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IPO堰塞湖只能靠改革疏解 A股处于向注册制过渡期
IPO堰塞湖只能靠改革疏解 A股处于向注册制过渡期

北京商报|2017年01月20日  01:01
新股是否仍将加速:方星海讲话被误读 改革或改变IPO节奏
新股是否仍将加速:方星海讲话被误读 改革或改变IPO节奏

证券时报网|2017年01月19日  22:10
600多家公司排队IPO:退市制度等方面须做改革
600多家公司排队IPO:退市制度等方面须做改革

证券日报|2017年01月20日  07:12
皮海洲:IPO排长队问题出在哪里 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
皮海洲:IPO排长队问题出在哪里 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

新京报|2017年01月20日  08:16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IPO不该排这么长队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IPO不该排这么长队

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做得更好的话,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而其中,中国证监会还是面临很大的任务。[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8日  22:53
方星海强调的是加快市场改革 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
方星海强调的是加快市场改革 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

证券时报|2017年01月19日  09:38
人民日报: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完善出局机制同样重要
人民日报: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完善出局机制同样重要

专家指出,新股发行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本质上是加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必要举措,因此不应也不会成为“洪水猛兽”。[详情]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19日  05:44
新华社三度发文论A股:IPO常态化 再融资野蛮减持是出血点
新华社三度发文论A股:IPO常态化 再融资野蛮减持是出血点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19日  07:08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

近期A股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应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长期来看,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的影响不显著。[详情]

金融时报|2017年01月19日  07:10
新华社: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新华社: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其实,投资者认为IPO会影响股指涨跌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特别是新版打新规则出台前,部分投资者需要卖出持有股票以留出资金打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股市的“抽血”,当时,IPO影响股指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根据目前的打新规则,中签后才兑付,额外“抽血”现象已经不存在。[详情]

新华社|2017年01月17日  19:13
新华社: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 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新华社: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 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表示,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可以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利于间接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股权投资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详情]

新华社|2017年01月15日  17:34
央视:中国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 如此疯狂能撑多久?
央视:中国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 如此疯狂能撑多久?

央视财经频道|2017年01月10日  18:41
IPO会否拖垮市场引发20万网友激辩:董少鹏观点屡遭质疑
IPO会否拖垮市场引发20万网友激辩:董少鹏观点屡遭质疑

高节奏发行的IPO会否打沉二级市场,巨量融资谁会买单…[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6日  16:24
万人实名大调查:超9成认为IPO过快 会导致市场低迷
万人实名大调查:超9成认为IPO过快 会导致市场低迷

新浪财经就“IPO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进行了一场调查,逾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超过9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会导致市场低迷。[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7日  09:56
消息人士:刘士余召集机构座谈 听取有关IPO等问题市场意见
消息人士:刘士余召集机构座谈 听取有关IPO等问题市场意见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16日  14:35

正方:利好A股 为注册制铺路

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从资金面来看,A股大跌并非受IPO提速影响,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虽然短期要承受阵痛,但从长期看,现有融资政策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的效率,使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详情]

证券时报|2017年01月18日  03:30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兼顾市场运行情况与实体经济需求,调整IPO发行节奏,并无不妥。从历史经验看,目前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并不构成二级市场主要压力。与新股发行相比,再融资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大,更值得市场各方重视。[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7日  20:42
向小田:证监会这样搞 我看就很好
向小田:证监会这样搞 我看就很好

新浪综合|2017年01月16日  22:57
证券日报董少鹏:IPO拖垮市场不成立 新股争夺场内资金不强烈
证券日报董少鹏:IPO拖垮市场不成立 新股争夺场内资金不强烈

证券日报|2017年01月16日  01:48
评论:IPO加快发行不是市场动荡原因 投资者目标扭曲
评论:IPO加快发行不是市场动荡原因 投资者目标扭曲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1月14日  06:10
IPO常态化真“可怕”吗? 股价走势最终看公司质量
IPO常态化真“可怕”吗? 股价走势最终看公司质量

中国新闻网|2017年01月15日  17:25
业内人士:加快放行IPO是一步大棋 促上市公司优胜劣汰
业内人士:加快放行IPO是一步大棋 促上市公司优胜劣汰

目前股市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是一直以来监管层没有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快放行IPO也是一步大棋”,2016年,尤其是下半年,IPO放行速度明显加快,有投资者理解为是为IPO“堰塞湖”疏通,为注册制铺路,其实不仅如此,监管层更深刻的意图在于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推行退市制度的一个前提条件。[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01月12日  06:36
不必过度担心A股IPO发行节奏 A股市场不差钱
不必过度担心A股IPO发行节奏 A股市场不差钱

新年以来,证监会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推进着新股发行。对此,有市场人士提出A股IPO发行是不是太快了,对A股是否会造成“抽血”效应?[详情]

证券日报|2017年01月13日  08:24
A股IPO发行提速 堰塞湖问题有望两年左右解决
A股IPO发行提速 堰塞湖问题有望两年左右解决

IPO提速是将扭曲的市场恢复正常,并没有为注册制铺路之意,在守法守规,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金融业应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当下提速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详情]

北京时间|2017年01月10日  16:15
IPO月批改周批 发行提速暗推注册制向前
IPO月批改周批 发行提速暗推注册制向前

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1月24日  06:51
新股发行提速不减质 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新股发行提速不减质 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虽然发行的速度有所加快,但是,新股的质量并没有因此而大打折扣。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新股发行、审核的提速与核查趋严,是监管部门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帮助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和民间资本导入实体经济,支持企业发展。这或许是IPO提速的最终落脚点。[详情]

证券日报|2016年11月29日  03:17

反方:对A股不利 应顾及市场承受力

五问“新股发行常态化”:IPO融资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五问“新股发行常态化”:IPO融资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所谓的“IPO常态化”或“新股发行常态化”实质上是“IPO加速发行常态化”。而不提“IPO加速发行常态化”,只提“IPO常态化”,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是对IPO加速发行这个现实的一种回避。[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9日  09:25
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100年大牛市不是只靠注册制
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100年大牛市不是只靠注册制

券商中国|2017年01月19日  11:29
第一财经日报:不能以休克疗法推进“事实上的注册制”
第一财经日报:不能以休克疗法推进“事实上的注册制”

进行适度的IPO常态化、严控定增再融资和“资本玩家”、规范清仓式的大小非减持,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提升IPO节奏,是目前阶段维持新股改革动态平衡的关键。[详情]

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01月18日  06:13
IPO是不会放缓的 创业板不在证监会业绩考核范围内
IPO是不会放缓的 创业板不在证监会业绩考核范围内

中央对证监会的业绩考核,有八个字可以概括:大盘平稳,融资增加;这里的大盘指的是上证指数(不包含创业板甚至深成指),业绩目标是:季度振幅不要超过10%,单日涨跌幅不要超过2%!而融资方面的业绩目标是:大幅度增加直接IPO的规模,同时适当降低定向增发的数量,因为定增的钱,大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6日  18:04
老艾:再次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
老艾:再次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

老艾再次强烈呼吁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这周千万不能再批新股了,准备发的新股也应该紧急叫停,市场稳定压倒一切,特别是马上要过春节的情况下,让股民过一个好年比什么都重要![详情]

新浪财经其他|2017年01月16日  16:16
“新股加速发行无害论”不负责任 管理层应正视风险
“新股加速发行无害论”不负责任 管理层应正视风险

这种“新股加速发行无害论”之类的说法,明显是对市场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为股市圈钱摇旗呐喊之意,同时也有误导管理层的嫌疑。笔者以为,新股加速发行明显带给股市三大压力,是需要管理层予以正视的。[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6日  13:10
股市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 持续调整因不堪重负
股市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 持续调整因不堪重负

扩大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须在扭转股市错误定位基础上进行。我们的市场,20余年来都在为融资者服务,从为国企解困,到为央企输血,再到为民企融资,再到为实体经济的转型,我们的股市承担得太多太多,也导致其常常不堪重负。近期股市持续调整,个人认为即是其不堪重负的结果。[详情]

新浪财经|2017年01月16日  15:33
高节奏发行“打沉个市” 股民呼吁要顾及市场承受力
高节奏发行“打沉个市” 股民呼吁要顾及市场承受力

有股民表示,市场还没从15年下半年的股灾中恢复过来,如此高频率发行新股很容易就会“打沉个市”。其呼吁监管层在让融资方高兴的同时,也要顾及市场的承受力,别让投资者总是“关灯吃面”。[详情]

投资快报|2017年01月12日  07:00
经济参考报:新股发行提速须顾及市场承受度
经济参考报:新股发行提速须顾及市场承受度

无论是暂停新股IPO,还是新股发行“莫名”提速,都不是一个正常市场的正常表现。新股发行,需兼顾直接融资与市场的承受度与投资者的接受度,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详情]

经济参考报|2017年01月10日  01:00
IPO一再提速 注册制改革难避单兵突进
IPO一再提速 注册制改革难避单兵突进

即便是注册制,IPO撑死了也就是这个速度了,这是不是注册制的注册制。在笔者看来,不是注册制的注册制更可怕,因为新股发行价格被管控,IPO才能够如此超速,市场自发纠错严重滞后。[详情]

新浪综合|2016年12月24日  00:10
IPO提速对A股意味着什么:长远看将累积限售股解禁压力
IPO提速对A股意味着什么:长远看将累积限售股解禁压力

IPO加速短期对市场并无太大影响,但长期来看未来是有解禁的压力。“由于股本的10%至25%在上市之初流通,其余股份在上市后1-3年都要陆续流通,因此高速发行后累计解禁的股份将在未来释放。”[详情]

新浪综合|2016年12月13日  09:08
IPO年内第三次提速 机构称后市难现全面开花赚钱机会
IPO年内第三次提速 机构称后市难现全面开花赚钱机会

尽管近日A股仍然维持强势震荡攀升态势,但是新股IPO加速的压力却在不断累积。市场人士认为,如果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力度抵御不住IPO加快发行的压力,则股市的做多热情会显著降低。而新股与次新股赚钱效应的持续演绎,无疑会对部分权重股、次新股的投资品种构成较大的冲击影响。A股市场的后续运行格局很大程度上将会局限于局部性的赚钱效应。[详情]

新浪综合|2016年11月22日  07:52
IPO新常态:IPO提速虽非利空但应对冲 审核将趋严
证券市场周刊 | 2017年02月20日 14:44
尹中立:IPO提速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兼顾扶贫可一箭双雕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2月06日 04:54
皮海洲:“抑制”再融资 不如“规范”再融资
新京报 | 2017年01月24日 08:18
经济参考报:上市公司“理财热”凸显再融资尴尬
经济参考报 | 2017年01月24日 01:00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新股发行常态化引各方热议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新股发行常态化引各方热议

  IPO常态化引起各方热议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 来源:北京晚报 近期,“疯狂的IPO”成为股民讨论的热点。每次股市下跌,股民都会抱怨新股发行太快。的确,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加速推进着新股发行。而IPO常态化也引起了各方的热议,到底IPO常态化是会让股市下跌还是会给力实体经济,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 九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 近日,某财经网站就“IPO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进行了一场调查,逾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超过9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会导致市场低迷。 超过9成的网友认为当前新股发行速度过快,当前新股发行提速对股市是利空作用,会对A股产生抽血效应,导致市场低迷;有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是利好作用,能够为注册制铺路,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仅仅有2.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影响不大。接近9成的网友认为IPO应该减速或暂停,只有11%的网友认为IPO不应该减速或者暂停。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16年在高速发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 股民小林表示,IPO还要看市场的容量,还要看经济的体量,还要看宏观的经济形势能不能跟上IPO的速度。 加速IPO导致股市下跌? 近来权威媒体的舆论是:加速IPO与股市下跌没有直接的关系,此观点对吗?对此,股市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发表观点称,供求关系是商品市场各个领域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的走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股市就大涨,如2015年的5178点;当供求平衡时,股市就是牛皮市;当供严重大于求时,股市就一路熊市。 李志林援引数据称,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1992年的386点、1994年的325点、1996年的512点、2003年的1025点、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这6次停发新股的行为,哪一次不是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股市出现危机而作出的决定,“IPO节奏与股市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 七分钟理财观点称,IPO的常态化对于近期市场的影响,应该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IPO的持续快速发行使得本就依靠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的A股市场出现大量失血,而新华社的文章“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也引爆了短期的做空情绪。但创业板与中小板的大幅下跌,有其本身的原因,中小板的市盈率在46倍,创业板的市盈率依然高达50多倍,市场依然存在价值回归合理区间的要求,而主板市场的蓝筹股凭借其低估值与今年的“混改”概念,依然受到大资金的持续关注。 注册制需要等待更好时机 对于IPO常态化的热议也引发了对注册制的思考。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注册制推行,切忌操之过急,而其推行,也需要等待更好的时机,更需要衡量好市场多方的利益。其中,对于注册制的推行,需要强调市场的信披效果以及监管能力。对此,中介机构可否尽职尽责、监管机构可否完成事中事后监管的转移将显得非常关键。再者,虽然目前处于IPO注册制改革授权关键时点,但《证券法》仍需加快完成修订进程,注册制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护航,奠定未来市场的法治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上市难,退市更难”的特征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市场“只进不出”,只会快速加大市场的容量,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不明显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投资吸引力骤减,而大多数股票也只会沦为“僵尸股”。除此以外,在注册制推行之际,更需要有持续活跃的投资环境给予配合。在此期间,中国股市能够保持适度的投资活力,利于新股发行,乃至注册制的循序渐进推进。很显然,对于市场而言,融资与投资功能需要得到均衡发展,若过分注重融资,而疏忽了投资,则也缺乏了注册制推行的市场环境。[详情]

新浪综合 | 2017年01月23日 10:07
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的10倍
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的10倍

  原标题: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10倍 每经记者 曾剑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在追究近期A股大跌的原因时,市场突然发现新股发行提速只是一个导火索,规模远远大于IPO的再融资不可忽视。面对市场对再融资使用效率及使用率的诟病,2017年1月20日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行再融资制度有必要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予以优化调整。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对此,不少私募认为应该加大多层次再融资渠道的建设。 对于近期A股的调整,市场都在找寻原因。其中,IPO、再融资成为热议词,其中再融资更是成为舆论声讨的重中之重。新华社甚至几度发文,指出“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并指出“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事实上,从资本市场“抽血”角度讲,IPO的确远远不敌再融资。 再融资规模远超同期IPO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约300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1865.36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6.22亿元。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约为2万亿元。具体来看,A股自2016年以来实施了855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1.97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23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160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11家,募资总额298.51亿元。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内容显示,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通过定增、优先股、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合计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具体来看,上市公司实施定增的家数达到781家,总计募资总额超过1.73万亿元;而同期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仅有8家,合计募资1623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仅有10家,合计募资176亿元;同期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家数为90家,合计募资规模为876亿元。 因统计范围不同,两份数据有一些差异,但反映出的总体趋势一致,那便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同期IPO的规模,几乎超过10倍。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A股持续上演着相同的戏码。新华社文章指出,2014年、2015年A股市场总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占比分别为8.9%和10.4%。按此计算,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约九成。 增发规模逐年递增 在上市公司多种再融资方式中,增发又是最大的“蛋糕”。自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集的资金占比超过85%。相较之下,其他几种方式募资无疑相形见绌。 分行业来看,上市公司2016年度通过增发募资约1.72万亿元。其中,化工行业2016年度增发募资额达到1659.74亿元,占得花魁;其次是商业贸易行业,合计募资总额为1485.18亿元;紧接着是公用事业和房地产行业,两者募资规模大体相当,分别为1267.76亿元、1250.89亿元。甚至连资金大户银行业也通过增发募资282.70亿元。 具体到公司层面,长江电力、紫光股份、石油济柴等10多家公司的融资额都在100亿元以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近年的资料发现,A股市场的增发规模在近两年呈现暴涨态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上市公司2015年增发募资总额约为1.34万亿元;2014年度增发募资总额为6897.3亿元;2013年度的数据为3703.17亿元,2012年为3541.17亿元。就年初的情况而言,上市公司对增发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公布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告的达20家,意向募资总额合计约300亿元。此外,多个重磅增发也已经落地或可能在2017年落地。譬如:上汽集团募资规模为15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于2017年1月21日完成;华资实业募资总额高达316.8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在2016年7月获得证监会批准。一旦正式拿到批文,也随时可以付诸于实际。[详情]

每日经济新闻 | 2017年01月23日 00:31
30多家新三板公司迁址贫困县 奥吉特刚移民兰考县就脱贫
经济观察报 | 2017年01月21日 11:29
IPO正常化是市场必然之路
IPO正常化是市场必然之路

   I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1月20日,创业板指数报收1880.75点,当日上涨1.99%,IPO加速的影响似乎正在得到消化。要知道此前创业板指数用连续八连跌的走势摆出了“死给你看”的架势迎接新股发行“注册制”这一预期。 其实,这在中国股市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并不是新鲜事,A股市场曾经有过八次IPO暂停/重启的经历。大多数都是被股市上涨、下跌的因素在左右着。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这一大背景下,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之路。这一次监管层似乎坚定了信心,在新华社连发三文力挺IPO常态化之后,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出来表态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 即使按照A股市场的惯例,投资者对于IPO加速的反应也会使市场有习惯性下跌的可能,“IPO速度这么快,市场当然下跌了!毕竟市场尚未恢复,承接的增量资金也不够。”一位投资者这么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有机构投资者却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一家知名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新股发行的提速,当下或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后面却是为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我们的市场是以散户为主,他们会有很多不理性的情绪,过去监管层往往会向市场不理性情绪造成的压力屈服。其实股市需要朝注册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 市场的变化 1月16日周一,沪深两市上演午后“惊魂一跳”,其中深成指大跌2.95%,创业板指大跌3.64%,中小板指大跌2.81%,逾800只个股触及跌停,逾70只股票跌停收盘。以保险、银行、石油为首的上证50成份股扮演着护盘角色。创业板一度暴跌6%,跌破熔断时期最低点,也是连续第八天下跌。 16日的下跌使得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新股发行上。针对A股1月10日至16日连续下跌,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新股涨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对新股稀缺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在市场估值持续下行过程中,新股估值中枢也受到影响,与近期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形成负循环,即中小市值股票表现疲软,压制市场对新股估值预期,新股表现不佳反过来影响中小市值股票表现。 杨德龙认为回到A股,创业板最近大幅杀跌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小盘股的估值偏高,很多小盘股的市盈率超过60倍,而香港的很多小盘股可能只有十几倍的市盈率,深港通开通后,沪港深三地已经实现完全互通互投,这样就会导致市盈率偏高的小盘股估值压缩。第二是最近新股发行使得市场扩容较大,基本上每天都有新股发行,而新股几乎都是小盘股对小盘股的影响就比较大。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共227家中企在A股完成IPO,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IPO募资规模达1500亿元。2016年新股发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上半年整体保持缩量发行,下半年以来,特别是12月份发行数量已经达到51只,单月发行量创出近年来新高。1月底即将迎来春节假期,但按目前发行计划,仍有高达40多家公司等候发行。 除了可预期的市场短期的激烈反应外。新股发行提速对于市场投资结构的影响也在显现。 由于新股供应使得次新股概念开始退潮,新股开板数量也大幅增加。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次新股指数12月以来跌幅超过20%,而创业指数也只在10%左右。近日,次新股指数更是加速跳水。 新股方面,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12月有47只新股打开涨停板,而今年1月至今有24只新股打开涨停。 纵观近7年来IPO数量与沪指走势,新股发行和市场波动存在联动关系。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每当IPO数量上升到巅峰的时候,也是指数见顶时刻。09年底沪指见顶后一路走低,IPO数量也随之下滑直至2012年底暂停。2014年重启IPO之后发行数量也一路攀升,至2015年5月,股指与IPO几乎同步见顶。IPO暂停数月后,于2015年11月再度重启,至2016年12月单月发行量达到51只,当月A股市场也出现大幅调整。 荀玉根则认为,尽管长期来看IPO发行与市场关联度不大,但短期来看,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首先,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IPO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2016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13.7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381.9%,这就意味16年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7210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2016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61%,为10369亿元。如此,计算得到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32.0%、46.1%、5.1%、16.8%,短期IPO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 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交易日,每天新股发行数量达到3只。IPO增速不减,短期给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键是市场增量资金不够。”一位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证监会此前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股票融资金额大幅度增加,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同比增长59%,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IPO常态化之路 经历了6月中旬股灾的修复后暂停新股发行4个月后,本轮IPO于2015年11月宣布重启。 随后过了一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施行。 由于经历了熔断危情和监管层换将,各方对于注册制的实施预期大为降低。但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IPO开始提速。 在有的市场人士看来,从目前的新股发行迹象看,是走在注册制路上,而最近监管层和权威媒体密集表态支持IPO,进一步增强市场关于实行类注册制预期。 2017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参加“全球复苏中国角色”的圆桌讨论时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大约是8万亿美元,比美国的市场还小很多,而从去年的融资额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共融资1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与美国整个市场的股本融资差不多。所以,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方星海指出,即便这样,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 同时,新华社也发文表示,IPO可以助力实体经济,扩大直接融资,有助于资金脱虚入实。 另外一个事实是,2014至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IPO融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对市场有那么大的影响。 当然另外一个涉及IPO定价规则的问题也在为市场所关注。国泰君安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大多数新股均采用了拟募资金额和各项费用之后除以发行股数计算,在老股转让上需要重新计算流通部分的新发股份,价格计算略有差异,同时今年以来虽屡有新股超行业市盈率发行(需推迟三周),但是所有新股均未超过23倍的市盈率红线。“由于本轮IPO重启之后,默认23倍市盈率的限制,首发募集资金较少,并未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就有不少公司选择在上市挂牌后进行定增或并购等再融资方案,以完成产业并购、战略转型等需求。”国泰君安认为,IPO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原先的融资方案也是几年前的了,早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融资需求。” 以广信材料为例,广信材料于2016年8月30日IPO在创业板挂牌,最高曾达到55.28元/股,约为发行价9.19元/股的6倍,交易仅24个交易日后,就于2016年10月12日进入停牌重组程序。 IPO后不久就匆匆定增,有资深市场观察者认为是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增长速度快速减缓甚至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 小康股份也是如此。小康股份在上市交易118天后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39.6亿元用于转型新能源车。小康股份在2016年6月上市后募资8.28亿元,仅过半年,2016年12月19日,小康股份发布定预案,定增拟募集资金的规模是IPO首发规模的近5倍。 上市融资后不久旋即发布预案进行并购重组的,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南方传媒、名家汇、金冠电气、雪榕生物等等。 未来IPO走向常态化,不仅仅涉及到只是放开渠道的问题,还有就是IPO市场化定价的问题。这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IPO常态化的一揽子规划。 系统性工程 “一面是新股不停发,另外一面是抢着要。既然如此,市场为何还要敌视新股?”上述那位上海的私募基金人士的这种疑问其实也是这么多年新股发行面临的一个悖论。虽然一方面是因为新股发行本身就有制度红利在里面,但该人士也认为还有技术上可探讨的地方,“从监管设计来看,以市值打新,既避免了现金打新造成的资金波动,又增加了蓝筹股的买盘。低市盈率发行,使得打新者有肉可吃,得以顺利发行。” 随着打新人数的增多,打新收益率却在不断下降。一位资深的网下打新投资者表示,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收益率本来就在下降,如果再增加8%-10%的融资融券成本,收益率将进一步被摊薄。 荀玉根也提醒关注打新资金变化。2016年全年发行227家IPO,假设全年打新100次,那么16年12月打新资金的年化收益率也仅为6.71%,同期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3.01%,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16%。考虑到股指期货的对冲功能有限,打新资金持有A股仓位更有市值损失风险,6.7%的打新收益率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部分资金或将降低为打新而持有的A股仓位。未来要注意的是,打新资金的撤离可能意味着蓝筹也伴随着风险。 未来在向注册制前进的新股发行制度,整个过渡期不可能仅仅是逐步提高新股发行数量就能实现的,个中出现的许多市场问题、技术性问题都需要监管层清晰认识到并有举措应对。“现在创业板的表现,对注册制预期的短期反映,未来要过渡到注册制,肯定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今年以来IPO融资规模并不大,但发行数量的提升仍会引发市场的错觉:注册制已实质性启动,今年IPO融资规模会大幅上升。也有人认为,消除这种错觉的方法就是给出每年IPO融资规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有了这样一个数字,就可以让市场各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其实这指出了即使未来新股发行过渡到注册制之后不再需要审核批准,那么对于整个融资节奏需不需要把握的问题。 当然,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未来如何变化的根本还是围绕着IPO公司“信披披露真实性”这一原则进行,提高造假代价,完善对于相关方处罚的法律法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类资金恶意炒作,高位大幅套现,既坑害散户,又破坏规则和环境。”上述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 2017年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到证监会稽查局、稽查总队进行工作调研时表示,稽查部门要切实肩负起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依法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切实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这一讲话重申了证监会严厉查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市场害群之马的严正态度。 在1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证监会开展了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2017年现场检查仍会继续。此外,证监会还发布《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使发行人与发行审核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规范、顺畅。 一位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关键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违规造假成本太低,企业回报股东回报社会的意愿极不强烈,一上市就想着如何早日割韭菜。”随着发行制度的完善,这样的上市公司既会遭到监管层的打击,也会受到投资者的抛弃。当然,这样的IPO常态化状态还需假以时日。[详情]

