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行业最坏阶段或已过去 专注投资求长期业绩

杨玲:行业最坏阶段或已过去 专注投资求长期业绩
2018年11月10日 15:2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1月10日,由新浪财经和东方证券联合主办的“东方证券杯”私募梦想创业营颁奖典礼在上海成功举行。星石投资总经理、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常务理事杨玲以《私募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发表演讲。

星石投资总经理 杨玲星石投资总经理 杨玲

  杨玲认为,证券私募确确实实靠的是真正的真功夫,不论出身,只有专心致志地,数年如一日不受动摇地做好一件事,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有用的。

  对于私募行业现状,杨玲指出,自2014年起,中国基金行业便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目前行业稳步扩张,证券私募总体基本维持稳定,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截止今年9月,已备案的私募基金规模已达到12.80万亿元,管理规模2.39万亿元,但是行业参与者体量偏“轻”。

  同时,证券私募行业内部分化明显加剧,资金向龙头私募集中。外资私募加速进军中国使得行业竞争充分,但由此带来的新的机会也存在于产品创新之中。

  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低迷、监管从严,对私募是一个挑战,但杨玲认为,“最坏的那个点,有可能在大家哀声一片的时候正在慢慢过去”。

  她认为,监管趋严本质上是拉平了私募产品的监管标准。对投资者而言,严格监管能更好的识别金融产品,而资管新规也利好优质私募发展。

  对于私募的未来展望,杨玲认为,现在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时点,这个时点就是使得大家能够专注地去做投资,虽然是充分竞争的,但现在的好处就是门槛相对比较低,

  杨玲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私募管理人只需专注做好投资。她表明,好的私募要有好的策略,有3年以上成熟稳定的业绩,这种私募将更受投资者青睐。同时她也提醒到,私募在追求业绩的同时也应注重合规。

  以下为具体内容:

  今天真的很高兴,也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或者我们的经验,我觉得为整个行业做一点事也是挺好的,所以特意从北京飞过来,跟大家够一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包括对行业的看法。

  我们就实在一点,刚才徐总说的非常有道理,最近外资私募纷纷落户中国,很多人都在问说,外资来了你们感到害怕不害怕?因为我原来是在公募,我是02年进入公募基金的,有一阵也是外资公募进入到公募基金行业,当时也问你们担心不担心?

  我觉得从二级市场证券私募这里来看,确确实实靠的是真正的真功夫,所以在这个方面不管你是外资还是内资,只有专心致志地,数年如一日不受动摇地做好一件事,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有用的,可能不论你的出身。

  我也很同意未来的巴菲特,未来的索罗斯,还有未来非常优秀很多好的对冲基金专家,甚至是基金方面的领袖人物,也可能就从在座的各位中推出,所以我也很荣幸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如果对大家有帮助,那我真的非常荣幸。

  我本人给大家做经验介绍还是有一点立场的,因为我在研究生的时候论文就是基金,从02年到现在16年,待过3家公募,11年前创业做私募,那个时候《基金法》还没有出来,所以我们先做的是阳光私募,后来《基金法》出来有幸我们是第一批基金会协会的会员,所以对这一块我们想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花了11年的时间去想这个行业的事情,思考未来的事情,思考公司在比较激烈环境下如何更好、更长期地生存,所以我希望我给大家分享我们的经验和看法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部分就是大概基金行业的情况,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我简单给大家总结一下。实际上,现在已备案的私募基金规模有12万亿,这个数字看似很庞大,但大家要注意一点,公墓基金是13万亿,私募12万亿,好像打平了其实没有这么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募里面没有股权基金,国内所有的股权基金都是备案在私募这里的,无论你是国有的还是个人发起的,所以如果我们从证券私募来讲的话,现在大概是2.3万亿,就是2万亿多一点,公募基金大概是13万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比。从这个比来讲,整个私募的发展空间其实还是很大的。

  现在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还都是呈现一个相同的变化趋势,数量也在缓慢上升,但确实是已过了一个井喷期了,目前略有盘整了。截至到18年,证券类的私募目前有管理人8922家,由于相对比较低迷,我们发现总体的募集规模确实在下滑。

