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养殖业 旧伤未愈
栾立
虽然奶业周期转入上行,但持续4年的下行周期留给中国奶牛养殖业的伤痕仍未平复。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国内奶牛养殖户总数只有3.56万户,较2011年的数据大降九成,因此他建议,建立国家奶粉收储制度,平抑奶业周期,保护奶农利益。
奶业周期一直是国内奶牛养殖业的软肋,近年来中国奶牛养殖业重复着“奶荒”加大养殖,导致“奶剩”,又价格暴跌而倒奶杀牛,周而复始。从2007年以来,国内已经经历了大的2次奶业周期,最近一次从2011年开始到2018年8月结束。
根据农业农村部3月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61元/公斤,是2018年8月以来生鲜乳价格开始进入上行通道后继续维持涨势,其间累计涨幅达6.2%,养奶牛重新开始赚钱。
但从2014年以来的上轮奶价下行周期让国内奶牛养殖业遭遇重创,此前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持续3次反弹又触底的价格走势,让国内超过50%的牧场陷入亏损,更是让中小奶牛养殖户大面积出局。
在此前举行的全国奶业振兴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不少地方“卖奶难”问题频现,倒奶杀牛现象时有发生。
而另一方面,在奶荒周期时,由于鲜奶奶价暴涨,很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出于市场竞争的成本考虑,不得不选择部分进口价格便宜的大包奶粉;另一方面为保护国内奶源建设成果,又必须向本土养殖业收购生鲜牛奶。在无法由市场完全消化的情况下,企业只得将收购来的鲜奶制成大包奶粉储存入库,喷粉后的价格也依然没有竞争力,造成亏损,在给企业造成巨大经营压力的同时,也挫伤了企业收奶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奶牛养殖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超过65%,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国内多位专家也曾表示70%的自给率是国内奶业产业发展的“安全线”。
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养殖模式与国外不同,土地成本和饲料成本也较高,导致国内的原奶成本远高出国外近一倍,这也让国内原奶在面对进口大包粉时缺少竞争力,实际上国内原奶自给率的情况不容乐观,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进口乳制品总数折合原奶为1485万吨,占国内产能的40.6%。
对此,魏立华建议,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牵头,协调建立大包奶粉国家收储制度。在奶多时喷粉收储,奶少时投放市场,平缓“奶剩”“奶荒”的峰谷差,实现有效价格平抑机制,防止奶价暴涨暴跌,保护奶农利益。
与此同时,通过预先配给的方式,助力奶牛养殖行业和乳品加工企业统一布局和科学规划,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动荡和行业损失,创造更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奶业稳健发展。并将收储的大包奶粉,定期赠送给边防军人、贫困学校、福利院、困难群众等有需要的人群,帮助群众改善体质,开展营养扶贫,推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
国际上一直存在通过奶粉收储进行奶制品储备的惯例,比如在欧盟,当乳制品价格出现上涨时,欧盟执委会将启动“干预性应急库存”,将其抛入市场进行干预等。
记者了解到,国内在2009年奶业低谷时也曾实施过临时国家奶粉收储计划,但最终规模并不大,有熟悉情况的行业人士透露,当时主要依靠企业实施收储,并上报数据政府再给予补贴,但中间有很多操作尚不成熟,所以未能持续。
国家奶牛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立国家奶粉收储计划缓解奶业周期具有可行性。
荷斯坦网奶业分析师豆明也表示,国家奶粉收储计划是个很好的建议,其实行业内曾做过测算,如果可以有20亿~40亿规模的补贴资金,就可以对奶业周期形成有效影响。国内原奶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是成本太高,再一个是周期性过剩。国家可以借助收储计划控制市场供给总量,也可以采取收储补贴,缩小国内奶粉和进口奶粉的价格差距,抑制原奶的输入性过剩。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