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北京大学中国财富管理论坛暨中国式财富管理研究院成立仪式”于11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鹏出席本次论坛。
李晓鹏表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金融领域,机构、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意愿日趋强烈,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趋势,金融机构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管理理念、培育财富管理能力,为即将到来的财富管理3.0时代做好准备。
以下为李晓鹏发言实录:
转变观念、培养能力,迎接财富管理3.0时代
——在北京大学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晓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金融领域,机构、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意愿日趋强烈,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趋势,金融机构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管理理念、培育财富管理能力,为即将到来的财富管理3.0时代做好准备。围绕这一主题,我想重点谈三个观点。
- 金融环境变化呼唤财富管理新理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家庭、企业和政府等部门积累了巨大财富。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接近6.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9.3万亿美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达到29.54万亿元,其中66.99%为个人投资者持有、33.01%为各类机构持有。随着财富的增加,客户的金融需求已经不止于以往简单的存、贷、汇等基础金融业务,对资产保值增值、风险对冲、财务规划等诸多财富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强烈。
在供给端,财富管理业务同样充满活力与希望。金融改革开放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金融工具日益丰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日益完善,已经可以提供涵盖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衍生品类等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逐渐可以满足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对金融机构而言,财富管理业务具有轻资产、收入稳、协同强、估值高的特点,为了占领这一业务的制高点,各家机构都在不遗余力的提高财富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多种多样的财富管理服务。
虽然财富管理业务供需两旺、前景光明,但是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财富管理业务还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走了一些弯路。主要体现在:对财富管理的理解过于狭隘,将财富管理等同于卖理财产品。这一点在银行体现的较为明显,甚至一些私人银行也变成了卖理财的部门,主要功能异化为简单的产品代理和渠道收费。过分强调产品收益率因素。评判财富管理能力存在收益率至上的倾向,错误的认为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财富管理能力越强。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攀比理财收益率、打价格战,扭曲了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结构。部分财富管理产品存在隐形刚兑、监管套利的现象。负债端以刚性兑付的“行规”迷惑投资人,给人表外理财同存款一样安全的错误印象;资产端通过一些通道将表内存贷款业务包装成同业业务,逃避对表内业务的各项监管,进行监管套利。
受上述种种错误观念与做法的误导,国内财富管理机构整体业务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有很多金融机构跻身世界500强,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也很大;但是论能力、论声誉,在国际上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国之重器”的中国财富管理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几乎没有市场高度认可的财富管理品牌。更为严重的是,某些错误做法还造成了影子银行系统膨胀、资金空转套利、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弱化、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大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了“资管新规”,规范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资金池、隐形刚兑、监管套利等财富管理的“潜规则”将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传统财富管理也面临更加多元的竞争压力。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结构型存款、大额存单利率上升的很快,直逼理财产品收益率;金融开放进程加快,众多国际级竞争对手正在加快进入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正在用科技手段、以场景金融的新模式,让财富管理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当前情况下,传统财富管理业务正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阶段性挑战,旧有的业务模式又很难以做大做强,财富管理发展的老路已经不可持续。究其原因,过去对财富管理观念的错误认识、片面理解,是造成当前困境的重要原因。将来,唯有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在行动上主动转型,才能突出重围、走出困境。
- 树立财富管理新理念需要把握三个内涵
传统财富管理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欧洲,兴盛于美国。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欧美等国金融业十分重要的业务领域。目前国际上通常所指的财富管理业务,是为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提供的金融服务。
财富管理业态的演进,学界、业界普遍认同其经历了三个阶段。财富管理1.0时代,主要业务是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销售,属于产品导向型阶段;财富管理2.0时代,主要是从事资产配置,侧重从客户角度出发,以组合投资的方式,定制化、个性化的实现客户需求与金融产品在收益-风险方面的匹配。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
