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这四个“度”很关键!

稳增长,这四个“度”很关键!
2022年05月23日 19:03 市场资讯

  受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起伏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全国上下积极应对,相继出台有高度、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稳增长政策,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当前稳增长政策有什么特点?如何更好促进政策落地?近日,经济日报推出“稳增长看‘四度’”系列报道。

  稳增长看“四度”之高度 

  统筹发力 稳住经济基本盘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一季度,我国经济总体开局平稳,但受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下滑,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答好2022年中国经济“考卷”,必须从全局高度统筹稳增长,力保基本盘。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部分地区经济受疫情冲击明显。

  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表示,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从短期看,部分指标回落较多,主要是疫情外部冲击的结果。从累计看、从大局看,经济稳定发展、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未变。

  从总量看,我国经济体量可观,抗风险冲击韧性强。从产业支撑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从市场需求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6.3%,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更重要的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国之大者”。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好,不能单打一,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考验,要认真落实到位。

  “疫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韩文秀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两年多来的抗疫实践证明,“动态清零”做法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当前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积极作为,充分认识并切实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方面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将很快回归正常轨道。

  内需与外需形成稳增长合力

  5月1日起,江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大宗商品消费季”活动,拿出“真金白银”引导全省上下“强攻”汽车、家电、成品油等大宗消费。今年一季度,江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增速居全国第一。江西省商务厅厅长谢一平表示,消费稳则经济稳,消费不仅是发展动力,更是民生福祉,还是提振市场保主体的“金钥匙”。

  经济要稳住,重在稳内需。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比去年全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持续发挥“稳定器”与“压舱石”作用。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系统部署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

  “综合施策稳消费,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关键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表示,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不只是应对疫情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长期战略任务。为了从容应对新征程上的惊涛骇浪,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须将扩大内需和全面促进消费作为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立足点。

  全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按照“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进度,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和顺利实施。此外,还要全力以赴保通保畅,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血脉”。

  从外需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叠加去年外贸基数较高等因素,实现稳外贸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记者从外贸大市广东东莞了解到,在落实好加大出口退税、助企纾困稳外贸等政策措施的同时,东莞还推出了“纾困6条”“保链12条”“纾困27条”等利好政策,重点在支持公路铁路运输业发展、支持开拓水路运输方式等方面给予资金奖励与补贴,进一步扩大企业受惠面,同时推动外贸新业态成为稳增长重要支撑点。1月至4月,东莞市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进出口额1307.2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比重近三成。

  调结构推改革为发展添动力

  面对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已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各项政策靠前安排、加快节奏,特别是针对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出台了一批帮扶支持政策,稳增长合力正在加快形成。

  韩文秀表示,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同时,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空间和多样化工具,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韩文秀表示,还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活经济,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当前,预期转弱成为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盛来运表示,稳预期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对症下药、久久为功,特别是要“固根本、稳政策、纾困难、激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告诉记者,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统筹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键在于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发力,更好稳定当前经济增长;二是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入手,更好扩大总需求;三是从为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和部分困难人群纾困解难入手,既是保障民生也是保证需求;四是加快推进构建统一大市场,为宏观经济运行提供微观活力。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下一阶段,要尽快控制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宏观政策要聚焦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等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形成合力为困难行业、企业和个人纾困,提振国内有效需求,尽快扭转预期,促进经济加快企稳回升。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依然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韩文秀说。

  稳增长看“四度”之力度 

  靠前发力 下好经济先手棋

  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明显超预期影响,我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疫情冲击对4月份经济运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既要看到疫情冲击的短期性阶段性特征,以及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要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中国经济能够克服疫情影响,逐步企稳回升,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发挥有效投资作用

  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应充分发挥有效投资拉动经济的关键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稳投资要加快推进‘十四五’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落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落实好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指标保障,着力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综合施策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工程建设,着力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既有利于扩大当前需求、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发挥有效投资的稳定器作用,应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依归,确保投资项目建成后大家用得上、愿意用。这就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契合新消费增长点,衔接终端消费需求,真正支撑消费提质扩容,进而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为新消费拓展创新空间。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有效投资要明确现阶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优先布局对消费和投资带动强、乘数效应更大的新基建,适度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应着眼于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搭建未来经济新底座,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支撑,构筑高水平自立自强新优势。”朱克力说。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消费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是近期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领域。3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由增长转为下降,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不过,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正常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消费也将逐步回升,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促消费政策需从长期和短期兼顾、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的思路出发,在出台落实应对疫情促进消费恢复举措的基础上,推进消费创新提质和支撑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强化保障,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表示,一方面,要认真落实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解难政策,通过保就业、稳收入、强预期等各项举措,增强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另一方面,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优化消费平台载体,丰富多元化消费供给,完善消费环境,用改革的举措解决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问题,通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带动投资发挥关键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实现内需对经济的有力支撑。

