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股改的两条路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4:25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李利明/文 作为“准国有银行”的交行带有较浓厚的国有色彩,而今年上半年交行消化历史包袱、进行财务重组也是在财政部、央行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交行股改具有国有银行股改的明显特征。从交行财务重组、吸引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及中行和建行正在启动的股改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改革的基本路径。
首先,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采取的是“扫净屋子再迎客”的模式。 这些年来,通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措施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最终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形成的财务包袱特别严重,国有银行在技术上已经处于破产境地,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大支持。在重组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前,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不会进到“坏银行”来。因此,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类银行的改革措施只能是政府“扫净屋子再迎客”:首先通过不良资产剥离、补充资本金等措施,把财务包袱接下来,使得这些银行从财务状况上已经成为一家“好银行”。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入股等措施来逐步改变其公司治理,最终改变其国有体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桥投资公司重组韩国第一银行采取的就是这一方式。 其次,国有银行吸引战略投资者参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并且汇丰参股交行这种“一对一”是最有可能的模式。 过去几年,境外金融机构对于参股国内中小银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很多人因此对于国有银行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持乐观态度。中行和建行都计划吸引两到三家境外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但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 外资入股中小银行,是为了在中国金融市场尚未全面开放之际及早进入,并且那些中小银行本身的财务包袱并不太严重,受政府干预也没有那么大,投资这些中小银行所需的资金也不多,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投资”。相比较而言,即使去除了历史包袱,国有银行由于其受政府高度管制以及巨大的资产规模,其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的难度也要比中小银行大得多。 按照中行和建行200多亿美元的资本规模,即使入股10%也要20多亿美元。而通过汇丰参股交行来看,境外战略投资者不可能出巨资买一个持股比例不高的战略投资者的名分,而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力,他们希望能够对所参股的银行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外资金融机构更希望像汇丰银行那样,单独成为某家国有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占有能够有比较大的发言权的股份份额。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博士曾经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和全球前一百家金融机构的50多家进行了接触,与他们的CEO、CFO、战略开发和战略并购的负责人进行面谈和交流,发现对于参股国有银行真正感兴趣的境外金融机构多则十家,少则六家。如今汇丰银行参股交行,交行在国内与四大银行有一定的竞争性,这无形中已经把汇丰参股国有银行排除在外,剩下的还有哪几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