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零壹智库
作者|李薇
本报告发布于2019年7月,从21家银行(包括6大国有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3家上市中小银行)APP角度进行测评,盘点小微金融线上化金融生态圈的发展路径。
加速构建小微金融线上流量入口。部分领先银行已经构建了两类小微流量入口:其一是塑造小微金融专属APP,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其二是嵌入小程序、网络平台API,作为APP的衍生形态,包括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在用户体验、场景嵌入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小微信贷的数字化变革。
将小微金融产品服务融入手机银行APP。大部分银行采用将小微金融产品嵌入手机银行APP的做法,并在产品设计上偏好于传统的抵押、担保"硬约束"申贷要求。
塑造场景化金融、数字化运营思维。银行业通过携手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政府部门与网络服务平台等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所需的小微企业客群生产经营数据,并构建或融入小微企业的线上经营场景,进而构建成小微企业"全自动"批量化金融服务模式。
本报告从21家商业银行的APP发展角度出发,发现自建小微金融APP与通过API、小程序等形式嵌入,成为部分领先银行的最新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正在由单纯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拓展至融资、理财、支付结算等一体化的产品组合模式,对于细分行业的特色小微企业客群提供综合性、智能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一、小微金融线上获客:银行业APP成为重要流量入口
随着我国各类移动设备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已经注重手机APP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线上获客、构建金融生态圈的重要流量入口,重点发展消费金融、信用卡与智能投顾等业务。实践证明,我国银行业采用互联网思维,在手机银行APP的运营与功能完善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步,加速了零售金融业务发展。
进入2019年之后,全国"两会"政策透露的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扶持这一政策指引,使业界借助金融科技,开始深挖小微金融服务这片"蓝海"。基于此,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能否同样借助APP来降低获客成本,嵌入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场景,构建在线化的金融生态圈?零壹智库从我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视角出发,观察主要商业银行的线上端小微金融服务,目前嵌入在哪些APP之中,并且是否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场景,加速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
二、线上化运营:21家商业银行仅少数设立小微金融专属APP
(一)仅有3家银行拥有小微金融专属APP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下,很多的小微创业者都是80后与90后,他们面临资金难题时,通常会查阅各银行APP,寻找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的办理条件与流程等信息,线上化运营已成为银行业小微金融服务的必然趋势。零壹智库以上市银行为主要分析样本,在进行案头研究与各银行已上线APP测评后发现,21家银行中仅3家银行单独设立了小微信贷专属APP,即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大部分银行则选择仅将手机银行APP作为线上小微信贷产品的渠道入口,仅在信贷产品上进行改变与创新。
为何仅有3家银行会设立单独的小微金融APP?我们认为,这与银行发展属性、细分客群信贷业务经验两大因素紧密相关。第一,从银行发展属性角度看,3家均属于全国性银行,在IT系统建设、科技能力与运营团队等方面,与中小银行相比更具优势,能支撑起小微金融专属APP的开发与运营工作;第二,从细分客群信贷业务经验角度看,3家银行拥有细分行业客群的长期金融业务经验,包括建行的"善融商城"电商小微企业、农行的"三农"客群以及浙商银行的沿海城市特色产业内小微企业,这些领域积累的独特信贷审批技术与优质客户资源,是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因此他们抓准了服务小微客群的特色优势。
表1: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专属APP发展情况梳理
资料来源:银行官网与年报,零壹智库
(二)小微金融APP形态的衍变:小程序、网络平台API
通过梳理上市银行年报有关2018年小微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发现银行除了自建APP这种方式之外,还采取嵌入微信小程序、开放API技术应用于流量大的互联网平台等方法,典型代表包括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与招商银行三家。这种方式将银行服务与个人社交、电商购物等互联网场景有效链接,是场景化金融的有益实践,值得银行同业机构借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互联网生态圈运营思维。
1.交通银行:构建多元化小微信贷移动端入口
交通银行在2018年报中指出,该行采用了交通银行公司金融微信公众号、企业手机银行及微信小程序等移动渠道,提供具有交行特色的移动开户、移动贷款、移动结算、移动理财等便捷服务。
2.招商银行:上线微信小程序"生意管家"
在微信小程序这一入口之中,招商银行已上线"生意管家"工具,它最大的亮点在于构建了小微企业的进销存系统与聚合收单、智能POS等功能,因此招行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数据。不同于其他银行单纯提供信贷服务,招行这一工具更能融入小微企业的业务场景,基于大数据挖掘来快速放贷,随时查询商品库存、资产负债、现金流水等关键数据,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化的金融服务方案。
图1:招商银行"生意管家"微信小程序全面管理小微企业进销存数据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
3.民生银行:构建手机端小微金融服务生态圈
在民生银行APP之中,嵌入了"小微之家"业务板块,能够提供在线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下图展现了手机端业务办理的界面,从用户体验来看,办理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并且支持纯信用贷款。与其他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相比,小微企业信贷的准入门槛更低,无需抵押或担保,并且展现了信贷、理财与开户等业务,作为一种生态圈闭环来运营,从用户体验来看更能让人直观感受,了解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项目,有助于提升用户粘性。
图2:民生银行"小微之家"移动端金融服务
资料来源:民生银行手机银行
(三)线上小微信贷产品偏重于抵押与税收数据
经过测评21家商业银行APP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我们发现提供纯信用贷款的银行相对较少,并且自动化审批的纯信用贷款产品主要依据企业税收数据,多数银行均要求提供抵押品或者由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在测评中,以小微企业主的身份登录某国有大行APP,查询有关小微企业经营贷的相关产品信息,则需要填写申请信息,包括企业主个人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与贷款金额、期限、是否提供抵押、业务办理网点等,但并不能在线申请贷款,而是由网点客户经理进行电话联络。