  以前一个明星私募一招手10个亿必须的,有一些新秀出来弄几个亿也是很容易的,弄一次。现在可能起步上你得从几千万开始去做,但产品数量还是基本稳定的,说明整个行业的进入还是相对比较顺畅的。

  但是私募由于它发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因为可以备案以后,13年新的《基金法》刚刚推出,可以备案这个行业刚刚兴起。在这个情况下,可能整个来讲私募的相对也是有一点分化的,分化体现在哪里呢?截止到今年的11月7号,50亿以上的管理人全国只有71家,规模在1亿以下的机构有7529家,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可能更多的很好,因为私募整个门槛相对不是很高,所以更多的人能够进来,更多优秀的人实现了很好的充分竞争。当然在发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说你能够在头部这些公司的话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行数量。

  这是外资,07年以来也有很多的外资进入到国内,因为实际上公募和私募还略有不同,公募可能超过50亿的还没有,是以合资为主,而且对公司实现完全控制的也比较少。对于私募来讲有先天的优势,就是它一落地就是全资的,更好的实现它的投资策略,有这个情况,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去关注和研究一下他们的投资策略。

  其实在行业里面并不是没有机会,虽然大家看到批量的公司涌入到这个行业,大家也各显神通,真正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的,事实上还是在于你一个很好的管理业绩,当然了,如果你能根据新的市场情况,适时推出新的市场策略,这个也会为你在行业里面生存留下很好的余地。外资在海外因为政权市场相对比较成熟一点,它可能在投资策略有更多的策略,对于中国市场也没有那么熟悉,大家也可以去研究和跟踪一下。

  总的来讲,我们对于现在一个行业格局的看法。第一个,整个私募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是个人还是曾经的从业者,还是你完全不是这个行业的,你可能原来是在证券公司做投行甚至是做实业的,你都能够进入到这个行业,只要你募来你起步的第一笔资金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和大家一起实现比较公平的竞争,即使是前期是一家的头部公司或者是更高的一些头部公司,我们的业绩还是可以跟他们进行相对比较公平的竞争。

  第二,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整个行业已经实现了相对比较充分的竞争。这个实际上无论你是刚进入者,还是已经成立十余年的公司仍然是处在竞争激烈的态势下。

  媒体总结了很多的派系:民间派、券商派、海归派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多种策略也是并存的,最早有股票多投,还有债券的,市场中性、事件驱动、宏观期货、量化套利等等,其实后面还有很多的策略,因为市场在不断地发展中,中国的市场和海外的市场还有不同,一个就是投资者的结构在发生变化,以前它是有法人股的,现在法人股慢慢消化完毕了,新的股东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还有就是我可能原来的基金是以金融资本为主,慢慢有产业的资本也进入到这个市场里面共同进行博弈,所以针对这些新的不断地变化,包括比如说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很多新的不断优化和成熟,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能够找到更好、更适应市场,能用相对比较稳定的超额收益策略的话,实际上是一个很强的致胜之道。

  所以我们认为,在私募基金中新的机会还是在于产品创新之中。实际上,我们以前从过去11年的经验来看,行业性的大爆发是存在于整个市场的行情起来的,这个没有办法,这是靠天吃饭,这是行业注定的特点。但是某一家投资公司的大爆发往往始于某一到两项策略,一个比较好的,能够稳定获得一些超额收益策略的推出。

  这个过去我们看到了很多,比如说最早提沪港通的时候,A股和H股这些,大家可能现在听起来没有那么新鲜,当时不是这么一回事,当时提出来一个行业基金,以前都是大的全覆盖基金模式,后来又有一些产品创新推出了一个医疗行业基金,包括后期还有一些黄金这样的行业基金等等。这些实际上在一个产品创新上,如果你能够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满足某一部分需求的方面,有效性有一个满足的话实际上也受到市场的很多欢迎。

  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策略的出现,包括最早现在大家做的量化对冲等等这些,在最初的时候还是广受欢迎的,最早做的时候也是一些非常新的公司,大概也就两三年的时间,它也能够规模上的很快,就是在于新的产品创新,但是这些已经慢慢做的人很多了,但是我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比如说科创板要出来了,这些好的产品创新机会也会为大家带来很好的机遇。

