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宣布!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可互转

复旦大学宣布!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可互转
2024年06月12日 14:41 上观新闻

还在为填志愿纠结吗?上周,上海交大宣布:正式落地开放灵活的转专业政策转出“零门槛”,且可转多次

校本部与医学院还可以互转引来一片叫好

昨天,复旦大学也发布今年本科招生培养新政除个别专业外所有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该校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专业间转专业通道已双向打通

此外,复旦大学招生名额较去年增加100个

还增加了14个专业

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

今年9月起,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其中秋季学期将推出不少于60门。到明年9月开学,实现“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为此,早在一年前,复旦大学上线了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

“一生一导”“一人一策”

面向今年高考生,复旦大学推出“相辉学堂”培养计划,下设“相辉计划”和“香农计划”。

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潘伟杰介绍,以纪念两位复旦老校长命名的相辉计划,以理科试验班(本博贯通)进行招生,实行专业动态考核。入学一年后,满足要求的学生可自由分流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方向。

以信息论创立者命名的香农计划,以工科试验班(本研贯通)进行招生,接轨国际核心课程,重点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地。

学校为相辉学堂搭建顶尖师资团队,每个学科至少配备2-3位院士导师。相辉学堂将开拓从“相辉学员”到“相辉青年学者”的培养路径,为“相辉青年学者”提供“一生一导”“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开展一流学术训练。

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融合创新

今年1月,面向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复旦大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其中,工科试验班(集成电路领军人才班)已于2023年开始招生,其他3个创新学院的工科试验班将在今年启动招生,均为本研贯通,由知名院士、专家担任荣誉班主任。

“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院,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的融合创新,依托学校承接的三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一体化建设。”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力波介绍。

据悉,香农计划工科试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可自由分流进入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

“望道新闻卓越班”今年首次招生

除了新工科,值得关注的是,复旦大学今年在“新文科”“新理科”领域再出新招。

以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命名的“望道新闻卓越班”,将于今年首次招生,本研贯通。

“这个班每年招15人,不是着眼于就业,而是锚定主流媒体,每人分别配备专业和业界导师。借新闻系创始人之一望道先生之名,我们希望培养出望时代之道、望新闻之道和望未来之道的新闻工作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望道新闻卓越班”项目主任李泓冰介绍,她将开设“观察中国”课程,以期让学生更好地阅读、观察和理解时下的中国。

本年度,复旦在原有的3个双学士学位(法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基础上,新设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外语+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学生将同时获得文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

除了包括物理学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6个专业的自然科学试验班(本博贯通)继续招生,今年复旦大学首次推出数学类(本博贯通)招生。

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跨领域学习,不再是高风险选择

跨领域学习,比如学化学的修读古典文学,不再是高风险的选择。“过去很多学生怕影响绩点,对于自己感兴趣但不一定擅长的课程望而却步。现在学校允许学生将一些课程的成绩记载方式设置为通过或不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试错空间。”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瞿帅伟说。

复旦大学提供许多跨学科学习的机会,目前学生可以修读其他专业开设的94个“专业学程”,也可以修读本身就有着跨学科特点的16个“跨学科学程”。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目前开放物理学、化学、哲学、历史学4个辅修学士学位项目。

据介绍,本年度复旦基本做到大部分招生专业(类)/院系内自由分流,100%满足学生专业选择志愿。

至于转专业,复旦大学引领高校之先积累了20余年经验。一直以来,除特别说明限制转专业外,学生可在进校后第一年或第二年申请转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起,医学类与非医学类之间转专业通道也已双向打通。除个别专业外,所有学生有两次转专业机会。据统计,复旦转专业的接收计划数大于申请学生总数,以2023年数据为例,转专业申请成功率接近70%。

复旦大学化学系2024届本科毕业生沈嘉城,去年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毕业之际又入选复旦大学“卓博计划”。他的科研之路起步于大一,当时听了赵东元院士为本科生上的《普通化学》课后,他写邮件请教问题,得以与赵院士当面交流,此后加入了赵院士课题组。

本年度,复旦大学推出了更多长学制项目,助力更多的“沈嘉城”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黄海华

微信编辑:皮小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复旦大学 试验班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