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各省份营商环境大盘点:东部优势明显

2018年中国各省份营商环境大盘点:东部优势明显
2018年12月25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2018年中国各省份 营商环境大盘点: 东部优势明显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

  [经过数十年工业化发展,各省市区均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在进行硬环境建设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方式,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而软环境的差距仍然较大]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切入点。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而对营商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前提。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大力改善营商环境,软硬环境都重要,硬环境要继续改善,更要在软环境建设上不断有新突破,让企业和群众更多受益”的精神和要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营商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供决策部门绩效评价、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和企业投资决策参考。

  中国营商环境全景透视

  1.各省份的营商环境呈现出显著差异。

  营商环境是决定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万博营商环境指数评估结果来看,中国各省份的营商环境呈现出显著差异,东部地区优势明显,处于领跑地位,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相对薄弱,排名位于全国后三分之一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与企业家的直观感受基本一致。

  在万博营商环境指数前十名中,东部地区占了九席,河北排在了第12位,海南排名相对靠后,暂居21位。中部地区八省,排名分布在中游,第10名到第22名之间,湖北是唯一跻身全国前十的中部省份,安徽紧随其后,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全国排名第11位。西部省份营商环境相对薄弱,有九个省份排在了全国后十,但是也有三个省份跻身了中上游行列,陕西、四川和重庆分别排在第十三、第十四和第十六。

  2.各省份硬环境的差异在缩小,软环境的差距有拉大趋势。

  衡量营商环境的两个维度——软环境指数和硬环境指数满分为100分,软环境指数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高达76.51,而硬环境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只有49.82,各省硬环境分差比较小,软环境分差比较大。

  这说明,经过数十年工业化发展,各省市区均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在进行硬环境建设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有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方式,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而软环境的差距仍然较大,虽然部分省份已经实现了软环境上的突破,比如北京软环境指数得分高达92.72分,但是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得分不足40分,且各省份之间软环境的差距有拉大趋势。

  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技术、人才三大软环境优化是关键。

  通过营商环境的七个细分指标(自然环境、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与经济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软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与经济规模的相关性最高,高达0.8,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次之,相关性也在0.7以上。近年来各地均在抢资金、抢人才、抢技术,在金融、技术和人才环境的提升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实践的经验。而从万博营商环境的统计规律来看,也印证了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4.东部领先省份营商环境竞争激烈,不日进则日退。

  从营商环境的分差来看,东部地区营商环境得分第一的上海与得分第五的广东,相差仅7.73分,排名前五的沪、京、苏、浙、粤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竞争激烈,各有特色。

  上海在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其中高速公路密度、基础教育的人才穿透度、金融网点密度、文化事业机构密度等十二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发展有资金、创新有人才、生活更便利的良性循环。

  而北京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尤为突出,在24个软环境单项指标中21项位居全国前五。江苏省优势最为明显的是技术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两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浙江的硬环境指数位居全国榜首,在11项硬环境三级指标中,有六项指标位列全国前五。而广东作为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第一大省,金融环境排名全国第一,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优势明显,上市公司数量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均为全国首位。

  这些省份对资金技术、高端人才、先进产业的争夺非常激烈,在营商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人才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等软环境方面呈现出不日进则日退的赶超态势。

  5.中部崛起具备了一定的营商环境基础,龙头效应已显现。

  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在基础设施、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环境等营商环境细分指标的排名基本收敛于中上游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具备了一定基础。比如在金融环境指标来看,中部地区在各指标均有省份名列全国前十。其中,外商进入程度单项指标,安徽和江西均跻身全国前十,河南的金融机构网点密度指标也排名全国第八位。从技术环境的细分指标来看,专利受理指标方面,安徽排名全国第六位,已经跻身领先行列,高校数量上,湖北省排名第五,安徽省排名第八,显示出教育和科研资源的良好基础。

  在中部地区各省份中,湖北、安徽两省营商环境指数中排名遥遥领先,龙头效应开始显现。其中湖北省跻身全国前十,在人才环境、文化环境优势明显,均位列中部地区榜首,其中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技术市场活跃度、研发人员等指标均位列中部地区第一。安徽同样表现抢眼,在万博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虽然安徽没有进入全国前十,但是基础设施、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生活环境方面位列中部地区榜首,优势非常突出。若能在民营经济活跃度、文化教育支出、学术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营商环境指数排名有望跻身全国前十,成为中部地区最牛“黑马”。

