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5月中下旬,北京的麦田进入蚜虫高发期,这也是北京地区小麦穗期最主要的病虫害。新京报记者获悉,若不做任何防治措施,目前,每百株小麦的蚜虫上就有几千头,再不加强防控,蚜虫对小麦造成的损失可达30%-50%。对付蚜虫,未必一定要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昆虫的控制作用,往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正高级农艺师张智介绍,在麦蚜高发期,每天能进食10-100头麦蚜的瓢虫、在幼虫时期辛勤工作的食蚜蝇,都是值得守护和信赖的“麦田卫士”。
“蚜虫体型很小,它们主要是以成、若蚜刺吸小麦汁液、或排放蜜露影响光合作用、以及传播病毒对小麦生产造成危害。”张智发现,在今年的北京麦田,若防治不及时,每百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可达大几千头。而一些前期一喷三防落实到位的麦田蚜虫数量不多,但是天敌的数量可不少。比起化学农药,生物防治对于生产者来说,其实更值得信赖和期待,“生产者如果认识了天敌昆虫,可以保益控害,少用农药,顺便也就提高了自己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张智说,麦田中蚜虫的天敌有很多种,总体可以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也就是说,有的昆虫可以直接将蚜虫或者其他猎物吃掉,有的则将猎物当成自己育儿所,它们将卵产到猎物体内,随着卵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猎物死亡。”简单来比较,捕食性天敌昆虫杀灭猎物非常直接,速度比较快,而寄生性天敌对猎物的致死需要一个过程。
“瓢虫是当下麦田中,捕食蚜虫的主力军。”张智提到,瓢虫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具备捕食蚜虫的能力,成虫更称得上是“大胃王”,“幼虫每天能吃十到几十头蚜虫不等,成虫后会胃口大开,一天吃下100只蚜虫不成问题。”
人们熟悉的七星瓢虫,就是蚜虫的天敌之一。瓢虫的卵呈块状,颜色从浅黄色到红黄色,到了幼虫时期,当称得上非常“勤奋”,总会在有蚜虫的植株上爬个不停。
与瓢虫相比,食蚜蝇对付蚜虫的“工作时长”就比较有限了,但也是蚜虫天敌中的“著名童工”。张智介绍,食蚜蝇只在幼虫阶段会捕食蚜虫,“最开始,食蚜蝇的妈妈很精明,会把自己的卵产在蚜群当中,宝宝孵出来就有食物吃。幼虫时期的食蚜蝇像个蛆虫,爬行速度虽然不快,但每天的进食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有时胃口好,能狼吞虎咽下200头蚜虫。”
张智说,食蚜蝇在成虫期会“转行”投入到帮植物传播花粉的事业中,“它们需要取食花粉才能发育繁殖,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成为植物的红娘。”
“麦田卫士”中的捕食性昆虫还包括草蛉。张智告诉记者,麦田中草蛉出现的时间会相较于以上昆虫较晚,“约摸还得等一周多的时间。”虽然“上岗时间”晚,草蛉也从不偷懒,后期对于周边蔬菜田的虫害防治,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此外,在谈及寄生性蚜虫天敌时,张智也提到了蚜茧蜂,虽然它的一生也经历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阶段,但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有成虫和被寄生形成的僵蚜,可谓是麦田蚜虫的“隐形杀手”。
“认识天敌昆虫是利用好自然天敌的第一步。”张智告诉记者,利用自然天敌还涉及发生规律预判、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等多个环节。北京市植保站建议生产者,尽量推广达标防控,达标前密切关注麦田天敌昆虫种群动态,在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 1∶150 之前,确需预防其他病害时,可不加杀虫剂,促进保益控害。达标以后,优先选择对天敌杀伤能力小、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促进农药减量增效。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