量加强,机会利润上升。

  沃尔玛能够成为

世界500强第一,证明了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普通消费品只会越来越受制于大型渠道商。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家电业的发展史,也可以看到制造业越来越受制于商业渠道的趋势。

  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产业链上产品出货量与利润率成反比关系,工业品越靠近原料端,产量越大,而利润较薄;越靠近客户端,受限于消费者的零散分布,出货量就会越小,但利润相对较高。

  中国工业企业受限于规模,产业集聚度普遍不高。而我们加大工业企业规模的出路,就是在产业专业化的基础上国际化。反观日本16%的大企业都称为日立,19%的大企业都为三菱,即产业集聚,品牌也集中,因此他们的高额品牌维持费可以摊薄。

  机会利润在区域间的移

  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欧洲经济→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拉美经济→亚洲四小龙经济→中国经济。伴随着这些区域经济的转移,就是区域经济机会利润的移动。

  地区经济启动需要抓住两点:原料和市场。在这个转移中,一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发展机会,完成了工业化初级阶段,伴随着机会利润的转移,走向了全球化,如欧美、日本。但没有进行产业提升的如拉美,随着机会利润转移,经济成了空洞化。

  一个全球化企业的成功,是从输出原料→输出产品→输出技术→输出管理。最后的实质是达到全球市场的操控力。中国企业应当正视这个机会利润的转移过程,随着中国经济越发接近临界点,全球区域机会利润将出现转移,下一步将会在非洲。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可以有两条:一条是直接的道路,具体为嫁接收购欧美企业已成型的技术品牌。

  另一条路走间接的渐进式道路,以中国企业现有的能力,结合国际资源,逐步积累资金及品牌实力,以此方式结合利用国际市场和区域机会利润转移的机会,走全球化道路。

  前一条路是快速成长的道路,目前我们的企业采取这两种形式:一,收购全球产业链已经发生转移的产业,如联想收购IBM,以此获得品牌、技术,但已经过时。想以此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事实证明也不容易,目前联想市场回归亚太区,就是证明。

  另一种形式是收购欧美已衰败的企业,如TCL收购施奈德,这个整合难度更大,再加上欧美成熟市场的高门槛,将使得我们还很不成熟的中国企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而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要走向全球化必须走渐进发展的道路,以自己擅长的制造能力,去整合全球资源,并进入相对较低门槛的市场,如非洲,给自己十年的时间完成从资源加工型到品牌市场型的过渡。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机遇

  比较优势可以说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通过生产要素资源的国际化优化配置,达到合理化的程度。

  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包括资本、人才、适应性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这里的比较优势,是特指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取得相对比较优势。

  在中非合作中,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1.资本优势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积累了大量资本,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投资率在40%以上,而非洲人均GDP约600美元,投资率20%左右。

  2.适应性行业技术优势

  经过市场的长期洗礼,中国的

纺织品、服装、家电、手机、集成电路、IT等产业群已体系完整,运作成熟,具有强大的
竞争力

  而非洲的工业由于受国家保护政策影响,竞争能力差,而其广阔的市场又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生存条件。中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更是占有明显优势。

  据美国商业部最新调查显示,在非洲进行项目投资效益高达36%以上,而亚洲为16%,全球平均为14%。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生产型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市场,而且还可以利用非洲国家向欧美出口无配额限制的有利条件,做转口贸易。

  3.非洲资源与中国生产能力的互补

  石油应该是中国对非洲战略最重要的一部份。中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比任何其他国家增长的都要快。目前25%到30%的中国进口石油都来自非洲。

  中国已经和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等非洲国家签署了上亿美元的石油合作协议,而且还在津巴布韦、刚果共和国等国家投资数百万美元开采铜矿和钴矿。

  中国企业必须释放自己的制造能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制造,进而积累资金与全球经营能力,从而成为全球型的品牌经营企业。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经理人联合会(IMU)中国区首席专家,文章根据作者在首届非洲投资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