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陶冬:反思未必就要推倒重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2日 10:47 21世纪经济报道

  陶冬

  任何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族,都会有不断的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自上而下的,也可能是自下而上的。反思可能是前瞻性的,防患于未然,也可能在内战、经济危机之后才姗姗来迟。防患于未然的反思远比危机之后的反思更健康,成本也低许多。反思是历史的一部分。

  一场关于改革的反思,正在席卷中国大地,从“两会”到网络,从总理到草民。这场对改革的反思是在新一届领导努力建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医疗、教育等一系列公共事业改革基本失败,经济迅速发展但分配却日渐不均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场反思辩论基本上是理性的、有建设性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是反思未必一定要推倒重来。完全可以只涉及部分思路、改革的调整,而非“再出发”。整个社会对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有共识的,对“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执政理念是有共识的。同时,整个社会对公共事业改革要作重新部署是认同的,多数人对权力不够规范带来的腐败是不满的。这些是共识,是下一步改革的动力。只是从共识到政策,再到实施需要时间,此过程也会有痛苦、有争议。“改革的共识已经破裂,改革的动力已基本丧失”,失之偏颇。

  我完全同意孙立平教授所言“扭转改革中的利益失衡,迈向利益分享式的改革”(见本论坛第78期“改革:反思基础上的再出发”)。利益分配和社会公平是今后几年改革路上的重点,也是实现

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场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也必然触及不同集团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也决定了改革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改革需要有总体理念,凝集社会共识,也需要协调和配套,但是期望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具备效率和公平两大要素。没有前者,发展一定慢,最终经济问题变成政治问题;没有后者,社会问题变成政治问题。前二十五年的改革将重点放在效率上,有其历史背景。没有前二十五年的铺垫和经济基础,公平只能在普遍贫困下实现,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一种奢望。在效率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基础上,倡议公平,关注分配,则是自然的、合理的。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的关联性。利益分配问题,自古以来都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年的包产到户、分税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利益分配。接下来要做的是重点解决公共事业中的利益分配、城乡之间的利益再分配,以及权力谋私带来的利益分配失衡。我认为,下一步改革既非以往改革的线性深化,也不是“再出发”。不同时期,关注点、侧重点不同很正常。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就换一个思路再改。不必大惊小怪,不必感情用事。

  (作者为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