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当只剩下房地产对利率敏感的时候 该不该降息?

2019年09月20日11:40    作者:赵建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赵建  

  在全球央行开始降息和宽松的大趋势下,在中国经济再一次进入L型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央行降息在所难免。但要想获得真正想要的结果,就需要重新思考影子银行中的草根金融对同样草根的中小企业的作用。毕竟,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的带有乡土血缘传统的国家,相对那些“高大上”的大型规模银行和投行,基于当地熟人社会和乡土关系的草根金融,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更加有用和务实。

  当前的民企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利率高低的问题,而是信贷可得性的问题。做过小微企业金融的人应该都知道,民企和小微对信贷的要求往往“短、急、小”。不像国企和平台,有足够的冗余资金。民企小微的老板们都精打细算,都是自己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资金链都是紧绷着。这是个常识。

  所以,民企小微用的钱都是“救急”甚至“救命”,而不是“救穷”。在这个时候,他们对利率并不敏感———对于都没有资格进入信用市场的人,谈利率高低都是一种奢望。因为,它们根本不在主流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和客群范围之内。有个做智慧医疗的高科技公司缺钱,我说你们怎么不找银行贷款,你们虽然没有抵押,不是有订单吗?这个公司的董事长苦笑着说,银行?他们懂这个领域吗?又不是没聊过,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这个企业从事的是高科技产业,属于所谓的新技术、新动能,营收和日常现金流都不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企业了。但他们身边的金融机构,依然没有商业银行,主要是一些私募和投资公司,前些年一些p2p也来接触过。总之都是一些体制外的非银机构,“草根金融”和非主流金融,甚至有一些民间借贷机构。这些机构利率虽然高,但至少能借的到

  现在,严重的问题来了,最近几年在金融去杠杆的一刀切横扫下,这些小型私募、投资公司、p2p等小型非主流金融物种基本都已经被“赶紧杀绝”,只剩下体制内合规的大物种——商业银行是主体。经济生态和金融生态是相互依赖的,当金融生态中的体制外小物种灭绝后,经济生态中的小物种自然也就资金断裂、花落无声

  以前,还有一些国有的投资公司来接触,现在据说上面对他们的问责也越来越严,也开始按照政治正确而不是市场正确的理念来做金融,按照体制门当户对的思路来寻找客户。所以某些地方高调成立的所谓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最近几年根本没投出去,即使投出去也是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体制内。所以上述这家企业可以匹配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少了。听说最近只能靠老板的自有房产抵押贷款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这就是现状,在这种情况下降息降准,对小微民企有何用?用某位小企业老板的话来说,那些投资公司要的利率虽然高,但至少可以贷到钱,银行利率是低,但是跟我们小企业有什么关系。因此当前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金融仍然是发展中的金融,小微民企还需要依靠一些体制外的草根融资手段,甚至是灰色地带的金融。高层推动防风险攻坚战,实施资管新规净化金融“水质”,从理论上,逻辑上,公共道德上等都是对的,中国的金融乱相,影子银行乱相的确是应该治理,但实际效果呢?水至清则无鱼,水质是净化了,但那些在低水质金融环境生存的小微民企,也就难以生存了。这也是金融生态学的常识。

  问题的尴尬之处在于,上述那家小企业在失去私募、投资公司和p2p等草根金融的支持后,最后的救命稻草,竟然又回到了法人的个人房产抵押贷款。幸亏这位创始人几年前还买过房,否则真是一点信用也没有了。想不到还是应了那句话叫“房地产救中国”,这是一个微观案例,但充满了荒诞、讽刺和心酸。我们要讲实事求是,好的政策不是理论上多么高大上,多么符合经济学模型,好的政策应该知人间冷暖

  实体民企和中小微对利率不敏感,这从理论上来说叫“信贷配给”状态。现在敏感的是谁?估计主要还是房地产企业,当然还有那些平台、国企和事业单位。这些都是当前银行可贷资产组合里的主要品种。对银行来说,可以赚钱的还是要看房地产,一是有抵押,没啥大风险,即使出了不良,但损失率不大,房价上涨后处置不良资产还会赚一笔。二是有定价权,不像对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现在基本是赔利差赚规模,这些体制内客户其实已经“降息”,对房地产可以适度要价,主要是监管风险溢价。因为现在这个形势,可供银行选择的门当户对的客户的确不多了。

  而对房企来说,经历了上个房价上涨周期的过度借贷,这个时间点资金链也紧绷。从数据来看,前几年房价上涨时候房地产企业“拿地—加杠杆—预售款—拿地—加杠杆”的杠杆驱动模式非常猛,债务密度已经不是一般的高。看看前几家龙头房企的债务,单家都接近两万亿!在这种微妙的信贷定价环境里看,如果央行降息比如降MLF利率或所谓的LPR 大概率会首先传导到房地产行业。很容易算到如果利率整体降低25个bp,这些房企会节省多少财务费用。所以某房企研究院才会连发八篇报告要求降息。

  现在,实体经济一片焦土、饥渴难耐,体制内却依然一片汪洋、水漫金山。那么到底该不该降息?我认为可以适度降,事实上还在本文写作过程中,lpr又降了几个bp。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监管政策上,在结构性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疏通利率降低后的传导机制,才能惠及到实体民营和中小微。否则,依然是在体制内自我循环,所谓的中国式流动性陷阱。

  我们应该区分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还是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长期慢性病,需要长期疗养;周期性问题往往来的急,具有较高的致命性。一般来说,周期性问题可以通过货币信贷刺激暂时解决,结构性问题就可以一拖再拖。但到达某个临界值后,这两个问题绑定在一起,解决周期性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结构性问题。现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似乎就处在这样的临界值,不能再寄希望于暂时解决周期性问题,而将结构性问题一拖再拖。

  当前来看,周期性下坠的非常厉害,可以说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在这个时候,需要降息“救急”而不是“救穷”。一个经济体,在脆弱的时候,很难同时承受周期性紧缩和结构性调整。在这个时候降息,虽然受惠最大的依然是银行资产组合里的存量资产——房地产、平台和国企,但是毕竟还有个词叫“涓滴效应”,即从这些地方渗透出的水滴,会有一小部分惠及民企中小微。那么从哪里渗透,前面已经提到过,那些过去金融严监管的时候被过度妖魔化的“影子银行”,尤其是一些卑微生存但经营规范的“草根金融”。事实上,在最近几年的金融乱相治理过程中,一刀切的办法虽然很有效率,但在过度的净化了“金融水质”后,一些惠及中小微企业的小型金融物种也无法生存了。

  在周期性下坠到危险边缘的时候,种种结构性校准带来紧缩就需要在边际上放松。要打通降息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需要回到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初心,那就是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物种,增加金融体系的生态性,也就提高了金融体系的韧性。因此在经历了三年多的金融去杠杆和严监管后,在大部分私募、民间投资公司、互联网金融等草根金融几乎全部清理、破产之后,管理层也积累了大量的监管经验和政策教训,当前迫切需要重新在结构性的政策上进行修正。

  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只剩下商业银行一个物种独大,而且银行依然是规模偏好;小型银行或者数量越来越少,或者陷入不良困境挣扎自身难保,怎么可能还有精力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在全球央行开始降息和宽松的大趋势下,在中国经济再一次进入L型经济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央行降息在所难免。但要想获得真正想要的结果,就需要重新思考影子银行中的草根金融对同样草根的中小企业的作用。毕竟,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的带有乡土血缘传统的国家,相对那些“高大上”的大型规模银行和投行,基于当地熟人社会和乡土关系的草根金融,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更加有用和务实。

  (本文作者介绍: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潘翘楚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降息 房地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