经济观察网 | 2017年01月21日 10:10
谢荣兴向刘士余的5条建言:不断引导增量资金入市
新浪综合 | 2017年01月21日 09:40
IPO常态化发审新趋势:证监会严管加廉政 内外兼修严把大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年01月21日 07:00
IPO新常态:IPO提速虽非利空但应对冲 审核将趋严
IPO新常态:IPO提速虽非利空但应对冲 审核将趋严

  为化解IPO堰塞湖,2017年IPO仍将保持较快节奏,甚至会进一步加快,但审核也将趋严。 本刊记者  于建/文 2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全国证券期货工作监管会议上发表讲话,除了炮轰“资本大鳄”、“黑嘴”之外,在谈到IPO和注册制时,刘士余表示,“注册制既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神秘化,务必理解制度,咬住牙关,保证质量好的公司能够及时上市,用2年到3年的时间解决IPO堰塞湖。” “企业IPO的数量不断增加,这是好事儿,如果资本市场要‘找米下锅’,反而要出大事儿。”刘士余称,稳定的预期是市场证明有效的做法,必须牢牢去做,别折腾,企业IPO的核心是做好上市公司发行公司股票的质量审查。刘士余认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融资, 注册制的核心就是把握上市公司质量。 刘士余认为,稳定的资本市场也是改革发展一切措施操作的基础。“巨大的波动受伤的是中小投资者,而没有波动的资本市场是一潭死水,惊涛骇浪的资本市场一定是弱肉强食的操纵。”他强调,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不能对立,没有IPO数量的提升,资本市场一些丑恶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数量上来了,壳价格就下来了,就不会炒壳。 刘士余的表态意味着,接下来两三年内,IPO不会放缓仍会继续稳步推进,注册制则是长期方向,并非短期目标。 同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也指出,2016年证监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能,在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等诸多领域获得突破,成效显著。 在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融资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5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16年沪深股市IPO达到227家,融资规模1504亿元。而据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2017年2月9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18家,其中,已过会54家,未过会664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18家,中止审查企业46家。 申万宏源认为,2017年新股发行仍将保持较快节奏,或会进一步加快。2016年11月开始,首发上会家数已明显增加,平均环比增速高达82%,同时,首发审核通过率也降至86%,明显低于2016年全年均值91%,IPO审核趋严。华泰证券预计,2017年,IPO发行节奏大致为每月250亿元,全年约400家,资金需求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 IPO不是洪水猛兽 中信证券表示,IPO对A股二级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应该简单从资金分流的角度把两者对立起来,而应该从投资者打通一二级市场获取收益的行为来理解。 首先,不应该简单把一级市场的IPO发行规模与二级市场指数对立起来。IPO募集规模与上证指数并不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一定因为IPO募集规模特别大而上证综指大幅下跌。相反,两者基本是同涨同跌的关系,市场好的时候会促进IPO规模的扩张,当指数下跌时,IPO募集规模也缩小。 中信证券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审核制下监管层可以根据市场实际运行调整发行节奏,甚至决定是否停止或者重启IPO;另一方面,市场向好时同样规模的股票发行募资规模自然也会提升。 海通证券的研究也表明,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影响不显著,总体上,IPO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发行节奏与A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IPO发行较多,在熊市中IPO发行较少,在震荡市中IPO发行节奏保持平稳。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增时行情多处上涨阶段,如2005-2007年牛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4家扩大到126家,融资金额从53亿元扩大到4771亿元;2014-2015年牛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25家扩大到223家,融资金额从669亿元扩大至1576亿元。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降时行情多处下跌阶段,如1993-1995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07家减少至21家,融资金额从130亿元减少至21亿元;2011-2012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281家减少至155家,融资金额从2810亿元减少至1034亿元。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较为平稳时,行情多处于震荡阶段,如2002-2003年震荡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68家微降至67家,融资金额从480亿元微降至472亿元。 中信证券表示,回顾历史,A股共有9次IPO暂缓发行,这9次暂缓前后市场表现不尽相同,但IPO对二级市场指数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负面的:IPO暂缓期间有过大涨的情况也有过下跌的情况,而IPO重启之后短期之内呈现震荡走势,但重启1年内大概率是上涨的。 IPO不是融资大头 市场担忧IPO造成抽血效应源于比较简单朴素的逻辑,IPO发行增加股票供给,若无增量资金流入,市场对股票需求不变,则股价趋于下跌。 但海通证券表示,上述逻辑忽略了IPO融资规模较小对市场资金面冲击不大的因素。从A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IPO、股权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 2016年,A股市场IPO、股权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1496亿元、16967亿元、1140亿元、3780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 6.4%、72.6%、4.9%、16.2%,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 中信证券也认为,随着A股市场融资规模的逐年走高,IPO也早已经不是一级市场融资的主要形式和资金需求类型了。 2006年的牛市以来,A股市场一级市场融资显著上升了一个台阶,从之前每年1000亿元左右的规模抬升至每年4000亿元左右,无论是IPO还是增发都有了很大的规模提升。 而在结构上,2012年以来,增发(绝大部分都是定向增发)成为一级市场融资的最主要方式,在一级市场融资总额的占比稳定超过3/4。特别是在一级市场融资规模破万亿元的2015年与2016年,增发融资占比分别为89.3%、92.6%,都在九成左右。 中信证券还认为,2015年11月制度改革对打新资金缴款调整后,对二级市场资金的间歇性冲击效应也显著弱化。 2015年11月IPO重启,IPO新规取消了原有的预缴款申购制度,并修改为确定配售数量之后再进行缴款的模式,大幅减少了投资者在打新时需要动用的资金数量,缓解了IPO发行时对二级市场资金面的冲击。 2015年11月IPO重启后的数据表明,IPO募集规模与上证指数的影响关系也不明显。这段时间上证指数的震荡走势与IPO募集规模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使是IPO发行量较大的交易日,上证指数也没有明显的下跌,而是保持窄幅波动的态势。 IPO提速虽非利空但应对冲 中信证券表示,在资金打通一、二级市场获取相对稳定收益的新模式下,IPO提速未必就是利空。 首先,IPO提速后可以吸引更多市场外资金参与的同时,也会提升市值配套需求,可能导致资金流入。预计这些资金更倾向于配置低波动、高分红的大盘股。从存量数据来看,打新的高收益可能是A股融资余额和证券结算资金余额稳定的重要原因。 其次,这种模式的持续性在减弱,中期很有可能出现拐点。一方面,投资者为打新而进行市值匹配的前提是市场低波动和“国家队”提供有效安全边际,这种环境中期来看不会是常态。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和交易策略的预期收益率在下降。 另外,IPO的提速能够改变市场对股票供给和实际推行注册制的预期,遏制“炒壳”的行为。“股灾”一度让市场进一步担忧,注册制的匆忙登场是否会让二级市场进一步下跌;2016年以来,战略新兴板预期淡化,注册制预期延后使得壳资源遭到热炒,这本身也导致了资源错配,不利于二级市场健康发展。 海通证券则认为,虽然长期看IPO融资规模较小,对市场的影响偏中性,但从细项看短期IPO加速发行对市场的冲击不小,应从其他资金来源渠道予以对冲。 首先,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IPO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2016年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平均收益率高达381.9%,这就意味2016年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7210亿元。 其次,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更趋于紧张,在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打新资金网上配售个股所获收益率均值为0.998%,而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降为0.143%,特别是2016年12月甚至下降至0.067%,这说明短期市场资金面偏紧。在无需预缴款的市值配售制度下,打新资金需要获得足够的收益率才能锁定其A股仓位,但是随着打新收益率下降,这部分仓位或将解冻。 按照海通证券的测算,2016年IPO共227家,假设全年打新100次,那么2016年12月打新资金的年化收益率也仅为6.71%,同期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3.01%,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16%。考虑到股指期货的对冲功能有限,打新资金持有A股仓位更有市值损失风险,6.7%的打新收益率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部分资金或将降低为打新而持有的A股仓位。 海通证券表示,虽然A股IPO发行制度不断改进,但目前核准制仍不完美,主要体现在IPO核准制定价不合理,即使在牛市中新股发行也难破23倍市盈率“魔咒”,一二级市场高溢价率导致新股上市后连续多个涨停,吸引大量资金打新赚取“无风险”收益,未能兼顾市场公平和公正原则。 近期IPO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IPO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2016年10-12月,上市新股涨停板数逐月降低至11个涨停,2017年1月上市的部分新股甚至仅斩获3个涨停板。 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新股中签 (深市500股,沪市1000股)后平均盈利高达3.5万元。而到了2017年1月,已经开板的4只个股的平均投资收益只有1.48万元,和高峰时期比起下降超八成,打新收益创IPO重启后新低。 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A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A股资金面造成压力。 海通证券建议,为缓解IPO定价不合理和IPO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的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 注册制预期重回市场视野 IPO提速常态化以后,注册制改革的预期重新进入市场视野。 此次,刘士余表示,“IPO注册制改革不要理想化也不要神秘化。”注册制是监管的方向性要求,核心就是把握上市公司质量。 早在2016年“两会”期间,刘士余就在记者会上表示,注册制是必须搞的,但配套改革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和时间,注册制不可以单兵突进。 在过去一年中,证监会加强了对于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推进了加强审核并购重组、IPO企业现场检查等改革措施。但更多配套改革,包括《证券法》的修订等工作仍未有最新的进展消息传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注册制更加有利于中国股市规范发展,但对于目前估值偏高的市场还是属于利空的,短期注册制或许不会马上推行,但是长期来看还是要实现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刘士余主席所强调的不要把注册制理想化、神秘化,可能出于以下原因:一是就中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想要通过注册制改革一下子解决掉,这可能过于理想化了;二是指中国国情的不同,信用体系、责任机制,包括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对资本市场的看法等方面,都还难以达到注册制所具备的条件,还需要通过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来完善注册制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 但吴晓求认为,发行制度的改革方向仍然是注册制,需要创造条件使现在的核准制慢慢过渡到注册制,一是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其中法律修改最重要的是注册制的程序,注册制后上市公司的标准,包括责任机制,特别是虚假信息披露的处罚机制等都要完善。第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如果出现隐瞒或者虚假信息,则要进行严厉的处罚。第三,划清责任边界、权利边界。第四,要加强中介机构的能力建设。[详情]

尹中立:IPO提速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兼顾扶贫可一箭双雕
尹中立:IPO提速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兼顾扶贫可一箭双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尹中立 我国经济的特点之一是高储蓄率,高储蓄率意味着有丰富的储蓄资源可以利用,对应的企业融资成本应该低廉,而现实中的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却居高不下。这说明我们丰富的储蓄资源没有有效转化为投资资本,股票市场没有能够有效发挥促进资本形成的功能。数百家公司等待IPO的现象,是股市没有充分发挥融资功能的最好证明。股市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IPO的核准速度为什么不能快一点?主要制约因素是股市二级市场的价格,因为我国股市的价格存在一定扭曲。根据金融资产定价的基本规则,股票的风险与收益应该是对称的,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大盘蓝筹股的风险要小于小盘股,大盘蓝筹股的估值理应高于小盘股,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股市定价也基本遵循这个原则,我国内地的很多科技类公司在香港股市的定价也同样符合该原则。而我们股市的估值体系却正好相反,蓝筹股的估值水平远低于小盘股。导致我国股市反常的定价规则是因为存在“壳价值”,即股价中除了包括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价值外,还包含一个“牌照”价格。“壳价值”存在的前提是股票的“稀缺”,造成股票人为稀缺的条件是存在市场准入的门槛。如果符合条件的公司就可以上市,则股票“壳价值”将自然消失。换言之,新股发行的速度加快则冲击现有的估值体系,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这也是市场一直忌惮推行注册制的根本原因所在。去年底新股发行上市的速度稍稍加快,二级市场的压力骤然增加,市场人士纷纷示意要求减缓IPO,原因就在于此。 适度提速IPO,同时兼顾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是股市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可行选择。只要新股发行速度适度,“壳价值”的回归风险就可控,股市就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经过一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股价扭曲现象就逐渐消失,新股发行就可以过渡到注册制。 将新股发行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或许是现阶段一箭双雕之举。既然不能全面实施注册制,但可以在设定的范围内(在贫困地区注册的公司)实施注册制。从数量分布看,贫困地区的公司中符合上市条件的十分有限,让这些公司加快发行速度不会对市场的估值体系构成较大冲击。发达地区的公司如果希望通过改变注册地址的方式加速进入股市的速度,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该成本的存在客观上阻止了大多数公司选择该渠道进入股市,使得该项制度具有可行性。发达地区的公司把注册地址迁移到贫困地区,客观上起到了财政上的转移支付的功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制约股市服务实体经济的另外一个挑战是退市制度名存实亡。退市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否则将使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上市公司淘汰机制无法正常建立起来的障碍之一就是垃圾上市公司拥有过高的市值,大股东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千方百计阻止上市公司退市。有些地方甚至不惜用巨额财政资金补贴上市公司以求不退市。 垃圾公司拥有高市值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及的“壳价值”外,与借壳重组行为的市场示范效应也有密切的关系。股市里经常性地上演“乌鸡变凤凰”的游戏,通过借壳重组可以让一个亏损的上市公司变成市场追逐的热点和明星。如果通过提高借壳上市门槛等措施大幅降低壳公司的市值,那么大股东和地方政府不惜成本保壳的动力将大大削弱,退市制度的运行将更轻松,上市公司的破产清算也就存在可能了。 2013年底中国证监会已经宣布借壳上市等同IPO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套利现象,不少借壳重组的案例试图通过技术处理来绕开监管规则。我们欣喜地看到,修改版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于去年9月9日正式发布,新规则基本杜绝了花样翻新的监管套利行为。笔者认为,此举可以促进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从长远看,要使股市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更加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因为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股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用法律权威维护市场的信用,要让违规者及时得到应有的惩罚,让投资者能够采取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当上市公司或其他参与主体存在违规行为时,投资者可以从这些渠道为自己的损失讨回公道。最近一段时间里,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惩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各种违法或违规行为,投资者信心有了较大的提振,但股市的监管工作永远在路上,期待监管的制度创新不断传来新的硕果,使股市在促进资本形成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详情]

皮海洲:“抑制”再融资 不如“规范”再融资
皮海洲:“抑制”再融资 不如“规范”再融资

  目前,再融资中的定向增发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圈钱制度;通过定向增发,上市公司高溢价收购资产,甚至垃圾资产,致使某些购进资产甚至成了公司的包袱。 伴随着新股加速发行,再融资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在1月20日召开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再融资也成了一个焦点话题。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 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 张晓军称,下一步,证监会将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现场检查制度,督促保荐机构对在审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复核。要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在新股加速发行的背景下,再融资被推向舆论中心,看起来有些“替罪羊”的意味,但实际上并不冤。毕竟以定向增发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已成为上市 公司圈钱的利器。以2016年为例,全年上市公司融资金额超过1.8万亿元,其中IPO融资1600亿元,占比不到10%。以定向增发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再 融资带给市场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所以,要保证新股加速发行的顺利进行,严控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加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 的监管,不只是为了新股加速发行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目前,再融资中的定向增发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种圈 钱制度。不仅亏损公司、不回报投资者的公司可以再融资,而且不缺钱的公司、没有合适投资项目的公司也可以再融资。通过定向增发,上市公司高溢价去收购资 产,甚至收购垃圾资产,致使某些购进资产成了公司的包袱。因此,证监会决定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的问题,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但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仅仅采取限制或抑制措施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针对再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规范再融资制度。毕竟限制或抑制再融资,只是治标之策,而规范再融资则是对制度的根本完善。 如何规范再融资制度呢?诚如上文分析,再融资可作为圈钱手段的原因在于定向增发,因此规范重点也应放在对定向增发制度的完善上。比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 定向增发。定向增发仅限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即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来收购并购对象的资产。而涉及现金支付的,一律通过配股或公开增发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 取消定向增发向特定对象的现金融资。如此一来,特定对象将走向历史,围绕特定对象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或灰色交易也将不复存在,这将极大保护原股东的利 益。 又如,通过公开增发进行融资的,必须优先满足公司老股东的需要,切实保护老股东利益。在老股东放弃认购的基础上,由保荐机构包销,或向市场公开发行。 此外,上市公司进行现金融资的,必须实行总额控制,规定上市公司融资金额不得超过最近三年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分红总额的两倍;或不超过前次融资以来,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现金分红总额的两倍。 至于证监会意向中的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可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宜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再融资还是应以配股、公开增发、定向增发为主。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详情]