  第二个就是有关于从严监管这一块。因为很多人都觉得行业进入凛冬了,很困难。尤其是有一位企业家说了,进入冬天了吗?没有,我只是觉得现在天气有点稍冷一点,冬天还在后边。这一点可能从经济来看,这是有可能明年或者是什么时候,可能宏观经济的第一点,我们才可能有望看到。但是A股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A股市场尤其是证券行业,是不是已经过了最坏的那个点呢?我个人认为,最坏的那个点,有可能在大家哀声一片的时候正在慢慢过去。包括我对从严监管的看法,也和很多人略有不同,我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以前的监管是涉及到一行三会形态是不同的,这次我们推去杠杆,包括嵌套以及资管新规细节的梳理等等,主要影响是在于不同的模式下,比如说原来信托为通道的私募,它原来是个人50人,3百万以上的就算作机构,不算人数,如果你是自发的私募就是200人,如果你是证券公司推子公司的信托,那可能也是200人,可能每一个都会不同。

  所以说,在银监会、证监会的监管下,很多模式会略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我们就有很多的嵌套产品,尤其是要做出来一些错配资金池的产品,包括一些通过不同的嵌套,实现监管套利这样的一个模式。

  这次可能对于这一类的产品打击比较大,因为它有一个期限错配,如果是3年的过渡期之后,后面就不能再严格资金池对接了,这个就会损失相对比较大,可能导致了有一些期限比较长的项目,比如说10年期或者更长期限的项目受到了影响。这个是大家对反馈,觉得冲击很大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阶段性的过渡。

  事实上,到了后期的时候,当整个梳理完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不管是证监会出的私募产品还是信托公司出的产品,他们的模式对于私募,不管是人数、监管,包括投资、标的、杠杆等等这些都相对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其实这个问题也就过去了,为什么说最难的时候过去了?都是改产品,所有的开始改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调整,等这个调整完毕了其实也就算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能够发私募的大概有这些模式,这些模式下以前可能会相对不同,目前基本上已经相对比较一致了。也就是说,公募和私募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募不受限制,私募有200人的限制。

  另外就是起点方面,原则上都是1百万以上,但是可能有一些理财,它可能在起点方面是略有下移一点,但基本上监管标准是一致的。如果是你自发私募的相关情况我们也不展开说了。在这种情况下,事实上对于整个证券私募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在周期的过渡过程中,很多私募产品面临着改造,面临有一些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包括资金池的产品可能会有一些收缩,但是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好的地方。

  未来出现哪些好的地方呢?首先预期收益率没有了,以前我们做证券私募最大的困难之处是在于,你没有办法跟固定有预期收益类的产品进行PK,它的预期收益率年化十几、二十,还是刚兑,还有两年期或者三年期的了,那么你对比这个收益率就变成这么高的了,客户是按照年化10到15来考核你的,作为你的基准来进行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证券私募来讲确实是压力很大,如果说你坚持你自己,按照浮动收益来讲就会有点尴尬,我们见过有的私募,他有一个承诺是我到了年化10以上再如何收费或者怎么样的,确实会对发展造成一些障碍。

  现在来看的话基本上这个预期收益率的,除非它真正是一个保本的产品,或者说是它存款的产品或者是国债这些,预期收益率基本上都看不到了,不管你是从信托通道还是保险通道、银行,不管是什么产品类型你都看不到了,这个实际上对于浮动收益列的产品是相对比较好的事。

  还有主动管理能力这一块,这一块是现在比较核心的一块。我刚才提到了,我们现在有两个比较好的发展路径,一个发展路径就是能够寻找到市场上真正的创新点,就是一个新的创新策略,这个策略下事实上你能很快找到非常多的人,这个效益也马上会上来。还有你如果是比较稳定的,三年以上会获得比较好的收益,这样你就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了,专心好投资就行了。

  所以对于未来基金行业的展望,我们认为,现在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时点,这个时点就是使得大家能够专注地去做投资,虽然是充分竞争的,但现在的好处就是门槛相对比较低,这个环境是存在于哪里呢?

