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2021Q3银行业运行

2021年12月02日10:10    作者:曾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王伟

  摘要

  2021年三季度,商业银行资产增速和盈利增速有所放缓,总体表现较为平稳。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75.9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8%,整个银行业资产增速在经历过去两年快速增长后,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连续三个季度有所改善。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7%,较二季度上升1BP,2020年以来净息差基本在2%-2.1%之间保持小幅波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83万亿,同比增速已经下降到-0.1%,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整体不良贷款率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降,整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覆盖率为197%,较上季度末上升4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但不同银行分化较明显。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67%、12.1%、14.8%,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季度以及年初均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2.2%,较上季度微增一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58.6%,较上季度末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不同类型银行流动性分层现象日趋明显,流动性风险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目录

  一、2021年三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一)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二)净利润增速保持平稳,但分化显著

  (三)净息差小幅下降

  (四)风险状况

  三、行业运行展望

  (一)大型银行监管强化,规模至上理念面临调整

  (二)公司治理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 中小银行改革和资本补充继续深入

  (四)优化信贷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报告正文

  一、2021年三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2021年三季度以来,全球单日新增确诊持续下降,防疫解禁范围不断扩大,但由于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修复,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IMF全球增长预期又被重新下调0.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经济景气回落,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通胀压力持续上升,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启动加息。国内方面,三季度以来,疫情散发拖累需求,能源供给拖累生产,GDP单季增速跌至4.9%,弱于市场预期,9月CPI同比涨幅由0.8%回落至0.7%,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弱于预期。

  货币政策方面,9月末,M1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0.5个百分点至3.7%,M2同比增速小幅抬升0.1个百分点至8.3%,总体来看,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收紧之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相对偏弱。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9月末CFETS人民币指数报94.4,较6月末下降3.6个点。国债收益率整体下行,期限利差窄。三季度还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优化了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增强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能力。

  2021年三季度整个银行业监管政策保持延续。一是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规范约束,推动大股东规范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切实维护银行保险机构稳健经营。二是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对系统性银行提出了附加资本要求。三是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四是通过CBS操作等手段,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稳定信贷总量增长。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 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

  2021年三季度末,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指标数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339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275.9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8%,增幅有所下降。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137.2万亿元,占比40.4%,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9%;股份制银行本外币资产60.8万亿元,占比17.9%,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8%。总体来看,整个银行业资产增速在经历过去两年快速增长后,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

  资产增速放缓主要来源于贷款增速上。今年前9个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较上月放缓0.2个百分点,已降至200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收紧之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相对偏弱,所以央行要求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继续加大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从上市银行规模指标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总资产平均增速为7.70%,其中,45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较年初)有15家超过10%、9家低于5%,其余均在5%-10%之间。而贷款增速则有30家超过10%,可以看出上市银行贷款增速要高于总资产增速,主流银行回归传统的步伐仍在加快。

  资产结构方面,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人民银行数据,9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8.3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7.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达39.7%。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比同期全部贷款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092万户,同比增长30.8%。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净利润增速保持平稳,但分化显著

  2021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1%,较上季末下降0.29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2%,与上季末基本持平。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速同比改善最明显,均超过10%,农商行增加8%,城商行利润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从三季度上市银行披露业绩来看,上市银行整体营收增速为7.7%,较去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营收增速提升主要源自于其他非息收入(主要为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由于去年三季度债市大幅调整,导致去年同期投资收益较低,而今年三季度债市总体震荡下行,有利于非息收入的增加。各类型银行的营收增速均有所提升,城商行提升最为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监管数据和上市银行数据共同印证,行业内部分化态势仍在持续。对于利润和营收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进一步分化,地方性银行之间也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且这一现象可能并非短期趋势,通过分析部分上市银行的季度报告也可以发现,区域、结构分化加剧也进一步拉大银行间经营差异,处于东南沿海及成渝经济圈的股份行、城商行随经济回暖业绩迅速回暖,而处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较慢的城商行仍面临不良资产出清的挑战。其次,营收同比显著大于净利润同比,体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幅度依然较大。在做实真实不良率政策导向下,拨备计提的大幅增加使得营收与净利润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特征。第三,前瞻性来看,尽管商业银行整体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但利润同比增速依然趋势向上,说明银行资产质量还在持续改善,利润增速向上持续性有较为坚实的支撑。

  ❏ 净息差小幅下降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2.07%,较二季度上升1BP,2020年以来,净息差基本在2%-2.1%之间保持小幅波动。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同比变动-2BP、6BP、-11BP和-18BP,农商行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净息差的下降,一方面来自于当前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以及中小企业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下降难度较大。但也应该看到,银行净息差也受到一定程度上政策利率的保护,LPR报价维持不变,也对商业银行净息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风险状况

