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于12月2日在线上举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出席并演讲。
朱民在演讲中表示,从现在国际趋势来看,在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业是走在前面的,金融是推动和引领整个经济走向碳中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银行的几个变化特别重要。
朱民表示,银行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推进经济结构向零碳和低碳转型。他举例称,我国的发电装机结构,电在2016年是2000个GW,到2050年会达到7000GV,会翻三番,因为电的需求是上升的,但是整个装机结构,煤在2016年是占大头,煤在2050年几乎就没有了,主要是水电、风电、太阳能,整个发电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量翻一番,但是结构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给谁贷款,怎么贷款,来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其实现在很多技术还不完善,很多还在研发过程中,通常的理解,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估测,大概实现碳中和,1/3的技术已经存在,1/3的技术可能在研发过程中,1/3可能我们都不知道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比如太阳能光伏的转化效率提升,氢是未来能源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下降,氢燃料电池、储存核聚变,这是特别重要的方面,电池储能、热泵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创新都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但是又必须要支持它们,让它们能够发展,技术创新方面,银行也必须发挥作用。
对此,他表示,以后公司的估值要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再加上可持续和气候披露准则,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
同时他指出,银行需要重塑一致的风险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银行需要制定转型战略,规划治理机制。从现在开始就要制定走向零碳银行的战略和规划,有时间表,有路径,有新的风险偏好和激励机制,要披露、服务创新。建立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瓶颈分析和压力测试,逐步平稳地退出高碳行业,并且积极地进入低碳行业,推动供应链融资等新型工具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支持零碳的科技创新。银行需要从战略到技术和治理机制上充分地准备,要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数字化的设施、科技知识、能力和人才。
最后,朱民总结称,零碳银行是银行业的一个伟大的转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碳中和转型中的金融风险、碳中和的金融机遇、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际合作的动力,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和开创性地推进中国零碳银行的建设,构建领先世界的中国零碳银行。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好,首先感谢新浪的邀请,有机会来参加这个论坛。这个论坛每年都集聚了各方面的专家来讨论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经济和金融前沿的课题。
在今天我想和大家汇报的是我从金融的角度看碳中和的观察,我的题目是《零碳银行的未来和挑战——碳中和场景下的银行竞争的制高点》。
碳中和现在已经很清楚了,是全世界最热的一个大的题目,金融业在里面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从碳中和来看,左边这个图可以看到,我们从2030年到峰值以后,到2060年就急剧地开始下降到零,这个下降的斜率很大,预示着这个变化是会非常激烈的。右边这张图可以看到,中国的特点和很多欧洲国家不一样,上面这条蓝线是GDP,到2050年、2060年,我们的GDP还在增长,还要增长至少三倍左右,我们的一次能源消费几乎持平,而我们的碳排放以2020年基础,几乎要下降为零。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三条曲线之间的空间,就是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就是整个科技的进步,都需要金融予以支持。从现在国际趋势来看,在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业是走在前面的,金融是推动和引领整个经济走向碳中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银行来说,它的几个变化特别重要。
第一,银行的业务模式在变化。银行的业务模式,第一个是增量,金融将在碳中和的转型过程中为规模巨大、借款期限较长、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的碳中和资金需求融资,这是银行的第一大任务。这是清华做的一个分析,估计(平均气温控制在上升)2度,我们估计到2050年,能源基础设施投资100万亿人民币,还不是整体。如果(平均温度控制在上升)1.5度,(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会达到138万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欧洲的机构根据全球的轨迹来看,中国也会达到238万亿人民币。所以,这个巨大的投资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这还是增量。但是增量的同时,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存量的变化,因为脱碳会引起绿色溢价,会引发资产的重新定价。对水泥来说,因为如果把碳成本加进去,它的价格可能会上升100%。所以,钢铁的价格要上升20%。塑料的价格要上升50%。航空油价格要上升50%—100%。所以,这个价格的影响都会引发资产的重新定价。在存量变化中,在重新定义资产价格的时候,它会重塑国家产业、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个比增量更为重大的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碳中和转型的金融风险,因为高碳的资产价格会下跌,低碳的资产价格会上升。布兰顿(音)2019年做了一个分析表明,2050年前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2度的话,现有35%的全球石油储备、52%的天然气储备、88%的煤炭储备将成为搁浅市场,资产的估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碳价上升和新能源价格下降以后,煤电公司对银行贷款的违约率在十年内会由3%攀升到20%以上,这个就需要银行来调节,而现在六大黑色冶金,冶炼、燃气、电力等高碳行业的制造业,整个还有90万亿的规模。那么大规模的资产会重新定价,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个人持有的股票、金融资产也会发生变化,这都是很大的变化。
六大高碳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是40万亿,这个都发生变化,从2018年的35.77万亿增长到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五大门类,黑色冶金、挖掘、煤炭、机械、电力的公司贷款余额总规模也达到了34.86万亿人民币,占到整个贷款规模的53.73%。那么大的资产存量会发生变化,这是银行的业务重大的变化。
银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推进经济结构向零碳和低碳转型。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的发电装机结构,电在2016年是2000个GW,到2050年会达到7000GV,会翻三番,因为电的需求是上升的,但是整个装机结构,煤在2016年是占大头,煤在2050年几乎就没有了,主要是水电、风电、太阳能,整个发电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量翻一番,但是结构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给谁贷款,怎么贷款,来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其实现在很多技术还不完善,很多还在研发过程中,通常的理解,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估测,大概实现碳中和,1/3的技术已经存在,1/3的技术可能在研发过程中,1/3可能我们都不知道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比如太阳能光伏的转化效率提升,氢是未来能源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下降,氢燃料电池、储存核聚变,这是特别重要的方面,电池储能、热泵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创新都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但是又必须要支持它们,让它们能够发展,因为在三根曲线的空间其实就是技术创新,银行也必须发挥作用。
