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沁诗
发展12年的短债基金今年迎来了春天——不仅各基金公司纷纷跟风发行相关产品,规模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分析,在货基和理财产品受到压制的情况下,短债基金的火热与其“货币增强”或“理财替代”的定位有关。
三季度规模激增
据Wind数据统计,短债基金三季度总规模为478.1亿元,较二季度末增加258.17亿元,增幅达到1.17倍。其中,增幅最大的基金为鹏扬利泽债券,该基金规模由二季度末的6.52亿元激增至三季度末的79.2亿元。此外,嘉实超短债、中欧短债A、平安大华短债等6只基金三季度也实现规模翻倍。从收益上来看,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有多只短债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超过4%。
近期受市场追捧的短债基金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在国内已经发展12年有余。所谓短债型基金是一种短期纯债型基金,不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投资的固收类资产也以流动性较好、剩余期限在1-3年以内的中短期债券为主,定位主打“货币增强”或“理财替代”。
短债基金近期受到热捧,也与其“货币增强”的定位有关。据海通证券分析,一方面,2018年以来,在债券市场回暖、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背景下,货币基金收益率大幅下行;另一方面,股市的持续低迷使得基民投资股混型产品的意愿降低。另外,政策方面,今年4月出台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使得货基规模或受制于银行的一级净资本金。同月,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因此货币基金、理财债基乃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势必进行改造。随后的5月,货基T+0赎回提现额度要求不得超过1万元,使得货基赎回效率大打折扣。9月理财新规正式稿发布,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消除嵌套和资金池操作等一系列规定再一次预示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面临重大转型。今年推出的这些监管组合拳大大压制了货基以及理财产品的发展,于是短债基金迎来了春天。
个人投资者居多
三季度以来,15家基金公司上报18只短债基金,另外有12家公募旗下的15只基金正在申请变更为短债型基金,仅9月份以来申请变更注册的基金数量就达到5只。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未来这一品类的总规模还将显著提升。
据海通证券分析,从投资者结构的历史分布来看,除2015年以外,短债型基金个人投资者份额占比整体高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今年以来份额的大幅增长,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所推动。截至2018年6月30日,短债型基金个人投资者份额占比高达近82%。然而从个基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融通通源短融、鹏扬利泽投资者结构历史均由机构所主导,而大成景安短融今年以来也有较多的机构资金进入。相比之下,嘉实超短债、博时安盈和金鹰添瑞中短债则主要由个人投资者所持有。出现市场整体和基金个体差异的情况或许主要由于短债基金样本量较少,故市场整体情况易受到单只规模较大的产品所影响,例如今年以来金鹰添瑞中短债规模增长较快,截至2018年6月30日,产品总规模已占据市场近5成份额,而其持有人几乎全为散户,故主导了市场整体投资者结构的情况。
据博时基金分析,短债型基金的优点较为突出:第一,中短债基金投资限制少于货币基金,可获取的收益空间也更高;其次,短债基金可使用更大杠杆比例,传统货基杠杆仅为1.2倍,中端债基金杠杆可达1.4倍,可较大程度利用价差赚取一定收益;第三,投资组合剩余期限更灵活,既可投资流动性较强的短端资产,也可投资于剩余期限在(1-3)年内的债券,而普通货币基金的投资剩余期限为120天;第四,申赎便捷,开放运作,投资者可灵活投资,提高资金效率。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