  消费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表示,要在持续做好精准防疫的基础上,将稳消费、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切实加强精准管控、降低疫情防控对消费负面影响、多途径稳就业稳收入、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发放消费券等举措,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消费复苏韧性。

  “全面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需要综合施策,不仅要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减负,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增收,有效恢复市场。”刘向东表示,应采取以工代赈等举措创造项目和就业机会,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比如,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在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下,鼓励大中型城市适当放松“认房认贷”等购房限制性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降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加快刚性住房需求或改善性需求充分释放;适度放松汽车限购政策,对已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可增加购车指标等。

  朱克力认为,应从全面系统促消费出发,聚焦消费领域难点堵点,以完善支撑体系增强消费综合能力,以创新提质稳住消费基本盘,推进供需两端回升的同时拓展重点领域消费,提升传统消费能级,为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夯实路径。

  稳外贸外资基本盘

  外贸外资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纽带,是稳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同比增长7.9%,外贸展现较强韧性。4月份以来,虽然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贸形势复杂严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认为,要针对外贸企业现在面临的痛点和堵点,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一方面,要加大支持企业开拓外需市场的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鼓励企业用好RCEP;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循环畅通的影响,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物流畅通。与此同时,要继续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要加大对外贸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包括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等等。

  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究竟如何,外资是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今年前4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又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达20.5%,充分说明广大外国投资者长期看好中国市场。

  “稳外资要坚持问题导向。”杨长湧表示,要继续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使得超大规模市场成为吸引外资、稳住外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引力场。在保证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同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此外,针对外资企业的诉求予以积极回应,通过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专家表示,应当看到,虽然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时、精准、有力,宏观政策做到了靠前发力、适度加力,我们一定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护航中国经济稳健前行。

  稳增长看“四度”之精度 

  精准发力 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精准发力,对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发挥突出作用。目前,正在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适时实施增量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锚定关键环节

  聚焦稳就业、稳投资、稳市场主体、稳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最引人关注的举措,就是自4月1日起实施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这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现金流困难,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小影响。“相对于减税和增加政府投资,留抵退税政策效果更直接、更及时,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投资,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

  留抵退税规模达1.5万亿元,“精准发力”的特点明显,特别是聚焦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锚定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后,获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6.2%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获得存量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中,84.5%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4.6%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

  “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为地方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确保助企纾困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有效实施。”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表示。

  同时,财政支出保持适当强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统计显示,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同比增长5.9%,科学技术、农林水、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等重要民生支出保持较快增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进度,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截至5月15日,各地已发行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等突出因素,财政支出加大强度,持续加强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专项债支出明显快于上年,有效发挥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马海涛说。

  聚焦发展根基

  精准发力,就是要把宏观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市场主体这个经济发展的根基上。除了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我国还大力发展具有直达性质的普惠金融,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下沉、更加有效,为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了增加政策精准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领域发放贷款后,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央行可为贷款本金的60%提供再贷款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通过精准滴灌、正向激励、市场化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有效地为科创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黄兆辉说,尤其是疫情期间,企业金融需求更迫切。2022年4月再贷款政策出台后,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于5月9日及时利用该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芯片测试企业——上海季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复工复产提供了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主动作为、高效直达,方可应变克难。截至2022年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9.5%,金融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

  进入4月以来,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均明显增加,很多处在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接下来要稳存量,缓解困难企业贷款周转难题。”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银行要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现抽贷、断贷。

  注重改革实效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疫情反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宏观政策如何更有力促进经济增长备受关注。

  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宏观政策有较大空间和较多工具选择。“我国政府杠杆率相较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处于低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显著高于欧美。此外,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要显著小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仍有一定增量空间。”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罗志恒建议,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从落实既定政策和出台增量政策两个维度出发,对冲需求下滑,做好纾困帮扶工作。“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力争尽快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抓紧谋划推出增量政策工具,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持续加速推进。在4月份最先退还微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5月份开始退还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的基础上,财税部门明确中型、大型企业提前实施。“大型企业的存量留抵退税金额更大,对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提前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所需财政资金也将更多,要统筹好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安排,稳步有序推进政策实施,为宏观经济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在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还须针对当下各种复杂情况,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及其他金融工具,并借助财政等非货币政策工具多管齐下,凿通特定时期各种特定的跨时空融资渠道,以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杨再平说。

  对于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提出,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实施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

  “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扩大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让利空间,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提振信贷需求。同时,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罗志恒说。

