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与何祚庥商榷:20年内中国可能存在能源之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22:42 中国产经新闻

  编者按:

  2005年12月29日,本报B2版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文章《中国20年不会能源紧张》,受到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从而在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中国到底是否存在能源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模式?重化工业该不该在中国得到着重发展?中国经济如何同环境保护协调同步?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版
文章或对何祚庥院士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争鸣是存在的,但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路线,将在这样的争鸣中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20年内中国仍可能存在能源之忧--与何祚庥先生商榷

  CIEN评论员 朱冰尧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近日提出了一个似乎令中国人欣慰的命题,那就是:中国20年不会能源紧张。何院士还认为,即便是在真正出现能源紧张的15年或20年后,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也会保障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有充足的新能源。

  乍看起来,何院士的乐观预测似乎有着相当的理性分析依据,比如何院士认为能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并非停留在空谈阶段,现实的技术路径已经比较清楚,只要我们投入,动员科技界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用10年到15年时间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并充满自信地说:“这些都不是很遥远的东西,而是近期就可以做出来的”。

  对科学技术这种充满自信的幻想,想必在百年之前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就早有展现,更不必说在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什么样的科技突破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令人惊异地出现。但现实的经验和教训提醒我们,画在纸上的蓝图与实验室的老鼠并不能代替残酷的现实。如果把解决能源紧张问题的法宝寄托于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现,那么,这样的学术行为显然是“守株待兔”式的梦想。

  不可否认,未来10-15年以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可能成为新能源;风机、大风机可能成为新能源;

太阳能、光发电也可能成为新能源。但这样的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并非像何院士在研究室里美好想象那么容易。电能、风能和太阳能,这些早在几十年前就应用到社会中的新能源并没有迅速替代煤电油等传统能源,即便是在未来20年,新能源也只能是传统能源的有力补充,而不可能迅速成为主流能源。相反,在何院士一直大力推崇的“重化工道路”下,中国经济在大量消耗着煤电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大量消耗能源的“重化工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倘如我们仍然不改变高耗能式的“重化工模式”,那么在未来20年内,煤电油等传统能源和电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仍然不会满足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能源危机还会显现。

  工业革命300年以来,人类为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也是大量消耗能源的过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这一过程都是不可逾越的。但如果没有发现新能源替代,中国如果达到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GDP水平,3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中国人消费。资源不可再生,而赖以生存的人却无穷尽地增长。因此,虽然说“重化工模式”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过程,但高耗能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影响了几代人。

  何院士把中国未来20年必须走高耗能重工业化道路的最基本的原因归结于老百姓的需求。认为中国的工业化首先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就要盖房子,修桥铺路,就要钢筋水泥,这是巨大的需求。因此何院士认为那些说“现在不应走重化工道路”的人就是“没有宏观的思维,看不见中国的需求”,“说得不好听,是缺乏群众观念”。

  看来,何院士的言下之意就是:凡是反对走重工业化道路的人一定是“思维狭隘”,“不体恤下情”之人了。确实,高耗能的重化工道路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荣耀的GDP和财政收入,给相关企业带来了高额的产值和利润,给老百姓带来了就业机会和丰富商品,这一政策自然是会赢得这些既得利益者们的双手欢迎——“只要今生赚个盆满钵满,谁管死后洪水滔天”。实际上,何院士所提倡的“体恤下情”仅仅是为现实生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摇旗呐喊,根本没有考虑高耗能的重化工道路可能带来的畸形发展之路。这样的畸形发展之路必然带来的恶果,也许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承担了。

  何院士实际上也并非不担心重化工道路可能带来的能源危机问题。只是相对于高耗能和重化工带来的既得利益,何院士认为一点小小的能耗算不了什么,更不要说何院士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耗的美好蓝图,用轻松、

幽默的语言一笔带过那些让官员和专家们苦思冥想的“能源紧张”问题。

  据统计,2003年美国消耗的石油是9.4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5%。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那么中国应该消耗石油42亿吨。而该年世界石油产量仅为36.9亿吨。换句话说,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的目标的GDP增长。而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就占世界的7.4%,消耗的煤占世界的31%,消耗的

铁矿石占世界的30%,消耗的钢材占世界的27%,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40%,但是中国创造的GDP却不足世界GDP总量的4%。

  始于前年的电荒,始于去年的油荒煤荒,未能引起何院士的警惕,中国经济的严重能源对外依赖被何院士认为是“问题不是很大”,中国为能源价格的上涨而多付成本的代价,在何院士眼中轻率地下结论为“对中国的经济还不至于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由于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短缺间接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不会出现在何院士绘制的能源蓝图里了。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耗需求较之目前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煤炭将会达到26亿吨,石油3亿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自己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当然,相对于“危言耸听”的能源危机问题,那些既得利益者们更愿意听“歌功颂德”的能源无忧论,何院士的观点显然迎合了这些人的兴趣。“中国20年不会能源紧张”——这样的论调自然是让通过高耗能赚取利润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长舒了一口气:又可以大赚10年20年喽!但现实并不会像经济学者们预测得那么美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能源紧张问题和节约型社会的口号,让我们对未来20年的中国能源状况不能存在些许侥幸。能源之忧不能看成是“盛世危言”,轻易下结论说:“20年内中国不可能存在能源紧张”也显得过于草率,而且还会引起诸多误解。

  好在决策者们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并把能耗问题作为“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指标。但这样的行动并不是让我们可以在未来20年间高枕无忧,恰恰相反,如果仍然实行高耗能的重化工发展之路,20年内中国仍可能存在能源之忧,而20年后即便新能源得以普及,能源之忧仍然可能会愈演愈烈。但愿20年后的今天,“能源之忧”话题不再成为我与何祚庥先生之间学术上的争论命题。

    相关文章:

    院士建言须经得起推敲

    中国能源不算紧张论调不合时宜

    专家观点:

    吴敬琏:走重化工业化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厉以宁:重型化是中国经济必经阶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0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