  1. 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季度下降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83万亿,同比增速已经下降到-0.1%,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上升幅度已经大幅低于资产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1.43%,同比下降7个BP,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同比下降了24BP,城商行和农商行同比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46BP和58BP,但农商行由于前期增长加快,目前仍然处于3.6%的高位,压降形式依然较为严峻。

  根据已公布的三季度上市银行报告,部分经营业绩较好的银行资产质量也呈现向好的趋势,招商银行不良率0.93%,宁波银行不良率0.78%,均处于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银保监会年初提出,2021年银行业要保持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不减,推动全年不良贷款处置总体多于2020年。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也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

  除了实际不良贷款出现下降,潜在不良资产质量也有所好转。9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8万亿,同比下降1.5%,连续3个季度出现余额同比下降。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下降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将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随着疫情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经济回归到复苏轨道之内,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但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增加速度要快于不良资产增长的总体水平。这一方面在于居民部门负债规模急速扩张。近年来,部分居民的资金杠杆率大幅提升,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进入风险暴露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风险暴露,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带来影响,造成了零售类尤其是弱担保的资产逾期乃至不良集中爆发。另一方面,零售类不良资产核销需满足诸多条件,但是眼下具有该项资质的银行和机构不多,造成长期以来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相对棘手。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 风险抵补能力分化较为明显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202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6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9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7%,较上季末上升4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上升。贷款拨备率为3.44%,较上季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3%,较年初增加了17个百分点。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6%,较年初增加了10个百分点,提升到了200%以上,保持了比较稳健的资产核销力度。城商行9月末拨备覆盖率为197%,较上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也属于稳健范围内。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31%,较年初上升9个百分点,已经大幅低于150%的安全区间。出于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考虑,当前农商行不良率高企,同时风险抵补能力较为欠缺,要高度关注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 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1年9月末,流动性比例为58.6%,较上季末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流动性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略有上升,股份行和城商行上升近2个百分点,农商行略有下降,整体变化不大。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68%,较上季末上升0.16个百分点,仍处于今年来较低水平;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9.14%,较上季末上升1个百分点。存贷比呈现继续上升的态势,也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存在。少数上市股份制银行三季度存贷比已超过100%,最高接近120%,需要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的期限与规模匹配度,谨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1年9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2.2%,较上季度微增一个百分点,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虑。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结构性流动性指标和日间流动性指标,商业银行在满足结构性流动性指标的前提还是需要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保证备付的稳定性。未来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方面多下功夫。

  4.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

  2021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67%、12.1%、14.8%,各项资本充足率较上季度以及年初均有所上升。在结构性上,核心一级资本较年初均下降了5个BP,但其他一级资本补充增加了17个BP,是总资本充足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商业银行整体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利润增长相对于规模增长而言相对滞后。少数城商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接近监管要求红线,而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最核心的工具,其下降会进一步增大市场对银行的风险预期,这些银行应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积极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1.45%,贡献比例有所上升,体现了近年来监管引导银行多渠道、多层次补充资本的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资本结构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级资本充足率贡献率为2.68%,较年初下降了2BP,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总体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级资本债是商业银行补充二级资本的主要渠道,但受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信用事件影响,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用水平仍然存在质疑,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渠道仍不通畅。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6.8%,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4%,13%,12.5%,今年以来保持稳定。从历史数据来看,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近期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可能会对入围银行产生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不过从具体来看,对于目前最高组别的四大国有银行,追加资本要求并不高于(有三家是低于)其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中的追加资本要求,因此国内规则的实施,不会额外提高其资本补充压力。当然,为支持四家大型银行顺利实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达标,还需要在相关资本补充工具方面(TLAC工具)作相应的安排,预计有关部门后续还会出台相关的政策。至于其他组别的银行,目前资本充足率状况较为良好,均显著高于监管要求,短期内尚无资本补充压力,也不会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三、行业运行展望

  ❏ 大型银行监管强化,规模至上理念面临调整

  10月15日,根据2020年末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正式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附加监管规定》)。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组与追加资本递增的设计思路与国际监管规则保持一致,体现了监管机构基于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考虑,有意限制大型银行规模扩张和风险过度承担的冲动。除追加资本要求外,《附加监管规定》还在《恢复与处置计划》、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入围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来看,强化且递增的资本监管要求,将会对大型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实施的结果来看,大型银行在相关监管框架下,将会有意识地降低对风险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性的追求,以实现降低组别和资本监管约束的目标。总体上看,面对更为严格的监管约束(特别是追加资本要求),入围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在长期发展上,需要重新审视业务扩张的成本与收益,建立更为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切实发挥资本对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经营理念上,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通过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轻型化、轻资本发展,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处置的全链条,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正式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该《办法》是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批准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国际监管规则的必要措施,根据国际监管标准建立起了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制度框架,并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相衔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体系。