  第一,因为和我们11年前做私募完全不同,这个时候我们证券公司,这次东方证券大力支持这样的一个活动,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证券公司做的主经济商的业务,事实上已经覆盖了私募所有的链条,你现在做一个私募是流程签订协议,基金发行备案开户流程等等这些,这些实际上我们的证券公司都能够为大家去做服务。

  对于私募公司来讲,最重点的就是做投资,做投资可能跟原来有所不同的是在于什么呢?现在私募确实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以前其实私募冠军,就是你去做私募的半年冠军你就可以获得很强的注意力,然后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里面的新生力量和翘楚。

  但是由于两个事:一个是私募必须要有一个特点,它在宣传上是受到一定的控制,是不允许私募对外公开宣传业绩的。第二个就是有一些过去私募的冠军由于风格相对比较偏,使得它在次年的业绩没有办法延续,前一年开始,使得大家会提到一个冠军魔咒等等相关的情况。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现在整个市场对于私募的认知,至少要看有三年,就是你这个策略是不是能够经历了一轮牛熊?一般情况下18个月以上的就会经历了,由于私募家数非常多,策略也很丰富,这种情况下一般要三年以上持续稳定的业绩,才能保证你确定能够脱颖而出。

  实际上,我们跟其他的基金研究机构共同沟通的时候也发现,短期占优的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确定性不是很强,就是不能够保证下一年度,奔着冠军去的下一年度一定能够获得很好的收益。所以他们做了一个图,因为私募没有公开的业绩,不允许对公开业绩有所宣传,我们有基金研究者他找的是公募基金就是每年找上一年度排名前十的基金去做一个组合,每年都选前十名,它的业绩表现和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指数基本重合,可能没有得到更多的超额收益,所以原则上大家的想法是可能要看三年。

  对于现在来讲,好处就是你看证券经济商已经能够替代了,所有投资以外的事情都可以帮我们做到。坏处就是你需要更长时间的稳定业绩和表现,才能脱颖而出,一骑绝尘。

  主要刚才提到为什么要看的时间长呢?这里也有一些原因,就是投资者容易比较分析的维度和角度。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年度下不同风格的基金表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里只截取了两个年度,你看12年到13年,你投成长股和你投其他类型的股票,比如说投周期股,你会发现最终你的差异很大,一个赚了很多钱,一个是还有一点亏。

  16年到17年就不用说了,这个大家的印象相对比较深刻,如果你没有推消费股的话,你确实是亏的相对比较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投资者或者是我们整个的投资群体也会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你和市场风格相近的时候我会选择你,当你和市场风格不相近的时候我可能还要考虑,这个就是为什么要看一个周期。当然在国外可能看的周期更长一点,国内的投资者他可能看的稍微短一点。正常情况下3到5年是一个合适的周期,但一般情况下大家的忍耐程度不会那么长,3年是一个比较好的考核周期。

  这是我们认为一个新的私募公司,它如何能够很快脱颖而出,一个很强的关键点就是你有一个好的策略,有一个相对三年以上成熟稳定投资的记录。另外我想给大家讲一下,这是一个好的时点,最坏的时点已经过去的原因。

  整体来看,在资管新规过去了以后,整个法规体系理顺利了以后,我们发现资金需求还是很大的,只是现在大家比较担心,对于投向上有所分歧而已,但实际上整个需求是比较大的。这是06年到17全球个人投资者可投资资产的总规模,现在来看股票在里面的占比是相对不高的,大部分是现金还有不动产等等。

  这一部分的投资是否有所转移?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慢慢看到一些端倪了,相对投资近一点的投资者近期已经来我们公司沟通,有机构投资者,还有相对比较激进的个人投资,就是一些朋友,他们觉得可能经济最坏的时点还需要再观望一段,从二级市场来看的话很多人觉得这个时点是可以去承担这样一个风险的。

