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肖金成:要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内循环

全文|肖金成:要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内循环
2021年12月02日 17:16 市场资讯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

  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于12月2日在线上举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出席并演讲。

  肖金成在演讲中表示,中国改革开放获取了一些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沿海地区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面对逆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世界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国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就必须要做出应对之策,否则还是按照以前的路子走,还是把主要生产市场放在国外,这样会面临被动。

  对此,肖金成指出,要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内循环。内循环就要必须扩大国内的市场需求,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14亿人,是一个大市场,只要扩大了需求,我国的经济还是有很强的动力。这方面主要是通过畅通内循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现在要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要把改革开放成果让全国人民共享,这就需要缩小区域的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缩小区域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这种缩小差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发挥国内市场潜力的过程。

  肖金成强调,国内扩大需求实际上是要提高我们劳动者的报酬,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有将近3亿农民工,这3亿农民工的报酬还是比较低的,要缩小群体之间的差距,这3亿多农民工如果收入能得到提高,报酬得到提高,就可以焕发出我们市场需求的潜力。劳动者的报酬是不是应该提高呢?我觉得是应该提高的,而且我们是有条件提高的。过去劳动力报酬低是两大因素:

  一大因素是劳动力的供给很充分,供大于求,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他获取的报酬总觉得比农村高很多,所以对报酬的高低意识没有那么强。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到了拐点,供大于求变成供需平衡或者是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报酬提高是必须的。

  第二,收入不提高,我国的消费市场就很难提高。我们的产品过去说面向国际市场,现在面向国内市场,生产的产品要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也是必须的。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报酬,这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是非常有效果的。

  另外,消费结构也要变化。过去拉动经济发展除了外贸和进出口之外,主要是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使高速公路、修高铁、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由主要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也要转向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来打动经济增长,这一点也非常必要。

  以下为发言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理事长肖金成,感谢今天对我的邀请。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有效应对逆全球化,扩大内需,畅通内循环”。

  谈到逆全球化,大家肯定听到更多的是全球化,全球化是跨国公司推动的,因为跨国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降低成本,在全球布局它的生产基地,这样它的成本就会大大地降低。当然它所在的国家,有很多是发达国家,也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所以,全球化也是发达国家的推手。欠发达国家由于有跨国公司的存在,也加快了它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这样实际上欠发达国家生产很多品反而返销到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获取了很多好处,(获得)非常廉价的商品。但是发达国家也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这是发达国家没有想到的。也可能想到,但是无奈,因为它的好处很多,发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获取很大的好处,也使自己的产业向外转移,经济日益地虚拟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它们就出现了逆全球化,他们要继续举起再工业化的大旗,尽管再工业化的目的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发达国家的这种行为已经明显地对全球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获取了一些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我们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我们的沿海地区也获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面对逆全球化,对世界贸易、世界的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我们国家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做出应对之策,否则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路子走,我们还是把主要生产市场放在国外,这样我们会面临被动。

  我们要有应对之策,第一方面,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内循环。“十四五”规划建议里边已经明确提出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国家提出的一个重大的举措,这也是应对逆全球化的一个举措。谈到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实际上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的内涵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我们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我们发展经济,扩大我们的对外贸易。“大出”也是我们面向国际市场。事实上我们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发展得非常迅速,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不到10%,到2001年,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这就比较高了,进口+出口合起来占GDP的比重,这是外贸依存度。这个依存度达到60%,我们依赖国际市场太大了。此后,我们也进行了结构调整,2020年我们的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2%,我们主要还是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我们GDP的总量在扩大,还是要依托国内市场,国内的市场要占主体。但我们还是觉得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在逆全球化,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背景下,我们主要还是依托国内的需求,要扩大国内的需求。所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就是内循环,国外大循环的叫外循环。我们现在在新的时期,要畅通国内的内循环。

  内循环就要必须扩大国内的市场需求,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们14亿人,是一个大市场,只要我们扩大了需求,我们的经济还是有很强的动力。这方面主要是通过畅通内循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现在要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要把我们的改革开放成果让全国人民共享,这就需要我们要缩小区域的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缩小区域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我认为这种缩小差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发挥国内市场潜力的过程。

  国内扩大需求实际上是要提高我们劳动者的报酬,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有将近3亿农民工,这3亿农民工的报酬还是比较低的,我们要缩小群体之间的差距,这3亿多农民工如果收入能得到提高,报酬得到提高,就可以焕发出我们市场需求的潜力。劳动者的报酬是不是应该提高呢?我觉得是应该提高的,而且我们是有条件提高的。过去劳动力报酬低是两大因素:

