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地产:郊区VS市区
李佳
老龄群体在数量上日益增多和对适老化居住环境的切实需求,催生了企业对老龄地产的关注和投资热情。群雄逐鹿者中,既有万科、绿城、保利、远洋等房地产开发商,也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保险机构,还有中信国安、同仁堂、北控集团等综合性集团。同时,一些国外机构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在国内投棋布子,如欧洲最大的养老康复集团——法国欧葆庭集团在南京落地的欧葆庭仙林国际颐养中心,澳大利亚养老社区领域最大业主、运营方和开发商——联实集团在上海落地的逸浦荟养老社区项目。
观察这些企业所布局的老龄地产项目,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郊区选址、规模建设。
先说郊区选址。与市区相比,郊区一方面相对地价较低,还可以成百上千亩地征地;另一方面环境更好,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天然的健康养老概念。因此,老龄地产更多地落地郊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再说规模建设。与市区相比,郊区周边配套较差,医疗、购物资源缺乏,更别提城市里遍布的文化教育资源了。为此,企业往往就会选择规模化运作,自主或联合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特别是针对老龄群体最为关心的看病、购物、运动休闲等日常需求,自建或引入医院、商超、文化体育场馆等。
理论上,老龄地产项目的这种选择是一种多赢的做法。对地方来说,项目的规模化可以带动当地整体发展。对企业来说,项目的投入成本降低、盈利模式增多。对个人来说,以交通不便和等待项目成熟为代价,可以换取更加低廉的费用。并且,国外这样的老龄地产项目也非常多。
但在国内的实践中,这样的项目模式带来了种种问题。对地方来说,企业不是政府,难以有中长期的系统规划能力和持续建设能力。对企业来说,项目的投入成本减少了,总体成本却大幅提高了;企业盈利模式增多,要求具备多种运营能力。市场上成功的模式确实很多,可失败的教训更多。尤其是中国当前正处于边备边老、边富边老的阶段,老龄服务等相关产业还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需求、供给的研究还在摸索当中,并没有形成清晰的产业模式。对个人来说,企业的风险无疑加剧了个人的风险。企业一旦发生问题,个人将遇到一系列生活困难。并且,郊区交通不便的天然劣势还将放大这种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还可以维持和推动项目的向前进展。而中小企业甚至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因为前期投入较少、后期产出预期较高,极易入“坑”,遭遇融资难、运营难等各种困境。
那么,老龄地产的出路在哪里呢?市区,是不是比郊区更好呢?
第一,市区虽然拿地较难,拿到手的面积往往有限,但市区交通便利、设施齐会、配套成熟。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但总体成本有效。
第二,与郊区项目规模化相比,市区项目相对小型化可以让企业有更强的控制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
第三,与郊区创造新生活相比,老龄地产更需要的是融入市区生活。居家养老、就近养老,既是生活传统,也确实是生活需要。
第四,与郊区相比,在市区建设老龄地产项目,对各类企业的吸引力更大。各个专业领域企业的积极加入,能够更好地形成服务平台,推动各类盈利模式快速成型。
荷兰鹿特丹生命公寓,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里身处成熟社区,饭店、超市等生活设施齐全,更像是Shopping Mall的老龄升级版。附近的人会到这里的超市和跳蚤市场购物,约朋友聚会吃饭,带孩子嬉戏玩耍。这种良性互动,让生命公寓与周边社区很好地联动在一起。各种社会福利和商业机构都愿意到这里来举办各种活动,荷兰女王和各级政府官员也经常到这里参观。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开发资金的快速回笼流动,让生命公寓得以迅速推广开来。
我们还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把养老地产与购物中心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场景呢?年轻人周末带孩子上课时,可以先将孩子送进教室,然后到楼上去看望老人。老人需要的各种餐饮和购物需求,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培训机构还可以在工作日开设老人教育课程。这样的话,商场可以得到更多的客流,各类企业可以凭借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获取更多的利润。
今天,我们可能还很难想象这样的场景。这就好比我们以往很难想象把饭店、教育机构开进商场。不过,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相信这种场景一定会出现。
郊区VS市区,是做“大而全”,还是做“小而美”?老龄地产的发展,正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深耕。
作者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