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继“后浪”“小镇做题家”之后,有一个规模多达3亿的群体有了自己的称呼,那就是“新市民”。
从到城市找工作、到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市场公认的是,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新市民需求引发关注
30年前,21岁的陈慧芬(化名)从河北来到了北京。每天,她骑着三轮车,从通州区租住的房子一路北上,冬春季节北京风沙大,尽管捂得严严实实,她的手还是被划出一道道口子。白天到晚上,她辗转在白领聚集的地方叫卖西瓜、石榴、橘子……各种时令水果。
平均每天,她仅休息三四个小时,默默地为生计打拼。在北京,有800多万像陈慧芬这样没有当地户口,或者刚刚拿到北京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被称为“新市民”,约占北京常住人口的四成。
新市民,指的是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全国约有3亿人。今年4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新市民的需求再次引发各界关注。
2015年,新市民曾被作为房地产去库存的重要抓手,包括放宽落户、扩大公积金缴存范围、扩大保障房范围、实施购房补贴、信贷优惠等。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新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陈慧芬的房子租在北京市通州区一个小村,位置偏远,外来流动人口多,房租价格相对便宜。陈慧芬一家三口蜗居在不到十平米的地方,因为面积太小,冬天没有暖气,卫浴设施也不全。
“受疫情影响,大家消费减少了,小年轻也不愿意花钱买水果,这几年没有攒下什么钱,留在北京越来越难了。”陈慧芬说。
今年3月,银保监会联合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各银行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政策纷纷出台。今年4月6日,国常会要求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其中,住房金融服务是需要银行支持的一个重要场景。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今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
银行与政府携手改造
在蔚蓝的天空下,希腊式的白色平房在一众灰土墙中格外显眼。这里是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刘村,一个地图上有些偏僻的地方,在经过政府和建设银行的携手改造后,这里已成为新市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排头兵。
27个院落总计300余个房间组成“小哥之家”,其中60多间已经有“小哥”入住。入住的外卖小哥李磊(化名)表示,辛苦一天,晚上回家能洗个热水澡就感觉特舒服。即便要求不高,李磊之前住的村子里,能让租客随时洗上热水澡的院子并不多。“之前的屋子就一张床一个柜子,洗澡去公共浴室,上厕所得跑去公厕”。
根据中国平安的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新市民中88%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而他们在工作、生活和经济上都经受着较大的压力,房租房贷和小孩教育是最大的经济压力来源。
在距离刘村7公里的地方是CCB建融家园,这是北京首批集体建设用地,用于租赁性住房建设的项目——创业之家项目。位于大兴区西红门镇,周边流动人口超过10万人,是京南地区年轻新市民主要的工作创业聚集地,高性价比租赁住房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是建行北京市分行着力为新市民打造的品牌社区,可满足1000余人居住需求,目前已有263名新市民入住。相比刘村的居民,这里的租住人口更加年轻化,大多是学生或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人员。此前,建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市住建委签署《保障性租赁住房合作协议》,一直在探索集体土地租赁住房建设、宅基地改造、商(工)改租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银行的金融支持逐渐开花结果。今年以来,支持新市民金融需求的必要性为何更加突显?
今年,房地产和消费环节需求收缩压力更突出,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更有效。而此前,“新市民”金融资源可得性差,处于金融服务的边缘地带,其生活品质需要提升,仍有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新市民住房金融支持有利于‘稳增长、防风险和惠民生’三赢,短期缓解房企资金压力、支持保障性住房投资,长期鼓励房企转向租购并举的新发展模式。”华泰证券固收团队研报表示。
但解决之路还很长。今年4月入住“创业之家”的小黄(化名)对记者表示,他和女朋友一起住在27平米的房子,每天花一小时通勤时间去亦庄上班,月租金2700元左右,性价比不高。考虑到周围都是工厂,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而且还在施工的小区不时出现停电、停水等现象,他们已经在考虑搬到性价比更高的地方。
也有外卖小哥对记者表示,一天工作12到15个小时,才能赚到几百元,“我住在刘村,自己租的房子每月只要650元,如果入住改造后的外卖小哥之家,房租要翻上近一倍。”
从租金收入比而言,租客多在可负担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住房条件,不少新市民会在住房条件上做出妥协。既能够提升新市民居住条件,又能够满足新市民群体收入需求的房屋租赁项目亟待开发。在刘村,还有更多的村内闲置民房正在被装修开发成“小哥之家”,但是“每月租金一千块钱有点贵。”有外卖小哥对记者坦言。
“建议针对低收入人群提供单位/政府住房政策支持,重点关注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租赁家庭,对提供宿舍/租赁补贴的企业提供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和贝壳研究院的联合报告指出。
新市民住房保障成“蓝海”
住房问题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在这一点上,各地在加快帮助新市民扎根。
9月,天津银保监局下发通知,聚焦新市民“租房”和“买房”两个重点,助力新市民在天津“扎得下根”。天津银保监局联合天津市住建委印发专项通知,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定位特点,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运营。做好青年公寓、人才公寓和蓝白领公寓等建设资金保障,支持建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租房融资服务。
官方匡算新市民约3亿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超过20%。据测算,2021年我国人均贷款增量约9000元。若3亿新市民人均贷款多增3000元,就可多带动近万亿信贷投放。
“在住房保障方面,还是需要住房供给质量,满足新市民多元化的住(租)房需求,加快完善公租房、长租房,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商品房等多元化供给体系,这就离不开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协同配合。”光大银行宏观金融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这为银行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比如,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推出了最高金额100万元、最长10年的个人住房租赁贷款,适用于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多类住房,最大限度满足新市民在京住房需求。齐鲁银行推出“新市民公积金租房贷”,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并对高校毕业生等特定群体进行利率优惠。兴业银行子公司兴业消金锚定新市民进入职场初期的租房需求,推出“立业计划”,为应届毕业生等提供前6个月免还本安居租房贷款,力争实现新市民的“职住平衡”。
“2022年1月,近2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年度保障性租赁住房筹建计划,多地计划新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规模是去年的2-5倍,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成为重点民生项目,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
在金融支持方面,监管政策也在积极鼓励银行和各类机构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央行、银保监会已经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为银行信贷支持打开空间。
以“住房租赁”为三大战略之一的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22年6月末,住房租赁贷款余额达1806.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1.56亿元,增幅为35.33%。
建行北京市分行信贷支持租赁住房建设超4万套,并协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通过收持改造闲置房源,提供租赁房屋逾6万套,帮助3万多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困难。为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资金支持力度,该行建立了分行保租房项目库,全名单制管理和推进,推出解决保租房新建、改建、购置、装修改造、运营全周期的产品。
政策方面,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迎来小幅松绑,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2月8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根据《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开行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商业银行要积极对接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购买、装修改造、运营管理、交易结算等服务需求。
“从供给端而言,鼓励银行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对住房租赁企业给予金融支持,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指出,在需求端,执行差异化房贷政策,满足新市民购房信贷需求,并疏通公积金交存渠道;满足新市民地产后周期消费的信贷需求。
从找工作到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市场公认的是,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主要是新市民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存在一定距离,金融机构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效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周茂华表示。
在服务新市民方面,银行存在一些痛点,包括银行体系严监管、银行内部严风控等环节,“银行信用下沉的机制仍未疏通,优化风控模型与问责机制也非一日之功,各地方研发新产品能否做到信用下沉值得关注,此外,4月13日国常会提及降低拨备覆盖率,提高银行不良贷款容忍度,但仍需观察银保监会落实细则。”华泰固收表示,未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在消费类、经营类、住房类三大场景进行金融支持。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