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座大桥记录的“交通史诗”(图)

[内蒙古]一座大桥记录的“交通史诗”(图)
2019年03月05日 13:17 交通运输部网站

  一座大桥记录的“交通史诗” 

  ——访原包头市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胡凤梧

  

  原包头市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胡凤梧

  2018年12月3日清晨,颇有些寒意。 

  笔者来到包头市昆区乌兰小区,敲开了胡凤梧家的房门。84岁的老人依然喜欢读报,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一摞整整齐齐的报纸,打开最上面的《包头晚报》,其中一篇文章是《冬季流凌期临近 我市将陆续拆除黄河浮桥》。真巧,桥,正是笔者此行拜访胡凤梧老人的目的。 

  39年前,胡凤梧是包头市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在水泥船上建设浮桥 

  

  现在的黄河大桥 

  还没有建设黄河大桥之前,包头市与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之间的人员与物资交流只能依靠浮桥。 

  “黄河天险,将南北隔开,人们通行很不方便。1970年以前,过河主要靠摆渡,当时没有大船,过一趟河很不容易。只有到了冬天,河水冻结实以后,大概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人、车可以从冰上走。1971年以后,包头市交通局航运公司有些船,于是在磴口那儿架了座浮桥,这座浮桥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离市区远,不太方便。到1976年左右,包头市交通局的人出去考察,看到南方用水泥船搭浮桥,于是让交通局下属的船运公司造了10多条水泥船,在画匠营子那儿搭了一座浮桥。浮船靠近市中心,总算缓解了两岸交通的难题。”胡凤梧回忆,“但这座浮桥也有问题,首先桥宽才3米,只能单向通行,如果北面要放车,就得先通知南岸停止过车,等北岸过上一会儿,停下,再让南岸过,水泥船承重不大,超过10吨的车就不能过了。另外,每年入冬和开春流凌的时候、发洪水的时候,浮桥都要拆掉。有一年浮桥撤得晚了,大冰块流下来,撞坏了六七条船。” 

  胡凤梧娓娓道来,黄河渡口的故事已随时光一起刻进了他的脑海。 

  正因为浮桥存在种种不便,修建黄河大桥一直是黄河两岸百姓迫切盼望的事。 

  “包头是重工业城市,包钢、一机、二机(今北重集团)需要黄河对岸的煤炭作为能源,现在冬天都烧暖气,做饭用天然气,可过去,人们冬天大多烧炉子,要用炭,也得从对岸拉,所以包头市和自治区很早就有修建黄河大桥的想法。”胡凤梧说。 

  正是基于兴建一座黄河大桥,将黄河两岸连接连通的考虑,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每到凌汛期,包头市都会派人观察黄河汛情,并对河底土质进行测验,考察两岸周边情况,这些前期工作为日后兴建黄河大桥打下良好基础。   

  多轮论证三选一定址 

  

  当年的施工照片   

  随着“文革”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初,喜讯传来,交通部正式立项,决定由国家投资在包头修建一座黄河公路大桥。 

  黄河大桥究竟该建在哪儿? 

  其实早在当年派人观察黄河汛情、洪水历史情况,对河底土质进行测验,考察两岸周边情况时,内蒙古交通厅和包头市交通局就黄河大桥选址进行多轮论证。 

  当时,初步选址有三个方案。 

  第一个地址是昭君坟。黄河大桥建在那里的优点是河底有岩石,便于建桥墩、打基础。不利条件是那里距离包钢水源地太近,施工可能会对水源地造成污染。另外,河对岸要修引线,需要南岸有一条季节河,在河上修建一条200多米长的桥,才能与黄河大桥接上,可是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此外,这里距离市区太远,人们往来不方便。 

  第二个地址是包头糖厂附近的磴口。这里的优点是河底也有岩石,方便打基础,不利条件是河北岸到处是居民区和厂区,村庄密集,而且在这里修建黄河大桥需要跨越铁路。此外,建引线需要拆迁,而南岸多是水地和菜地,征地成本太高。 

  第三个地址是画匠营子,也就是现在黄河大桥所在位置。与前两个地方相反,这里河床底下的地质情况不太理想,“钻探到300米时还没有岩石,这样打基础时就得增加一些措施,这里有利的条件是两岸地势高,河道比较平直,水流不湍急,离市区近,北岸引线只需建9公里多一点,就能和建设路接上,南岸引线建8公里多就能和公路接上。黄河大桥建在这里,虽然北岸要跨包兰铁路,但只要修座60多米长的立交桥就能解决问题。”胡凤梧介绍。 

  综合分析以上利弊,自治区交通厅决定将黄河大桥建在画匠营子村西。  

  众单位支持大桥建设   

  

  包头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时剪彩的老照片   

  1979年5月,接到立项通知后,由各方参与的包头市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领导小组迅速成立。 