  一大因素是劳动力的供给很充分,供大于求,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他获取的报酬总觉得比农村高很多,所以对报酬的高低意识没有那么强。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到了拐点,供大于求变成供需平衡或者是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报酬提高是必须的。

  第二,收入不提高,我们的消费市场就很难提高。我们的(生产的)产品过去说面向国际市场,现在我们面向国内市场,我们生产的产品要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也是必须的。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报酬,这对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是非常有效果的。

  另外,消费结构也要变化。我们过去拉动经济发展除了外贸和进出口之外,主要是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使高速公路、修高铁、城市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们由主要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也要转向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来打动经济增长,这一点也非常必要。

  我看了一个数据,2020年社会零售总额现在和美国基本持平,低于美国。我们是14亿人,美国不到3亿人,但是我们的社会零售总额是持平的,说明我们的人均消费比较低,我们和美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要我们提高人均消费,我们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就能够释放。

  另外,我们现在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应该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样有利于把他的妻子和孩子转移到城市来。由过去一个人进城变成全家进城。一个人进城和全家进城的消费结构不一样,他们过去挣了钱汇到老家去盖房子,现在农民的房子有非常大的改善,都在农村建房子,但是他的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教育消费占比都比较低。如果全家进城,消费结构就会转变,消费将大大提高。全家进城对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是有效的。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60%,意味着我们现在有9亿人居住在城市和城镇,只有5亿多人居住在农村,9亿人的基础就很大,城市的消费也是一个很大的动力。我们通过城市化的水平提高,对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拉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现在(城镇化率)是60%,到2030年或2035年,我们的城镇化水平要超过70%,也就是说还有1亿多人要转移到城市和城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也是有效的,也是明显的。

  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非常乐观,因为我们有这个基础、这个基数在这里,这是大市场。只要我们发挥整个大市场的潜力,我们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四个环节打通,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获取改革开放的好处,都能够提高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对我们的经济增长拉动也是非常有效。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因为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区域发展也是一个应对逆全球化的很重要的对策。我们原来提出来要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要缩小区域的差距,缩小城乡的差距,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现在我就讲一讲如何缩小区域的差距。

  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存在着很大的收入方面的差距,我们现在通过什么举措(改善)?比如有长江经济带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三大战略,长江也好,黄河也好,都是跨越东中西。成渝实际上在中国的西部。这三大战略的目的还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我认为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就意味着提高发展的潜力。所以,我的观点是“差距就是潜力”。我们在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时候,发现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长江中游、长江上游的发展条件也不错,如果能把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发展起来,缩小和长江下游的差距,我们的市场就会扩大。所以,差距就是潜力。通过这些举措,促进中西部的发展,我们说如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这也是和国内市场需求有关的,就是要通过缩小区域差距。

  实际上区域差距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我们现在的核心城市规模很大,要素向核心城市集中,现在出现了很多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五百万以上的城市、三百万以上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大。我们把三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叫都市,都市有很大的吸引力,区域经济学概括为“有虹吸效应”,把周边的要素向核心集中,周边地区的发展就受到影响。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什么意思呢?核心城市不能一市独大,不能自顾自地发展,应该带动周边地区,这就是都市圈。我们现在规划建设都市圈,就是让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能够共同发展,我们提了一个口号“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通过交通体系的建设,让轨道交通延伸到周边的城市,有利于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交通体系的完善对经济的拉动也是非常明显的,不仅是投资拉动,对缩小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差别,让周边地区的城市也能够发展起来,这就是提出来规划建设都市圈的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提出来要推进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比如长三角地区过去主要是以上海为核心的若干个城市,现在把安徽涵盖进来,这样范围就比较大。我们国家现在有很多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有什么特点?城市比较密集,产业比较密集,人口也比较密集,三个“密集”就形成了城市群。我认为城市群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引擎。因为我们的市场必须要越来越大,如果太分散可能对经济的效率提高是有影响的,核心城市不能一市独大,要众多的城市都能够发展,这样城市群主要是考虑让城市之间能够分工合作、功能互补、互利共赢,实现一体化发展,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所以,城市群比都市圈更大一些。

  现在我们对城市群都做了规划,城市群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对缩小区域的差距也是有重大作用的。

