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53亿元,年均增速27.3%;形成285项创新案例,12项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挂牌四年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下称“青岛自贸片区”)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汇聚而成深化系统改革、全链条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青岛模式”。
创新贸易模式 实践更高水平开放
近日,青岛柏兰集团出口的一批大蒜享受到了青岛海关技术中心的出口农产品“前置检测”服务:在青岛自贸片区的实验室即可完成511项农药残留等指标的检测,该检测结果实现与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的互认,待该批货物抵达韩国港口后,即可直接完成通关。
“我们每批出口的货物在韩国通关时间平均可缩短10天左右,每个集装箱每天可节省存放费用80到100美元,农药残留前置检测每票可节省费用大概在3000元人民币左右。”青岛柏兰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欣说。
这是青岛自贸片区国际贸易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仅在大宗商品领域,青岛自贸片区就推出了进口原油“先放后检”、保税铁矿石“随卸随混”、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国家级、省级创新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宗散货电子提单进口全程无纸化操作,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出口货物“先期机检+抵港直装”、进口大宗散货“船铁直转”、提交验估单证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新模式,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先期机检+抵港直装”为例,由于实现了全流程智能查验,直放率超过七成,实现出口企业的“无感”通关,平均通关用时仅需22分钟,整体效率提升43.9%。
新型易货贸易是青岛自贸片区模式创新的又一个亮点。据青岛易货易成跨境易货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丽丽介绍,2022年10月,该公司会同宏运通、澳柯玛等易货需求企业,实现了片区首单易货贸易出口业务,2023年2月,又相继落地了全省首单易货贸易进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业务,实现了易货贸易全流程业务的落地。
在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经验的日益积累中,新型易货贸易成为青岛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的新增长点。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新型易货贸易进出口额达390万元,占山东省新型易货贸易进出口额的95%。
在跨境电商领域,青岛自贸片区还探索推出“保税仓储+直播”跨境电商新模式、首创“入仓即退税”跨境电商9810出口退税模式,2022年跨境电商进口额超过52亿元,占山东省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71.4%。
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体系的核心,挂牌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积极发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优势,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海关监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多式联运、出口退税、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态势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至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货物进出口总额由975亿元增长至2013亿元,年均增速27.3%,高于同期10.08%的全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尤其是在大宗商品进口等领域,青岛自贸片区优势突出。大宗商品进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原油进口额较挂牌前基本实现翻一番,作为我国大宗商品原材料最大的集散地和进口口岸的优势更加突出。
创新金融模式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山能(青岛)智慧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前不久落地了全球首单基于数字提单确权转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据该公司总经理闫利增介绍,这批公司从海外采购的货物,通过银行信用证方式付款,由大宗易行TradeGo平台开具数字提单,进入数字仓库,在货兑宝平台生成货物唯一的数字仓单,实现了数字提单与数字仓单的转换,银行基于数字仓库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货权的快速校验,于入库当日顺利为公司实现质押融资放款19.6万美元。
“青岛自贸片区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解决了大宗商品动产确权的难点,实现了货物的快捷变现,极大地缓解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资金流紧张的问题。”闫利增表示,通过接入青岛自贸片区的数字仓库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在平台上快捷地与产业平台及银行机构进行对接,免去了一一对接审核准入的繁琐手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竞争力。
金融改革创新一直是自贸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青岛自贸片区积极探索“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破解大宗商品领域货物难管控、货权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资成本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服务贸易企业融资超13亿元,为国家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新模式,获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
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一等奖的“港云仓”也是具有青岛自贸片区特色的创新金融模式。青岛自贸片区财政金融部李忠刚举例介绍,山东一家经营焦炭、煤炭的贸易公司,常年在港口有焦炭库存,前两年因疫情影响及市场行情波动而流动资金紧张,新采购的货物已经在途中,但客户没有货款可支付。通过山东港口“港云仓”电子仓单融资服务,该公司将港存8000吨焦炭在“港云仓”平台提起电子仓单注册申请,由港口审核、生成仓单。随后,客户将电子仓单发起融资申请,银行在线受理、审批,最终成功完成放款。该业务实现了货物“落地生金”,不仅为客户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盘活了港口库存。
不仅有“港云仓”,青岛自贸片区还创新推出了“境内运费外汇支付”“国际海运费项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等新模式,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切实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进口原油“链式”融资服务新模式为例,经过改革,青岛自贸片区云链平台融资规模突破15亿元,促进企业销售收入提高50%以上,融资过程由原来的三次质押融资变为一次性链条式融资,平均可节省5至7天融资时间成本。
成立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不断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了“金融创新实验室+专家智库+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创新生态,落地23项试点任务,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发展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自由便利、推动航贸金融合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金融支撑服务水平也在不断增强。2022年,青岛自贸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27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青岛市共有47家银行机构的384家网点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惠及1.5万余家涉外企业,覆盖150多个境外国家和地区。
创新产业模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6月,商务部发布《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明确青岛自贸片区要推进实施“打造基因技术未来产业新高地”“推进海洋生物基因测序”等重点工作。
经公开征集,全球领先的海洋基因组学科研机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成为青岛自贸片区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承接单位。未来三年,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将采用长读长等先进测序技术,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1000余种关键物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全球数据规模最大的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库,推动基因组学技术在海洋生物学、水产育种及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应用。
基因产业是青岛自贸片区正在加速布局的未来产业。挂牌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理念,统筹综合保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政策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锚定新兴产业,青岛自贸片区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聚链强芯。在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链主”项目晶圆产能提升;在电子信息产业园,58万平方米新载体厂房封顶,光掩模版、高端智能功率模块、3D车载盖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产业配套项目全面建设。
立足优势产业,青岛自贸片区不断推进智能制造提质扩容,智能家电、智能装备等领域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建成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示范园,卡奥斯赋能的海尔中央空调和冰箱互联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此外,水联网生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研发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代傲、库尔等链条项目已经建成,赛轮、上汽通用五菱、雷沃等优势项目加速升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关于青岛自贸片区四周年发展评估报告》指出:青岛自贸片区最大化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贸东风、促全面提升的“青岛模式”,成为践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生动实践,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