经济参考报:上市公司“理财热”凸显再融资尴尬
经济参考报:上市公司“理财热”凸显再融资尴尬

  原标题:上市公司“理财热”凸显再融资尴尬 融资制度是A股市场实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频繁融资、过度融资,并将相当一部分融资募集资金投向理财市场,不仅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大笔募集资金体外循环,还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经济“脱实向虚”。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A股市场共计进行了248宗IPO,募资总金额为1633.56亿元。相比之下,当年A股市场共实施定向增发737起,计划募集资金15813.46亿元。同时,实施配股10起,实际募集资金172.58亿元。也就是说,2016年A股的再融资金额已接近首发融资规模的10倍。实际上,2014年以来,A股市场首发融资规模始终在2000亿元以下,但再融资规模却急剧膨胀,在2015年、2016年均跨越万亿大关。 再融资的规模庞大,但资金使用的效率却让人十分担忧。一方面,大量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Wind统计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发生变更募集资金投向383起,计划投入募集资金914亿元。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越来越热衷于用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据统计,2016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合计发布了27938条理财公告。其中,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多为上市公司闲置的募集资金。例如,明泰铝业在2016年12月11日晚间公告,拟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额度不超过3.88亿元,投资产品品种为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产品。这类情况不仅存在于A股市场,还大量存在于新三板市场。 作为股权融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定向增发在内的再融资制度设计,本意是让具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以此种方式获得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而定增这种方式,又可以将融资对象限定在一些有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人当中。然而,实际情况则是,由于目前再融资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硬性财务约束较低,大量资质平平的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再融资大规模募集资金,造成大规模的到期解禁股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形成冲击。 上市公司将大量募集资金投入银行理财市场,这部分本应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在实际运作中,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属于保本型,其投向主要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等。为了覆盖负债,这些理财产品甚至有可能通过加杠杆投向债券二级市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加重经济“脱实向虚”的隐患,这与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客观而言,再融资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作为再融资对象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是否参与和以什么样的价格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融资,决策权应当在于其自身,属于市场自我调节的范畴。过去几年中,关于将再融资审核权下放至交易所的讨论,也一直较为热烈。但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去行政化和加强监管并不矛盾。现阶段,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过度化、无序化、随意化、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必须有所作为,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再融资制度,让A股市场股权融资真正发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详情]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新股发行常态化引各方热议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新股发行常态化引各方热议

  IPO常态化引起各方热议 IPO提速导致股市下跌? 来源:北京晚报 近期,“疯狂的IPO”成为股民讨论的热点。每次股市下跌,股民都会抱怨新股发行太快。的确,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加速推进着新股发行。而IPO常态化也引起了各方的热议,到底IPO常态化是会让股市下跌还是会给力实体经济,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 九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 近日,某财经网站就“IPO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进行了一场调查,逾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超过9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会导致市场低迷。 超过9成的网友认为当前新股发行速度过快,当前新股发行提速对股市是利空作用,会对A股产生抽血效应,导致市场低迷;有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是利好作用,能够为注册制铺路,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仅仅有2.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影响不大。接近9成的网友认为IPO应该减速或暂停,只有11%的网友认为IPO不应该减速或者暂停。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16年在高速发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 股民小林表示,IPO还要看市场的容量,还要看经济的体量,还要看宏观的经济形势能不能跟上IPO的速度。 加速IPO导致股市下跌? 近来权威媒体的舆论是:加速IPO与股市下跌没有直接的关系,此观点对吗?对此,股市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志林发表观点称,供求关系是商品市场各个领域中的最本质的关系,决定着市场价格的走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股市就大涨,如2015年的5178点;当供求平衡时,股市就是牛皮市;当供严重大于求时,股市就一路熊市。 李志林援引数据称,回顾中国股市历史上1992年的386点、1994年的325点、1996年的512点、2003年的1025点、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这6次停发新股的行为,哪一次不是因为严重的供大于求导致股市出现危机而作出的决定,“IPO节奏与股市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 七分钟理财观点称,IPO的常态化对于近期市场的影响,应该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IPO的持续快速发行使得本就依靠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的A股市场出现大量失血,而新华社的文章“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也引爆了短期的做空情绪。但创业板与中小板的大幅下跌,有其本身的原因,中小板的市盈率在46倍,创业板的市盈率依然高达50多倍,市场依然存在价值回归合理区间的要求,而主板市场的蓝筹股凭借其低估值与今年的“混改”概念,依然受到大资金的持续关注。 注册制需要等待更好时机 对于IPO常态化的热议也引发了对注册制的思考。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注册制推行,切忌操之过急,而其推行,也需要等待更好的时机,更需要衡量好市场多方的利益。其中,对于注册制的推行,需要强调市场的信披效果以及监管能力。对此,中介机构可否尽职尽责、监管机构可否完成事中事后监管的转移将显得非常关键。再者,虽然目前处于IPO注册制改革授权关键时点,但《证券法》仍需加快完成修订进程,注册制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护航,奠定未来市场的法治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上市难,退市更难”的特征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市场“只进不出”,只会快速加大市场的容量,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不明显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投资吸引力骤减,而大多数股票也只会沦为“僵尸股”。除此以外,在注册制推行之际,更需要有持续活跃的投资环境给予配合。在此期间,中国股市能够保持适度的投资活力,利于新股发行,乃至注册制的循序渐进推进。很显然,对于市场而言,融资与投资功能需要得到均衡发展,若过分注重融资,而疏忽了投资,则也缺乏了注册制推行的市场环境。[详情]

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的10倍
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的10倍

  原标题:谁“抽血”更多?再融资规模超IPO10倍 每经记者 曾剑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在追究近期A股大跌的原因时,市场突然发现新股发行提速只是一个导火索,规模远远大于IPO的再融资不可忽视。面对市场对再融资使用效率及使用率的诟病,2017年1月20日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行再融资制度有必要对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予以优化调整。总体考虑是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解决非公开发行与其他融资方式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发展可转债和优先股品种,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对此,不少私募认为应该加大多层次再融资渠道的建设。 对于近期A股的调整,市场都在找寻原因。其中,IPO、再融资成为热议词,其中再融资更是成为舆论声讨的重中之重。新华社甚至几度发文,指出“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并指出“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事实上,从资本市场“抽血”角度讲,IPO的确远远不敌再融资。 再融资规模远超同期IPO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A股新股发行约300家,首发募集资金规模为1865.36亿元,平均每家募资约6.22亿元。而上市公司通过定增、配股募集的资金约为2万亿元。具体来看,A股自2016年以来实施了855次增发,合计募集资金约1.97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23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160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11家,募资总额298.51亿元。 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内容显示,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通过定增、优先股、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合计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具体来看,上市公司实施定增的家数达到781家,总计募资总额超过1.73万亿元;而同期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仅有8家,合计募资1623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仅有10家,合计募资176亿元;同期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家数为90家,合计募资规模为876亿元。 因统计范围不同,两份数据有一些差异,但反映出的总体趋势一致,那便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同期IPO的规模,几乎超过10倍。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A股持续上演着相同的戏码。新华社文章指出,2014年、2015年A股市场总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占比分别为8.9%和10.4%。按此计算,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约九成。 增发规模逐年递增 在上市公司多种再融资方式中,增发又是最大的“蛋糕”。自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集的资金占比超过85%。相较之下,其他几种方式募资无疑相形见绌。 分行业来看,上市公司2016年度通过增发募资约1.72万亿元。其中,化工行业2016年度增发募资额达到1659.74亿元,占得花魁;其次是商业贸易行业,合计募资总额为1485.18亿元;紧接着是公用事业和房地产行业,两者募资规模大体相当,分别为1267.76亿元、1250.89亿元。甚至连资金大户银行业也通过增发募资282.70亿元。 具体到公司层面,长江电力、紫光股份、石油济柴等10多家公司的融资额都在100亿元以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近年的资料发现,A股市场的增发规模在近两年呈现暴涨态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上市公司2015年增发募资总额约为1.34万亿元;2014年度增发募资总额为6897.3亿元;2013年度的数据为3703.17亿元,2012年为3541.17亿元。就年初的情况而言,上市公司对增发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公布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告的达20家,意向募资总额合计约300亿元。此外,多个重磅增发也已经落地或可能在2017年落地。譬如:上汽集团募资规模为15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于2017年1月21日完成;华资实业募资总额高达316.8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在2016年7月获得证监会批准。一旦正式拿到批文,也随时可以付诸于实际。[详情]

30多家新三板公司迁址贫困县 奥吉特刚移民兰考县就脱贫
30多家新三板公司迁址贫困县 奥吉特刚移民兰考县就脱贫

  洪宇涵 郑淯心 在证监会2016年9月9日发布资本市场支持扶贫攻坚的新措施后,多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就宣布计划或者已经完成迁址注册地到贫困县。 2017年 1月 5日,奥吉特(836758.OC)发布公告称,公司注册地已经从洛阳迁址到了兰考县,并已取得了兰考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变更后的营业执照。 但是,就在奥吉特变更注册地后的第5天,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就表示兰考县将退出贫困县序列。原本,兰考县位列592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 1月10日,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就发布《关于兰考县、滑县退出贫困县的公示》。公告中称,兰考县“脱贫长效机制完善,持续发展能力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兰考县即将脱贫,也就意味着刚刚迁址到兰考的奥吉特可能无缘“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政策。奥吉特在1月17日媒体澄清公告中称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16号)提出“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 迁址后即脱贫 公开资料显示,洛阳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奥吉特主营双孢菇(褐蘑菇、白蘑菇)的研发、种植与销售,并于2016年4月挂牌新三板。奥吉特在2016年上半年的营收为7466.22万元,同比增长25.28%,营业利润为2004.48万元,同比下滑0.48%。 2016年9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证监会将对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披露,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同志任证监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位党委成员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结对联系一个定点扶贫县。 2016年12月15日,奥吉特发布了《洛阳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决议暨2016年第六次临时股东大会增加临时议案的公告》,公告显示奥吉特的5名董事均同意拟将公司住所由“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白居易街2号”变更为“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6组8号”,并称此次迁址是“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 2017年1月5日,奥吉特发布了《洛阳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注册地址变更及换发营业执照的公告》,公告称公司注册地址已变更至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6组6号,并取得兰考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变更后的《营业执照》。 记者查询了《中国贫困县排名2016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兰考县位列其中。 5天后,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网站上的一则消息公告了兰考即将告别“贫困县”的序列。1月10日,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兰考县、滑县退出贫困县的公示》,表示兰考县和滑县将退出贫困县序列。 公示显示,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对两县贫困退出的省级核查后发现,兰考县、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发生率分别为 0.46%、0.69%,低于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人口漏评率、贫困户错退率低于贫困县退出标准;贫困县退出群众认可度均在98.5%以上,高于贫困县退出标准;兰考县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扶持退出99.12%,滑县全部实现退出,均高于贫困县退出标准;公共服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行业部门贫困退出标准。两县脱贫长效机制完善,持续发展能力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有媒体报道称,贫困县被摘帽后不影响“绿色通道”的执行,但前提必须是企业提交IPO申请后,贫困县被摘帽才能适用。 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中显示,想要通过“绿色通道”进行IPO,要求是“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 奥吉特并不符合上述要求,故刚完成迁址的奥吉特也将可能无缘贫困县IPO绿色通道。 1月16日,奥吉特发布了《洛阳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媒体报道的澄清公告》,公告申明了公司将住所迁至兰考县系源于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兼顾扶贫的社会责任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了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称所有信息以公告为准,并以“和董事会办公地点不在同一处”为由,婉拒了记者当时提出的采访要求。该负责人表示会在晚些时候给予记者答复。截止发稿,记者仍未收到来自奥吉特方面的回复。 奥吉特目前所使用的电话仍然是需要加拨洛阳地区区号的固定电话。 扎堆贫困县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根据IPO扶贫政策,符合IPO条件的贫困地区企业就无需排队等候,在提交材料后优先审核。并且只要过会,就尽快下发上市批文。 12月23日,证监会核准了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集友股份将登陆上交所上市,并将直接定价发行。 从6月17日IPO预披露,到12月21日IPO申请过会,到12月23日拿到上市批文,集友股份仅用了6个月零7天。集友股份的招股说明书显示,集友股份的注册地址为安徽省安庆市太湖经济开发区,该经济开发区就位于太湖县城东南部。2016年安徽贫困县名单中包含太湖县。 证监会官网显示,集友股份的预先披露时间为2016年6月17日。2016年6月2日,集友股份报送IPO招股说明书申报稿,12月6日报送了第二稿。到了12月21日,集友股份IPO上会并通过。以当日过会的安正时尚集团为例,其IPO预披露时间为2014年12日,IPO排队近两年时间,才得以过会。 在IPO扶贫政策落地后,吸引了包括奥吉特在内的大批企业迁址贫困县。 2016年12月14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新正大(838141.OC)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拟变更公司注册地址,从原注册地南宁市青秀区迁至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兴宜街。三江县是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在证监会出台的“IPO扶贫”政策受益贫困地区之列。 2017年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英雄互娱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发展和经营需要,公司拟将注册地址由“北京市海淀区志新村小区海泰大厦621室”变更至“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文化产业园区”,并且英雄互娱已被延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延安市重点扶持上市企业。 经不完全统计,去年9月9日证监会扶贫攻坚文件出台以来,已有30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迁址贫困县。其中,西藏吸引迁址企业达8家之多。在这30多家公司中,已发布上市辅导公告的有恒信玺利、安达科技、山水环境和哇棒传媒等。 走绿色通道存风险 尽管IPO扶贫有着“即审即报,审过即发”的优势,但是其中仍然存在风险。 根据IPO扶贫政策的相关文件,企业需要满足“注册地和经营地在贫困地区满3年、并缴税满3年”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承诺上市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才能即报即审。“第二个条件显然比较苛刻,按企业年缴税2000万”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谈到。 然而,2016年12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2.8万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序摘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另一方面,搬注册地对企业影响很大,注册地变更意味着和当地政府脱离,原来享受的政策优惠可能不能继续享受。“注册地变更后管辖权放在了另一个地方,贫困地区的管制是相对保守的,是否适合企业发展?再者,战略和产业链也有可能随着搬迁发生变更,很多企业为了IPO堵上一切,为了刷业绩可能把眼前利益放在前,IPO不成可能企业垮掉了,”一位证券从业者对记者说。 关于政策解读,记者本周致电中国证监会新闻办电话未接通。[详情]

IPO正常化是市场必然之路
IPO正常化是市场必然之路

   I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一帆 1月20日,创业板指数报收1880.75点,当日上涨1.99%,IPO加速的影响似乎正在得到消化。要知道此前创业板指数用连续八连跌的走势摆出了“死给你看”的架势迎接新股发行“注册制”这一预期。 其实,这在中国股市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并不是新鲜事,A股市场曾经有过八次IPO暂停/重启的经历。大多数都是被股市上涨、下跌的因素在左右着。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这一大背景下,IPO正常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必然之路。这一次监管层似乎坚定了信心,在新华社连发三文力挺IPO常态化之后,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出来表态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 即使按照A股市场的惯例,投资者对于IPO加速的反应也会使市场有习惯性下跌的可能,“IPO速度这么快,市场当然下跌了!毕竟市场尚未恢复,承接的增量资金也不够。”一位投资者这么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有机构投资者却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一家知名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新股发行的提速,当下或是为了解决IPO堰塞湖,后面却是为注册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我们的市场是以散户为主,他们会有很多不理性的情绪,过去监管层往往会向市场不理性情绪造成的压力屈服。其实股市需要朝注册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 市场的变化 1月16日周一,沪深两市上演午后“惊魂一跳”,其中深成指大跌2.95%,创业板指大跌3.64%,中小板指大跌2.81%,逾800只个股触及跌停,逾70只股票跌停收盘。以保险、银行、石油为首的上证50成份股扮演着护盘角色。创业板一度暴跌6%,跌破熔断时期最低点,也是连续第八天下跌。 16日的下跌使得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了新股发行上。针对A股1月10日至16日连续下跌,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新股涨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对新股稀缺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在市场估值持续下行过程中,新股估值中枢也受到影响,与近期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形成负循环,即中小市值股票表现疲软,压制市场对新股估值预期,新股表现不佳反过来影响中小市值股票表现。 杨德龙认为回到A股,创业板最近大幅杀跌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是小盘股的估值偏高,很多小盘股的市盈率超过60倍,而香港的很多小盘股可能只有十几倍的市盈率,深港通开通后,沪港深三地已经实现完全互通互投,这样就会导致市盈率偏高的小盘股估值压缩。第二是最近新股发行使得市场扩容较大,基本上每天都有新股发行,而新股几乎都是小盘股对小盘股的影响就比较大。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共227家中企在A股完成IPO,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IPO募资规模达1500亿元。2016年新股发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上半年整体保持缩量发行,下半年以来,特别是12月份发行数量已经达到51只,单月发行量创出近年来新高。1月底即将迎来春节假期,但按目前发行计划,仍有高达40多家公司等候发行。 除了可预期的市场短期的激烈反应外。新股发行提速对于市场投资结构的影响也在显现。 由于新股供应使得次新股概念开始退潮,新股开板数量也大幅增加。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次新股指数12月以来跌幅超过20%,而创业指数也只在10%左右。近日,次新股指数更是加速跳水。 新股方面,据wind数据统计,2015年12月有47只新股打开涨停板,而今年1月至今有24只新股打开涨停。 纵观近7年来IPO数量与沪指走势,新股发行和市场波动存在联动关系。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每当IPO数量上升到巅峰的时候,也是指数见顶时刻。09年底沪指见顶后一路走低,IPO数量也随之下滑直至2012年底暂停。2014年重启IPO之后发行数量也一路攀升,至2015年5月,股指与IPO几乎同步见顶。IPO暂停数月后,于2015年11月再度重启,至2016年12月单月发行量达到51只,当月A股市场也出现大幅调整。 荀玉根则认为,尽管长期来看IPO发行与市场关联度不大,但短期来看,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首先,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IPO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2016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13.7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381.9%,这就意味16年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7210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2016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61%,为10369亿元。如此,计算得到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32.0%、46.1%、5.1%、16.8%,短期IPO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 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交易日,每天新股发行数量达到3只。IPO增速不减,短期给投资者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键是市场增量资金不够。”一位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证监会此前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股票融资金额大幅度增加,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同比增长59%,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IPO常态化之路 经历了6月中旬股灾的修复后暂停新股发行4个月后,本轮IPO于2015年11月宣布重启。 随后过了一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此决定的实施期限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施行。 由于经历了熔断危情和监管层换将,各方对于注册制的实施预期大为降低。但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IPO开始提速。 在有的市场人士看来,从目前的新股发行迹象看,是走在注册制路上,而最近监管层和权威媒体密集表态支持IPO,进一步增强市场关于实行类注册制预期。 2017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参加“全球复苏中国角色”的圆桌讨论时表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大约是8万亿美元,比美国的市场还小很多,而从去年的融资额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共融资1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与美国整个市场的股本融资差不多。所以,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过,方星海指出,即便这样,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 同时,新华社也发文表示,IPO可以助力实体经济,扩大直接融资,有助于资金脱虚入实。 另外一个事实是,2014至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分别为7490、15215、18355亿元,其中IPO募集资金分别为669、1576、1476亿元。三年的IPO融资占比均在10%左右。IPO融资占比并没有想象中对市场有那么大的影响。 当然另外一个涉及IPO定价规则的问题也在为市场所关注。国泰君安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大多数新股均采用了拟募资金额和各项费用之后除以发行股数计算,在老股转让上需要重新计算流通部分的新发股份,价格计算略有差异,同时今年以来虽屡有新股超行业市盈率发行(需推迟三周),但是所有新股均未超过23倍的市盈率红线。“由于本轮IPO重启之后,默认23倍市盈率的限制,首发募集资金较少,并未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就有不少公司选择在上市挂牌后进行定增或并购等再融资方案,以完成产业并购、战略转型等需求。”国泰君安认为,IPO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原先的融资方案也是几年前的了,早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融资需求。” 以广信材料为例,广信材料于2016年8月30日IPO在创业板挂牌,最高曾达到55.28元/股,约为发行价9.19元/股的6倍,交易仅24个交易日后,就于2016年10月12日进入停牌重组程序。 IPO后不久就匆匆定增,有资深市场观察者认为是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增长速度快速减缓甚至下降的现象较为明显。 小康股份也是如此。小康股份在上市交易118天后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39.6亿元用于转型新能源车。小康股份在2016年6月上市后募资8.28亿元,仅过半年,2016年12月19日,小康股份发布定预案,定增拟募集资金的规模是IPO首发规模的近5倍。 上市融资后不久旋即发布预案进行并购重组的,据不完全统计还有南方传媒、名家汇、金冠电气、雪榕生物等等。 未来IPO走向常态化,不仅仅涉及到只是放开渠道的问题,还有就是IPO市场化定价的问题。这是监管层需要考虑的IPO常态化的一揽子规划。 系统性工程 “一面是新股不停发,另外一面是抢着要。既然如此,市场为何还要敌视新股?”上述那位上海的私募基金人士的这种疑问其实也是这么多年新股发行面临的一个悖论。虽然一方面是因为新股发行本身就有制度红利在里面,但该人士也认为还有技术上可探讨的地方,“从监管设计来看,以市值打新,既避免了现金打新造成的资金波动,又增加了蓝筹股的买盘。低市盈率发行,使得打新者有肉可吃,得以顺利发行。” 随着打新人数的增多,打新收益率却在不断下降。一位资深的网下打新投资者表示,随着参与者不断增加,收益率本来就在下降,如果再增加8%-10%的融资融券成本,收益率将进一步被摊薄。 荀玉根也提醒关注打新资金变化。2016年全年发行227家IPO,假设全年打新100次,那么16年12月打新资金的年化收益率也仅为6.71%,同期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3.01%,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16%。考虑到股指期货的对冲功能有限,打新资金持有A股仓位更有市值损失风险,6.7%的打新收益率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部分资金或将降低为打新而持有的A股仓位。未来要注意的是,打新资金的撤离可能意味着蓝筹也伴随着风险。 未来在向注册制前进的新股发行制度,整个过渡期不可能仅仅是逐步提高新股发行数量就能实现的,个中出现的许多市场问题、技术性问题都需要监管层清晰认识到并有举措应对。“现在创业板的表现,对注册制预期的短期反映,未来要过渡到注册制,肯定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今年以来IPO融资规模并不大,但发行数量的提升仍会引发市场的错觉:注册制已实质性启动,今年IPO融资规模会大幅上升。也有人认为,消除这种错觉的方法就是给出每年IPO融资规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有了这样一个数字,就可以让市场各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其实这指出了即使未来新股发行过渡到注册制之后不再需要审核批准,那么对于整个融资节奏需不需要把握的问题。 当然,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未来如何变化的根本还是围绕着IPO公司“信披披露真实性”这一原则进行,提高造假代价,完善对于相关方处罚的法律法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类资金恶意炒作,高位大幅套现,既坑害散户,又破坏规则和环境。”上述上海的私募人士表示。 2017年初,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到证监会稽查局、稽查总队进行工作调研时表示,稽查部门要切实肩负起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严厉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严惩挑战法律底线的资本大鳄,逮鼠打狼,敢于亮剑,依法维护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切实防范资本市场风险,有效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这一讲话重申了证监会严厉查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市场害群之马的严正态度。 在1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将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证监会开展了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2017年现场检查仍会继续。此外,证监会还发布《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使发行人与发行审核部门之间的沟通更为规范、顺畅。 一位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关键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违规造假成本太低,企业回报股东回报社会的意愿极不强烈,一上市就想着如何早日割韭菜。”随着发行制度的完善,这样的上市公司既会遭到监管层的打击,也会受到投资者的抛弃。当然,这样的IPO常态化状态还需假以时日。[详情]

