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政要的“对日新思维” 为什么坚持对日招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8日 12:2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首席记者 仲伟志 南京报道 距离一年一度的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为期不远。尽管有来自民间舆论的压力,但南京市政府依然将日本列为头号招商重点。今年3月,南京市长蒋宏坤曾经率领一个规模庞大的招商团远赴日本,在东京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的时候,会场加座都供不应求。现在他们认为,春天的播种应该在秋天得到回报。
南京市政府的开放策略并没有得到公众更多的赞美。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判断,难免积聚了个人对世事的观感:经历过侵华日军野蛮屠城的南京,在中日关系的大坐标当中,从来就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战争与耻辱的纪念碑,是中华民族的伤心之地——在这样一座弥漫着30万同胞冤魂的城市,政府为什么要向日本商人洞开城门? 南京政要的“对日新思维” 在调任南京之后,蒋宏坤市长并不是第一次去日本。2003年3月,当时还是常务副市长的蒋宏坤,带着一个近百人的南京市政府招商团,从东京到大阪,再到名古屋,浩浩荡荡,推出了37个招商项目,总投资达106亿美元,是南京境外招商的巅峰之作。 招商团不仅对日资表现出了健壮的胃口,他们此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展示南京全城、全面、全方位开放的崭新形象”。为此,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南京云锦表演艺术团先期赴日,举办“中国南京日—走进南京”活动,营造声势。 “日本记者关心南京大屠杀,我们做了很多解释。”招商团成员、南京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政策法规处向绍明处长说,“历史是历史,招商是招商。” 向绍明正在修改一份关于全市开放型经济运行的情况报告。他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精心准备下半年南京市政府组织的各大招商活动,其中“金秋会”已从贸展为主转向招商为主,重点招商区域是日韩台,重中之重是日本。 据他讲,第一次到东京,蒋宏坤就直接从机场赶往住友商事株式会社拜访客商,在当地召开的每一次投资环境说明会上,市长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宣传南京的投资环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诚意。与此同时,他们还动员在南京投资的日商现身说法,鼓动更多的日本企业到南京投资。 毫无疑问,日商投资南京,首要关心自身安全问题。南京市政府也一直在寻求妥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承诺。2002年12月,南京方面在大屠杀65周年纪念集会上发表了《南京和平宣言》,表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推动和平教育,将南京塑造成与德累斯顿、广岛、长崎一样的“国际和平城市”,并在一些场合打出了“博爱之都”的旗帜。 久居南京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立人说,要把南京大屠杀的账记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头上,而不是记在日本人民头上,也不能记在日本企业的头上,将政治与经济混为一谈。 据报道,曾有南京市政协委员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遭到众多南京市民及海内外华人的抗议。这样一条建议激发的反应,后来由南京市有关部门出面否认才得以平息,但是《南京和平宣言》所传达出的摈弃仇恨教育的思想,还是让许多人士深感不快。 2003年12月1日,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也率团赴日本,举行规模更大的城市形象推介活动。这一年是中日友好条约签定25周年,也是中日第一对友好城市南京—名古屋结好25周年,罗志军在这座日本工业重镇发表了令人注目的谈话:我们一直在对市民进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教育,这样的教育没有错,我们不会改变,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罗表示,在南京的日资企业家、日本友人“非常安全”,南京的投资环境也“十分优良”。 对罗志军这番友好而谨慎的谈话,日本共同社解读为南京“将以适合于当代社会的方式改变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教育”,“通过和平教育缓和市民的对日感情,整备投资环境”。这样的信息经过互联网传递到中国之后,引发了极大的舆论风潮,一些“逢日必反”的网站发出成千上万的帖子声讨南京。 有人指出,以色列和德国建交多年,德国道歉多年,但以色列从未淡化过奥斯维辛的教育;有人质问:难道南京没有日本的资金就发展不起来吗? 南京为什么坚持对日招商 由于国家对开发区用地进行清理整顿,一些项目难以落实,已经大大影响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进度。据悉,今年南京市重点开发区的外资工作很难完成预定目标。向绍明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南京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事关全市经济大局,必须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清理占而不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外资项目的承载能力。总之,是要“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 显然,追求“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的南京并不是仅仅对日招商,来自香港的投资其实更多。那么,南京为什么一定要将对日招商作为重中之重呢? 对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立人说,南京市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电汽化”的产业发展目标,即重点培植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这三大产业恰好是日本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若能够争取到足够多的日资大项目,对于南京而言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对日招商是全球性的竞争,” 向绍明说,“俄罗斯、巴西、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在争取日本投资,而且很有成效,南京要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必须抓住这个现实的增长点。” 但是更激烈的竞争并非来自全球,恰恰来自江苏本省。 迄今,日本已经是南京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伙伴,日本企业在南京投资项目达到386个,其中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三井、伊藤忠、东芝、富士通、日商岩井、夏普等——均有较大规模投资,而且收益良好。但是,若拿这个数字与江苏的“B牌城市”无锡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无锡共有7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日资企业超过1/10,日资总量占江苏省一半,占日本对华投资的1/6,是名不虚传的“日资高地”。无锡市委书记王荣赴日招商,曾受小泉首相接见。这位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市委书记说起日本来一脸春风:无锡与日本之间不仅有经贸合作,文化领域的交流更早、更广,《无锡旅情》这首歌至今还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 此外,以“台商高地”而闻名的苏州喊出了“巩固台资,主攻日韩”的招商口号,赴日招商活动连绵不断。与苏州市主要工业指标对比,南京的国有工业略胜一筹,私营工业小有差距,但在开放型经济方面,南京却难望苏州之项背,这直接拉大了南京与苏州的工业总量差距。南京市统计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南京必须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落户南京,才能在根本上缩小与苏州在经济体量上的差距。 一般来说,一个区域在某方面资源的增加,是以其它地区相同资源的减少和不增加为条件的,因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资源总量不会改变。所以,与无锡、苏州争夺日本投资,似乎成为南京加快区域发展、捍卫城市尊严的一大法宝。 在境外招商期间,一直有人追问蒋宏坤:南京投资环境和苏州、无锡相比有何不同?曾经担任张家港(隶属苏州)市委书记的蒋回答:从城市功能上看,南京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拥有国际航空港;从区位条件上看,南京是产品销往中国中西部的枢纽站;从人才资源上看,南京在校大学生超过30万人,科技人才达35万;从产业基础上讲,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车辆制造基地。 在他们看来,日本投资者没有理由回避一座拥有如此良好基础条件的宽容而和平的城市。 但在蒋宏坤、罗志军先后来到名古屋之前,名古屋市的主要商务官员没有去过南京。名古屋的企业在中国投资者已有很多,但与南京的经贸合作寥若晨星。其实,日本城市都对南京心存畏惧,了解极少。而南京以外的很多江苏城市年年赴日举行招商活动,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据向绍明介绍,现在南京决意迎头赶超。他们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先进城市和苏州、无锡等省内先进城市为学习赶超的参照系,建立了以月通报、季讲评为重点的利用外资目标考核体系,“努力提高招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这个“针对性”,主要就是针对日韩台,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针对是苏州和无锡。 尽管有激进者呼吁发动“第二次抗日战争”——抵制日货、抵制日资、抵制马立诚式的“对日新思维”,但地方政府的动机简单而实惠:引进更多项目,提供更多岗位,让企业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利润,从而扩大收益分享。在这里,经济理性取代了恩怨纠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