据这家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介绍,办理小微企业贷款必须有抵押或指定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并且不能直接在线办理,需要预约进行网点咨询办理。在贷款利率上,一般在5%左右,具体会根据贷款额度和抵押担保等情况而定。由此可见,APP仅仅是完成了在线提交贷款申请这一步,之后的所有步骤仍然与传统的线下信贷业务流程没有区别,无法解决众多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此外,在某股份制银行官网申请在线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上传基本信息后,展示出下述界面,均表示需要由客户经理在2个工作日之内联络借款人。经过与银行在线客服的沟通,仅有智能机器人自动应答,并推荐微信小程序进行业务咨询。从用户体验来看,相比众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放款流程,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大多数仅仅实现了在线申请这一个环节,业务办理效率没有实现本质化变革。
图3:某股份制银行的线上小微企业申请流程
资料来源:某银行官网
(四)结论:构建两类小微流量入口与三大信贷模式
综上所述,从线上渠道展示的小微金融产品情况来看,目前形成下表所示的两大特色:一是银行构建出小微金融专属APP;二是采用API方式,将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嵌入拥有超级流量的社交平台小程序与生活服务平台之中。本文梳理我国21家商业银行的线上化小微金融服务,发现下述6家银行的特色优势如下表所示,可供广大的银行同业机构加以借鉴。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正在朝向数字化方向不断革新。从国内外银行对于小微信贷业务的实践情况来看,根据线上化在信贷全流程的参与程度,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小微信贷模式,即"全手动""半自动"以及"全自动"。其中,以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采用的就是"全自动"模式,我国众多传统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小微信贷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发展路径,这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必然趋势。
三、小微产品设计:金融科技加持下仍遇信贷"硬约束"
从目前21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产品种类来看,主要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抵质押或担保贷款、房抵经营贷以及小微企业税易贷等类型,其中小微企业纯信用贷款仅少数银行提供。由此可见,银行对于首次申贷的小微企业客群仍设置了诸多"硬约束"指标,要求企业必须到网点并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或由担保公司担保。
对比来看,互联网银行则提供纯线上信用贷款,譬如网商银行提出"310贷款模式",即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我们从小微金融产品设计的角度思考,主要源于授信额度、目标客群(经营场景)与风控技术等三方面因素。
(一)授信额度:多数要求抵押担保,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
在授信额度方面,传统银行的在线小微贷款产品多数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授信额度普遍在100万元以下。同时,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在2018年报中披露了下表所示的平均小微贷款金额,可见与银行纯信用贷款相比,已形成明显的差异。按照2019年初央行网站提出的"小微企业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这一考核口径标准调整,更激励商业银行办理百万级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互联网银行由于负债业务来源有限,尚未有这样大体量的单户贷款规模。传统银行在线上获客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经济下行期的企业经营风险,因此对于较大额度(主要是100-500万之间)的小微贷款,手机APP中明确要求抵押物、担保等"硬约束"指标。
(二)目标客群:由线下迁移至线上,普遍缺乏线上经营场景
在目标客群(经营场景)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的选择偏好各有侧重,譬如兴业银行优势在于"绿色信贷",浦发银行优势在于"科技型小微贷款",国有大行优势在于发展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关联客户群体,并借助自身网点优势,将涉农用户与商圈、交易市场小微企业迁移至线上渠道。但传统银行选取客群是依据自身在某几个细分行业所沉淀的丰富信贷经验,但在线上化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和企业主的"面对面交流",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交易数据,因为原有的贷前调查是基于线下场景,而非线上场景。对比来看,互联网银行借助核心股东的互联网基因,构建出电商、餐饮、出行等领域的线上交易场景,将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经营场景有效嫁接,因此能够形成闭环生态圈,这是传统银行构建小微金融APP时应当借鉴的,通过搭建线上场景来掌握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从而大幅提升放贷效率。
(三)风控技术:政府公开数据有限,线上化小微信贷风险量化难
在风控技术方面,银行业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集中体现为数据挖掘。原有的信贷工厂、德国IPC技术,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通过数据建模来实现自动化审批。然而,银行目前获取的小微企业数据,主要以税收、小微电商交易量、POS机交易流水这些易采集的数据为主,其余没有嵌入场景的信贷业务仍然无法获得数据。仅政府层面的公开数据,譬如海关、仓储物流、发票数据与ERP等数据,在银行之间都没有打通,因此线上化的小微信贷产品没有数据的支撑,很难做到贷款风险量化,在实践中发展为依托整个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系统数据,作为对上下游企业授信的依据。反观互联网银行,它们基于线上生活服务场景的小微企业经营数据,作为贷款审批的主要依据,并且可以实时看到贷款企业经营数据的实时变动情况,是对于传统银行业"微贷"技术的改良升级。因此,在构建小微企业线上风控体系、挖掘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方面,传统银行可借鉴互联网银行的运营思维,通过技术变革来提升小微信贷的自动化评审速度。
四、结束语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关键在于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现金流不稳定。我国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APP展现的在线小微金融产品,成为重要的获客渠道入口。然而,本文观察到21家银行APP中的小微信贷产品,依旧要求提供抵押品、担保等传统线下审批"硬约束"手段,导致大部分小微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并未像消费信贷一样,真正实现业务流程的重塑和变革。
展望未来,银行业应借助APP或API嵌入的方式,将其作为小微金融服务的线上运营平台,融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积累小微企业的纳税记录、电商交易流水、商超收银与商品进销存等多元化数据,以大数据作为放贷依据,真正实现一站式、全流程线上化办理小微金融业务,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切实服务于小微企业群体。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