  另外,城市群吸引很多人口,我们发现我国的城市群GDP占比比较高,但人口占比还比较低,这样可以吸引欠发达地区的人到这个城市群里来,分享城市群内经济发展的好处,这样的结果有利于生态脆弱地区更得到保护。像很多深山区、干旱地区发展条件很差,脱贫攻坚虽然使他们摆脱了贫困,但是真正让他富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他能够转移到城市群里来,实际上扩大了城市群的需求,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经济发展也是有拉动作用的。

  这是第二个区域方面的问题。

  第三个城市是省际交界地区,一般都是欠发达地区,现在我们加快对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支持,另外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消除行政区的壁垒,通过区域合作,加快交界地区的发展,这是我们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乡差距在我们国家还比较大,农民现在还有5亿多人,5亿多人如果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也会得到提高,也会拉动经济增长。收入提高要靠农业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让农业能够有一个大发展,让居住在农村的人、从事农业的人收入得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我们在“十三五”期间主要是脱贫攻坚,使几亿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十四五”主要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使农村面貌得到改善。这实际上一方面让广大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同时也是对我们扩大内需是一个强大的动力。

  我们国家扩大开放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动力,逆全球化是一种思潮,对全球化制造障碍,但我们也是要应对的,我们提出的对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很早就提出来了,我们过去分析国际形势总是有两个概念同时提出,一个是经济全球化,第二个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在全世界按照地缘关系构成了若干个区域,比如像东盟、阿盟、非盟,都是区域共同体。他们当时提出共同体的时候,目的是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因为跨国公司来势凶猛,一个国家根本不是对手,怎么办?我们就联合起来搞经济共同体,所以就出现了类似于东盟、非盟、阿盟。包括欧盟,过去实际上是政治、军事联盟,现在也是一个经济联盟,还有像北美自由贸易区。现在他们也感觉到抱团取暖也是必要的,发达国家也在搞经济共同体,美国提出加入TPP,要主导TPP,实际上也是要搞区域的共同体。

  我们国家实际上也有了应对之策,我们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就是应对全球化,应对发达国家的区域共同体的一个对策。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是国际区域合作的框架。所谓“国际区域合作”,比如“一带”的全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亚洲到欧洲,然后到非洲,实际上连接了三大洲的经济带,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我们通过加强合作,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区。第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跨太平洋、环太平洋。这和美国主导的TPP实际上是两个方向,我们是向南太平洋去加强合作关系,美国是想怎么能够撇开中国。特朗普上台之后就把TPP踢出去了,不参加了,不主导了,由日本来主导,日本提出来CPTPP“全面与进步的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日本主导,中国也在积极参加,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基本上差不多,现在我们积极加入。我们国家积极加入区域经济共同体,目的实际上就是推进投资的便利化和贸易的便利化,我们要通过扩大开放,也是要增强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国际区域合作的下一个层面是国际次区域合作,作为“次区域合作”,就是我们国家一个地区和相邻国家的一个地区展开合作,利用地缘关系来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也就是扩大市场。比如澜沧江—湄公河的国际次区域合作,我们也带积极参与、主导、推进。还有中亚国际次区域合作,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中亚五国合作。还有东北亚国际次区域合作,已经提了几年了。但是因为东北亚的政治比较复杂,推进比较缓慢,但是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东北亚的国际次区域合作。还有黄海的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就是中日韩,我们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日韩加强合作,就叫国际次区域合作。这种国际次区域合作实际上因为有地缘关系,离得比较近,也是区域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因为离的距离比较近,运输成本比较低,文化也比较接近,更有利于深层次地合作。中国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可以同步地参与国际区域合作。

  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的主趋势。尽管出现了逆全球化,但是我们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可以扩大开放,还能够推进我们国际市场的市场。

  面向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内循环,同时我们不要再把门关起来,靠国内就行了,我们实际上还是要靠打通外循环,我们要修复国际的供应链,要构筑国内的供应链。“十四五”规划提出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通过这个新的发展格局,使我们增长的动力、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使我们国家在“十四五”期间,一直到2030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强劲,我们有动力所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比较乐观的,当然我们在中间要排除一些障碍。现在要战胜新冠疫情对我们的冲击,战胜逆全球化对我们的冲击,也要解决国内内循环方面的一些障碍和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得到提高,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会进一步地扩大,我们全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好,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发表一点我个人的观点,请大家批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邓健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6 华研精机 301138 --
  • 12-06 物产环能 603071 --
  • 12-03 嘉和美康 688246 39.5
  • 12-02 百济神州 688235 192.6
  • 12-02 梦天家居 603216 16.8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