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荐 | 杨绛: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易荐 | 杨绛: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2019年12月21日 08:00 易方达基金

我们一直被杨绛先生的文字深深触动,那沉淀而轻柔的话语仿佛是读者们的一盏指路明灯,泛着通透而温暖的光芒。今天,小易君想再与您分享杨绛先生的另一篇作品《走到人生边上》,感受她对世界的感悟。

本文转载自: 没有才华的南方姑娘

 01 

“一星期不看书,那这星期简直是白活了。” 

读书对于杨绛来说,已经到了不读就是白活的地步,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之大。

虽然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纸质书,但还是会用手机看文章,进行一些碎片化的学习。

我也不常看纸质书,但还是会经常用本子记笔记。

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罢,只要是能坚持看书的人,我都挺敬佩的,杨绛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杨绛,可能有些人比较陌生吧,她不仅是钱钟书的妻子,更是民国不可多得的顶尖才女。

刚开始了解杨绛先生,我也好奇过,为什么要称呼一个女子为先生呢? 

原来,“先生” 是世人对她的尊称,即 “有一定的才学” 的意思。

就连博学多才的丈夫钱钟书都夸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后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小说《如果巴黎不快乐》里写到:

做清淡欢颜的女子,写高贵的情书给自己,做坚强独立的女子,还给世界最美好的样子。

用这句话来形容杨绛先生,我觉得是再适合不过了。

105年的岁月,她坚强,优雅地走了过来,过着令人羡慕的一生。

虽然杨绛先生已经逝世三年,但她坚强独立的生活气息,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02 

这一生中,杨绛先生给人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感言,让人广为流传的莫过于那句: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生总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后来才后知后觉的。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魅力吧。

因为未知,所以迷人。

就像我们带着希望与梦想来到一座大城市一样,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在这座城市里获得什么东西,留下怎样的故事,但我们都愿意为了未知的将来去努力,去奋斗。

有人在大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有人在大城市里找到了自己。

而过得最快乐最轻松的,永远是那些找到自己的人,他们一生都只为一件事情转,愿意为之倾尽心血。

二十岁的年纪,做八十岁想起来都会嘴角上扬的事情,我想杨绛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吧。

 03 

杨绛的一生,都是围绕着文学转。

1956年,她开始翻译外国著作《堂吉诃德》,七十二万字的译著,直到1978年才出版,历经了二十多年,中间还经历了令人煎熬的文化大革命。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遭遇是怎样的大家可想而知。

为了翻译一部稿子,杨绛先生不知花费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一件不讨好的事情,愿意坚持二十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人怀念她的原因吧。

年轻的时候好读书,年老之后的杨绛依然嗜书如命。

93岁,她出版了散文随笔《我们仨》。

这个 “我们仨” 阵容可是强大啊!

她唯一的女儿钱媛,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她的丈夫钱钟书就更不用说了,一部《围城》不知曾让多少人追捧!

《我们仨》薄薄的一本书,却道尽了一生,不愧是众所周知的女作家。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衬托出杨绛先生的才华,岁月越老,她带给人们的惊喜总是越多。

96岁,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的边缘上》,102岁的时候居然还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103岁出版《洗澡之后》......

250万字的卷书,一位102岁的老人,不由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04 

因为志趣相投,杨绛在清华大学结识了钱钟书。

两人一见钟情,钱钟书是富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子,而杨绛也毫不逊色。

1935年,钱钟书24岁,杨绛23岁。

他们在苏州庙堂巷举办了一场婚礼,不知不觉,两人就携手走了六十多年的岁月。

两个人的爱情,至始至终,平淡却不平庸。

杨绛曾经说过:

“从此以后,我们再无生离,只有死别。”

哪怕两人现在都不在了,但听到他们的名字,依然会让人眼里泛起羡慕的光。

有人说,如果说张爱玲是带刺的红玫瑰,那么杨绛就是一朵安静的茉莉花。

她曾经说过:

“我不与人争,与谁争我都不屑。” 

这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的女子,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时常与书相伴,永远在她的小世界里过平静的生活。

她用自己的一生教会我们: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不挥衣袖,却留下了,彩云万朵。

最后,我们一同欣赏杨绛先生写下对命运的感悟。

《走到人生边上》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人生有命 

  神明的大自然,对每个人都平等。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魂,都有个性,都有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孔子曾慨叹:“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是命,就犟不过。所以只好认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二十》)。曾国藩顶讲实际,据说他不信天,信命。许多人辛勤一世,总是不得意,老来叹口气说:“服服命吧。” 