对财富管理3.0的认识,大家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李教授,从欧美私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财富管理3.0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客户基于对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全权委托金融机构进行财富管理。业界也有人认为:财富管理3.0是2.0的进一步深化,仍以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但服务更细致。全生命周期、全球资产配置,全面权衡安全性、流动性、增值保值等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
立足我国金融业的现状,展望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除了上述特点之外,中国财富管理3.0时代还应该特别强调“大”、“真”、“新”的三大特征,需要赋予财富管理理念更加全面、更为真实、更有前瞻性的内涵。
“大”,是指财富管理的客户更加广泛、产品更加多元。传统财富管理主要服务于中高净值个人客户。而大财富管理时代的客户,不仅包括传统的个人客户,也包括公司客户、机构客户、政府客户,这与国际上通行的高净值客户的定位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不仅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公司客户、政府客户都有财富保值增值和风险对冲的需求。在大财富管理时代,财富管理已经不再是个人客户享受的奢侈品,而是所有的机构、企业、政府客户的共同需求。二是随着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各类企业、机构客户纷纷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客户对财富管理过程中的跨境资产配置、风险对冲管理等有强烈的需求。三是从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服务功能是最古老、最本质的功能之一,而服务的客户则是随时代不断变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所著的《货币崛起》一书,详细阐述了货币发展历史。从中可以看到,金融机构服务的主要客户从最初的政府客户(国王),到后来的工商企业客户,直至发展到个人客户,客户类别十分广泛。“大财富管理”是对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演化的概括和总结。
与更加丰富的客户群体相对应,财富管理产品也会日趋多元,既包括零售业务产品,也包括公司业务、金融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产品;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财产品,也包括现金管理、年金、资产证券化、投资、融资、租赁、代理等新兴金融服务;既包括线下产品,也包括线上互联网金融产品;既包括境内产品,也包括境外机构产品。目前,我国财富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相对较少,财富管理的服务链条短、内容还显单一,这意味着未来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真”,是指回归财富管理的本源。今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发布,针对之前财富管理的种种乱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引导和规范财富管理回归本源,督促金融机构围绕真正的财富管理开展服务。那么,何为财富管理的本源?核心是做到三个“真”。一是产品创设发行要真实。财富管理机构必须持牌经营,不能是非持牌、不受金融监管的机构;产品销售要对应真实的财富管理需求,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二是投资管理要真实。为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根本上考验的是金融机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随着“穿透式”监管日益成熟,通过层层嵌套逃避监管、违规投资博取高收益的做法将被市场摒弃;专注于资产配置、凭实力服务客户的机构才能“笑到最后”。三是风险收益要真实。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要真实匹配,只有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才能回归到财富管理的本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打破刚性兑付、纠正对风险定价的扭曲,就无法实现“真”财富管理。财富管理机构,要做到“尽责”,尽到真实揭示风险之责、客观披露信息之责、规范经营管理之责。
“新”,是指适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财富管理进入高科技、智能化新时代。当前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开启了金融科技时代。纵观金融史,技术变革一直是金融发展的动力,技术跨越成就了金融行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
金融科技必将大大提高财富管理服务的覆盖率。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开放银行等数字手段获取理财服务,使客户摆脱了对理财中心、私人银行、大户室等物理场所的依赖。无论是普通客户、VIP客户还是“长尾客户”,拿出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非常方便的办理财富管理业务。金融科技还将大大提高理财产品的使用率。大数据和智能投顾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为投资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使得财富管理变得个性化、定制化。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财富管理的业务流程。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加快了财富管理销售、运营、投研、风控、清算等流程的重构。用户画像、场景金融、人工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高科技概念,正在逐步介入财富管理流程的方方面面。新财富管理时代,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使得财富管理具有了新的特征、新的品质和新的流程,可以说,这是一场财富管理的“革命”。
- 进入财富管理0时代需要培养五种能力
为了适应发展潮流、做好财富管理业务,金融机构需要着力培养以下五种能力:
一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财富管理的过程是价值创造的过程。随着业务转型的深入推进,在去通道、净值化、去资金池、打破刚兑的大趋势下,一些财富管理业务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否持续为客户贡献价值,成为在激烈竞争的财富管理市场中胜出的砝码和关键。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有一支有竞争力的投资团队,能够对经济形势、市场趋势进行准确判断,科学进行资产配置,合理实现投资组合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财富管理的竞争,就是价值创造能力的竞争和投资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团队和人的竞争。
二是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客户需求需要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产品对接,如果产品在种类、收益和便利性上没有竞争力,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增长将会受到很大制约。在服务不同类型客户的过程中,既要有标准化、流程化的产品,也要针对客户需求变化,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提高财富管理的覆盖率、使用率和渗透率,进而满足客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是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金融机构唯有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才能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其中的突破口有:依托数据筛选和处理,实现公私客户分层和精准营销,在满足普惠服务的基础上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依托智能投顾,解放财富管理行业的生产力,提升投资顾问服务质量,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依托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等新兴的科技运营模式,支撑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快速转变,提升市场反应和客户响应速度。
四是高效的协同联动能力。财富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财富管理需要多条线、多部门协同。从客户系统到产品线再到分销端,都要通过相应的机制和机构安排,实现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各业务板块都要以为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围绕一个核心价值、共建一套品牌体系、共有产品和客户、共享技术与创新。这就需要培育协同文化、构建协同战略、形成协同效应。
五是严密的风险管控能力。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是风险防控,这是财富管理的基础和底线。财富增值的前提是财富能够保本、财富不被侵蚀亏损。许多财富管理业务有跨境、跨产品、跨市场特征,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复杂性较强,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并守住风险底线。坚持全面、全程、全员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创新与风险中寻求平衡,不以冒险和激进来换取一时的高速发展。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以上五种能力是财富管理能力的基本功,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认识中,而应当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提升我们的能力。这样财富管理3.0才能从理念变为现实,才能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最后,借此机会,我还想与各位分享光大集团财富管理的一些具体实践,希望对财富管理的讨论研究有所帮助。
光大集团是大型金控集团,拥有金融业全牌照,还有众多实业企业,具有产融结合、陆港联动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定制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光大银行是国内第一家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第一家将“理财”的理念引入国内的银行。多年来一直着力打造的“阳光理财”品牌受到了客户以及业界的诸多好评,在财富管理领域有一定的积累。
基于这些优势和基础,光大集团在新一版的发展战略中,把财富管理作为重点业务发展方向,并希望用5到10年的时间把光大银行打造成一流的财富管理银行。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正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集团战略转型带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为将光大集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金控集团,我们正在推进向敏捷型、科技型、生态型企业战略转型。“三大转型”将为做优、做强财富管理业务打牢基础、创造条件。二是构建财富E-SBU生态圈。光大集团是一家产融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在实施生态圈战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集团正在探索“战略单元+生态圈”的E-SBU发展机制,在战略单元SBU的概念上引入三个E(Ecosphere 立体生态、Electronic 科技赋能、Everbright 光大特色),形成具有光大特色的生态圈战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财富管理生态圈是我们的主战场,是我们的战略重点。三是打造“阳光财富品牌”。按照产品精致、获客精准、服务精益、管理精良的要求,推进“三名”(名品、名店、名星)建设,建立覆盖全业务线、全产品线的品牌体系,带动阳光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四是全面培养财富管理人才。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让员工跨条线锻炼,培养一支懂技术、懂产品、懂客户、懂风险的财富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我们正在建设光大大学,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财富管理人才。五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确立以AUM为基础的业务管理体系,明确涵盖机构、条线和个人的考核办法,制定鼓励业务协同与交叉销售的激励措施。六是强化信息科技驱动。加快财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智能投顾系统功能,完善数据治理。
大势将至,未来已来。我们将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做好财富管理、服务大众,为财富管理理论与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