谢荣兴向刘士余的5条建言:不断引导增量资金入市
谢荣兴向刘士余的5条建言:不断引导增量资金入市

  来源:金融投资报 资深市场人士 谢荣兴 作者介绍:高级会计师、执业律师、上海交大多层次资本研究所所长,曾任万国证券交易总监、君安证券副总裁、国泰君安总经济师、国联安基金督察长。 关于IPO发行问题。不可否认企业上市是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必须兼顾供求平衡,考虑市场承受能力,不能失血过多。理论上讲价格是由价值形成的,事实上任何市场的价格都是由供求关系形成的,尤其在虚拟经济的证券期货市场更是如此。央行的货币投放、回购逆回购、加息或减息等措施都是用有形之手来调控货币供需,IPO发行不能因为一句“市场化”而放任不管,市场不断下跌导致大多数人不赚钱,那么无疑是杀鸡取卵,欲速则不达。 从证券市场造血功能讲,应该不断引导增量资金入市,或者说吸引增量资金入市。然而养老金入市只听打雷不见下雨,而证监会对保险资金万能险的“发飙式”监管,引发保监会决定缩小保险资金对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这就不是造血而是失血了,而且失去的是证券市场中流砥柱的资金,发展繁荣中国证券市场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关于上市公司定增。去年上市公司定增是IPO融资的10倍,而定增价格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用很低的价格给所谓的特定投资者对老股东公平吗?从法理上讲,企业增发股票老股东有优先认购权,即使三人中有二人放弃,也不能剥夺老股东的选择权。因此企业增发合理的办法是:老股东按比例配售,放弃配售的由主承销商余额包销,主承销商包销超出净资本考核要求的由多家券商联合承销,或者主承销商将包销的份额转让给合格的投资人。现在定增是作为一种资源在争夺,有的甚至成立了专项定增基金,其中不乏黑色产业链,包括加点数、拿回扣等。 企业上市是做大做强,而不是套现暴富。企业上市是在资金上支持实体企业快速发展,核心是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应该讲每个创业者、每个企业老板都愿意将自己的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然而我们的制度允许创始股东三年后就可以减持,六年内可以全部套现。举例来说,吉林永大五年创造的利润不到8000万,剔除分配给自身的,给市场贡献不到2000万,然而创始股东全部减持到一股不剩,从市场上拿走67.8亿,这合理吗?再比如华锐风电,五年亏损90亿,但公告将清仓式减持至一股不剩,若全部套利拿回现金大概20亿,这合理吗? 创始股东、大股东减持应设定期限并支付对价。笔者在一年前就建言IPO上市企业:6年内不减持者优先;第7年到第9年允许按比例减持不超过三分之一;第10年到12年再允许按比例减持三分之一,但必须向其他股东支付30%的对价;第13年到15年允许按比例全部减持,但必须支付60%的对价。支付对价的方式是,减持当天将对价部分及时分配给流通股东,不减持不支付对价,减持多少按比例支付多少;大股东将应对价的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则其他股东在抛售时仍按原比例支付对价;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大股东应该履行责先利后的诚信原则,企业亏损不得减持;对上市前认定的企业高管限制流通的时间,不能因为辞职了就改变限售期限,这跟上市前认定的股票性质有关,上市后辞职也不改变锁定期限。为什么支付对价理由是:因为企业上市小股民都是希望企业做大做强,而非中途洗手不干;对价是对不诚信不担当的惩罚,是对小股东微不足道的补偿。 充分认识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杀伤力。目前开出的股指期货“对冲A股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不对等的。首先,股指期货是T+0交易,而A股市场是T+1,这能控制风险吗?第二,进入股指期货的门槛是不低于50万,而A股市场持股市值在50万以下的占90%以上,如果说股指期货是对冲工具,那么90%以上的A股投资人不能进行对冲,显然是不公平的。第三,对公募机构投资人而言,在股指期货量低于50万手时禁止买股票抛股指期货,50万手才等于5000亿市值的股票,机构持仓几十万亿又怎么能够套保呢?笔者认为以上三点首先都是不对等的,所以套保徒有虚名,而用“价值发现”来作为推出股指期货的重要理由也是牵强附会。 现在,股票现货市场其实已经可以运用杠杆,已经有了做空机制,比如允许按股票市值比例融资购买股票,要做空同样可以用融券的方式做空股票。就目前而言应该全面开放所有的股票既能融资又能融券,而不是放开股指期货。[详情]

IPO常态化发审新趋势:证监会严管加廉政 内外兼修严把大门
IPO常态化发审新趋势:证监会严管加廉政 内外兼修严把大门

  过去的一周,市场有关IPO常态化的讨论争论不休。而在1月20日,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通过另外两项政策表达了对IPO保驾护航的决心。 首先是证监会通报了2016年四季度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的结果,另外还公布了有关发行审核廉政。 “严管和廉政,一内一外两个方向的政策很好地给予了市场IPO常态化下的信心,让优质的企业可以顺利在A股市场IPO。”北京地区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投行部人士分析到。 严把IPO大门 除了IPO常态化下,市场担忧会形成资金“抽水效应”,另外一点有关IPO发审提速的质疑是企业质量是否能得到保证。 在1月20日的发布会上,证监会给予了有力的回应。新闻发言人张晓军通报了2016第四季度开展的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的结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次现场检查共涉及12家企业。其中,圣元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基美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因为存在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部分贷款发放至实际控制人个人账户、大额现金支付等问题和存在销售收入确认与实际情况存在不一致、财务人员兼职关联方财务工作、未披露部分关联方关系、销售佣金实际情况与披露信息不符等问题被证监会点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证监会获悉,此次检查发现的问题还包括部分企业存在披露情况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会计核算不规范,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等问题。 除此之外,证监会也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此次检查重,对于部分中介机构或签字人员存在的对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核查不充分、重要事项核查不到位、工作底稿不完善等执业质量问题,已移送证监会相关部门按程序处理。 实际上,此次现场检查是此前IPO从严监管政策的延续。 2016年6月底,证监会表示已经专门部署了针对首次公开发行(IPO)欺诈发行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执法行动。 不仅如此,2016年以来,证监会也对保荐机构进行过最少两轮包括自查在内的核查。 事实上,尽管目前的范围将不仅限于IPO、借壳上市排队企业,甚至连部分撤回材料或申请被否的IPO项目也可能成为核查标的。 “现在一些项目不仅针对排队审核的企业,就连撤回材料,甚至连申请被否的公司也可能成为被核查底稿的对象。”北京地区一家大型上市券商投行部的人士表示。 而辽宁振隆特产申报期间财务造假,尽管撤回材料,但依旧被追责的案例,更是对市场起到了非常大的威慑力。 不难发现,2017年证监会将会延续IPO从严监管的态度。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稿,2017年证监会否决了包括杭州华光焊接、广东日丰电缆在内的5家公司的首发申请。被否公司比例高达17.2%,较前几年大幅上升。 张晓军也在发布会现场讲道:“2017年证监会将继续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廉政约束发审权利 除了严把IPO大门,证监会今日发布有关发行审核廉政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IPO政策。 “今天证监会发布的这几个规范和约束发行审核权利的政策便可以看作是针对IPO的廉政,尽管没有现场检查等监管手段直接,但从发行审核内部进行约束,也是促进IPO顺利推进的措施。”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讲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次发布的廉政都是基于2015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的框架之下。 先是2015年底发布的两个履职回避规定,即是作为《意见》有关对于防范审核人员和发审委委员在审核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作为具体措施之一。 此次修订更加细化了涉及亲属的回避事项,做到制度上不留死角。 张晓军表示:“本着与发行业务的相关性和影响发行业务的重要性原则,对需回避的情形进行了明确和界定。从实际情况看,可能影响发行审核工作的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复杂多样,为了实现制度的广覆盖、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我会及时对两个规定进行了修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此次修订首先将回避范围指定的更加严格。涉及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等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任职的,无论其职务高低,均应回避。而对于其他相关亲属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担任中层以上职务的,无论其从事业务是否与发行业务直接相关,均应回避。 其次增加了本人主动回避条款,认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可申请并经组织批准后回避。 除此之外,证监会还同时制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该政策也是基于《意见》要求对发行审核接待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行监管服务水平,多渠道防范发行审核廉政风险。[详情]

证监会扎紧制度笼子 多规则约束发审权力
证监会扎紧制度笼子 多规则约束发审权力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为加强发行审核过程的客观公正,约束发行审核权力运行,证监会昨日修订完善了发行审核履职回避制度,并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预约接待工作。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为在发行审核工作中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等多项规则,规则实施一年来,对于防范审核人员和发审委委员在审核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2015年底发布的两个履职回避规定,本着与发行业务的相关性和影响发行业务的重要性原则,对需回避的情形进行了明确和界定。”张晓军指出,从实际情况看,可能影响发行审核工作的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复杂多样,为了实现制度的广覆盖、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证监会及时对以上规定进行了修订。 张晓军指出,修订后的规定从严并细化了涉及亲属的回避事项,做到制度上不留死角。一是回避范围更加严格,涉及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等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任职的,无论其职务高低,均应回避。对于其他相关亲属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担任中层以上职务的,无论其从事业务是否与发行业务直接相关,均应回避。对于再融资申请企业,增加亲属为持股5%以上的股东,审核工作人员应回避。二是增加本人主动回避条款,认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可申请并经组织批准后回避。 张晓军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加强对发行审核履职回避的严格管理,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的各项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自我约束,防范廉政风险,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督,共同促进发行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 同时,证监会还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预约接待工作,张晓军介绍,在发行审核过程中,除了受理、反馈意见、发审会问询与陈述、核发核准批文等法定沟通程序外,发行审核部门还承担着大量的接待沟通工作。目前发行审核沟通渠道较为顺畅,大部分合理的沟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但发行人反映的见面难、沟通难问题仍然部分存在。与此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低效、无效沟通,浪费当事人和审核部门各方资源。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沟通制度,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 张晓军指出,预约接待办法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明确了沟通、接待事项。对反馈意见重大问题需要当面解释说明,咨询重大政策和审核标准问题,以及需要与发行审核部门当面沟通的其他特殊情形,可以进行当面沟通。其他与发行申请业务相关问题,鼓励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行沟通。明确无具体事由的礼节性拜访、与发行业务无关的中介机构和人员来访、首次书面反馈意见告知前的来访、与发行审核工作无关的来访等不属于沟通、接待事项。二是强化沟通、接待规范。一方面严格规范审核部门及工作人员行为,符合条件的预约申请,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安排见面沟通;接待必须在办公场所,必须遵守双人接待制度,不得私下接触;接待情况要记录并存入档案。另一方面规范发行人等机构的沟通行为,需要提出预约申请以及明确的沟通问题清单,来访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三人等。三是强调沟通服务要求。要求审核工作人员接待来访应及时、热情、耐心倾听来访者的意见和诉求。能当场给予答复的,给予明确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说明下一步的研究处理程序。对于一般问题,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及时进行沟通答复,减少发行人负担,提高沟通效率。 张晓军强调,发行审核过程中便利、高效沟通机制的形成,需要发行审核部门与发行当事人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行审核部门要敞开正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正常合理的沟通需求,及时、规范、有效、热情地做好沟通接待工作;另一方面当事人要遵守沟通、接待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及必要性,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避免不必要的礼节性来访。[详情]

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收官 部分涉嫌违法移送稽查处理
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收官 部分涉嫌违法移送稽查处理

  原标题: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收官部分涉嫌违法移送稽查处理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浦泓毅 证监会于2016年四季度开展了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现场检查共涉及12家公司。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昨日通报了此次现场检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情况。 据介绍,通过检查,证监会发现部分企业存在披露情况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会计核算不规范,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等问题。对此,证监会将以约谈提醒、反馈意见函形式告知并督促发行人及中介机构予以整改、落实。 而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部分中介机构或签字人员存在的对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核查不充分、重要事项核查不到位、工作底稿不完善等执业质量问题,已移送证监会相关部门按程序处理。 张晓军特别提到,此次检查中发现圣元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存在未披露关联方资金往来、部分贷款发放至实际控制人个人账户、大额现金支付等问题;上海基美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销售收入确认与实际情况存在不一致、财务人员兼职关联方财务工作、未披露部分关联方关系、销售佣金实际情况与披露信息不符等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涉嫌违法违规,相关线索已被移送证监会稽查部门处理。 张晓军表示,2017年证监会将继续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对IPO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据悉,证监会组织开展首次IPO企业现场检查,是为了贯彻落实“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首发企业监管力度,加强在审企业问题线索发现和查处,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全面提升信息披露质量。THE_END[详情]

证监会多举措防范发审廉政风险 回避制度不留死角
证监会多举措防范发审廉政风险 回避制度不留死角

  原标题:回避制度不留死角 证监会多举措防范发审廉政风险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浦泓毅 证监会多渠道防范发行审核廉政风险,近日修订完善发行审核履职回避制度,从严并细化了涉及亲属的回避事项,做到制度上不留死角;同时对发行审核接待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2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上述情况。 发审履职回避规定从严细化 张晓军介绍说,证监会于近日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发行审核工作人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2017年修订)》和《关于加强发审委委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2017年修订)》,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15年11月,为在发行审核工作中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要求,约束发行审核权力运行,加强制度建设,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作为具体措施之一,同时发布了《关于加强发行审核工作人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和《关于加强发审委委员履职回避管理的规定》。两个规定实施一年来,对于防范审核人员和发审委委员在审核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张晓军指出,2015年底发布的两个履职回避规定,本着与发行业务的相关性和影响发行业务的重要性原则,对需回避的情形进行了明确和界定。从实际情况看,可能影响发行审核工作的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复杂多样,为了实现制度的广覆盖、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证监会及时对两个规定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两个规定从严并细化了涉及亲属的回避事项,做到制度上不留死角。一是回避范围更加严格,涉及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等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任职的,无论其职务高低,均应回避。对于其他相关亲属在监管对象或者相关中介机构,担任中层以上职务的,无论其从事业务是否与发行业务直接相关,均应回避。对于再融资申请企业,增加亲属为持股5%以上的股东,审核工作人员应回避。二是增加本人主动回避条款,认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可申请并经组织批准后回避。 张晓军强调,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加强对发行审核履职回避的严格管理,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发行审核权力运行的若干意见》的各项要求,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自我约束,防范廉政风险,同时欢迎社会各界对发行审核工作进行监督,共同促进发行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 进一步完善发审预约接待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行监管服务水平,及时满足发行人正常的业务沟通需求,证监会对发行审核接待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工作预约接待办法》(下称“预约接待办法”),自1月14日公布之日起施行。 张晓军指出,在发行审核过程中,除了受理、反馈意见、发审会问询与陈述、核发核准批文等法定沟通程序外,发行审核部门还承担着大量的接待沟通工作。目前发行审核沟通渠道较为顺畅,大部分合理的沟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但发行人反映的见面难、沟通难问题仍然部分存在,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低效、无效沟通,浪费当事人和审核部门各方资源。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沟通制度,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 张晓军介绍,预约接待办法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 一是明确了沟通、接待事项。对反馈意见重大问题需要当面解释说明,咨询重大政策和审核标准问题,以及需要与发行审核部门当面沟通的其他特殊情形,可以进行当面沟通。 “其他与发行申请业务相关问题,鼓励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行沟通。明确无具体事由的礼节性拜访、与发行业务无关的中介机构和人员来访、首次书面反馈意见告知前的来访、与发行审核工作无关的来访等不属于沟通、接待事项。”张晓军指出。 二是强化沟通、接待规范。一方面严格规范审核部门及工作人员行为,符合条件的预约申请,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安排见面沟通;接待必须在办公场所,必须遵守双人接待制度,不得私下接触;接待情况要记录并存入档案。另一方面规范发行人等机构的沟通行为,需要提出预约申请以及明确的沟通问题清单,来访人数原则上不超过三人等。 三是强调沟通服务要求。预约接待办法要求审核工作人员接待来访应及时、热情、耐心倾听来访者的意见和诉求。能当场给予答复的,给予明确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说明下一步的研究处理程序。对于一般问题,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及时进行沟通答复,减少发行人负担,提高沟通效率。 张晓军强调,发行审核过程中便利、高效沟通机制的形成,需要发行审核部门与发行当事人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行审核部门要敞开正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事人正常合理的沟通需求,及时、规范、有效、热情地做好沟通接待工作;另一方面当事人要遵守沟通、接待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及必要性,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避免不必要的礼节性来访。[详情]

IPO排队是多因素所致 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市圈钱
IPO排队是多因素所致 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市圈钱

  日前有观点认为,IPO排长队问题的症结是A股制度,例如很多企业排队上市是为了圈钱而非融资。相关观点进一步指出,如果以融资为目的,大可以去上市不用排队的美股及港股市场,之所以不去,是因为美股市场监管严苛,投保制度极为完善,造假成本过高。 实际上,这类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众所周知,A股IPO排队问题是多方因素的汇聚结果,单一的融资或圈钱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无法导出正常融资可缓解排队现象、变相圈钱将造成排队问题的结论。 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方面,融资和圈钱并不天然矛盾,不应人为制造对立。绝大多数时候,正面理解谓之融资,负面理解谓之圈钱,若以主观立场和个人喜好去定性IPO并由此提出偏颇的意见和建议,是不公允的。 另一方面,不论是融资、圈钱,都是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无法提供交易和融资的股票市场是没有意义的。从逻辑上说,大量企业通过IPO取得融资,正是A股市场正常功能之一。 退一步讲,如果说前几年IPO“三高”发行,超募现象严重,存在圈钱嫌疑,近几年已经彻底改观——任何企业无法通过IPO取得巨额超募资金,所有融资都必须与募投项目挂钩。 很显然,若仍沿用所谓的圈钱论阐释IPO排队现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再者,融资或圈钱也谈不上IPO排队的症结问题,充其量只是一个影响因素。 因此,不应过多纠结IPO融资或圈钱。现在回到IPO排队本身,同样从两个角度去解析。 第一,IPO排队是否成了A股市场的一大顽疾? 恐怕达目前为止,只能说IPO排队现象比较严重,还称不上顽疾。有一类观点则认为在核准制背景下,IPO排队不可避免,是正常现象,应予充分理解。 IPO排队是一个泛概念。简单来说,拟上市公司从接受券商辅导改制开始即进入排队阶段,到向证监会报送招股书材料是排队的第一个阶段,再到上会则是排队的第二个阶段,过会至拿到批文是第三个阶段。 从接受辅导到报送材料之间的排队,无论是核准制抑或注册制,都是广泛存在的,新三板便是例证;而上市第三个阶段,由于近几个月“即审即批”的实质性确立,该阶段的排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A股拟上市公司在第二个阶段的排队就成现行制度下无法绕开的必经过程,“IPO扶贫”政策可令该周期的排队时限适当压缩。假设注册制不会立即推出,那么监管层理论上还可通过扶贫以外的其他途径有针对性地缩短拟上市公司排队周期。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表示,“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很可惜,部分网络媒体和市场人士有意无意放大了这句话,并借题发挥,大肆批判IPO相关主体及环节,融资/圈钱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出来的。网络相关解读完全忽略了方星海发言的前置状语,完整表述应该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 不排除在IPO融资环节确有不到位的可能性,但这方面的改革只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环节,刻意放大或漠视都是无益的。 第二,解决IPO排队问题是系统工程,任何一方恐怕都难以独力完成。 市场上不少观点情绪化严重,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主观的将诸多事件或环节随意串联起来,并强加上因果关系。 试着列举几例。 因为注册制未推出,所以IPO排队现象严重;因为A股市场以圈钱为目的,所以很多公司排队上市也想圈钱;因为美股监管严苛,所以大量中概股纷纷私有化回A;因为A股造假成本过低,所以A股公司财务造假成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某些因果关系还容易理解,但更多的因果关系则缺乏逻辑支撑,臆想、拼凑成分居多。 如方星海所说,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他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应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及时应对化解风险隐患、市场制度基础完备、退市制度充分发挥作用、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运行、多层次股权融资体系完善健康等,而这些便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是否到位的重要判定标准,其涵盖范围甚广,包括但远不限于IPO融资。[详情]

