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31省份性别比:广东男性占比最高,有两个城市却“女比男多”?数据背后反映了哪些问题
导读:吉林和辽宁性别比低于100,呈现女多男少格局。从近十年的变化情况看,天津、东北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地区,性别比下降较多。广东、浙江等人口流入量较大的地区,性别比上升较多。
作者 | 第一财经 林小昭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在性别比方面,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23339956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38768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从31个省份数据看,吉林和辽宁性别比低于100,呈现女多男少格局。相比之下,在大量人口外来人口流入后,广东的性别比为113.08,高居全国第一。从近十年的变化情况看,天津、东北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地区,性别比下降较多。广东、浙江等人口流入量较大的地区,性别比上升较多。
吉林、辽宁女多男少
分地区看,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
2个低于100的省份是吉林和辽宁,分别是99.69和99.7。此外,黑龙江为100.35,位列倒数第三。
东北为何性别比最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分析,东北的城镇化率比较高,而且大多在体制内,独生子女比例也非常高,很少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同时,东北是个移民社会,没有什么宗族观念,“传宗接代”的意识较为淡漠。
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变化也影响了性别比。衣保中说,由于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近年来东北人口持续外流,而外流的人口中,男性多一些,女性留在东北的更多。因此东北的整体性别比也在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东北之外,2020年,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和山东的性别比也比较低。而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到东南沿海的广东、江浙、上海等地。
相比之下,人口流入较多的省份,性别比往往比较高。数据显示,人口性别比前8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海南、西藏、浙江、上海、云南、广西和福建。其中,广东以113.08位居第一,浙江和上海也位居前5。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广东性别比上升,性别比最高,与广东近十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化有关。“过去广东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纺织服装、玩具企业多,这些行业女工很多。现如今这些产业很多都转移到中西部和东南亚去了,因此女性占比下降。”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也发展不少重化工业,对男工的需求在增多。
彭澎说,广东外来人口多,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更高,很多人其实已经结婚生子,只是老婆、孩子和老人呆在老家。因此,广东的性别比也比较高。
实际上,如果以户籍人口来看,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大多呈现女多男少格局。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厦门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户籍人口均是女多男少。也就是说,正是在大量的男性劳动力流入,推高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性别比。
31省份性别比大数据
十年变化:东北、东南此消彼长
从十年来31个省份的性别比变化看,2010年,性别比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是天津(114.52)、海南(112.58)、广东(108.98),广西(108.26)、内蒙古(108.17)。而到2020年,性别比位居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海南、西藏、浙江和上海。
十年来,性别比下降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天津、内蒙古、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均为能源重化产业较为突出的省份。2010年性别比最高的天津,2020年下降到全国第11;2010年性别比位居第5的内蒙古,2020年下降到全国第18。
这些能源重化地区近年来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以东北为例,衣保中说,这些年东北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基础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为主,很多基础工业出现发展停滞甚至衰退。
彭澎说,这些地方的重化工业效益下行,就会导致从业人员外流。加上近年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也布局了不少重化工业、大工业,因此东北、天津等地的不少从业人员会流向东南沿海地区,而这些人员又以男性为主,这个过程带来了性别比的此消彼长。
以福建为例,目前福建一省的工业增加值就超过了东北三省之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说,计划经济时代,福建由于地处海防前线,重工业、大项目布局相当少,而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快速崛起,纺织鞋帽等轻工业十分突出,这几年轻纺工业的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做得不错。同时,福建充分利用了良好的港口资源,在湄洲湾、古雷半岛、宁德等地大力发展临港型重化产业,如炼化、钢铁等。
相比东北等地,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性别比上升,而这些地方恰好是近十年来人口增长最快、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地方。
丁长发认为,沿海地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外来工市民化的步伐,这些地方应该加快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外来务工人员能更好的融入。
以住房为例,人口流入较多的东南沿海大城市,住房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尽管大部分城镇户籍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但以进城务工人员、新毕业大学生、流动人口为基础的新市民群体住房问题仍然困难。
贝壳研究院联合空白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第3次大转型:中国住房新十年报告》称,我国租赁市场总体发展不足,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租房问题在人口净流入、高房价的一二线热点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差。
该报告指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当前住房保障主要以棚改安置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实物保障为主,这些保障性住房的生产数量少、位置偏远,覆盖面窄。按一个家庭租户租赁一套房测算,我国新市民的租赁住房总需求约6452万套,而总供给仅为5991万套,尚有缺口461万套(约3.7亿平米)。北上广深在所有城市中缺口最大,租赁住房缺口合计约214.8万套。
今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要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责任编辑:张玫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