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被官媒狠批,近万亿市值蒸发!曾经的最强“网红”也变味了……
作者|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到底啥买卖最赚钱?如果是在古代的话,那绝对是贩盐。
甭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属于刚需中的刚需。虽说这玩意大部分时候都被朝廷垄断,但只要你能找到门路从中抽成,富可敌国绝对是指日可待。
虽说现在盐铁生意不再暴利,但这个“抽成”的路子却被沿袭了下来。
以网约车为例——滴滴国内的月活用户在去年就突破了4亿、每天有超5000万用户在app上用车,这个规模不可谓不大,蕴含的利润自然不菲。
一开始,平台的手段是想尽各种办法挣差价、杀熟。
复旦大学的孙金云教授为此专门做了个调研,发现的问题不少:比如车费比预估价更高、等待时间超预期、甚至相同的距离用苹果打车更贵。
等到了后来,算法就开始算计起了司机。
有的记者在调查后发现,部分平台抽成超过20%,有的时候甚至高达50%,刨去油费和乱七八糟的开销,这一天几乎等于白跑,实在是有点夸张了。
可甭管用户和研究团队再怎么摆事实讲道理,平台依然是一幅我行我素的样子。升级可以、道歉也行,但具体的抽成逻辑依然是“无可奉告”,态度实在太差,连新华社都看不过去了,直接质疑。
眼看着群情激愤,滴滴这才发了篇姗姗来迟的声明:
整个2020年,网约车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总额的79.1%。在剩下20.9%中不是乘客补贴就是经营成本,净利润只有3.1%;至于抽成高于30%的极端情况,在总订单中的占比2.7%,需要排查原因。
至于为啥吗,滴滴网约车公司CEO孙枢也说了:平台虽大,但能力不足,让乘客打得起车,司机师傅收入稳定提升,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乍一听理由还挺充分,可在该自证的时候讲谦虚,实在是有点避重就轻。
滴滴这还算好的。
在交通法规和摄像头的“威慑”下,司机们就算再着急也得老老实实在路上堵着,所以平台能做文章的空间有限。
可骑电动车的外卖小哥就惨了。
2018年的时候,北大有个研究社会学的博士后“卧底”进了送外卖的队伍中,用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做了实地调查,详细列举了算法对人类极限的不断压榨——
比如按导航送一单需要40分钟的话,平台也会按照这个标准来规定送达时间。但假如有人能发现比导航要快的捷径,算法马上就会调整标准,让更多人跑得更快。
有的时候,平台甚至会毫无征兆地缩短这个时间,以此来测试小哥们的速度极限。假如大部分人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个标准随后就会跟着提高——年轻人嘛,总是要逼自己一把。
在永不停歇的算法帮助下,平台通过手机不断地追踪骑手的轨迹和状态,用海量的数据喂养出了更高效的路线和送餐队伍:
● 2016年,3公里送餐距离的最长时限是1小时,2017年,变成了45分钟,2018年,又缩短到了38分钟。
● 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
但提速的代价,是越来越多的超速、逆行甚至事故,是越来越急躁的外卖小哥和越来越恶劣的工作环境。
前阵子,北京人社局的一个副处长亲身体验了下外卖小哥的日常工作。
虽说没遇到拦路的保安、锁车的物业、偷餐的小偷和给差评的顾客,但由于经验不足,大哥骑电车跑了12个小时才赚了41块钱,当真是有点凄惨。
既然工作都这么辛苦了,那就坐下来跟平台聊聊保障的问题吧,结果——
按照美团代表的说法,在平台上注册的骑手有将近1000万,但都是外包给合作商。既然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平台又不提供劳动工具,那在工作中产生的行为,“我们也没法完全地直接负责任”。
不给交社保也就罢了,就连商业保险的保费都要从骑手自己的佣金里扣除——60万的身故伤残险、5万元的医疗费用,这点额度真不知道能在急诊室里支撑多久。
也正是因为这个,最近几年关于算法的讨论很多。
一部分人认为,这东西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效率;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算法操纵数据,无底线地剥削普通人。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项技术代表着人类的某种追求。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遵循程序化、规则化的仪式和经验来指导生产和生活了。
那时候技术不发达,靠天吃饭的人们关注历法、节气甚至六爻八卦奇门遁甲,等到技术稍微进步一点后,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学就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说起来,无论是先民的占卜和祭祀,还是科学家们的计算和推演,其实都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要么是为了避免危险,要么是为了填饱肚子,总之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过人力毕竟有时而穷,所以有时候也总是算错。
为了得到更精准的计算结果,大伙这才研究出了计算机,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发展而来的算法日渐壮大了起来。
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算法的应用进入了一段空前的繁荣期——
一开始,像头条这样的资讯平台用智能化的算法来掌握大家的习惯和喜好,并以此为基础给用户推送更受欢迎的内容和信息,逐渐成了碾压门户网站的新晋巨头;
等到了后来,电商、快递、外卖、网约车甚至社交软件也加入了进来。反正在那些年里,对算法应用最炉火纯青的互联网公司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强“网红”。
考虑到当时新技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和革新,他们的形象普遍还是比较正面的。
不过随着平台经济的不断扩张,有些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本身呢,算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但考虑到企业先天的盈利动机,这个“优化”的过程最终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
尤其是在缺少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平台的行为只会更加变本加厉。
自从美国人福特琢磨出了流水线后,普通工人的劳动就被“分割”成了无数简单枯燥的部分,比如拧螺丝、焊钢板和订铆钉,虽说提高了工资待遇、但也削弱了技术工人“人”的属性。
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还有新世纪初的富士康。虽说郭首富改变了不少厂哥厂妹的命运,但在那个诺大的工业王国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被榨干,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现如今,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他们不仅工作时间完全被系统支配,当算法深度学习后发现还可以压缩时间,那么仅剩的“空闲时间”又会被削减。
最麻烦的是,在垄断了数据和用户的平台面前,普通人没有什么话语权。就算是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搜,换来的不过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让步。
也许是3块钱一天的保险,又或许是一则看似言辞恳切但诚意欠奉的声明,等到了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算法依然不会网开一面。
最近,美团的股价又跌了不少。从年内的高点算的话,蒸发掉的市值差不多有1.2万亿港元,处罚还没出来,但有些认识是共知的,平台日益强大,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比如推高行业成本、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侵蚀税基。
这些问题逐渐成了公众话题,涉及的人太多,这些平台的数据已经成了新时代的水和电,是最根本的新基建,有些问题,已经没法再拖延了。
责任编辑:蒋晓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