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朱冰尧:国储铜事件引发金融衍生品监管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3:42 中国产经新闻

  CIEN评论员 朱冰尧

  著名投资机构高盛12月19日发布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国家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储备了约130万吨的铜计划在未来大量抛售。在经过四次的储备铜拍卖后,国储局已经向市场释放了大约10万吨铜,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似乎对此熟视无睹,铜价继续攀升。

  自从11月中旬以来,由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进出口处副处长刘其兵“失踪”引发的期铜交易大战成为国际期货市场的焦点。在LME“战场”两边,分别是作为多头的国际基金与作为空头的国储局。

  首次面临大规模期货交易做空被套危机的国储局在与国际基金的期铜交战中,遭遇了阶段性的失利。12月12日,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讲话印证了这一点。刘明康说,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据估计,如果价格仍然高企,并且国储局最后被迫平仓,将导致上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这一事件无疑会让刚刚走进

中国经济的期货交易市场雪上加霜,也引发了社会对大规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产生市场风险的担忧。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风险”的代名词,国际社会关于大规模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导致巨额亏损、乃至经济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
中航油
、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显示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银监会为了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危机,规范管理和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在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截至去年11月,我国已有8家中资银行、11家外资银行和一家中外合资银行获得全面经营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牌照。衍生产品的巨大利润无疑也激起了中外商业银行的又一轮“淘金热”。

  但金融衍生品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避免风险,但若运用不当,又会给参与者带来巨大风险,甚至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特别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市场参与者风险意识不强、素质较低,盲目发展金融衍生品、参与衍生品交易的潜在风险可想而知。期货业自身所固有的若干特性会使风险不仅得不到分散,反而扩散与放大,从而引起期货市场的剧烈动荡和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失。

  因此,金融衍生品期货的商业行为,必然强化监管者理念。期货市场作为一个形成合理价格、规避风险并产生投资收益的场所和一种市场交易制度,其运行是非常需要规范的。

  有专家认为,控制或防止期货交易过程中的市场风险的产生、扩散和放大,应该是政府监管部门对期货业实施规则的基本任务。在国储铜事件中,国家储备局直接介入了自己相对不熟悉的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范畴,而且在交易过程中也对具体交易者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督措施,从而造成了“一个老鼠害了一锅汤”的巨大损失局面。

  金融衍生品期货本来是诞生在一个相对完善和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经济操控能力极为娴熟的经营项目之一,因此必须有较为科学的管理市场风险的机构和管理者进行运作。但作为管理储备物资和系统国有资产的国家储备局,并没有经营金融衍生品期货的经验和市场运营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仓促上阵,敢于和在期货市场中呼风唤雨的国际基金大鳄们搏杀,这无疑是要冒极大风险的。而期货产品本身有着特殊性,因此“一失足”所产生的“千古恨”威力也会极大的。

  金融衍生品期货交易在中国的开展和推广,必须是一种政府监管下的市场运作行为。通过强化监管和市场化运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实施有风险转移与对冲的手段和工具,实现风险定价和分散,将市场风险从被动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整和控制,从而真正运用市场手段规避金融衍生品带来的潜在风险,发挥出金融衍生品在经济生活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