  6.西部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西部省区营商环境指数分布差异较大,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例如陕西、四川和重庆,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方面,还是在技术创新环境和金融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均已跻身全国中游省区,部分指标甚至逼近全国前十行列,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是西部发展的领头羊。但大部分西部省区市的软硬环境各项指标均排名靠后,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比如大部分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明显,软环境中的金融环境、技术环境、人才环境等方面,也基本分布在指数列表的后半段。

  各省份营商环境的优势与短板

  1.东北振兴:艰难转型中的营商曙光。

  黑龙江、吉林、辽宁都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资源依赖型产业亟待转型。从营商环境指数的评价结果来看,与人们的传统印象有一定差异的是,辽宁正在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局面,其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9位,是三大东北老工业基地艰难转型中营商环境改善的曙光。受益于多年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技术积累,辽宁在高速公路密度等基础设施建设,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活跃度等技术创新环境,上市公司数量、金融网点密度等金融环境,大学数量、高学历人口结构等人才环境,在东北三省中均体现出明显优势,为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2.能源重化省份:由硬到软的蜕变。

  除了东北三省,河北、甘肃、山西等能源重化省份也面临转型压力,亟待完成由硬资源消耗到软环境驱动的蜕变。

  河北省的钢铁等重工业超负荷发展,一度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在大力压缩落后产能、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硬环境的同时,也要看到在软环境方面的相对优势和急需补齐的短板。河北省的金融环境指标和人才环境指标,在全国分别排名第13位和第12位,技术创新环境也有一定基础,在全国排名第17位。河北省可以从这三项入手,在软环境建设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另一方面,河北省文化环境指标的短板十分明显,在全国排到第30位,对软环境指数和整体营商环境指数的拖累很大,补上这一短板迫在眉睫。

  甘肃一直是以石油工业、有色冶金为主的西北工业基地,但随着重工业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软环境建设却没有跟上,高学历人才数量、金融服务易得性、专利研发能力指标仅排名31位、27位和25位,经济发展瓶颈有待突破。而煤炭大省山西虽在金融机构网点密度、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在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有待进一步加强。

  3.硬资源配合软环境,沿边省份的后发优势有望显现。

  相比于资源接近枯竭的省份,内蒙古、宁夏仍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叠加在“一带一路”上的区位优势,体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未来宁夏化工业和纺织业等产业进行国际市场拓展时,还需要加强金融环境的支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在区位上联通俄罗斯和蒙古,具有明显的沿边优势,如果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加强金融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建设,有利于内蒙古更好地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类似的,广西也具备向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新疆则是向西开放的必经之路。这些省份如果能及时补上营商环境的短板,有望更好地发挥通道、平台和桥头堡的独特区位优势。

  4.河南、海南独特优势未充分发挥,改善营商环境,“两南”经济有望实现质的突破。

  从东部地区来看,海南拥有最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硬环境建设与东部其他省份并没有明显差距,但是软环境的差距相对明显。海南省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全国基本处于平均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技术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得分较低,技术创新慢、人才匮乏成经济发展掣肘。如果能够补齐短板,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在人口红利逐渐退去的后工业化时期,中原大省河南的劳动力优势尤为明显。但在中国经济规模前十的省份中,河南的营商环境得分最低。硬环境指数位列全国后十名,软环境指数也未进入全国前十五。这一方面说明,河南省在较为薄弱的营商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反映,其软硬环境如果得到有效改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能。

  5.云贵高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软硬环境均大有可为。

  云贵高原多以山地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营商环境基础也比较薄弱。云南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指数高居全国榜首,但基础设施指标仅列全国第30位,金融和人才环境也排在全国后十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工业化发展。

  贵州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发展较为引人注目,人才环境得分排名全国第15位,在西部地区位居前三,但技术创新环境得分在全国排名第24位,明显落后,如果不能补起这方面的短板,在今后的工业化和新经济发展中可能会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

  6.沿海地区硬环境更具优势,闽津鲁软环境改善仍有潜力。

  根据万博硬环境指数评价结果,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浙江、上海、江苏、天津和福建,均为沿海省份。排名前十位的省份大多在沿海地区,体现了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硬环境建设方面的先发优势。浙江、上海、江苏软硬环境齐头并进,而福建、天津等省份的软环境则有待加强。

  7.西部龙头陕川渝,营商环境提升在行动。

  陕川渝在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排名中表现突出,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四川的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均位列西部第一,全国前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专利受理数量、研发人员数量指标,在文化环境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

