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3万亿资本缺口待补 银行业补充资本将是一场“马拉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9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空前火爆,1个月的发行规模竟超过了之前8个月的总和。
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而今年前8个月,上市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为2380亿元。《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进入9月,国有大行在二级资本债发行上持续发力,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都超过了600亿元。
虽然如此,国有大行发债热度依然不减。日前,建设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审议通过发行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的议案,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期限不少于5年,发行利率参照市场利率确定。
对于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大规模发债补血,国信证券在研报中认为,除疫情因素和让利实体经济的影响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新一轮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正在路上,最早在2022年起,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工、农、中、建四家银行为满足监管TLAC占风险资产比率需达到的19.5%-20%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资本补充的迫切性。
在国行智库研究员任涛博士看来,“补充资本将会是一场马拉松”。
任涛分析:“若以2020年6月的数据为准、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即设定为0),则在2025年之前四大行合计需要发行超过3.3万亿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可见资本补充压力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健全我国银行业风险处置机制,确保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具有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而这份《意见稿》被业内人士成为中国版TLAC。
9月二级资本债持续升温
数据显示,9月份上市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涉及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其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发行规模分别为650亿元、750亿元、600亿元和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8月,上市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为2380亿元,这意味着,仅2020年9月一个月,上市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便超过此前8个月。
这还没有完,9月22日,刚刚在9月上半个月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设银行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建设银行在取得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条件下,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董春晓认为,建设银行连续发行二级资本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为保证实体经济运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建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高于资本增速5.63个百分点,导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截至上半年末,建行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同比增长14.19%,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增速最高,二季度末建行资本充足率水平16.62%,较上年末下降90BP,在四大行中降幅也最大(工行下降77BP,中行下降17BP,农行提升29BP)。
当前二级资本工具发行利率低于去年,资本补充利于银行长期发展。建行已于2020年 9 月14日成功发行650亿二级资本债,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5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票面利率为4.2%。而建行在2019年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型二级资本债利率为 4.86%。在当前较低利率环境下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不但可以补充资本,还可以适当降低负债利率。
同时,内源性资本增速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外部融资势在必行。疫情发生以来,银行推出一系列措施让利实体,贷款利率下行、减费让利、加速拨备计提等导致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建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0.47%,上半年建行内源性资本增速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4.5个百分点,为保证资本充足率处于较高水平,发行二级资本工具进行资本补充势在必行。
此外,国信证券的研报认为,2017年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原来通过表外理财、通道业务等减少资本占用的业务模式被逐步取缔,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增大。
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019年末,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3.4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为15.63%,较2018年下降1.79个百分点,所投资非标规模为3.66万亿元。由于非标回表前并未计提风险权重,回表后按100%权重计入风险加权资产将直接增大资本充足率的分母,拉低资本充足率。
在疫情的冲击下,上半年银行表外理财压降等进度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同时央行宣布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但整体来看非标回表仍将加速银行资本的消耗、提高拨备计提,部分银行补资本的压力可能还没有完全释放。
3.3万亿TLAC资本缺口待补
事实上,除了外部疫情影响和银行自身经营的需求外,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二级资本债发行“爆表”与以往银行发债补血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反映在发行数量上,主要是体现在发行原因上。
“从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起草的《意见稿》,再结合3.3万亿TLAC资本缺口来看,9月份几家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二级资本债发行上猛然发力,应该被看做是为满足TLAC资本要求而进行的提前准备。”一位不具姓名的银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据介绍,总损失吸收能力简称TLAC,主要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可统称为TLAC合格债务工具。2015年11月G20领导人批准了FSB(金融稳定理事会)提交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正式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
TLAC合格债务工具包括资本型债务工具和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两类,现有的资本型债务工具主要包括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可转债、永续债。同时根据TLAC资本要求,合格债务工具占TLAC资本的比例需要超过33%,因此扩大TLAC资本补充路径仍是当前及未来的重要方向。
TLAC合格债务工具的存在,意味着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TLAC资本充足率之外,还需满足2.5%的储备资本、0-2.50%的逆周期资本以及1.00-3.5%的附加资本要求(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以及附加资本统称为缓冲资本,这些不能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由TLAC合格债务工具的资本充足率+储备资本(2.50%)+逆周期资本缓冲(0-2.50%)+附加资本要求(1.00-3.50%)构成。
总损失吸收能力主要适用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其存在的目的在于解决“大而不能倒”的困境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引入TLAC合格债务工具后,银行破产清偿的偿付顺序依次为存款、一般债券、TLAC合格债务工具、二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以及核心一级资本。
公开信息显示,每年11月,FSB会公布基于前一年数据测算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及其对应的附加资本要求,入选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将一定期限后开始实施更高的资本要求。2019年11月22日,FSB官网公布了2019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及对应的附加资本要求,中国共有4家银行入选,分别为中行和工行(适用于1.5%的附加资本要求)、农行和建行(适用于1%的附加资本要求)。
经计算,若以2020年6月的数据为准、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即设定为0),则在2025年之前四大行合计需要发行超过3.3万亿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具体看,中行、工行、农行以及建行约为0.91万亿、1.09万亿、0.67万亿、0.64万亿。
任涛认为:“对于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中行和工行、农行和建行等四家国有大行,则需要计提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以及TLAC需要满足条件,考虑到四家银行目前的TLAC资本缺口高达3.3万亿,意味着后续发行TLAC合格债务工具的压力非常大,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工具创新和政策鼓励之路仍将继续。”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