  我爸爸不信命,我家从不算命。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暑假,特地到上海报考转学清华,准考证已领到,正准备转学考试,不料我大弟由肺结核忽转为急性脑膜炎,高烧七八天后,半夜去世了。全家都起来了没再睡。正逢酷暑,天亮就入殓。我那天够紧张的。我妈妈因我大姐姐是教徒,入殓奉行的一套迷信规矩,都托付了我。有部分在大弟病中就办了。我负责一一照办,直到盖上棺材。丧事自有家人管,不到一天全办完了。 

  下午,我浴后到后园乘凉,后园只有二姑妈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在屋里没出来),忽听得墙外有个弹弦子的走过,这是苏州有名的算命瞎子“梆冈冈”。因为他弹的弦子是这个声调,“梆冈冈”就成了他的名字。不记得是弟弟还是七妹妹建议叫瞎子进来算个命,想借此安慰妈妈。二姑妈懂得怎样算命,她常住我们家,知道每个人的“八字”。她也同意了。我们就叫女佣开了后门把瞎子引进园来。 

  瞎子一手抱着弦子,由女佣拉着他的手杖引进园来,他坐定后,问我们算啥。我们说“问病”。二姑妈报了大弟的“八字”。瞎子掐指一算,摇头说:“好不了,天克地冲”。我们怀疑瞎子知道我家有丧事,因为那天大门口搭着丧棚呢。其实,我家的前门、后门之间,有五亩地的距离,瞎子无从知道。可是我们肯定瞎子是知道的,所以一说就对。我们要考考他。我们的三姐两年前生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不到百日就夭折了。他的“八字”二姑妈也知道。我们就请瞎子算这死孩子的命。瞎子掐指一算,勃然大怒,发作道:“你们家怎么回事,拿人家‘寻开心’(苏州话,指开玩笑)的吗!这个孩子有命无数,早死了!”瞎子气得脸都青了。我和弟弟妹妹很抱歉,又请他算了爸爸、妈妈、弟弟和三姊姊的命——其他姐妹都是未出阁的小姐,不兴得算命。瞎子虽然只略说几句,都很准。他赚了好多钱,满意而去。我第一次见识了算命。我们把算命瞎子的话报告了妈妈,妈妈听了也得到些安慰。那天正是清华转学考试的第一天,我恰恰错过。我一心要做清华本科生,末一个机会又错过了,也算是命吧?不过我只信“梆冈冈”会算,并不是对每个算命的都信。而且既是命中注定,算不算都一样,很不必事先去算。 

  我和钱锺书结婚前,钱家要我的“八字”。爸爸说:“从前男女不相识,用双方八字合婚。现在已经订婚,还问什么‘八字’?如果‘八字’不合,怎办?”所以钱家不知道我的“八字”。我公公《年谱》上,有我的“八字”,他自己也知道不准确。我们结婚后离家出国之前,我公公交给我一份钱锺书的命书。我记得开头说:“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算命照例先要问几句早年的大事。料想我公公老实,一定给套出了实话,所以我对那份命书全都不信了。那份命书是终身的命,批得很详细,每步运都有批语。可是短期内无由断定准不准。末一句我还记得:“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批语是:“夕阳西下数已终。” 

  我后来才知道那份命书称“铁板算命”。一个时辰有一百二十分钟,“铁板算命”把一个时辰分作几段算,所以特准。 

  我们由干校回北京后,“流亡”北师大那年,锺书大病送医院抢救,据那位算命专家说,那年就可能丧命。但锺书享年八十八岁,足足多了二十年,而且在他坎坷一生中,运道最好,除了末后大病的几年。不知那位“铁板算命”的又怎么解释。 

  “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用一定的方式算命,也是实际生活中大家知道的事。西方人有句老话:“命中该受绞刑的人,决不会淹死。”我国的人不但算命,还信相面,例如《麻衣相法》就是讲相面的法则。相信相面的,认为面相更能表达性格。吉普赛人看手纹,预言一生命运。我翻译过西班牙的书,主人公也信算命,大概是受摩尔人的影响。西方人只说“性格即命运”或“性格决定命运”。反正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运是不容否定的。 