  稳增长看“四度”之温度 

  持续发力筑牢民生压舱石

  稳增长是为了保民生,保民生也能稳增长。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努力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输血减负”保岗位

  最近,江西吉安市广洁门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广婷松了口气。因为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洁门窗1400万元抵押贷款即将到期,可还贷资金有一半还没着落。紧急关头,吉安市青原区推出的41条助企纾困政策及时“雪中送炭”:协调驻区银行推出无还本续贷解困举措,贷款到期前2天,有关银行协助广洁门窗办理好该笔贷款的无还本续贷业务,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1.58亿户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细胞,承载了近3亿农民工群体就业。在当前多重风险挑战下,一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遭遇严重冲击。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从税费到融资,一套套政策“组合拳”接连发力,为一众市场主体“输血减负”,不仅是稳增长,也是稳岗位、保民生。

  稳就业,关键在稳企业。推出“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延续实施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降费政策,允许特困行业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会保险费,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加力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

  化解行业危机。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携手推动相关政策落地,43项具体措施里,除了减轻税费等10项普惠性措施外,还对餐饮、零售、旅游等5个特殊困难行业,拿出31项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减轻企业负担。自4月1日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以来,至5月16日,共有9796亿元留抵退税款退到企业账户,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已出台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今年共有11029亿元退税款退到了纳税人账户。

  破解融资难题。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疏通卡点堵点,工信部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搭建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

  聚焦企业“痛点”和“急难愁盼”,多措并举,市场主体应对困难的底气不断增强。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4月份,我国新设市场主体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仍然实现正增长,共新设898.7万户,同比增长0.7%。

  “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消费拉动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有力保障了市场主体稳定运行。”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看来,助企纾困,当前的核心是要减少物流堵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比如,有些企业想复工复产,但面对疫情防控压力,复工复产的成本和风险仍然比较高,且由于供应链中有些企业依然没有复工复产,本身产能也受到了限制。“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还要继续在关键节点上去除一些限制。”盘和林说。

  多措并举稳就业

  又到一年毕业季。最近,嘉兴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182班学生赵玉凤,因为专业素质扎实,在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半年后,顺利入职。“感谢学院‘3+1’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让我还未领到毕业证就领到了工作证。”赵玉凤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也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就业形势持续承压。坚持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精准施策,从中央到地方,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比如,启动实施“职等你来 就业同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搭建全国统一、多方联动的网络招聘平台;组织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对面向脱贫人口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与此同时,优就业服务促匹配,强职业培训提技能,重困难帮扶兜底线……各类扶持政策“大礼包”升级加码。今年以来,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06万人,与时序进度基本同步;前3个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1.57,环比略有上升;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同比基本持平,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中有增。

  “围绕稳就业这两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接下来还要落实落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表示,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就业政策尽管顶层设计好,但在一些地方却无法落地。如何进一步纾困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确保其从相关政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受疫情等影响,一部分群众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困难,对此要加大救助力度。”冯文猛建议,疫情趋于平稳后,要提前考虑出台有效举措,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运营。

  织密兜底保障网

  “叮咚,6.63万元入账。”近日,江苏兴化市戴南镇藕杭村杭池果蔬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收到了戴南镇工会汇去的一笔甜瓜预订金。由于疫情影响,兴化多地农产品外销受阻。兴化市总工会和兴化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倡议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工会会员可利用全年30%会费采购本地农产品。“虽受疫情影响,但有工会组织助销,甜瓜销售不再愁了。”杭池果蔬合作社负责人王成忠说。

  今年以来,因为多点散发的疫情,一些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节奏被打乱,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各地区各部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创新救助服务。日前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相关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全程网办”服务,进一步减轻残疾群众出行负担,减少疫情期间人员接触。

  提升救助水平。各地密切关注、跟踪研判物价变动情况,按规定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

  加大救助力度。财政部、民政部已预拨2022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329亿元,支持各地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比如,青海省今年4月以来已排查各类困难群众21.3万人,发放救助补助资金5062万元;山东省今年新纳入低保2.45万人,新纳入特困救助供养0.78万人,实施临时救助2.42万人次;山西省自3月上旬以来,全省累计实施临时救助4216人次,支出金额568.7万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项项有力度的举措、一串串有温度的数字,有助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正常的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经济运行会很快回归正常轨道,也必将更好惠及民生。

  (经济日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宋源珺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5-25 东利机械 301298 --
  • 05-24 铖昌科技 001270 21.68
  • 05-24 灿能电力 870299 5.8
  • 05-23 翔楼新材 301160 31.56
  • 05-23 荣亿精密 873223 3.2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