皮海洲:IPO排长队问题出在哪里 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
皮海洲:IPO排长队问题出在哪里 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

  皮海洲 IPO排长队的问题出在哪里?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很多企业排队上市并非为了融资,而是为了圈钱。 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参加“全球复苏 中国角色”的圆桌讨论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很不到位,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讲话一出,即受到国内投资者极大关注,牵动着股市神经。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方星海的讲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IPO扩容,毕竟当下的A股市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加速发行新股。 当然,市场不应作过于狭隘的理解。“资本市场改革”不限于新股发行,不限于注册制改革。就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来说,在27年时间里让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00只以上,这在世界股市发行中已经是高速了,广大投资者为此付出了代价。如去年IPO公司达到248家,而去年年末持仓投资者为此付出了人均4.3万元的代价。因此,尽管IPO排队长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市场不该再对新股发行节奏提出苛刻要求。 其实,对于A股市场来说,IPO排长队是正常现象。毕竟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大量上市资源,如新三板在短短几年时间挂牌公司数量就超过了万家。但A股市场的接纳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放任企业上市,A股市场就会变成一个死市。所以,A股市场出现IPO排队现象实属正常。 那么,IPO排长队的问题出在哪里?归根到底是在A股制度上。很多企业排队上市并非为了融资,而是为了圈钱。如果为了融资,这些企业完全可以到美国、香港以及国外各大主要股市去上市,因为这些地方的IPO不用排队。但为什么众多企业宁愿排队两三年也不愿去美国上市,有的公司甚至在美国上市了也要私有化回到A股上市?原因在于,那里的监管太严厉,投资者保护制度太完善,而投资者也较为成熟。 与美国股市相比,A股市场无疑是圈钱者的天堂。企业可以包装上市,IPO实地审核也未落地。即便企业弄虚作假出了问题,其违法成本甚至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而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只是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但企业上市带给当事人的利益是丰厚的。如绿大地和万福生科的创始人股东,虽然因为造假上市被判刑,但他们都因为造假上市成了亿万富翁。至于企业真的退市了,也无需赔偿投资者损失,退市的损失基本上由投资者自己承担。 而任何一家企业上市都会让控股股东等重要股东持有大量股权,这些股权在上市一年或三年后可以分批套现。在重要股东套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制造并购重组题材,推出高送转方案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甚至控股股东为了套现,还可以自己提议高送转。为了达到高价减持的目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之间进行内幕交易,在A股市场从未间断。但这样的事情在美国股市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基于市场制度上的缺陷,众多企业都盯上了A股市场。在这种情况下,A股出现IPO排长队是很正常的。实际上,如果A股市场也像美国股市一样实行严刑峻法,用集体诉讼来保护投资者利益,企业争相到A股圈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IPO排长队的现象也将烟消云散。(皮海洲)[详情]

IPO上会被否率骤升至17% 审核松紧存争议
IPO上会被否率骤升至17% 审核松紧存争议

  IPO上会被否率骤升至17% 审核松紧存争议 记者 黄思瑜 IPO提速的同时,IPO上会被否率也骤升。自去年11月份IPO提速开始,去年最后两个月IPO上会被否率为8.7%,去年全年平均被否率为7.09%;而今年1月份至今,这一数据上升至17.24%。这意味着IPO提速的同时,审核端也已悄然有变? 一深耕IPO领域的券商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因为IPO审核基数越大,被否的概率就可能越大,审核端目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但也有券商投行人士感叹“忽紧忽松,把握不准”。 而IPO审核过程中的致命核心问题无疑也是发审委下判定的主要依据。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业绩的真实性、利润规模、企业规范性成为企业过会的关键。 IPO上会被否率提升 去年11月份是IPO提速的一个关键月份,从该月开始,上会企业数量骤增。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共有92家企业上会,而全年上会总量为268家,意味着剩余的10个月平均每月上会企业仅为17.6家;今年1月份延续趋势,截至1月18日的发审会,共有29家企业上会被审核,1月20日还有9家企业待审核。 上会数量增加的同时,IPO上会被否率也骤升。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共有8家企业上会被否,被否率为8.7%,被否数量占到全年被否数量的近半,全年共被否19家,去年全年平均被否率为7.09%;而到今年1月份,目前29家上会审核企业中就有5家被否,被否率达到17.24%。 1月18日,证监会发布的发审委审核结果显示,IPO申请上会的6家企业中,5家获得通过,1家被否,被否的为上海思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华科技”),这是今年以来第5家IPO申请被否的企业。另外,1月11日的发审委会议上,有1家公司的IPO申请暂缓表决,为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否意味着IPO提速的同时,审核端也已悄然有变?对此,上述深耕IPO领域的券商人士表示,这可能是因为IPO审核基数越大,被否的概率就可能越大,审核端目前没有明显的变化,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在走,处于相对比较正常的状态。 但也有一券商投行人士感叹称,“忽紧忽松,把握不准。”有业内观点也指出,去年下半年IPO提速以来,每逢周五都必然有一家创业板IPO申请被否,但12月30日居然全部通过;而去年主板IPO几乎全部通过,但1月4日就否决两家。 上述深耕IPO领域的券商人士进一步称,目前的情况看,证监会不会主动去减缓IPO发行趋势,外围的影响可能会产生间接的影响。 IPO审核中的致命问题 “有些觉得过不了的过了,有些觉得能过的没过。”上述券商人士对目前IPO审核端难以把握的原因主要在于此。而这背后的绊脚石无疑是IPO审核过程中的致命核心问题。 “重心逐渐从盈利要求转到真实、规范这两个方面。”上述深耕IPO领域的券商人士表示,以前发审委的关注点可能重点是内控等方面,最近的风向则是重点关注部分企业经销商等方面,即主要看交易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实现真正的销售,还是只是囤货的一种渠道。 上述深耕IPO领域的券商人士认为,IPO上会最后被否大多都是跟行业、公司本身财务、收入造假等有关。 以今年上会被否的5家企业情况来看,发审委提出的问题离不开企业内控、业绩变脸等方面。 华光新材、日丰电缆、华龙讯达3家企业则主要被问询的是经营业务方面的问题。 “利润、真实性是关键,还有就是解释能不能赢得信任。”在上述券商人士看来,公司利润规模较为重要,否则可能会引发发审委对其利润真实性、持续性存有质疑;此外,拟上市企业若存有硬伤问题,若能通过合理解释和逻辑赢得信任,最后也将可能过会,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详情]

IPO提速是药还是毒? 稳住方能求进
IPO提速是药还是毒? 稳住方能求进

  IPO提速是药还是毒? 稳住方能求进 记者 杜卿卿 [ IPO提速是药还是毒?海通证券荀玉根认为,加大股权融资是必然趋势,IPO提速是资金脱虚入实的解药;但是药三分毒,新股增加,影响短期股市资金供求,打新收益率下降 ] 本周A股偶遇“黑色星期一”,创业板跌幅一度达到6%。股市一跌,叫停IPO之声就不绝于耳。回顾历史上每一次股市大跌,新股发行都是首当其冲遭遇“声讨”。回顾历史,自1990年沪市开板以来,A股26年间关闭一级市场长达5年半。 此次市场调整,正值达沃斯论坛举行,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有关“排队过长”的表态再次引发讨论。 IPO提速是药还是毒?海通证券荀玉根认为,加大股权融资是必然趋势,IPO提速是资金脱虚入实的解药;但是药三分毒,新股增加,影响短期股市资金供求,打新收益率下降。“解毒”的办法也有,建议加快资管产品发行、控制再融资以达新平衡。 “如果新股上市首日出现没有封住涨停板的情况,依据这一人气指标,证监会可以适当放缓新股发行的速度,但切莫再次关闭一级市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市场化改革只能进不能退,必须唤起投资者“用脚投票”的风险意识,让投资者行使话语权、自主决策,才能真正打破“政策市”。 “抽血”质疑 对于IPO提速,有投资者向第一财经记者反映了三个质疑。第一,股市下跌,监管层却不控制新股,这是不顾二级市场投资者吗?第二,股市的定位是什么,监管层为何组织股市、投资者为何参与股市,难道股市是为了上市公司“圈钱”?第三,监管层总提“输血”实体经济,为何实体经济发展要让股民来支持? 投资者之疑有其理由。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据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荀玉根统计,2016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13.7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381.9%。 但是近期打新平均收益不断下滑,新股的平均涨停天数在不断减少,而开板平均涨幅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单批新股的平均收益也在不断下滑。 “加速IPO,本身就是一个‘挤泡沫’的过程,用新股票压缩老股票的泡沫。如果不发行新股,老股票的泡沫是挤不出来的。”董登新称,增加新股供给是市场化必须经历的过程,不能避免。投资者也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果投资者认为新股价格上不去,那就不要打新,企业也会随之自动放慢IPO的节奏。说到底,股市的主动权是在投资者手中。 但是,监管层可以根据新股上市涨停板情况判断市场人气,如果出现第一个涨停板就封不住的情况,监管层可以考虑适当放缓新股发行的速度。“但是不要停止,不能再‘叫停’,这样会给市场传递错误的信号。” 不过他建议,监管层的审核应该更加严格,尤其是对再融资。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IPO融资仅约1700亿元,再融资规模过万亿元。 “发达市场新股上市之后,再融资一般是非常谨慎的,但是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表现‘任性’,这也让定向增发成为部分股东‘圈钱’的主要渠道。”董登新分析,重组、定增、减持是一个系列,部分有信息和资金优势的机构参与定增,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从二级市场高价减持,背后还是与中小投资者的“对赌”。况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往往隐藏着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反市场公平的问题。 在荀玉根看来,IPO提速是实体经济的解药,但是是药三分毒。针对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监管层也不能坐视不理,他建议监管层加大资金入市力度对冲IPO加速对资金面的冲击。 “近期IPO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IPO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A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A股资金面造成压力。”荀玉根称,为IPO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 稳中仍求进 为维持二级市场高估值而限制新股上市,这与市场化改革方向并不一致。事实上,从证监会高层近期的表态来看,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对接实体经济的态度十分明确。 方星海1月18日在达沃斯公开表示,“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的改变还是很不到位的,如果我们自己的改革做得更好的话,我们不应该有那么长的IPO的排队,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这里头中国证监会也面临很大的一个任务。” 在近期证监会“一把手”培训班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对2017年的基调定为“稳”,在这个主基调下,争取在资本市场关键领域真正有所进取,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革,强化资本市场基础性功能。 “历史上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目前融资结构中信贷占大头,企业债务率高,加大股权融资是必然趋势,是资金脱虚入实的解药。”荀玉根发现,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23.1%,高于国际水平。 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而IPO融资能够助力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 “股市的基本定位,是股权交易的场所,企业可以融资,投资者可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董登新表示,作为上市公司,应该有回报意识,重视给投资者分红;作为投资者,要有股东意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对自己负责;作为监管层,要做好市场监管,将IPO审批权逐渐交给交易所,让新股发行成为市场化行为,都要回归本位。 为什么股市一跌投资者就会去质疑监管层?根源还是因为监管层的“实质审批”。“监管层替代了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权,发行节奏、发行定价、公司质量,都是监管层来把关,投资者只要闭着眼睛打新就行了,甚至不需要有风险意识。”他建议,监管层应保持与市场的距离,让投资者和企业都拥有自主权,市场才能真正成熟。[详情]

600多家公司排队IPO:须完善退市制度 严惩违法违规
600多家公司排队IPO:须完善退市制度 严惩违法违规

  ■安 宁  近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目前A股市场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IPO,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对此,笔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壮大和发展就是由不断的渐进式改革催生而成,当前,深化改革仍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在推进市场回归本源的前提下,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在退市制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吸引长期资金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安排。  首先,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改革。 十多年来,退市制度进行过多次改革,退市标准逐渐严格。特别是2014年11月发布实施的 《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2016年,博元投资成为重大违法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被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将成为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这两家公司难逃退市厄运,是退市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但需要看到,A股公司退市率低仍饱受诟病。美国纳斯达克平均退市率约为8%,其他境外成熟市场平均退市率在6%左右。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公司退市数量明显偏少,退市率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细化退市标准,使差别化的上市公司实现有序退出,同时,也要加强主动退市制度建设。 其次,严惩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资本市场是一个法治市场,法治强,则市场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法治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也不可否认,与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法治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资本市场发展需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双轮”驱动,但目前存在“弱法治”现象,在涉及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司法案件中存在“立法中配刑轻,司法中用刑轻”现象。希望通过重刑严惩资本市场违法行为,为资本市场改革提供有力保护。 第三,加快引入长期资金。 “十三五”期间,资本市场成为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和企业年金的重要投资平台。推进长期稳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比例逐步提高,势必成为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不仅对资本市场,同时对中国经济转型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能因为不同的声音就停止了改革的步伐,而要在“稳”的前提下,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这样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成熟,也更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详情]

日均3家上市公司重组折戟 部分并购标的或转投IPO
日均3家上市公司重组折戟 部分并购标的或转投IPO

  本报记者 安丽芬 广州报道 导读 随着IPO加快,有些满足条件的并购标的抛弃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方式,转而直接走IPO通道。 “我们这边报告本已做好,就等对方开会通过,等拿到协议就可以披露方案了。但关键时刻重组没进行下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1月19日,跃岭股份(002725.SZ)证券办一位工作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奈表示,“现在IPO进程很快,我们猜测对方是想走IPO。” 随着IPO进程加快以及市场弱势依旧,经历了三年大爆发的并购重组,在2017年伊始就遭遇寒流。1月19日,就有四家上市公司*ST宇顺(002289.SZ)、跃岭股份、宏达股份(600331.SH)、厦华电子(600870.SH)发布了重组终止相关公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告梳理,仅2017年刚过去的12个交易日里,就有3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重组终止公告,平均每个交易日重组终止数量达到3家。 面对上市公司蜂拥而至的重组折戟现象,有投行人士认为,这既说明监管严控政策保持了持续性,也说明投机势力的顽固,因为利益太大,并购重组会继续涌现。“但随着IPO越来越容易,好公司会更倾向于自己上市。” 转投IPO “究其重组终止的原因,不外乎标的资产定价谈不拢,以及业绩、IPO提速、监管方面等原因。”上海某券商并购人士表示。 1月19日,*ST宇顺发布了终止筹划收购医疗用品及器材相关产业资产的公告,称与交易对方“就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关键条款进行了反复沟通和磋商,最终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当日,宏达股份也终止了收购四川信托40.9%股权的事项,终止原因为涉及诉讼,四川信托部分股权被冻结。 随着IPO加快,有些满足条件的并购标的抛弃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方式,转而直接走IPO通道。 以跃岭股份为例,其本来拟购买深圳市翔丰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主要从事改性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开发及销售等。该事项筹划了5个多月,1月19日公告重组终止,终止的原因为“近期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标的公司相关方对标的公司对接资本市场的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推进重组的条件已不再具备。” “我们猜测标的资产有意走IPO,IPO现在进程很快。”上述跃岭股份证券办工作人员表示,标的公司业务发展蛮好的,也完全具备上市相关条件,而且公司已是股份公司了。 上述并购人士也指出,“未来IPO越来越容易,好公司会更倾向于自己上市。” 并购套利之因 当牛市远去,熊市袭来,为什么上市公司们对并购重组的态度发生天壤之别?一牛一熊之间,精明的上市公司们玩着哪些套利手段? 1月19日,北京某知名私募投资总监指出了三点原因。“第一,并购基本是按偏一级市场定价去收,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存在套利空间,牛市时二级市场估值高,去一级市场收套利空间更大、更划算;熊市时二级市场估值偏低,去一级市场收压不了那么低,所以不划算;第二, 大多数收购有配套融资,熊市时配套融资难做,另外监管层对配套融资审核也非常严格,方案难成;第三,很多并购本身有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的因素,熊市中这种因素就变弱了,没有了做市值的动力。” 并购作为增厚业绩的快速手段,被资本高手们频繁使用,并成为刺激股价大幅上涨的催化剂。比如安硕信息(300380.SZ)、“并购王”蓝色光标(300058.SZ)等均是在并购中完成了股价和市值的双重飞跃,不过并购并没有带来业绩的飞跃。 比如,2014年上市的安硕信息净利逐年下降,去年三季度净利只有669万元,同比下降32.6%;蓝色光标2015年因巨额商誉计提导致当年净利同比大降90.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上市公司自曝曾经的并购成为大额商誉减值,不仅没实现业绩承诺,反而拖累业绩。比如近期公告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8亿元的双成药业(002693.SZ),因2015年收购的澳亚生物远不达业绩承诺,拖累2016年全年亏损高达3.8亿元-3.95亿元。[详情]

2万亿再融资灰色地带调查: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 存利益输送
2万亿再融资灰色地带调查:把上市公司当提款机 存利益输送

  本报记者 安丽芬 广州报道 再融资变局 近期A股市场的连续调整让IPO的加速承受不小的压力,然而,从资本市场的抽血角度讲,IPO已经远远不敌再融资。Wind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新股发行共303家,总计募资金额为1845亿元,只占2万亿再融资规模的不到10%。而同时,再融资市场的种种“灰色地带”的滋生也远离了其推动上市公司向好向上发展的初衷,成为少数“捞金者”的套利游戏。目前监管的重点是“一增一减”,即增加IPO供给,严管再融资。在1月19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将从严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投资和融资功能。 万亿再融资市场近日成为市场一大焦点。新华社为此三度发文,指出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并指出“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通过定增、优先股、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合计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是同期IPO融资规模的超10倍。 而在2万亿的超大型蛋糕中,或明或暗的资金蜂拥而入,希望捞到“躺着赚钱”的定增份额,然后高价减持获取巨额回报。在业内人士看来,因为利益太大,再融资市场尤其定增滋生了不少灰色地带,甚至成为一些股东的减持利器。 2万亿再融资“偏袒”定增 再融资是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但是目前市场存在一种普遍的偏袒:只认定增,不识其它。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今,上市公司实施定增的家数达到781家,总计募资总额超过1.73万亿元;而同期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仅有8家,合计募资1623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仅有10家,合计募资176亿元;同期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家数为90家,合计募资规模876亿元。 上述几项再融资方式合计募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而其中定增在所有的再融资手段中占比为86.5%,其他几种方式被明显边缘化。 从募集资金用途看,资产注入、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壳资源重组、融资收购其他资产、项目融资等成为普遍的定增目的,而将融来的钱投向银行理财、偿还银行贷款等行为更是备受市场诟病。 “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资确实有点贪得无厌,监管层估计是担心股市失血过多。在市场约束机制短期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加强管制无可厚非,但是长期的自我约束机制能否建立最重要,而消灭壳价值是恢复市场自我约束机制的前提条件。”1月19日,上海某中型券商并购部负责人指出。 去年以来,监管层不断对再融资收紧,对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融来的钱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行为进行了限制,同时也对跨界定增、虚拟产业定增严格把关,试图把资金引导进实体经济。 “以前制度不合理,上市之后融资那么便利,不上市融资那么困难,这是人为造成的鸿沟。未来这个鸿沟将越来越窄,IPO则是重点支持的,而上市公司再融资就要打压。”1月19日,北京某大型私募投资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捞金者”的套利游戏 在2万亿再融资的大潮中,捞金者不计其数,银行、公募、私募、保险、券商、个人甚至“白手套”公司都介入很深。 “前几年用杠杆进行再融资的太多了,挣了大钱。”1月19日,深圳某券商并购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比如如果跟上市公司关系好,能拿到定增份额,就可以自己募笔钱做劣后,去银行拿更多的钱做优先,杀进去等解禁后就能高价减持获利。 这样操作的普遍逻辑是上市公司定增存在明显折价空间,以往发行价普遍有10%-30%的折扣。这在市场人士看来,定增是“躺着就能挣钱”的生意,因此吸引了大量明路资金和不明资金涌入。 “一般定增的认购者在10个以内,而竞争者会很多,大家挤破头皮去拿份额,拼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更多其他资源。”北京某经常参与定增的私募负责人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跟银行资金、公私募产品、券商资管比起来,一些“空手套”公司的资金又大又隐秘。“其实市场上看到的一些产品资金量普遍不大,大额的反而是一些不知名的空手套公司,这也是监管层对定增屡次施以监管的原因之一,担心定增成为洗钱的工具。”1月19日,深圳某中型券商投行部负责人指出。 不过,随着监管层鼓励定增市价发行,折价空间不断收窄,溢价发行不断涌现,“躺着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返,这也有利于给火热的定增市场降温。 另一方面,监管层也对定增认购者的资金来源重点关注,严格穿透制度。不过在上述并购人士看来,一些认购资金很难穿透,可以说“穿不透”。 被玩坏的再融资 因为涉及利益太大、套利空间太大,再融资市场也陆续滋生了不少灰色地带。 1月19日,天信投资首席分析师孙立鹏指出,从政策的角度讲,再融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企业拿这笔钱做新项目、扩大企业规模、并购等事项,确实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诟病,比如把再融资作为套利的工具、把股市当成自家的提款机、不规范运作、利益输送等等一系列的行为。 孙立鹏认为再融资存在最典型的两种利益输送形式:一是定增+高送转+利好消息+大股东减持套现。定增捆绑高送转,然后发布一些利好消息配合,本质的意愿是炒高股价,实际上是达到大股东的减持目的,这是比较典型的把上市公司当成自家提款机的行为;第二是超高溢价并购标的,有些还是关联交易。 通过定增把阴谋变阳谋,把不合规的市场化行为转化成合规的市场化行为,实际上存在利益输送。 为了保证定增顺利进行,操纵股价也屡见不鲜。业内市场人士指出,在定价阶段相关方也有操纵股价的动机,等增发价确定后,市价低于发行价时,上市公司也有动机操纵股价以保证发行成功。比如2014年证监会处罚恒逸集团操纵恒逸石化(000703.SZ)股票案,即是上市公司保增发的典型案例,也是证监会首次处罚上市公司增发股票中的股价操纵案例。 过去两年间另外一个由此滋生的热火景象是:不少机构通过定增大玩一二级联动的游戏,后被监管层接连否决,比如金刚玻璃(300093.SZ)重组被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间疯狂的再融资也不得不面对持续的减持压力,这无疑对市场也造成很大压力。1月19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A股任性增发、大股东后续减持成为A股两大主要问题,投资者需要警惕。 “增发既可拿来并购、买壳,也可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关键是增发不用还本,也不用付息,最终则由股民买单。因此A股增发乱象丛生,失去了道德底线。”董登新说。 孙立鹏另外指出,还有部分上市公司虽然没有大股东减持的需求,但是平时不善于经营,存在大量的经营坏账,再通过再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同时做一些坏账的计提,摇身一变,公司的财务数据又变得健康起来。另外,部分再融资的规模明显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资金规模和需求,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显然也与监管层提倡的“资金要到合适的地方去”的要求相背离。[详情]