  该领导小组先后由刘景平(原自治区党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王西(原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陈炳宇(原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建桥期间常设机构,对外简称“大桥办”,胡凤梧被任命为常务副主任,此后,他就把交通局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暂时放下,一心一意忙建桥工地上的事。 

  立项后,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桥梁工程处的四五百名工程人员立即行动,从北京开赴包头,开始做施工前的准备。“1979年6月,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确定,立即搭建临时建筑,拉高压线,进行钻孔实验,争取年内开工。”胡凤梧记得很清楚,会议结束后,施工方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在黄河南岸建起12栋房子,在北岸建起11栋房子,作为办公用房和施工工人的宿舍。 

  “那会儿,只要听说是大桥上的事儿,各单位都非常支持,施工需要拉高压线,我们选择从位于沼潭的轻质材料厂拉11公里左右长的高压线,人家立即同意了。后来的施工中,我们需要高强钢丝,但原材料一时到不了位,我们找到物资局,物资局下属的金属公司查业务账目后告诉我们,正好水泥厂刚提走一批货,水泥厂归建材局管,最后局领导把厂长、书记找来,问他们有没有高强钢丝,支援一下‘大桥’。他们二话没说,立即把刚提走准备使用的高强钢丝给了我们。渡口上有一些老工人,明明知道大桥建成后自己就得撤走了,可我们跟他们借东西,他们从不拒绝,还优先让施工方的车辆通行。”说起这些,胡凤梧分外感动。 

  “9月底,我们搞了一次钻孔实验,钻孔实验成功后,领导小组又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认为黄河大桥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确定黄河大桥于1979年10月19日正式开工。”时隔39年后,胡凤梧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 

  也就是从那时起,胡凤梧和“大桥办”其他四五个人一起,整整四年吃住在工地上,直到1983年大桥建成通车才离开。   

  映射数十载交通巨变   

  

  张福星是原包头市交通局编史办主任,他主导编写了《包头市交通志》一书,在第二节《桥涵》中第一小节“大桥”里,首先介绍的就是包头黄河公路大桥。书中写道:“包头黄河公路大桥是包头市最大的公路桥梁,位于210国道9公里344米处。……是内蒙古西部区最大的公路桥梁。” 

  “黄河大桥采用的是‘多点顶推新工艺’,按照3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建造的,目前,我们的桥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洪水。”胡凤梧笑道。 

  但是,在大桥建造期间,建桥工人却经历了几次自然灾害的考验。 

  1980年开河时,正遇上流凌,下面结了冰坝,水很快涨起来,把南岸的工地淹了。“对岸打来电话,问怎么办?作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我得过去看看,可是黄河里到处是冰块,怎么过去?后来我跟桥工处的刘复正处长商量,找到画匠营子村的老船工,好几个人都不敢去,最后是一个老船工划着小船载着我们四五个人过去的。小船灵活地在冰块中穿行,遇到冰块漂来,他就用船桨轻轻碰开,说实话,当时心里还是挺害怕的。上了岸,大家就开始组织抢险,最后,军分区出动炮兵,把冰炸开,水流终于畅通了。”胡凤梧回忆。 

  为施工方便,工程人员建了一座舟桥,可有一天突然刮起猛烈的大风,舟桥还没有合龙,就被掀翻了,所幸当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1983年10月,包头黄河公路大桥终于建成,包头和伊盟结束了长期被黄河隔离的历史。当汽车平稳地驶过黄河大桥时,曾在这里奋战了整整4年的胡凤梧内心激动不已。 

  大桥建成后,胡凤梧离开了包头市交通局,1994年,他从建材局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但是,每当有老家的亲戚来包头玩,他都会邀请对方去黄河大桥看看,“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公路和桥梁的飞速建设,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包头交通的发展和成就。记者从包头市交通运输局获悉,改革开放初期,包头等级公路仅有两条,一条是横贯东西的110国道,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的210国道。据公路部门统计,改革开放前该市共有公路976.6公里。其中三级以上油路105公里,其余均为砂石路或土路。1992年,110国道包头东出口12.9公里二级公路改建成一级公路,结束了包头没有一级公路的历史。1997年呼包高速(一幅)150公里建成通车,结束了包头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这也是内蒙古首条高速公路。如今,包头公路总里程达到9069公里,是1978年的9.29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从无到有,公路等级不断提升。包头市境内的黄河大桥也从1座增加到5座,另外还有1座正在建设中。 

  看,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壮美图景已变为现实! 

内蒙古 黄河大桥 包头市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3 新诺威 300765 --
  • 03-13 青农商行 002958 3.96
  • 03-12 每日互动 300766 --
  • 03-06 金时科技 002951 9.94
  • 03-05 上海瀚讯 300762 16.28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