  陕西的文化环境在西部地区居首,技术市场活跃度指标、重点大学数量等单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重庆的基础设施环境位列西部地区首位,其中高速公路、金融机构网点密度等单项指标位居西部地区第一,显示出了对于新经济发展所需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但在人才环境方面排名第29位,主要原因是高学历人口占比较低、高学历人才在基础教育的穿透程度也较差,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渝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需直面企业的关切点

  1.因地制宜,补齐硬环境短板。

  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是企业投资选址的基础考量因素。生态环境方面,各地方政府在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依靠更加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争取空气质量、水污染治理等相关指标早日实现趋势性好转。基础设施方面,机场、铁路、桥梁等设施建设,是市场实现物理联通,货物实现远距离销售的重要条件。如果铁路运力不足、电力供应紧缺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制约大部分工业产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对于西部省份要继续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为发挥后发优势打好硬基础;而对于相对发达省份,则需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和信息交互成本,更好地支持知识、文化、信息、金融等软产业的后续发展。

  2.精准施策,提升软环境。

  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结果显示,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各省市的硬环境差距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分差逐渐缩小,但软环境的差距仍然较大。从与经济相关性来看,软环境的相关性也明显高于硬环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是营商环境改善的最重要突破口。

  改善软环境,不能依赖大规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发展短视化,以时间换空间;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并非停留在“发文件”、“喊口号”的层面,而是需要在对本地软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估之后,针对地方软环境的短板,充分挖掘技术创新、金融、人才、生活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潜力和亮点,精准施策,动奶酪、啃硬骨头。

  3.改善政策环境,提升营商便利度。

  营商环境是为企业服务的,优化营商环境需要直面企业的关切点,让企业在创业投资、生产经营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近年来,很多行政性垄断领域已经降低了准入门槛,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但在民营企业进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要么到处碰壁,要么被迫退出,要么虽然进入项目招标流程,但又被一些特殊条款而拒之门外等。企业往往不是被公开的政策规则拒之门外,而是政策不明确,存在灰色地带使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企业在经营中遇到过多的评比、检查、收费甚至吃拿卡要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另外,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扩大化、一刀切的做法,也是对政策环境的严重破坏。以环保为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保要求一次性大幅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升级改造需要时间。但个别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没有给企业进行环保改造的宽限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各地方政府与其将很大精力用于对外争夺具体的新产业项目,不如刀刃向内改自己,改善本地的政策环境。

  第一,提升政策透明度。通过落实政府的权力清单,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推进执行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政策决策和管理机制。

  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细化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减少人为裁量权,对于满足条件的企业一视同仁,打造一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地。

  第三,从企业开办、投资、贸易、退出的全流程出发,提升营商便利度。比如在企业的开办过程中,尽量简化中间程序和材料报送流程,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让企业感受到便利;优化安全生产等监管流程,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提高政府数据互联互通水平,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收费,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等等。

  4.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企业最好的定心丸。

  法治社会是良好营商环境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保障。全社会形成守法共识,保护公民和企业合法财产权益,是建设法治营商环境的起点,也可以大幅降低企业对于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提升企业投资的意愿和积极性。在立法层面,应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及时回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新情况新问题,避免法律留白或法律过时的问题;在执法层面,杜绝执法不严和选择性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在司法层面,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优化调解、仲裁、诉讼等侵权和纠纷处理机制。

  通过依法依规行政提高政策可预期程度,也是建设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当前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地方政府不尊重契约,拖欠企业款项;政策朝令夕改,招商承诺不予兑现追讨以往的税费减免;甚至以“新官不理旧账”为由,拒不承担政府债务等违法违规行政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企业和公民的财产权和契约的执行无法得到保证,政府的行为也缺少法律约束,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也恰恰是企业家最担心的。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建立法治营商环境,给企业家一个稳定的预期。

  5.全面、客观、科学评估营商环境,补短板精准施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呢?以提升和改善营商环境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指标之一,既能够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又是不过度干预市场的最佳切入点。

  国内外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的时候,常常因为缺少对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全面评估,而在实际决策中受到经验、特殊事件或片面报道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决策,误导了投资。全面客观的地区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有利于让企业的投资选择回归理性。由独立研究机构对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既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比政府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具有更大的使用弹性,不会造成一刀切、形式主义等问题。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4 青岛银行 002948 4.52
  • 01-03 蔚蓝生物 603739 --
  • 12-27 华培动力 603121 11.79
  • 12-26 罗博特科 300757 21.56
  • 12-26 华致酒行 300755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