命理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傻蛋、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的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多灾多难,恶人当权得势,好人吃苦受害。所以司命者称“造化小儿”。“造化小儿”是胡闹不负责任的任性孩子。我们常说“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说“命运的讽刺”,并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没头脑的轻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无常。所以有句谚语:“如果你碰上好运,赶紧抓着她额前的头发,因为她背后没有可抓的东西了。”也就是说,好运错过就失掉了,这也意味着司命之神的轻浮任性。 

  可怪的是我认为全不讲理的命,可用各种方式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同。这不就证明命有命理吗?没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准。有些算命的只会背口诀,不知变通,就算不准。 

  算命靠“八字”。“八字”称“命造”,由“命造’推算出“运途”。“命造”相当于西方人所谓“性格”(character);“运途”相当于西方人所谓命运(destiny)。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运途”譬喻“河”。“船”只在“河”里走。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命造不好而运途通畅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命好而运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挤,受嫉妒,一生困顿不遇。命劣运劣,那就一生贫贱。但“运途”总是曲曲弯弯的,经常转向。一步运,一拐弯。而且大运之外还有岁运,讲究很多。连续二三十年好运的不多,一辈子好运的更不多。我无意学算命,以上只是偶尔听到的一些皮毛之学。 

  孔子晚年喜欢《周易》,作《说卦》、《序卦》、《系辞》、《文言》等,都是讲究阴阳、盈虚、消长的种种道理,类似算命占卜。反正有数才能算,有一定的理才能算。不然的话,何以算起呢? 

人能做主吗? 

  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 

  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某高官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锺书一口拒绝不要。我认为在联合国任职很理想,为什么一口拒绝呢?锺书对我解释:“那是胡萝卜。”他不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受“大棒”的驱使。我认为他受到某高官的赏识是命。但他“不吃胡萝卜”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为在那个时期,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聪明,有他的个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绝。 

  抗日胜利不久,解放战争又起。许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国外逃跑。我们的思想并不进步。我们读过许多反动的小说,都是形容苏联“铁幕”后的生活情况,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对共产党不免害怕。劝我们离开祖国的,提供种种方便,并为我们两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出国也不止一条路。劝我们留待解放的,有郑振铎先生、吴晗、袁震夫妇等。他们说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这话我们相信。但我们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识分子。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二十八岁做中学校长,可说是命。我自知不是校长的料,我只答应母校校长王季玉先生帮她把上海分校办成。当初说定半年,后来延长至一年。季玉先生硬是不让我辞。这是我和季玉先生斗志了。做下去是千顺百顺,辞职是逆水行舟,还兼逆风,步步艰难。但是我硬是辞了。当时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资,好好的中学校长不做,做了个代课的小学教员。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选择。因为我认为我如听从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顺从她的期望,一辈子承继她的职务了。我是想从事创作。这话我不敢说也不敢想,只知我绝不愿做校长。我坚决辞职是我的选择,是我坚持自己的意志。绝不是命。但我业余创作的剧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该说是命。我虽然辞去校长,名义上我仍是校长,因为接任的校长只是“代理”,学生文凭上,校长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随后珍珠港事变,“孤岛”沉没,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长也没有机缘了。但我的辞职,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命,是我的选择。也许可说,我命中有两年校长的运吧。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大战开始,日寇侵入中国。无锡市沦陷后,钱家曾有个男仆家居无锡农村,得知南京已失守,无锡又失守,就在他家晒粮食的场上,用土法筑了一座能烧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个个跳入火中烧死。南京失守,日寇屠杀人民、奸污妇女的事,很快就传到无锡了。他们不愿受奸污、被屠杀,全家投火自焚。老百姓未必懂得什么殉国,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殉国呀!能说他们的行为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不由自主吗?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乡人特到钱家报告的。钱锺书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命由天定,故称天命 

  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无论中外,对命运的看法都一致。神明的天,怎能让造化小儿玩弄世人,统治人世呢?不能服命的人,就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 

  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但是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上天神明,不会容许造化小儿统治人间。孔子不止一次称“天命”,不仅仅称“天命”,还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十六》)。这是带着敬畏之心,承认命由天定。 

摘自《走到人生边上》

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版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02 和远气体 002971 10.82
  • 12-25 侨银环保 002973 --
  • 12-25 八亿时空 688181 --
  • 12-24 兴图新科 688081 --
  • 12-19 铂科新材 300811 26.2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