  ❏ 公司治理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季度,银保监会下发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继续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制度框架,规范大股东行为,保护银行保险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办法》分别从持股行为、治理行为、交易行为、责任义务等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股东行为,强化责任义务。其中,持股行为方面,强调大股东应当以自有资金入股,股权关系真实、透明,进一步规范交叉持股、股权质押等行为。治理行为方面,明确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规范,要求支持独立运作,严禁不当干预,支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规范行使表决权、提名权等股东权利。交易行为方面,从大股东角度明确交易的行为规范以及不当关联交易表现形式,要求履行交易管理和配合提供材料等相关义务。责任义务方面,进一步明确大股东在落实监管规定、配合风险处置、信息报送、舆情管控、资本补充、股东权利协商等方面的责任义务。

  ❏ 中小银行改革和资本补充继续深入

  2020年5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宣布拟发布11项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着眼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此后广东、山西、浙江、辽宁等地陆续开始发行专项债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专项债的发行体现了地方监管层对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作出的探索,也有助于推动中小银行聚焦小微民营企业服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1年9月末,中小银行专项债最终发行2064亿,略高于2000亿的计划额度,今年8、9月份发行速度较快,9月发行额达到912亿元。河南、辽宁、内蒙古、山西省发行额较大,均在150亿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为避免道德风险,运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是对部分难以通过自身能力和市场化渠道实现资本补充的机构的特定政策,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小银行。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中小银行群体的资本困境,还需从提高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效率以及优化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市场环境入手,奠定中小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提升资本管理效率方面。中小银行首先应转变经营理念,从“规模”至上转向“质量”优先,逐步构建资本集约式的经营管理机制。包括以市场机制调节银行内各经营机构的资本余缺,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完善定价管理机制,引导经营机构从提供资本回报率的角度合理开展产品定价和客户综合定价,有效实施客户分层;完善以RAROC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合理配置经营资源,促进重点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其次应处理好资本充足性和成本的平衡。要清楚通过可转债、协议存款等方式获得一级资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短缺,且其资本成本显著高于内源性资本成本,所以中小银行依然要做强化内源性资本积累,优化银行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利用区域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优化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市场环境则是政策层面需着力的重点。一是进一步降低金融市场工具的发行门槛(特别是规模类门槛),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通过公开上市、永续债以及二级资本债券来进行资本补充,这也可以引导中小银行从关注规模向关注质量和效益转变。二是扩大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此外,可以考虑将中小银行发行的资本补充工具(如二级资本债)纳入货币政策操作范围(如可作为再贷款的合格抵押品),提升市场对中小银行资本债的接受程度;三是在资本监管制度方面,可以考虑根据中小银行的业务和风险特征,在审慎、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差异化的监管要求,适度放松其资本约束,缓解资本补充压力,为中小银行更好支持服务本地经济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 优化信贷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执行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发放。三季度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企债务风险加剧。一方面,“三道红线+两个上限”的调控政策使其外部融资受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台限跌令又使其难以通过打折促销回款。重压之下现金流出现问题,违约风险上升,市场一度担心会酿成下一个雷曼事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人民银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首次提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要求,此后又在9月底的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上,连同银保监会指导主要银行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发放。本次房地产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个别企业未能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审慎经营,反而盲目多元化扩张,造成经营和财务指标严重恶化,最终爆发风险,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也存在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后续来看,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稳增长诉求上升。在坚持“房住不炒”总调控的基调下,对政策执行的合理优化,比如积极支持开发商合理融资以及购房刚需等融资需求,将有助于维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有助于防范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对银行体系产生的潜在风险。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在十四五期间规划确定了众多重点发展战略,包括低碳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自主科创、乡村振兴等等。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紧跟“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强化对相关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2021年以来,低碳、绿色领域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新热点。截至2021年9月末,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21%以上,较2018年末增长近三倍,2020年以来的增速明显加快。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

  在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的同时,为更好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强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持,监管与政策层面陆续出台了诸多的措施。2021年6月,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其中,定量指标权重80%,包括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份额占比、绿色金融业务总额同比增速、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总额占比等4项;定性指标权重20%。此外,根据《评价方案》,绿色金融评价将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以确保评级导向对银行机构。11月8日,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即政策行、国有行和股份行,央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从未来看,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日渐清晰,以及相关政策体系、政策工具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商业银行在碳减排领域的信贷投放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自身绿色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包括绿色金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风险管控、统计监测、信息披露、尽职免责等在内的管理制度。二是改进信贷政策,按照科学审慎的要求,及时调整银行行业信贷政策,明确绿色信贷重点支持、限制和禁止准入领域。三是优化流程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手段实施授信流程再造,提高绿色金融客户接洽、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放款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四是丰富产品体系,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排污权、碳排放权质押等绿色金融创新,等等。

  (本文作者介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于胜男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