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更大力度政策 对冲疫情影响 话音刚落,三箭齐发
作者: 陈益刊 杜川 祝嫣然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五刚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本周伊始,相关部门就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0日,财政部官员表示,近期拟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加上前期提前下达的1.29万亿元,今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规模已超去年全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下调20bp(基点),这也是LPR改革后最大幅度“降息”。
此外,同日,就拉动投资的重要方面——新基建,国家发改委还首次明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拓展了其内涵外延,并称将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指导意见。
今年专项债将超3.8万亿元
疫情冲击下,财政发挥稳经济关键作用有三大狠招,除了提高赤字率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之外,就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而这一规模将创历史新高。
在20日的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表示,在前期提前下达专项债券1.29万亿元基础上,近期拟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
这意味着,今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规模将高达2.29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约2.15万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对第一财经分析称,只能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限额。根据目前已经提前下达2.29万亿元专项债估算,今年全年专项债规模至少将超过约38167亿元,不少机构预计可能达到4万亿元。
“今年专项债规模有可能达到4万亿元左右。一季度受疫情冲击,财政经济状况十分严峻,财政收入大幅下滑14.3%,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十分大。通过发行专项债来补充地方重大项目投资所需资金,可以发挥稳投资稳经济作用。”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
除了专项债规模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4万亿元,今年专项债政策设计上的诸多变化,也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债券资金稳投资补短板效果。
变化之一是专项债去年年中被允许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而今年将可用作资本金的比例从去年的20%提至25%,这意味着资金撬动效果更加明显。
“专项债资本金比例提高,意味着政府鼓励专项债加杠杆带动社会投资。当然目前各地还在探索尝试,等到经验成熟规则明确,将会有更多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毛捷说。
根据中诚信国际的统计,今年一季度共有676.3亿元专项债作为资本金,主要投向全国130个项目。
专项债保持高速发行。对于第三批1万亿元专项债,王克冰要求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确保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尽快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之前下达的两批次1.29万亿元专项债已经发行了九成(截至4月15日已发行11607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一个半月时间里,将有1万多亿元专项债需要完成发行。
第三批及以后批次专项债投向将有所优化,体现疫情防控需要和投资领域需求变化。温来成认为,今年专项债规模大幅增加,并投向新老基建等重大项目,可以更好地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利于稳增长补短板。
LPR迎最大幅度“降息”
政治局会议直接提出降准、降息,本月LPR下调幅度则应声创下改革以来的最大幅度。
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3.85%,较上月下调20bp(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65%,较上月下调10bp。
在此前央行相继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20bp后,本月LPR报价随之下行顺理成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自去年8月LPR改革实施以来,“调整逆回购利率-MLF-LPR”已成央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标准路径,这表明从政策利率向贷款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
本次1年期LPR下调幅度也比2月份的上次下调加大了10bp,今年来已共下调30bp。“加码后的货币政策力度已全部向贷款市场传导。”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LPR大幅下调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王青也表示,“3月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上行势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延续。”
同时,央行“降息”释放流动性,也是给地方发债创造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实现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业内预计,降息周期有望延续。
王青分析,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可能继续面临下滑风险,更大的货币宽松力度将对国内消费、投资起到有效刺激作用,对冲海外疫情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为此,下一步包括MLF利率在内的政策利率体系还将趋势性下移。这也意味着短期内LPR报价还有下行空间,不排除二季度内再度下行的可能。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预计,LPR年内调降可能达50bp或更多。
新基建范围拓展
随着逆周期政策不断加码,“新基建”今年在高层会议中被频繁提及,被认为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推动改革创新的有效办法。
20日,在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表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表示,这打破了以某几个产业划分的新基建概念,更多是从技术创新、信息融合等产业转型的角度定义新基建,拓宽了新基建的内涵外延。既避免了对某几个行业过度规划可能导致的短期供给过剩,又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要求。
此前,新基建一般被认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最大的亮点在于加入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性研究设施投入大、见效慢,一般企业很难自行建设,从国家层面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刘哲说。
伍浩还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指导意见,以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长期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
责任编辑:覃肄灵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