  从海外对比的例子来看,其实我们的容量还有一大步,怎么去做对比呢?你看美国的对冲基金,看一下私募和公募,国外公募是对冲基金,我们现在大概是1比6,国外是1比2,所以从2万亿怎么着也得增加3倍,所以这里还有几万亿的空间,在座的各位都有非常好的机会,因为私募和公募不一样,可能适度规模是大家追求的,因为每个策略都有自己的资金容量,适度规模是大家最追求的一个方向。

  未来整体来看,市场的前景是比较大的,如果大家好的稳定投资策略或者是好的创新策略的话,你会迎来一个很好的未来空间,行业最坏的那一段可能已经过去了。

  到最后我可能要给大家提醒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公募是很注重风控的,私募是不是也要注重风控呢?很多人不慎以为意,可能公募在法规上要求的事先监管是比较多的,事先和事中监管都比较多,而法规对于私募的事中和事先监管比较少的,但是从事后监管来看是一致的,这个其实我们现在的判例是越来越多了,未来也是按照这个方向来走的。

  这是我们公司目前的梳理,这一块的梳理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我们整个梳理的行为规范的体系。一个是从刑法的角度来看不分公募和私募,你的投资行为哪怕你是做头部管理的,有些人说头部管理产品管理人是信托公司或者是券商的子公司或者是别的,那这个情况下,这个最终法规落到管理人身上还是投顾身上呢?实际的责任在谁就是在谁。现在有投顾相关涉嫌行政处罚的判例。

  所以从刑法角度是一样的,只是它是事后监管,而不是事先和事中监管,因为私募太多了不可能实现。另外事中的监管体系比较多,从《基金法》、《私募管理办法》等等很多,但是我想说的是什么?就是那几条核心的监管都是有的,更多的可能是事后监管,从公司层面你可能还是要有一个事先和事中的监管,基本上你监管的框架是要有的,否则的话就会给自己很优秀的业绩,很优秀的投资管理人等等,会在某一刻的一票被否决。

  这里给大家一个经验,从公司层面是监察稽核部来控制风险的。部门来说有很多,可能你有七八个或者十个部门,但是有一些核心风险点是一定要去重点把控的,一个是投研,还有教育和市场,投研就是整个要风险控制,因为你一旦爆仓了,或者是产品出现了清仓线,那玩完了,所以你一定要去做风险控制的。

  我们专门有一个风险管理部,但其实其他的公司倒不必非要设一个部门,至少要有一部分人专门去监控这一块的风险。交易的话就是规范交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很多你自己的基金和你公司的基金,以前都是如果我有下面的单帐户自己都是随便做的,现在如果再随便做,可能如果你的基金量比较小的话你不以为意,等到你变成一个知名的私募,规模一拥而起的时候,在规范交易上给你留下的bug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

  还有就是市场这一块,私募是不可能公开宣传业绩的,整体业绩不行,单独的基金业绩也不行。你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也是有点瑕疵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法规也是在梳理,它都不是事先和事中的,但是事后一旦卡到你这一块的话行政处罚还是有可能别涉猎的,这是几个相对比较核心的几个风险点,我觉得这些是很重要的,因为尤其是得奖的各位肯定是有自己非常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你在风控方面有一票否决,我们真的是见到了很多很有天赋的同业绊到这了,还是比较可惜的。

  今天也是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因为今天很多做量化的、做对冲的等等,这个非常符合熊市,尤其你要对接一些相对比较保守的基金,比如说年化在5到8,8到10当然就更好了,或者8到10吧,因为还有成本费,如果年化稳定在8到10是非常受欢迎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有相对比较稳定的业绩,可能不是说挨一年就OK了,牛熊周期在切换下,你的策略适应性比较强,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有很多的优秀之辈脱颖而出。

  今天也非常荣幸,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行业整体的看法,以及我们认为在座的各位,以后都有幸在其他的场合能够沟通。再次感谢主办方新浪和东方证券,也感谢忠民理事长,谢谢!

责任编辑:陶然

杨玲 星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1-22 新农股份 002942 14.33
  • 11-20 宇晶股份 002943 --
  • 11-15 新疆交建 002941 7.18
  • 11-06 贝通信 603220 7.85
  • 11-06 中国人保 601319 3.3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