IPO堰塞湖只能靠改革疏解 A股处于向注册制的过渡期
IPO堰塞湖只能靠改革疏解 A股处于向注册制的过渡期

  原标题:IPO排长队只能靠改革疏解 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A股市场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扰监管层的难题,历任证监会主席从郭树清到肖钢都曾积极求解。如今,化解积压企业的重任又落在刘士余肩上。对监管层而言,现在处于两难抉择,不加快发行,积压会越来越多,但如果加快发行,当前脆弱的市场重心很可能继续下移。 而企业的IPO“执念”来自目前A股的高估值,2015年的上涨行情和高估值让市场各方都提高了预期,这股预期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一旦新股大幅放量,场内个股承压估值出现暴跌,A股市场难逃大风大浪。 中国股市正处于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期,在没有实现注册制之前,IPO大幅放开的市场条件并不成熟。因此,IPO提速与推进注册制改革是两条腿走路,要加快市场改革,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才是化解“堰塞湖”的惟一出路。 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不会对上市公司申报材料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而未来市场将会成为企业可否上市的关键性判断因素。与此同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未来审核权力也将会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此举将会对核准制下长期存在的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问题起到本质上的化解作用。 注册制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发行制度,而它也是证券市场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中国股市,二级市场是真正的市场,高风险对应高收益,没有过多的政府管制;一级市场却不是市场,零风险对应高收益,行政管制严格。一级市场“去行政化”,正是中国股市“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根治A股“上市难”的惟一出路。 这样的制度模式,仍需要充分衡量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且需要有完善的针对性配套措施配合,才能够得以落实。 注册制的推行,需要强调市场的信披效果以及监管能力。解决“上市难”的同时,“退市更难”的局面必须同时改变,如果市场“只进不出”,只会快速加大市场的容量,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不明显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投资吸引力骤减,而大多数股票也只会沦为“僵尸股”。 此外,虽然目前处于IPO注册制改革授权关键时点,但《证券法》仍需加快完成修订进程,注册制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护航,奠定未来市场的法治基础。从法治环境、市场环境、资金面环境等层面给予注册制良好的“土壤”,注册制才能在中国资本市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详情]

新股是否仍将加速:方星海讲话被误读 改革或改变IPO节奏
新股是否仍将加速:方星海讲话被误读 改革或改变IPO节奏

  只要不在牛市,IPO发行速度就会成为投资者口中的谈资,一件小事会被放大很多倍,一句话也会被误读很多次。 这次差点被误读的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达沃斯上的讲话。原话是这样的:目前A股市场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完整来看,这段讲话语句表达完整,没有歧义,但有的媒体硬是拿出其中一句“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做标题,导致不少投资者以为IPO要在当前发行节奏的基础上再次大扩容,惊出一身冷汗。仔细看方星海的原话,对于IPO排队的表态,前面是有“如果资本市场发展得好,IPO不该排这么长时间的队”条件状语的。他的言下之意,是要加快市场改革,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当前还不具备IPO大幅放开的市场条件,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未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去年底到今年初,在市场保持稳定的背景下,IPO有所提速,每周发行的新股数量明显增加。今年1月以来,沪深股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13家左右。不过,近期沪深两市接连出现调整,部分观点开始将矛头指向新股发行。 客观来讲,IPO按照当前速度发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从去年11月份开始,每周核发的新股批文已经释放出IPO向市场化过渡的政策意图。此前,IPO的发行节奏被严格控制,IPO曾经9次暂停,为照顾投资者情绪,这波IPO恢复发行以来,一直到去年的11月,证监会一个月最多下发两次IPO批文,稀缺的结果就是新股价格被炒上天,中签如同中彩票,闭着眼睛都能挣钱,打新收益率飙升。 这显然与“加大股权融资,助推资金脱虚入实”的资本市场使命背道而驰。从去年年底开始,证监会每周下发一次批文,新股发行速度控制在每天3家,把此前适度偏紧的IPO行政干预调整至供求相近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新股供应量增加了,不仅稀释了壳资源的价值,还降低了新股的稀缺性,降低了市场对新股炒作的热情,出现了太平鸟四个涨停就开板的情况。 但即便如此,IPO的发行节奏仍未完全市场化,当前积压在IPO排队通道的企业仍超过600家,企业上市热情高涨,在堰塞湖高悬的情况下,试想若没有监管层的行政干预,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一天得发多少家,不敢细想。 当前,IPO供应确实较三个月前有所增加,受制于思维惯性,不少投资者如惊弓之鸟,谈IPO色变,实际上,IPO发行数量虽然增加,但每家上市公司融资额度并不高。由于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市场股票才可申购新股,当新股发行增加,“打新”回报率降低,一些旨在“打新”的投资者减仓动力就会加强,加之对IPO的恐慌心理,便成为近期股市出现调整的一个重要技术原因。短期来看,市场会有阵痛,但长期来讲,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减少市场对新股的炒作,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当然,上市多但退市少,也是当前的矛盾症结之一。 现在我们再回归到方星海的讲话,“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证监会还面临很多任务”。 显然,对于当前的IPO堰塞湖和发行节奏,证监会是有考量的,他没有提当前的IPO发行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市场的改革上,指出当前证监会的任务是千方百计通过各项改革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简单来讲,只有各项改革“到位”了,才能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化解经济转型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那么,当前有哪些改革是亟待推进和完善的呢?从近期证监会领导的公开讲话可以得到如下总结: 1、“资本市场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稳定是首要前提和决定因素。”确保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是推进改革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坚持依法从严全面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市场乱象不姑息、零容忍,铁腕治市。另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及时应对化解风险隐患,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使市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2、“对于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实现优胜劣汰,增强市场活力”。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在增加新股供应量的同时,增加上市公司的淘汰率,让业绩差、违规的企业离开资本市场。 3、“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规范并购重组、完善再融资制度、打击炒壳炒概念,这些基础制度的完善将成为监管层的常态化动作。 4、“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运行”。中介机构要当好看门人,把好入口关,切实对法律、公众和市场负责,上市公司要规范治理,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透明度,强化股东回报,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5、“健全多层次股权融资体系”。稳妥推进交易所市场股票发行,深化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功能,不断提高直接融资规模。 从方星海的话可以看出,只有各项改革到位,IPO发行速度才可能出现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会家数、过会家数增加的同时,IPO审核也日趋严格,今年以来,已有5家企业IPO申请被否,华光焊接、日丰电缆、华龙迅达、百合医疗、思华科技均折戟发审会,在从严监管的背景下,被否案例出现的频率也在快速上升。[详情]

新疆企业IPO可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
新疆企业IPO可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徐晶晶)据《新疆经济报》消息,新疆企业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可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通道政策。 2017年1月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证监会在北京联合签署《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进一步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简称“协议”)。该协议包含上述绿色通道政策等内容。 自治区金融办表示,所谓“即报即审”政策,就是在不降低标准的条件下,给予新疆企业上市、发行、挂牌优先支持。这项政策正式实施后,新疆多层次资本市场必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不仅如此,按照协议,证券公司还将“一对一”帮扶新疆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各地州市及兵团各师(市)金融办结对子,互派交流挂职;鼓励各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更多地录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政策均是为新疆量身设计。这些举措对促进新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16年到2017年1月,随着汇嘉时代、天顺股份、新天然气、贝肯能源、德新交运、熙菱信息的先后上市以及立昂技术的IPO过会,新疆A股上市公司总量将达到50家。[详情]

资深股民:若新股发行与涨跌关联不大 为何救市时要暂停IPO
资深股民:若新股发行与涨跌关联不大 为何救市时要暂停IPO

  新浪财经讯 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IPO提速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今日海通证券发布研报指出,IPO发行节奏不改变市场长期趋势,资金需求结构中IPO融资整体占比不大。对此,资深股民杨宝忠提出质疑,如果“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为什么2015年股市暴跌政府救市时,要暂停新股发行呢? 以下为原文: 今天海通证券荀玉根发表题为:“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的文章。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既然“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为什么2015年股市暴跌政府救市时,要暂停新股发行呢? 显然说“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与说香蕉售价便宜与香蕉供应数量节奏无关一样的荒诞可笑。1992年即24年前,我家曾经营过几个月的水果生意,我曾到北京水碓子水果批发市场批发过香蕉,批发价1.2元/斤。零售均价超过2.4元/斤,挑最好的买到3.6元/斤。近日早市非常棒的香蕉零售价1.8元/斤。价格比24年前还便宜。如果跟种植香蕉的农民说:“香蕉售价便宜与香蕉供应数量和节奏无关。”一定会遭到农民的耻笑。简单的基本生活常识到了股市怎么就都变味了呢? 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历年新高。2016年,上证指数下跌12.3%、深圳指数下跌19.6、中小板指数下跌22.9%、创业板字数下跌27.7%。一方面股市融资额创出历史新高,一方面股市出现大跌。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融资大跃进造成股市大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股市融资大跃进,是在股市持续低迷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有违一般股市的运行规律。完全是中国股市特色造成的。按照经济规律国外股市低迷时很少有企业发行股票,因为公司发行股票意味着卖出自己的一部分,没有哪个企业愿意贱卖自己,所以股市低迷时国外股市新股发行就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而且众多上市公司会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反观我国股市无论股市多么低迷,等待上市排队的企业总是队伍长的见头不见尾。 问题不仅在于新股发行压垮了大盘,而是中国股市异常低迷为什么新股还发的出去,而且摇号一签难求。中国股市并非建立在真正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所以才百怪丛生,不正视制度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是冠冕堂皇的说“新股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除了让人生厌外,一切讨论都只能是隔靴搔痒毫无意义。 作者:杨宝忠[详情]

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100年大牛市不是只靠注册制
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100年大牛市不是只靠注册制

   摘要: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注册制是美国股市100年大牛市的根基。注册制的根本就是“采用了财务退市标准和市场化退市标准”,“大进大出”是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体现。 IPO节奏加快,每周10-15只新股的发行节奏,有机构预测,A股2017年IPO数量预计超过400家。这种速度,让许多投资者心惊胆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2016年只有105宗IPO。最为关键的是,美股市场有进有出,能够形成流动。 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截止到目前上市公司也只有3000多家,而短短几十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3200家。如果再把有着中国纳斯达克之称的新三板的10000多家挂牌公司算在内,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公众公司数量,已实现对美国的碾压。 但投资者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美股上市公司(加上曾经上过的)数量比你想象的要多,因为在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中,已超过3万家上市公司退市。因此,在IPO大扩容之时,百亿的壳满天飞舞之时,退市还是一纸空文之时,暴跌也就不奇怪了。 先来看几组数据: 1、大体而言,美股当前平均每年IPO大约150家,而每年因兼并、破产、退市等的公司大概400家,结果就是平均每年上市公司数量降低200-300家。 2、美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于1996年达到峰值的8025家,随后便进入下滑期,到2012年上市公司数只有4102家,而到了2015年7月,美股的数量下降到了3800家。 3、1996年有多达848家公司上市,融资总额为786亿美元,因此数量对美股来说也不是问题。 4、2016年美股市场仅有105宗IPO新股,数量创7年来新低;总融资额188亿美元,创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 5、美股上市公司数量如此至少,IPO数量少并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退市。最近有一篇热文说,过去百年间美股退市家数超过3万家(口径不同统计数据略有差异). 6、根据美国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学者测算出来的上市公司数目应该是9538家,缺口5000多家。 上面的几组数据,让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上市公司数量在锐减,上市公司创32年来最少,美国的股票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对于这种锐减,美国人其实也挺揪心的,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也得出了一些结论,大致如下: 1、美国公司数量并未减少,但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减少。1977年美国公司总数为341.8万家,上市公司比例为0.14%,2012年公司的总数量已超过500万,上市公司比例却下降到0.08%。 2、理论上,IPO数量可以弥补退市的企业数量,但目前很难。 3、许多公司破产了。美股股票数量在1998年7月达到顶峰,当时的企业都趁着互联网繁荣时期争相上市。 4、并购繁荣,许多公司被消灭。对于很多小公司而言,最佳盈利模式是通过被别的公司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而不是成为一个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独立企业。 5、监管加强,有人望而却步。一些创业公司可能因为担心监管而不愿上市。成本高昂的信息披露程序,以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都大幅降低了IPO的吸引力。 如果再把上面的原因做二次归纳,美国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减少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IPO数量不足,二是退市数量庞大。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照这样下去,美国股市且不会完蛋。其实,你大可不必担心,对于美国而言,无论是上市或退市,均为企业市场化的最优选择,形成市场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熟悉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注册制是美国股市100年大牛市的根基。注册制的根本就是“采用了财务退市标准和市场化退市标准”,“大进大出”是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体现。 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 1995年至2005年十年间,美国三大股市共有9273家公司退市,基本上一年1000家左右。纽约证交所(NYSE)十年总计退市1906家,NASDAQ十年退市6257家,美国交易所(AMEX)十年退市1010家。 其实,美股退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愿退市,二是规则退市。 TIPS: 自愿退市:是指上市公司因并购或私有化而主动退市,也包括主动转板至另一个交易所挂牌的情形,但不包括转板至场外市场(粉单市场)挂牌的公司。规则退市则包括各类不符合“持续挂牌要求”而被迫退市的公司,含退市后转移至场外市场挂牌的公司。 一美元退市:纳斯达克市场规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每股价格不足一美元,且这种状态持续30个交易日,纳斯达克市场将发出预亏警告,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发出的90天里,仍然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以改变其股价,将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一美元退市规则。 资料来源:耶鲁法学院麦西(Macey)教授美股退市跟踪研究成果。 根据美国耶鲁法学院麦西教授对美股退市多年来的跟踪研究,1998-2004年七年间,纽约证交所自愿退市多达1032家,平均每年自愿退市100多家,而规则退市只有349家,平均每年被迫退市50家。不过,有趣的是,在NASDAQ七年退市的4133家公司中,自愿退市与规则退市大体各占一半,也就是说,NASDAQ每年自愿退市近300家 ,同时每年规则退市也接近300家。当然,这一退市规模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这里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无论是纽约证交所,或是NASDAQ,在规则退市中,“1美元退市标准”所导致的被迫退市约占一半的比例。换句话讲,在纽约证交所349家规则退市公司中,约有170家是因为“1美元退市标准”而被迫退市的。同样,在NASDAQ规则退市的2096家公司中,约有1000家是因为“1美元退市标准”而被迫退市的。 “1美元退市标准”是什么?它是真正市场化的退市标准,它将退市决定权交由投资者“用脚投票”,并由投资者直接决定是否将其赶出股市。这是市场化的力量,更是投资者成熟的标志!这正是美国股市能够“大进大出”、吞吐自如的群众基础与市场环境。 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 从1985年到2008年,美国纳斯达克有11820家IPO,但同期退市数达到12965家;从2001到2013年,伦敦交易所IPO为965家,退市公司高达2004家。 A股也想学美国、英国等成熟资本市场,也想推行注册制,加大直接融资比例。但是,加速IPO提速好办,加强退市却难以执行。因此,可以看到,过去的几年和现在由于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流通盘比较小,资源稀缺,所以一直保持了持续的股价炒作,百倍市盈率已经习以为然。 而随着IPO提速,小盘股的炒作逻辑正在改变:小盘股不再稀缺,小盘股的估值体系也会被重新定义。 (原标题: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100年大牛市不是只靠注册制)[详情]

方星海强调的是加快市场改革 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
方星海强调的是加快市场改革 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

   【相关阅读】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IPO不该排这么长队 e公司讯,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表示,“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引发媒体关注。但实际情况是有个条件状语的,方星海这句话的前置条件,即“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很不到位,如果改革够好的话,IPO排队不应该这么长”,言下之意,是要加快市场改革,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当前还不具备IPO大幅放开的市场条件,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未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详情]

各大权威媒体密集发声:支持IPO发行常态化
各大权威媒体密集发声:支持IPO发行常态化

  中国证券网讯 近期,各大权威媒体密集发声,对IPO发行常态化给予支持。1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一文。 文章援引专家观点指出,新股发行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本质上是加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必要举措,因此不应也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同日,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也刊发标题为《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的文章指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A股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应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长期来看,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的影响不显著。 而新华社更是在近期接连播发了三篇文章,支持IPO常态化。 1月15日,新华社播发的《IPO常态化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一文中,记者援引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的观点称,从整体募集量和单只平均募集额上看,IPO整体融资量并不大,对资金“抽水”影响相对有限。文章还指出,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 1月17日,《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一文则再度表示,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 文章表示,不过,新股发行常态化对“庄家”、职业炒新者、垃圾公司等股市投机者确实有影响。多因素叠加下,股市略有下跌时,新股发行便会再被提起。文章分析指出,股市行情下跌,投资者不论大小,大部分都面临资金缩水、利益受损等情形。这一方面是股市依市场规律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有关。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外,还要加快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股市投融资相关问题。 为此,文章透露,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1月18日,新华社又播发《“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 A股两大“出血点”该如何堵住?》一文进一步指出,“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才是A股两大“出血点”。文章强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赖于资本市场健康的肌体。对于年轻的A股而言,完善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重建新陈代谢机能之外,堵住疯狂再融资和野蛮减持两大“出血点”,已成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 IPO常态化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可以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利于间接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股权投资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股市行情下跌,投资者不论大小,大部分都面临资金缩水、利益受损等情形。这一方面是股市依市场规律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有关。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外,还要加快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股市投融资相关问题。 “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 A股两大“出血点”该如何堵住? 2016年再融资规模8倍于IPO,并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减持额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现。“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应该如何堵住? IPO加快对A股行情影响不显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A股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应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长期来看,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的影响不显著。 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新股发行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本质上是加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必要举措,因此不应也不会成为“洪水猛兽”。[详情]

五问“新股发行常态化”:IPO融资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五问“新股发行常态化”:IPO融资成压死骆驼的稻草

  所谓的“IPO常态化”或“新股发行常态化”实质上是“IPO加速发行常态化”。而不提“IPO加速发行常态化”,只提“IPO常态化”,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是对IPO加速发行这个现实的一种回避。[详情]

海通证券荀玉根: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海通证券荀玉根: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1月19日讯 海通证券荀玉根在公众号发文称,市场担忧IPO造成抽血效应缘于比较简单朴素的逻辑,IPO发行增加股票供给,若无增量资金流入,市场对股票需求不变,则股价趋于下跌。但此逻辑忽略了IPO融资规模太小,其对市场资金面冲击不大。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证券时报·e公司) [详情]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

