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重庆三峡库区经济艰难重构 融资萎缩高利贷盛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 12:3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徐恺 重庆报道

  64岁的刘老板(化名)不愿意再谈他的事情。但是半年以前,在重庆市人大的一次调研场合,他忍不住哭了。

  刘老板是重庆市忠县人。忠县是个紧靠长江的码头小城。刘认为这里很需要一个像样
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那是个12万平方米的市场。靠近长途车站和未来的高速路口,区位不错,前景看好。但是,他的企业却陷入了困境。

  刘老板说,“也许熬过这两年就好了。”他重复了两遍。

  高利贷

  刘老板的高利贷是在2004年4月份借的。月息2.5分(相当于年息30%)。复息计算。

  他说这是不得已的。

  但是贷款在当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忠县辖区人口90余万人,县城人口12万人,是三峡移民搬迁的重点县之一。由于大量的移民和企业迁建,导致不少企业破产而引起银行贷款坏账。

  根据2004年的一份相关资料,忠县淹没企业69个,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淹没线以下的污染严重、产品无市场、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经批准后实施破产关闭。而忠县的这些企业基本上全部符合条件。

  这样,银行贷款40905万元90%左右将形成呆坏账。由此商业银行普遍慎对该县的项目贷款,严防贷款政策风险。

  该县四家县支行中,有三家支行只有存单质押贷款10万元的权限,一家支行在“回收再贷”中,可以发放100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其余的必须多层中转上报省级分行。

  刘老板觉得贷款几乎无望。

  于是,通过重庆某担保公司,他最后终于拿到了2000万元的高利息资金贷款。但是利息的压力很大。2005年8月30日至9月2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检查。其检查地区覆盖面包括长寿以下的12个腹心库区区县。作为参与者之一,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纲有正是在此次检查过程中听取了刘老板的汇报。

  但是已经借下的资金的压力依然存在。到去年年底,刘的公司已经还了前期的资金利息700万元左右。但是今年,他说还没有偿还利息,“应该又有400万元左右了”。

  他寄希望于他正在建设的市场。总计12万方的建设规模,如今已经完成了一半。全部完工以后,按刘的计算,如果全部租出,每年将获得超过200万元的租金收入。

  萎缩的融资渠道

  刘老板不得不高利融资,与当地的金融环境不无关系。上述资料对忠县239家企业和93个建设项目调查以后,发现共计需要18亿元左右的贷款。

  “贷款难,难贷款,这种事情在忠县确实存在的”。一位曾经在忠县信用联社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而金融机构也难以找到可靠的项目把贷款发放出去。

  而忠县云河集团的董事长郭云河则认为虽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基本的盈利模式就是依靠存贷差。但金融机构应该区别对待企业。

  云河集团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虽然这个总资产2亿元左右的企业,如今的银行负债只有3000万元左右,而2005年需要上亿元资金投入一个新项目时,只从当地信用社获得了2500万元的贷款,其余只能依靠自筹资金。

  刘老板在通过担保公司高利融资以前,也找过当地农信社。在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收缩网点之后,农信社成了当地金融的主骨架。在刘老板的发展过程中,也从当地农信社得到不少支持。但这次,他没能如愿。

  “农信社认为我们的项目是地产项目,不敢予以支持。”刘说。

  事实上,这种贷款难的现象覆盖了整个库区范围。

  其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库区巨大的不良贷款,损害了金融的信用,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谨慎对待。相关资料表明,从1997年以来,重庆库区不良贷款从1997年的30.3%一路上升到2001年的47.8%,其后略有下降,2004年仍然高达37.5%,达到227亿元。

  有鉴于此,各大金融机构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另一方面随着移民搬迁大量撤并网点,减少在库区的业务量。

  而与此相呼应的是,重庆库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一路下滑,这些存差资金,大多流向异地,形成库区金融资本大量外流现象。

  高利息的民间借贷行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当地作为一种常态而接受。根据农行万州支行曾经的一份调查,在1996年前后,库区的民间高利贷行为一度成泛滥之势。

  努力解困

  产业基础薄弱——金融环境恶化——影响到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一个怪圈在库区的脖子上已经套了多年。

  库区的产业发展本来薄弱,加之迁建之后为数不少的企业关、停、并、转,益发让库区产业显得更加虚弱。

  另一个数据则显现了继续存在的产业发展十分乏力:从1997年到2003年,万州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虚弱的产业基础现实,加大了重构当地良好的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的难度。要破僵局,从发展产业着手,应该是一种选择。而这正是国家的改善库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库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一位人士说, “其标志就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由国务院来批准的。”

  他所说的《规划》是国务院2004年9月批准的,培育产业作为推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规划还建立了30亿元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自2004—2009年每年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提取5亿元)。

  重庆市在争取产业基金项目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2005年度申请产业基金8亿元。

  其后,重庆市政府和国家

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之间开始了开发性金融的具体合作。该合作的一部分,就是通过各级政府的配合运作,向各区县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到去年年底,该项目已经累计向库区9个区县发放贷款近7亿元。

  还有消息说,重庆市政府正在与国家开发银行当地分行合作,酝酿成立三峡产业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成立之后,开发银行方面将提供200亿元的贷款额度,对库区产业进行支持。

  各方的努力已经让刘老板感到了希望。

  刘老板得知了开发银行和重庆合作的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项目。“我们公司将进入开发银行下一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单位,我们正在做准备。”车灯偶尔一扫而过,照见他稀少的头发、脸上的皱纹,和苍老的笑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