同时要推进引导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用光电,当光电普及以后,居民的楼房就可以用分布式的光电,农业、家里用,各种各样都可以用光电转换,居民会用更加环保、更加低碳的产品,在这个意义上金融也可以进一步推进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所以,银行的服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银行在管理风险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碳中和转型有很大的金融风险,因为在转型过程中,金融市场会改变金融信号,会导致企业利润和偿债能力的变化,也会产生市场风险,例如碳排放价格上升,使得高碳行业的股票价格下跌,会产生金融风险,使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出现损失,也会有流动性风险,因为当高碳的敞口大的时候,对石化、发电等等敏感的敞口就可能会产生流动性问题。这些转型风险,都要能够去处理。
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今年以来银行的绿色业务发展很快,上半年已经有总量13.92万亿的绿色贷款,增速是26%,超过平均增速贷款14.6%,直接减排项目就有6.7万亿,是直接的低碳。但是主要银行,国有银行在贷款里面占53%,政策银行占了28%,其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只占了13%。所以,主要是大银行主导。我们的绿色信贷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也就是6.97%,银行机构发放的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产品的存量规模中占90%,远远超过人民银行,人民币贷款存量在社会融资存量规模中的比重是60%。所以,银行承担的任务是很重的,而银行在信贷支持力度,在金融方面也存在着天然的短板,一个是期限的错配,时间很长。一个是风险偏好的不匹配,因为高风险。第三,我们还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绿色投资的回报不稳定,周期比较长。特别是从内部来说,技术、人才和数据还是严重地不足。而银行之间在零碳方面的竞争国际上已经开始。
披露来说,国际上做得最好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下面的TCFD做的整个披露口径,现在已经有2600家的机构和公司公开支持它的披露框架,披露相关风险,涉及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了194万亿美元。这个披露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机构已经承诺参加TCFD的披露,但是披露的面和深度应该说还是不够的。在净排放方面,国际银行已经出现了净排放联盟,已经有23个国家、41家银行在联合国的UNEP的牵头下组织,要求运营贷款投资组合在2050年都达到净排放,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机构参加。
所以,国际上已经从规则、制度、披露等等方面来占据制高点,而我们的银行又承担着中国的碳中和这么大规模的转型。所以,国际竞争压力是很大的。
零碳银行已经变成了国际银行竞争的新的前沿和新的制高点,因为以后一切的金融的产品大家都要看它的碳属性。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银行都要转型,走向零碳银行。披露是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按照FSB2015年成立的TCFD,逐渐走这个标准,现在披露强化要求很多,我参加的国际会计准则(IFRF)的一个名义小组,我们的任务是要成立一个全新的ISSB,就是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披露理事会,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标准,并优先相关机构披露。
所以,以后公司的估值要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再加上可持续和气候披露准则,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香港联交所要求2025年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披露TCFD,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尽快统一标准、集中数据,使得信息更加透明,有公信力,逐渐地从增量的披露到整体金融资产的存量的披露,整体逐渐地从金融机构的披露到企业的披露,这是推进中国碳中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银行需要重塑一致的风险管理系统,现在的风险管理是基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管理的III,在气候变化下,这三个支柱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第一支柱的最低资本要求要考虑提高碳资产和绿色资产的不同风险的权重。第二支柱的外部监管,要鼓励开展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相关的压力测试。第三支柱的市场约束要强化信息披露。
内部的风险管理的模式都会发生变化,碳中和和之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风险管理模式的技术要求很高,因为碳排放的衡量是以碳排放的最终结果还是碳排放的技术,它的结果是什么?这个都是很复杂的技术过程。欧盟的压力测试表明,因为气候变化,欧洲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能每年会降低0.3到0.8个百分点,也使得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会减少1.6个百分点到5个百分点,这样整个风险管理的框架都需要改变,使用环境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识别风险、估测敞口、评估损失和反思风险事故。所以,同时要在内部有治理机制,采取模型的密切跟踪,整个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再造。
更重要的是银行需要制定转型战略,规划治理机制。从现在开始就要制定走向零碳银行的战略和规划,有时间表,有路径,有新的风险偏好和激励机制,要披露、服务创新。与此同时建立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瓶颈分析和压力测试,逐步平稳地退出高碳行业,并且积极地进入低碳行业,推动供应链融资等新型工具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支持零碳的科技创新。银行需要从战略到技术和治理机制上充分地准备,要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数字化的设施、科技知识、能力和人才。
总体而言,零碳银行是我们银行业的一个伟大的转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银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碳中和转型中的金融风险、碳中和的金融机遇、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际合作的动力,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和开创性地推进中国零碳银行的建设,构建领先世界的中国零碳银行。
这个就是我今天给大家报告的我在碳中和的大的背景下看到零碳银行的出现、零碳银行的竞争和机遇,以及它的一系列挑战。当然这个机遇是巨大的。
我把我的观察跟各位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再次感谢会议的邀请,也感谢大家参加这个会议,和我们共同来探讨。
零碳银行的转型才刚刚开始,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来探讨零碳银行的未来,构建中国的模式,(构建)能够在世界领先的零碳银行。
再次感谢会议的邀请,感谢新浪,也感谢大家参加这个会。碳中和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在碳中和的大目标下,银行向零碳银行的转型也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我们也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朋友和同仁一起来共同探讨未来中国的零碳银行的发展,以及我们怎么样构建中国能领先世界的中国特色的零碳银行的体系。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邓健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