  IPO发行节奏加快无碍A股行情大趋势 李光磊 本报记者李光磊从年初至今的半个多月时间里,IPO发行家数已高达31家,基本保持日均3家公司IPO的节奏,加之近日A股接连下挫,IPO发行加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托投资拉动增长,IPO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融资便利,堪称为融资的解药,但“是药三分毒”,IPO加速供给也将对股市资金面造成抽血效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A股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应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长期来看,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的影响不显著。 A股下跌缘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创近5年新高。2017年1月9日至13日的一周内,15只新股相继申购,平均每天3只新股发行。IPO“堰塞湖”压力正逐步释放,从去年年中约800家受理首发企业的“高位”,现今降低至600多家。 与此同时,A股1月10日至16日连续下跌,上证综指六连跌,创业板指八连跌。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表示,新股涨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对新股稀缺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二是在市场估值持续下行过程中,新股估值中枢也受到影响,与近期中小市值股票的表现形成负循环,即中小市值股票表现疲软,压制市场对新股估值预期,新股表现不佳反过来影响中小市值股票表现。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下跌行情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应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杨德龙分析称。 不过,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在最新发布研究报告中表示,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虽然从长期看,IPO融资规模较小,对市场的影响偏中性,但从细项看,短期IPO发行对市场的冲击不小。建议加快资管产品发行、控制再融资以达新的平衡。 对此,杨德龙认为,新股发行常态化是资本市场应该追求的方向,但目前中国股市还有很多制度不够完善,投资者还没有完全形成价值投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新股发行的常态化需要配套政策支持,以便打造资本市场的良好环境。 IPO有助于资金脱虚入实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目前融资结构中信贷占大头,企业债务率高,加大股权融资是必然趋势,有助于资金脱虚入实。 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全社会杠杆率(总债务/GDP)迅速攀升,其从2008年的170%升至2014年的235.7%,与国际对比不算高,但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23.1%,高于国际水平。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以解实体经济融资之困。 荀玉根认为,IPO有助于融资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IPO可提升上市公司知名度,建立规范的管理和财务体制,直接获得融资以扩大生产。IPO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融资便利,在完成IPO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增发和配股等进行再融资,近3年来一级市场中再融资规模占比超90%,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持续的低成本融资,这既支撑企业迅速扩张,又利于降低财务费用。 以景气度较高的TMT行业为例,2015年所属计算机、通信、电子元器件、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ROE分别为11.2%、7.8%、7.6%、11.6%,而同期行业平均水平仅为5.3%、4.2%、2.5%、4.8%。 IPO发行不改市场长期趋势 回顾市场运行轨迹,可以发现,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影响不显著。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增时,行情多处上涨阶段,如2005年至2007年牛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4家扩大到126家,融资金额从53亿元扩大到4771亿元,2014年至2015年牛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25家扩大到223家,融资金额从669亿元扩大至1576亿元。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降时,行情多处于下跌阶段,如1993年至1995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07家减少至21家,融资金额从130亿元减少至21亿元,2011年至2012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281家减少至155家,融资金额从2810亿元减少至1034亿元。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较为平稳时行情多处于振荡阶段,如2002年至2003年振荡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68家微降至67家,融资金额从480亿元微降至472亿元。 “总体上,IPO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发行节奏与A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IPO发行较多,在熊市中IPO发行较少,在振荡市中IPO发行节奏保持平稳。”有业内人士表示。 荀玉根认为,长期来看,IPO发行对A股资金面影响不大。市场担忧IPO造成抽血效应缘于比较简单朴素的逻辑,IPO发行增加股票供给,若无增量资金流入,市场对股票需求不变,则股价趋于下跌。但此逻辑忽略了IPO融资规模太小,其对市场资金面冲击不大。 从A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在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1496亿元、16967亿元、1140亿元、3780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6.4%、72.6%、4.9%、16.2%,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详情]

新华社三度发文论A股:IPO常态化 再融资野蛮减持是出血点
新华社三度发文论A股:IPO常态化 再融资野蛮减持是出血点

  新华社近日连续三次发文谈论A股IPO,新华社认为,不少舆论把下跌归因于IPO常态化。但市场目光更聚焦“天量”再融资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预期。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而“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以下为三篇文章汇总: 第三文:“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2016年再融资规模8倍于IPO,并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减持额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现。“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应该如何堵住? 进入2017年以来,A股持续弱势震荡,创业板指数更出现罕见“八连跌”,不少舆论把下跌归因于IPO常态化。与此同时,市场目光更聚焦“天量”再融资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预期。 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IPO及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再融资规模创下历史之最。有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新股筹资规模为1476亿元。粗略统计,在“史上第一融资年”,以再融资方式增加的市场供给8倍于IPO。 除了“天量”再融资,大量的减持成为A股身上的另一个“出血点”。 2015年上半年,牛市行情引发频频减持,大股东套现规模高达5000亿元。经历异常波动之后,监管层在2016年初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作出明确规定。但就在这个市场亟须休养生息的年份,减持规模仍达约360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相当规模的减持套现资金并未用于创业或再投资,而是选择消费、理财,或转移海外。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这不仅使资本市场“出血”不止,也令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风险。 第二文: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其实,源头没有活水,股市就不可能枝繁叶茂。“IPO排队过会时间过长,会间接导致一些‘垃圾股’成为‘壳资源’,因此滋生诸如卖壳套现、圈钱、炒作、跨市场套利等乱象。”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这些会误导投资者短炒投机,忽略企业本身运营和投资合理估值,最终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较低、规模较大,再融资后续的解禁减持,以及伴生的违法现象等,也让市场担心。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历年新高。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第一文: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 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暂停和重启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态化。 在孙议政看来,目前IPO的排队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新兴行业的优秀代表,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对市场的公司结构有很大改善。IPO的常态化可以有效地化解IPO堰塞湖,提高这些企业的融资效率。 “现在IPO的排队时间一般需要两到三年。为了在排队过程中保持公司基本面不发生大变动,很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敢投资大项目,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非常可惜。”孙议政认为,IPO堰塞湖弊端很大,需要通过IPO常态化来解决。[详情]

人民日报: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完善出局机制同样重要
人民日报: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完善出局机制同样重要

  原标题:新股发行不会成为“洪水猛兽”(市场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王俊岭 最近一段时间,沪深股市接连出现调整,有观点认为这是新股发行所导致。2016年,中国股市IPO(首次公开募股)家数和融资额创近5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今年1月以来,沪深股市新股发行速度保持在每周12家左右。对此,专家指出,新股发行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降低银行风险,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本质上是加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必要举措,因此不应也不会成为“洪水猛兽”。 直接融资利好各方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自然下跌。不过,如果仅仅基于这一市场规律就将股市调整完全归咎于新股发行,显然有失公允。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对比A股50多万亿元的总市值,还是近期三四千亿元的日均成交金额,当前IPO所产生的资金压力实际上很小。 “当前IPO发行数量虽然增加,但每家上市公司融资额度却并不高。同时,投资者只有持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市场股票,才可申购新股。因此,当新股发行增加,‘打新’回报率降低,一些旨在‘打新’的投资者减仓动力就会加强,这反而是近期股市出现调整的一个重要技术原因。”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吴文锋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吴文锋进一步指出,新股发行本质上是强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必要举措,有助于弥补传统间接融资模式的不足。“直接融资,可以将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资金供需通过市场进行更优化的匹配,避免单纯依靠银行进行项目遴选造成的‘大型国企授信足、中小民企融资难’等弊端,不仅有助于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更多发展动能,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吴文锋说。 实体经济前景光明 实际上,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七成以上为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八成以上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同时,这些企业业绩增长势头迅猛,研发强度不断提升,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表现突出,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新鲜血液和重要后备军。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1%,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就当前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而言,人们非但没必要对新股发行产生恐慌,反而应该积极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遇。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了关键预测。与2016年10月的内容相比,此次IMF分别维持对2016、2017、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3.1%、3.4%和3.6%的预测;同时大幅上调了对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的预期至6.5%。 “出局”机制还需强化 优质企业理应进场,失信违法必须出局。专家指出,新股发行之所以屡屡搅动市场情绪,与长期以来退市制度和失信惩戒措施的执行不够到位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资本市场监管,完善“出局”机制,对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同样重要。 “一个国家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体量息息相关,新股发行自然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在市场建设方面,未来我们的监管层一方面要积极培育专业机构投资者,同时提高普通投资者理性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在退市制度落实和监管执法方面迈出更大步子,勇于冲破各种阻力,加速市场净化。”吴文锋说,相比于IPO,上市企业后续的定向增发和并购为市场带来的资金压力明显更大,且这些资金的用途往往也不够规范明确,目前有关部门积极加强这两个领域的监管,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相关信息显示,证监会2016年共对183起案件作出处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218份,同比增长21%,罚没款共计42.83亿元,同比增长288%,对38人实施市场禁入,同比增长81%。具体来看,这些案件涉及信息披露不实、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多类违法行为。加大监管力度,恰恰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亟需的正能量。[详情]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IPO不该排这么长队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IPO不该排这么长队

   【相关阅读】方星海强调的是加快市场改革 而不是加速市场扩容 2017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17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参加“全球复苏 中国角色”的圆桌讨论时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还不到位,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  目前A股市场也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非常大,但同时也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很不到位。 方星海续指,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做得更好的话,IPO不应该有这么长的排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而其中,中国证监会还是面临很大的任务。 以下为发言实录: 方星海:我觉得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认识,一个,中国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贡献,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就是讲中国的汽车市场,去年中国乘用车的销量全年是2430万辆,同比增长15%,福特汽车公司,他在中国的车的销量是增长了14%,比中国的市场平均增长稍微慢一点。但是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销量的增长,只增长了1%,就是说中国的增长是远远超过福特在美国的增长,这个肯定是对福特公司去年的业绩中国的销量是带来很大的好处的。我可以举很多的数字,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另外一个层面认识这个关系,中国现在也是全球的经贸体系能够继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当前这种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在全球经贸体系当中扮演非常正面的推进这个体系继续发展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作用现在在很多全球人士看来,越来越成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刚刚Inga Beale女士也谈到,现在全球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她昨天听习主席讲话的时候她觉得非常高兴,因为习主席带来了一个非常响亮的中国的声音,就是说中国会坚持全球化,而且要让经济全球化在今后发展的更好,能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能够获益。 这里头这篇文章非常大,也可以说中国也是刚刚开始挑起这么一个重任,就是说如何促进全球经贸体系能够更加完善,在这个当中起大一个领导者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在美国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全球很多人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国,希望中国起到更加积极的引领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也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一个责任,也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利益,并不是说仅仅是为了全球的利益。如果说现在的经贸体系受到本质的破坏的话,中国自身的利益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我们也是为了自立,把全球经贸体系维护好、发展好,从而最后也是实现利它了。     中国市场的市值大概是8万亿美元,所以对比国的市场还小很多,但是去年中国市场的IPO加上后续的融资,一共是融了大概是15000亿人民币,相当于是大概是2100亿美元,跟美国整个市场的股本融资差不多,所以这点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是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才Thomas Farley讲到,他那边还有很多公司是中国到那边去上市的,你看去年我们IPO再融资这么多,IPO的数量也是创了新的纪录,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有600多家公司在排队,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机会非常大,同时给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好的机会。我们感到这个很好,我们习主席说我们中国的发展给别人带来发展,我们不眼红,但是同时也说明,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的改变还是很不到位的,如果我们自己的改革做的更好的话,我们不应该有那么长的IPO的排队,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更大,这里头中国证监会也是面临很大的一个任务。 关于消费我插一句,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消费在经济当中的比例肯定会逐渐逐渐增加,所以你说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靠消费拉动,或者说主要以消费来主导,这个话也没错,但是中国这个国家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就是人民的财富的积累还很不够,所以中国经济当中很有意思就是说,储蓄率一直非常高,这几年没有怎么下来,投资的量一直会非常大,这个我觉得也是给全球经济带来非常好的发展的机遇。   我本来想说金融市场的开放,但是Thomas Farley已经讲过了,我就讲我选这个中产阶级的这个上升,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的上升,就是人数以及他们的这个上升是不可阻挡的。我这里有一个数字,对特别是欧洲的观众会有兴趣,去年1—11月份,中国的奶酪进口同比增长了21.9%,中国的葡萄酒进口同比增长了19.9%,这样的趋势会继续,随着中产阶级的进一步扩大,随着消费的进一步升级,中国对欧洲来说、对美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如果说有些国家的领导人说,我要创立更多的工作,为本国人民创造更多的制造业方面的工作,我觉得他的这个政策必须是通向中国的,离不开中国这个市场,如果它离开了中国这个市场,它这个政策恐怕也是很难成功的。[详情]

新华社:“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新华社:“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是A股两大“出血点”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天量”再融资叠加野蛮减持 A股两大“出血点”该如何堵住? 新华社记者 潘清、刘慧、孙飞 2016年再融资规模8倍于IPO,并创下历史新高,3600亿元减持额的同时“清仓式”减持频现。“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成为A股两大“出血点”,应该如何堵住? “天量”再融资之下:A股承压惹担忧 进入2017年以来,A股持续弱势震荡,创业板指数更出现罕见“八连跌”,不少舆论把下跌归因于IPO常态化。与此同时,市场目光更聚焦“天量”再融资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预期。 证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IPO及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再融资规模创下历史之最。有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新股筹资规模为1476亿元。粗略统计,在“史上第一融资年”,以再融资方式增加的市场供给8倍于IPO。 事实上,相似的情形在过去几年中持续上演。有统计显示,2014年、2015年A股市场总体融资额分别为7490亿元和15215亿元,其中IPO占比分别为8.9%和10.4%。按此计算,最近三年再融资在A股融资总额中的平均占比高达九成以上。 “无论从整体还是单只平均募集额来看,市场所担忧的资金分流压力,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再融资整体规模偏大,以及后续解禁减持的担忧。”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 在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看来,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形式单一,大多偏好增发。“巨量增发似乎变成万能的巨额集资模式,最终却由股民买单。”董登新说,这种乱象必须整治。 野蛮减持背后:“弃船式”套现挑战底线 除了“天量”再融资,大量的减持成为A股身上的另一个“出血点”。 2015年上半年,牛市行情引发频频减持,大股东套现规模高达5000亿元。经历异常波动之后,监管层在2016年初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作出明确规定。但就在这个市场亟须休养生息的年份,减持规模仍达约3600亿元。 基于对市场走势的判断,或者满足自身资金需求的合理减持,本无可厚非。但一年间,借道大宗交易规避相关监管的“过桥”减持频频发生,无视监管层三令五申的违规减持也绝非个案。形形色色的野蛮减持挑战着市场的承受能力,以及包括监管机构在内各方的底线。 尤其是约20家上市公司股东先后公布“清仓式”减持计划,不仅市场观感差,且负面影响大。 “本应与上市公司同舟共济的大股东,却纷纷选择减持甚至抛空手中的股份。这种‘弃船式’套现行为无疑消耗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市场的信心。”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仇彦英说。 步入2017年之后,A股市场或仍将面临减持困扰。根据西南证券的统计,2017年沪深两市共有1030家公司的2028亿股限售股解禁,估算解禁市值高达约2.88万亿元。若按照2016年12%左右的公告减持比例推算,全年公告减持市值约达3400亿元。 令人担忧的是,相当规模的减持套现资金并未用于创业或再投资,而是选择消费、理财,或转移海外。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这不仅使资本市场“出血”不止,也令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风险。 构建A股健康肌体 堵住“出血点”成当务之急 A股承担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任。业内人士呼吁,面对“天量”再融资和野蛮减持带来的叠加冲击,监管层应尽快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则,对再融资和减持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和规范。 一方面,以兼顾企业融资需求、市场承受力为前提,通过提高标准等方式适度放缓再融资节奏,以缓解后续再融资解禁后的减持压力。同时,及时披露未来一段时期再融资规模,加强对市场的预期引导。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相关政策,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完善IPO上市时减持政策和减持承诺。对大股东疯狂减持,特别是“清仓式”减持进行约束,对违规减持予以严惩。 值得注意的是,因发行主体要求低、透明度不足,作为再融资首选方式的定向增发暴露出过度融资,及机构间利益勾兑等诸多问题,已引起监管部门关注,新的规范政策也在酝酿之中。 加强监管一直是健康稳定发展资本市场的要求。2017年以来,金新农、汉王科技、金杯汽车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因违规减持而遭遇监管处罚,也显示出对大股东减持行为规范趋严的态势。 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有赖于资本市场健康的肌体。对于年轻的A股而言,完善新股发行和退市制度重建新陈代谢机能之外,堵住疯狂再融资和野蛮减持两大“出血点”,已成当务之急。[详情]

海通证券荀玉根:IPO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
海通证券荀玉根:IPO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荀玉根-策略研究” 作者:荀玉根 核心结论: ①历史上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目前融资结构中信贷占大头,企业债务率高,加大股权融资是必然趋势,是资金脱虚入实的解药。 ②回顾市场历史表现,IPO发行节奏不改变市场长期趋势,资金需求结构中IPO融资整体占比不大。 ③是药三分毒,短期IPO发行节奏加快,打新收益率下降,影响短期股市资金供求,建议加快资管产品发行、控制再融资以达新平衡。 以下为全文:IPO加速是解药还是毒药? 2017年1月刚过半,IPO发行家数已高达31家,基本保持日均3家公司IPO的节奏,IPO加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依托投资拉动增长,IPO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便利,堪称为融资的解药,但是药三分毒,IPO加速供给将对股市资金面造成抽血效应,IPO会变成A股的毒药吗? 1.IPO是实体经济融资的解药 信贷融资仍是大头,在直接融资中股权市场有待发展。 经历20多年的发展,目前A股有3065家上市公司,从90年至今年均112家IPO完成发行,平均每家融资8.6亿元。但是,目前中国股权融资仍较小,加上债券融资后直接融资占比也不高,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渠道。 2016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融比重为7.0%,债券融资为16.8%,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9.9%,而日本同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国家,其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高达60%以上,美股则高达80%以上,中国直接融资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全社会杠杆率(总债务/GDP)迅速攀升,其从2008年的170%升至2014年235.7%,与国际对比不算高,但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23.1%,高于国际水平。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以解实体经济融资之困。 IPO融资助力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 IPO有助提升上市公司知名度,建立规范的管理和财务体制,直接获得融资扩大生产。 IPO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便利,在完成IPO后企业还可通过增发和配股等进行再融资,近三年来一级市场中再融资规模占比超90%,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持续的低成本融资,这既支撑企业迅速扩张,又利于降低财务费用。 在此以景气度较高的TMT行业为例,2015年所属计算机、通信、电子元器件、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ROE分别为11.2%、7.8%、7.6%、11.6%,而同期行业平均水平仅为5.3%、4.2%、2.5%、4.8%。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投资、消费、净出口和政府购买,自90年以来投资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仅次于消费。 为分析IPO融资是否带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此我们将大陆省市分为8大经济区,分别为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上海、浙江、江苏)、南部沿海(广东、福建、海南)、黄河中游(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长江中游(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大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大西北(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自1990年以来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区IPO发行家数最多,分别为870和599家,同期年化GDP增速分别为16.4%和16.6%。大西北和黄河中游IPO发行家数较少,GDP增速并未最低,这得益于两者在1990年GDP基数较低,在八大经济区中处于末位。 2.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回顾市场表现,IPO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 回顾历史上IPO发行家数和上证综指走势,IPO发行节奏对A股行情影响不显著。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增时行情多处上涨阶段,如2005-2007年牛市期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4家扩大到126家,融资金额从53亿元扩大到4771亿元,2014-2015年牛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25家扩大到223家,融资金额从669亿元扩大至1576亿元。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趋降时行情多处下跌阶段,如1993-1995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107家减少至21家,融资金额从130亿元减少至21亿元,2011-2012年熊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281家减少至155家,融资金额从2810亿元减少至1034亿元。 在IPO发行家数和融资金额较为平稳时行情多处于震荡阶段,如2002-2003年震荡市期间每年IPO发行家数从68家微降至67家,融资金额从480亿元微降至472亿元。 总体上, IPO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发行节奏与A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IPO发行较多,在熊市中IPO发行更少,在震荡市中IPO发行节奏保持平稳。 长期看IPO发行对A股资金面影响不大。 市场担忧IPO造成抽血效应源于比较简单朴素的逻辑,IPO发行增加股票供给,若无增量资金流入,市场对股票需求不变,则股价趋于下跌。但此逻辑忽略了IPO融资规模太小,其对市场资金面冲击不大。从A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在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1496、16967、1140、3780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6.4%、72.6%、4.9%、16.2%,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IPO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3.短期IPO节奏过快,需要新平衡 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 虽然长期看IPO融资规模较小,对市场的影响偏中性,但从细项看短期IPO发行对市场的冲击不小。 首先,IPO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IPO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2016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13.7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381.9%,这就意味2016年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7210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2016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61%,为10369亿元。 如此,重新计算得到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32.0%、46.1%、5.1%、16.8%,短期IPO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 加之,近期IPO发行加速,资金供求更趋于紧张,在2014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打新资金网上配售个股所获收益率均值为0.998%,而在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降为0.143%,特别是2016年12月甚至下降至0.067%,这说明短期市场资金面偏紧。 在无需预缴款的市值配售制度下,打新资金需要获得足够的收益率才能锁定其A股仓位,但是近期打新收益率下降,这部分仓位或将解冻。 2016年全年发行227家IPO,假设全年打新100次,那么2016年12月打新资金的年化收益率也仅为6.71%,同期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3.01%,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16%。考虑到股指期货的对冲功能有限,打新资金持有A股仓位更有市值损失风险,6.7%的打新收益率对资金的吸引力减弱,部分资金或将降低为打新而持有的A股仓位。 建议监管层加大资金入市力度对冲IPO加速对资金面的冲击。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经历审批制下的“额度管理”阶段(1990-1995年)、审批制下的“指标制”阶段(1996-2000年)、核准制下的通道制阶段(2001-2003年)和核准制下的保荐制阶段(2004年至今),IPO发行制度不断向市场化方向演进。 虽然IPO发行制不断改进,但目前核准制仍不完美,主要体现在IPO核准制定价不合理,即使在牛市中新股发行也难破23倍市盈率“魔咒”,一二级市场高溢价率导致新股上市后连续多个涨停,吸引大量资金打新赚取“无风险”收益,未能兼顾市场公平和公正原则。 近期IPO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IPO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2016年10月-12月上市新股涨停板数逐月降低至11.2个,1月太平鸟上市甚至仅斩获3个涨停板,景旺电子4个涨停、赛托生物5个涨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A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A股资金面造成压力。 为缓解IPO定价不合理和IPO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 [详情]

