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措施落地不容打折扣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必将利国利企利民。预算安排是否严格执行、涉费涉税法律是否严格落实,需要各级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纪检部门要睁大眼睛;对涉费涉税相关问题,新闻媒体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审计署近日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指出,部分地区和部门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仍存在违规收费等问题。公告显示,有13个地区的13家单位违规将应由财政资金承担的评估评审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或利用政务平台资源违规收费4449.56万元;有8个地区和部门的43家单位依托行政职权及影响力,通过垄断经营、摊派、评比达标等违规收费5858.44万元。
减税降费是近年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不仅很多企业反映减负效果显著,而且还传导至消费端,汽车等部分品牌商品纷纷降价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
但从此次发布的审计公告看,去年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违规将应由财政资金承担的评估评审费用转嫁给企业承担,利用政务平台资源违规收费,通过垄断经营、摊派、评比达标等违规收费等。一边是国家给企业想方设法减轻负担,另一边是部分地方和单位给企业“加负”,违规“加负”无疑将抵消部分减税降费的效果,影响企业的“获得感”。尽管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后会进行整改,违规转嫁费用和违规收费应该会退还企业,但这类问题一再出现,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一方面,说明部分地方、部分单位仍然没有理解减税降费决策部署的深意,与宏观政策背道而行。另一方面,既然是违规操作,可见一些地方和单位无视相关政策法规,“收费权”并未受到有效约束。而相关企业或是因为不了解有关政策法规,或是因为不敢说“不”,所以才“被收费”且往往不敢言。
要避免这类问题再现,不仅要从严从重处理违规收费的单位和部门,而且还应该公开点名通报,以警示教育其他地方的单位和部门。另外,要向企业全面普及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并鼓励企业积极举报各种乱收税费行为。同时,要总结2018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经验,继续加强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
除了减税降费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外,审计还发现,少数地区就业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重大项目存在建设进展缓慢或长期停工、部分地区简政放权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或多或少对我国稳就业、稳增长等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各地有关方面从中记取教训。
今年我国计划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减税降费”。如何不让这一重大减负计划在落地过程中不打折扣,对有关方面是一个严峻考验。这既需要审计部门继续扮好“守门员”角色,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比如,涉费涉税部门要加强自身监管,也要防止第三方乱收费。这方面,税务总局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去年印发专门通知,强调要不折不扣、不拖不延地落实好各项简政减税降负措施,不久前又发通知,严禁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乱收费,要求各地税务部门及第三方严格执行。
再如,要发挥好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预算安排是否严格执行、涉费涉税法律是否严格落实,需要各级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纪检部门要睁大眼睛;对于涉费涉税相关问题,新闻媒体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责。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不打折扣,必将利国利企利民,反之则害国害企害民。只有全面普法、严格执法、加强监督和严厉追责,才能有效遏制有关地方和单位违规“加负”,避免减税降费政策被打折扣。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