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依河傍海的山东省滨州市,依托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的天然优势,风电铸件、电池材料、氢能利用等产业发展加速崛起。
日前,在2023中国(滨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42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总额1267.04亿元,相当于滨州化工产业年营收的一半。
这些投资不仅囊括了五大发电集团、地方国资等军团,还吸引了光伏逆变器“一哥”阳光电源、光伏发电EPC厂商林洋能源、科创板“光伏支架第一股”中信博,以及滨州本地氯碱化工龙头滨化股份的支持。
大投资撬动、大项目牵引
此次落地滨州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主要包括年产2GW高效N型TOPCON电池片、分布式光伏项目、年产3.5万吨超高纯功能电子化学品项目、北海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中试基地项目、滨化-中控全面战略合作等。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签约现场获悉,总投资高达450亿元的鲁北(滨州)大基地新能源发电项目,成为此次签约的一大亮点。滨州新能源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11家大型能源央企、地方国企成为签约方的主力。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邓建玲表示,此次,中国华能与滨州新能源集团正式签约,既是双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利实践,也代表华能加大了在滨州投资的力度。“‘十四五’期间华能将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8000千瓦,希望滨州可以作为我们海上风电、陆上光伏综合基地,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新能源基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样本。”邓建玲说。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明胜则表示,滨州绿色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大唐集团将全力对接和落实《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规划》,发挥好大唐滨州电厂、鲁北电厂的灵活调节和中枢通道优势,高起点谋划建好一批风光荷储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全力服务和融入滨州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以大投资撬动大项目牵引,助力滨州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6月28日,中控技术与滨化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滨化中控工业智能研究院”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技术和场景应用经验优势,在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生产式AI大模型应用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打造具有滨化和中控特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
滨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江表示,滨化与中控自1999年开始合作,已有二十余载。此次缔结战略合作关系,标志着双方合作将开启新的纪元。未来,滨化希望在工业智能、工业互联网、联储联备等方面与中控技术开展广泛合作,强强联手。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表示,面向工业重大难题和重要需求,中控基于自动化技术AT、信息技术IT、工艺技术PT、运营技术OT等,致力于打造新一代产品和解决方案。期待双方在下一步合作过程中,积极打造智慧氯碱云运营系统,助力行业数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此次除了牵手中控技术,滨化集团还达成了年产40万吨聚醚及其下游应用装置项目、金石投资全面战略合作项目、1.5亿元的绿色催化联合研发项目、北京大学人才合作项目等。根据规划,下一步,滨化集团将围绕湿电子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电子特气三条产品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国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签约主体,滨州新能源集团此次牵手了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与中信博、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的鲁北盐碱地光伏发电—抗腐蚀先进技术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合作;与林洋能源、中国大唐集团,达成总投资50亿元的高效光伏电池片组件及储能pack与系统集成项目合作;与阳光电源、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总投资6.5亿元的逆变设备、智能跟踪系统、储能系统项目合作。
千亿级新能源集群加速崛起
42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缘何集体落地滨州?
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表示,环渤海经济圈等国家战略赋能滨州,拥有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滨州风光经济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多,生产规模大,拥有167万亩未利用地,按照目前的转化率来计算可开发风光,装机规模可达六千万千瓦;滨州氢能资源丰富,每年工业副产氢气超过20万吨。入围首批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正在加速打造渤海氢城。其中,滨化集团建成了万吨级汽车用清料氢生产示范基地,在山东省氢气市场份额已达到30%以上。
据其介绍,当前滨州正在抢抓渤海湾最大的凝析气田19-6上岸机遇,全力打造化学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氢能产业,构建新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等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山东最大的鲁北滨州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资料显示,滨州是山东化工产业大市,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海洋和盐化工等5大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2亿元,主要产品涵盖清洁油品、沥青、烧碱、环氧丙烷、针状焦、特种胺、湿电子化学品等200多个品种,有12种化工产品产能位列全球或全国第1位。
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看来,滨州是石化重镇,正在迈向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图强的新征程,为滨州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也必将为石化产业与电力能源产业未来的耦合发展开启新的篇章。
“滨州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应突出‘三个重点’:第一个是高端化上再有新突破,高端产品的自给率进一步提升;第二个是围绕攻克一批重大需求的‘卡脖子’技术;第三个是围绕新能源、航空航天配套能力再有新提升。”傅向升建议。
审核:余早早
责编:霍悦
编辑:胡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