郭施亮:当前不具备注册制推行良好环境 切忌操之过急
郭施亮:当前不具备注册制推行良好环境 切忌操之过急

  2017-01-18 07:54:09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郭施亮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路透援引市场人士分析称,按证监会目前每天2-3支的新股发行速度,IPO排队存量企业今年可能将全部消化完毕。之后IPO可能逐步向注册制靠拢,在2018年实施随报随上的发行方式。对此,注册制再度引起了市场的热议,而当市场再度谈起注册制的时候,却容易引起市场不安的情绪。 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中国股市IPO发行节奏持续加快,基本上实现每周一批次的速度。与此同时,从单月IPO数量以及筹资规模来看,也较以往存在较大程度上的提升,这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受此影响,在险资增持举牌受挫的同时,股市融资的持续发力却成为了近期中国股市下跌的导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IPO注册制改革授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期限为两年。由此可见,随着中国股市波动率的下降,伴随新股发行节奏的显著提升,注册制推进问题也逐渐成为了预期之内的事情。 从前期市场的态度来分析,本来注册制的推出,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待《证券法》完成修订后,再行推行注册制。但,从去年IPO注册制改革授权的举措来看,先出政策后修法似乎成为了新的方向,或多或少也体现出当下市场推行注册制的紧迫压力。 目前,中国股市正处于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过渡期,而注册制的本质就在于不会对上市公司申报材料进行实质性的审核,而未来市场将会成为企业可否上市的关键性判断因素。与此同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其未来审核权力也将会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此举将会对核准制下长期存在的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问题起到了本质上的化解影响。 注册制,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发行制度,而它也是证券市场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这样的制度模式,却需要充分衡量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且需要有完善的针对性配套措施配合,才能够得以落实。否则,则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导致不良的后果,对股票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会带来冲击。 近年来,中国股民似乎对注册制会产生“谈虎色变”的压力。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每逢市场提及注册制的传闻,都会或多或少引起一轮抛压压力,而待消息面平静之后,市场才得以获得喘息的机会。由此一来,注册制盲目推行,其对市场的冲击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或许,对于市场而言,注册制得以全面铺开,未来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而以往题材概念股票的炒作,可能会因估值过高而遭到市场的抛弃,而不少中小市值股票也可能会因注册制的推行而出现漫漫熊途、价值回归的表现。至于未来市场的关注亮点,可能会更倾向于估值偏低的蓝筹股,而随着股市“去散户化”进程的加速,机构投资者占比的快速提速,这将会加快淘汰市场中多数的中小投资者。 笔者认为,注册制推行,切忌操之过急,而其推行,也需要等待更好的时机,更需要衡量好市场多方的利益。 其中,对于注册制的推行,需要强调市场的信披效果以及监管能力。对此,中介机构可否尽职尽责、监管机构可否完成事中事后监管的转移将显得非常关键。 再者,虽然目前处于IPO注册制改革授权关键时点,但《证券法》仍需加快完成修订进程,注册制推行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护航,奠定未来市场的法治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上市难,退市更难”的特征需要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市场“只进不出”,只会快速加大市场的容量,在股市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不明显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投资吸引力骤减,而大多数股票也只会沦为“僵尸股”。 除此以外,在注册制推行之际,更需要有持续活跃的投资环境给予配合。在此期间,中国股市能够保持适度的投资活力,利于新股发行,乃至注册制的循序渐进推进。很显然,对于市场而言,融资与投资功能需要得到均衡发展,若过分注重融资,而疏忽了投资,则也缺乏了注册制推行的市场环境。 就目前而言,从法治环境、市场环境、资金面环境等因素分析,似乎并不具备注册制推行的良好环境,而注册制推行,更需要有多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才得以循序渐进推进。否则,可能会造成注册制在中国股市“水土不服”的尴尬局面,而注册制推行更需要谨慎而行。[详情]

四大证券报发文力挺再融资严监管:引导资金转向IPO市场
四大证券报发文力挺再融资严监管:引导资金转向IPO市场

  证券时报: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其实,从资金面来看,A股大跌并非受IPO提速影响,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虽然短期要承受阵痛,但从长期看,现有融资政策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的效率,使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 从去年11月份开始,证监会就以每周一批的节奏推进新股发行。悲观者恐慌,密集的IPO发行会拉动大盘持续向下,抵触和反感IPO的情绪升温。其实,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元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这与动辄几十亿的单个定增项目相比,并不算多,对股市资金的实际吸蚀作用并不大。 中国证券报: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从数据上看,调控融资总量意图较明显,选择放IPO更多是综合考虑了IPO企业经历较长筹备期、资质较好及过去的并购乱象,对于二级市场而言,需降低对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节奏预期,以及重新评估资本运作过会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打新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自去年初以来,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节节攀升,2016年第24批与第1批相比,A类、B类及C类平均账户数分别增加68.94%、27.4%及1327.91%。A股打新账户不断增加主要归因于C类账户迅速增加。其中,由于第24批新股申购门槛提高,而申购上限又全部下调,使得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突然减少。 上海证券报:上市公司再融资意愿强烈 市场人士建言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上市公司募资意愿强烈的背后,是过去两年实际完成的再融资规模的爆发。据统计,2016年,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据此估算,除去2016年新股发行募资的1634亿元,2016年再融资(现金部分)的融资总额逾万亿。“对比2011年以来的数据很容易发现,再融资才是A股市场的融资主力。”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高管表示:“我们发现,监管部门正在控制再融资的节奏和规模。最近两个月A股定增融资审核的速度明显放缓,最近两个月降到了个位数。” 他同时表示,要缓解上市公司汹涌的再融资意愿,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融资使用效率,稳步促进资本脱实向虚。“我相信监管层未来会对再融资出台改革措施,引导再融资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证券日报:A股现金分红水平差异明显 专家建议扩大再融资挂钩范围 虽然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情况在逐年改善,但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几乎忽视现金分红这一投资收益。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副会长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上市公司的分红规模与可持续性不足以支持长期性的、理性的价值投资。 究其原因,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股息收入水平过低或者不可预期,那么投资者会转向只关注股价的涨跌,进而助长市场的投机氛围;当股息收入较高且较稳定时,投资者会在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二者中进行权衡,追求稳定收益并奉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会选择持有高股息率的股票,放弃单一对股价的过度关注。 有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现金分红总体情况的改善有利于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的信心,但现实中,上市公司弱化现金分红而多偏好送股,这与正常惜股逻辑形成反差。从微观层面来看,说明上市公司并不看好自身发展前景,因此分红偏好送股;从宏观层面来看,说明市场没有形成良性投资回报循环机制,过度依赖投机获利。[详情]

A股非受IPO提速影响 市场不应再闻IPO色变
A股非受IPO提速影响 市场不应再闻IPO色变

  原标题:当前新股生态环境下 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1月18日讯 证券时报1月18日头版评论称,从资金面来看,A股大跌并非受IPO提速影响,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虽然短期要承受阵痛,但从长期看,现有融资政策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的效率,使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面对可能的不利因素,切不可重蹈覆辙走回头路,在舆论压迫下导致正常的新股发行格局被打破,造成股市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能搁浅。 (证券时报·e公司)[详情]

新股一字连板数量“打一折” 从30到3“捡漏”倒计时?
新股一字连板数量“打一折” 从30到3“捡漏”倒计时?

  原标题:从30到3 “捡漏”倒计时? □本报记者 王朱莹 “2016年上半年打新我还中过签,现在新股发行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也越来越多,反而一只新股都没中过,次次都申购,次次都落空。”个人投资者任先生表示。 不仅中签率降低,新股发行的赚钱效应也大打折扣,最令人大跌眼镜的就是太平鸟三连板后便打开涨停,这与2016年11月11日上市的海天精工形成鲜明反差,该股上市后一鼓作气收出30个涨停板。而新股一字涨停板数量之所以“打一折”,分析人士认为是新股发行提速以及市场弱势之中承接力度减弱。春节前预计市场震荡加剧,分化可能加速,投资者可关注短期错杀的交易机会。 海天精工到太平鸟 连板打一折 赚钱效应的下滑,不仅仅是投资者的感觉,也是事实的存在。1月9日新上市的新股太平鸟连续3个交易日一字涨停后,第四个交易日便开板,12日至昨日累计涨幅仅12.15%。成交更是大幅放量。在一字板打开之前,太平鸟成交额在百万级别,而近四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则均在10亿元之上,表明向来对新股惜售的持有者开始争相出逃。 太平鸟“折翼”之外,近期上市的景旺电子、赛托生物、常熟汽饰、天铁股份和中原证券等,也是连续拉出4-7个涨停板后便开板。 这与2016年新股涨停情况形成鲜明对比。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新股平均涨停板数量为13个,尤其是11月11日上市的海天精工,该股上市后连续拉出30个涨停板,涨幅高达1090.63%。 从2016年最多的30个涨停板到2017年开年最低的3个涨停板,新股上市涨停板数量打一折,这是何原因? 新时代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刘光桓表示,新股发行速度加快、供给增加是新股上市后连续拉板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016年11月前后一周两次发行新股,而此后新股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到了12月份以后,一周每天都有三只新股发行,使得新股应接不暇,刚刚上市的新股很快变成次新股,开板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有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全年发行248只新股,新股发行数量在A股历史上仅次于2010年的347只和2011年的277只。2016年12月IPO数量高达45家,目前新股单月发行量是自1997年以来月度最高。对此,多家机构表示,2017年新股发行节奏或将进一步加快。中金公司指出,随着A股IPO加速,预计2017年将消化500家左右IPO存量,融资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 “新股连板数锐减,核心原因还是市场情绪重新回归理性,新股发行的市盈率,是以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计算的,因此过度连板往往是包含了市值较低引发的壳价值溢价和市场情绪的效应。随着新股发行速度加快,壳价值溢价和市场炒新情绪双降。2015年上市的新股,也曾出现大面积上涨和大面积跌破连板的情况,表明泡沫最终会被市场抹平。就目前情况来看,新股仍在去泡沫过程中,上海银行也离发行价仍有25%的差价。”诺鼎资产总经理曾宪钊表示。 市场承接力度减弱 “新股连板数骤减,说明一方面新股的赚钱效应大大递减,不再成为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说明市场的承接力度也有所减弱。”刘光桓表示。 “去年高净值投资者削尖脑袋申请网下打新,市场为之疯狂,那是因为这种网下打新高峰时最高年化收益率超过50%,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它必然有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太平鸟3连板就开板,就是上述不正常现象回归理性的表现。”中信证券深圳分公司首席投资顾问符海问认为。 诺鼎资产总经理曾宪钊表示,这个现象折射了A股投资人仍不够理性,习惯利用新股上市筹码不集中的现象进行炒作。新股的提速可以有效降低泡沫,加大向实体企业注资的速度。当然,新股发行如果是渐进式改革,会让挤泡沫的时间更为缓和一些,毕竟资本市场中的适度泡沫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如果在市场建设中,能尽量避免参与者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恶意套利,更有利于保护各方利益和长远发展。 对于未来市场建设,刘光桓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新股节奏可以适当减速。周一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性暴跌,主要原因还是创业板估值过高、泡沫巨大造成的,不能完全怪罪新股发行提速。不过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不妨适当减缓一下新股的发行速度与规模。同时大幅度减少再融资行为,对定向增发的规模应该严格控制,鼓励配股。二是退市制度应大大提速。A股市场不能只进不出,在新股发行速度加快的同时,“垃圾股”的退市更应该加速,成熟市场一般每年都有2%—10%左右的劣质公司退出市场。三是要进一步打击借壳、炒壳等市场隐性的违规违法投机行为,防止投机者在市场巨额套利。四是加大市场惩处力度,提高市场的违法成本。 关注“错杀”股捡漏机会 “就目前的新股发行来讲,一周3只新股发行,按此速度,一年将发行约750只新股,相当于一年就完成之前10年甚至更长周期的新股发行量,这一预期无疑使市场‘压力山大’。因此,新股发行安排最好能给市场稳定预期,有计划进行。这样才不至于造成市场的非理性波动。”符海问表示。 清和泉资本研究部认为,新股发行提速对市场带来的影响链条,大致有两种:一是“新股发行加速后,壳资源价值降低、次新炒作下降、创业板整体稀缺性降低以及高估值面临压缩”;二是“次新炒作下降——打新收益率降低——负反馈打新基金—间接影响蓝筹”。 展望后市,清和泉资本研究部预计1月沪指将呈现区间震荡,而“中小创”难以反弹。接下来预计市场震荡加剧,分化可能加速,建议关注短期错杀的交易机会。 市场风格方面,其认为,2017年整体价值蓝筹股与中小创的估值仍将进一步拉近,同时成长股将大幅分化,而改革相关主题将反复活跃。首先,价值蓝筹股估值或上修,主要因未来经济预期波动收敛,叠加增量资金性质(养老金+保险资金+MSCI+沪港通+深港通)驱动。其次,成长股估值或分化,主因为巨额解禁压力、IPO放行再融资收紧、互联互通压缩估值。真正持续增长+行业景气度高+估值经过消化+行业壁垒提升的优质成长股将走出来。壳资源、高估值、题材炒作等个股将渐渐被遗忘。第三,改革主题或持续活跃。[详情]

业内人士: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业内人士:监管层将严格监管再融资 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

  原标题:更多资金将转向IPO □本报记者 官平 与2016年上半年相比,当前A股市场新股发行与再融资节奏正发生变化,IPO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再融资则有所放缓。数据显示,2016年,沪深股市IPO和再融资规模合计达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IPO家数和融资额创近五年来新高,再融资规模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还显示,新三板挂牌公司接近翻番,突破1万家,全年融资1405亿元;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较活跃,涉及交易金额2.39万亿元,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也出现大幅增长,非金融企业全年累计发行债券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倍。 业内人士表示,2017年监管层对A股再融资行为将更严格,特别是重组上市(借壳)、跨界收购与高溢价收购,将引导更多资金转向IPO市场,新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快速增长。 IPO火力全开 2017年1月6日,证监会核准14家企业首发申请,作为新年第一批新股,数量同比增加100%,环比增加180%,表明证监会对新一年IPO发行释放出积极信号,但本批新股融资总额环比仅增加84.65%,同比仅增加19.26%,新股平均融资额稳中有降。 实际上,在去年下半年,“控”再融资“放”IPO趋势已显现。自2016年11月以来,A股市场IPO发行节奏明显加快,从此前一个月两批次逐渐提升至一周一批次,月均筹资规模达200亿元以上,IPO堰塞湖问题也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 银河证券表示,融资额总量调控下,需降低对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节奏的预期与重新评估资本运作过会概率。 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证监会每月核发IPO批文家数分别为7家、9家、15家、14家、9家、16家;下半年下发批文家数明显增加,7月至10月分别为27家、26家、26家及28家,但11月这一数字达52家,12月过会企业也有46家。 然而,再融资却遭到调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中旬,158起定增方案获得发审委审核通过,26家未通过,停止实施的有148家,而证监会核发批文的仅有89家,10月仅发放3家再融资批文。 业内人士表示,从数据上看,调控融资总量意图较明显,选择放IPO更多是综合考虑了IPO企业经历较长筹备期、资质较好及过去的并购乱象,对于二级市场而言,需降低对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节奏预期,以及重新评估资本运作过会概率。 小额融资或是大势所趋 德勤中国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假设2017年1月会有38家已过会企业成功上市,以及目前有超600家企业在等候上市审批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将有380家到420家公司上市,共融资2500亿元至2800亿元。按此预期,新股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均有大幅增长。 上海一券商人士表示,由于IPO速度不断加快,新股层出不穷,后续新股小额融资或是大势所趋。另外,低市盈率也可能是未来的重要趋势。数据显示,上述第一批14只新股,根据预计发行价格计算出来的市盈率均控制在23倍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打新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自去年初以来,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节节攀升,2016年第24批与第1批相比,A类、B类及C类平均账户数分别增加68.94%、27.4%及1327.91%。A股打新账户不断增加主要归因于C类账户迅速增加。其中,由于第24批新股申购门槛提高,而申购上限又全部下调,使得打新机构及账户数量突然减少。 打新门槛的提高也使得有资格申购的账户数大幅下降,进而提高整体配售率。由于沪市打新机构数进一步减少,导致沪市配售率更高。此外,A类、B类及C类投资者的配售率也逐步分化,其中A类投资者配售率最高,C类投资者配售率最低。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股申购门槛的不断提高,配售率可能出现不断上升趋势。[详情]

IPO发行提速 新股一年翻10倍的盛况难再现
IPO发行提速 新股一年翻10倍的盛况难再现

  春节将至,A股市场新股发行未见丝毫减速,1月份以来证监会已经核发两批共计26家企业的IPO批文,每周核发10家批文已成常态,批文核发也意味着两市交易的股票数量又将扩容。实际上,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每个月上市交易的新股数量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去年12月更是达到了45只,比2015年全年数量的20%还多。 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新股上市交易数量 在目前A股市场存量博弈的大环境下,随着新股发行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往新股上市后动辄连续10个以上、甚至15-20个涨停板的盛况已经绝迹,甚至出现了如太平鸟(603877.SH)三个涨停板后就打开的情况。 同样是在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上市的新股,近期的新股所享受到的“待遇”与之前的新股相比可谓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新股除了刚上市会被市场所追捧而大涨之外,往往在初次解禁之时受“拉高套现”因素影响会再次实现阶段性上涨。界面新闻通过Wind资讯数据,梳理出了2014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发行的股票在初次解禁时的股价情况。 2014年6月份至今,已发生初次解禁的288只股票在其初次解禁日当天的收盘价格相比于其首发价格溢价的平均值达到357.95%,264只股票的溢价幅度超过了1倍,其中8只股票的溢价幅度超过了10倍,5倍以上10倍以下的数量则有54只。仅有国泰君安(601211.SH)和申万宏源(000166.SZ)两只股票出现了折价情况,折价率分别为9.48%和41.47%。 初次解禁日收盘价相比于首发价格的溢价情况 溢价超过10倍的股票中,主营互联网视频相关业务的暴风集团(300431.SZ)以2779.17%位居榜首,从事炼油化工设备生产的兰石重装(603169.SH)以1952.07%排在第二位,而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高性能计算机的中科曙光(603019.SH)以1640.27%位居第三。 显然,上述股票初次解禁之时,相关股东获取了非常丰厚的收益,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2014年下半年开启的大牛市抬高了股市整体的风险偏好,推升了股价;另一方面,新股23倍发行市盈率的“红线规则”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导致了新股上市后的疯狂炒作。 不过对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近3个月发行的新股股东来说,想要在未来初次解禁之时再次获得巨额收益,似乎已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IPO急速发行在抹平新股稀缺性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市场对其估值水平,后续如果没有“刹车”的动作,上市后涨幅巨大的新股仍将面临进一步的“价值回归之路”。 尽管如此,由于发行制度改革后,新股首发价格较低,不高于23倍的首发市盈率与行业平均市盈率相比也具有一定的“洼地优势”,再加上上市后多多少少会被市场炒作一下,即使后续价值回归,短期内跌破首发价格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2016年11月份以来解禁的股票(2014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发行的股票)收盘价相比其首发价格仍有不小涨幅,不过随着IPO发行提速,这或将成为“最后的绝唱”,未来上市的新股估值大概率将进一步回落,以往市场疯狂炒作新股以及初次解禁之时股价相比于首发价格大幅溢价的现象恐将难以出现,最终跌破发行价也将成为可能。 2016年11月份以来解禁股收盘价相比于首发价格的溢价情况[详情]

IPO受理步入常态化:辅导备案企业近千家 投行业务重心转移
IPO受理步入常态化:辅导备案企业近千家 投行业务重心转移

   【相关阅读】今年新股上市后连板数量骤降 券商平均包销收益降七成 本报记者 何晓晴 广州报道 导读 对于券商而言,目前尚无承销风险,所以券商 都会积极申报,但项目质量还是很重 要的,不能一味只图快,项目质量不好也冒然上报的话,到头来,吃苦果的还 是自己。 “在对再融资规模进行管控的前提下,目前,公司投行业务重心已转移到IPO业务上来了。”1月17日,沪上一家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IPO审核进展加快,公司也在积极申报IPO项目。” 21世纪经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仅进入今年1月以来,证监会发行部已发布了13次发审委工作会议公告。如2017年1月18日,主板发审委当天就要连续召开两场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分别审核上海思华科技、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等6家公司的首发申请。紧接着于1月20日,创业板两场发审委又将对江苏捷捷微电子等7家公司的首发申请进行审核。 “再融资从去年年底就开始逐步收紧了。估计今年难度比以往要大,融资规模会受限,绩差公司、融资必要性不足的项目更难了。”前述董事总经理直言。 另据WIND统计数据表明,自去年四季度以来,IPO受理速度已提升。拟上市公司首发申请数量从去年9月末的25家激增至12月的174家,环比激增近六倍。 截至2017年1月12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732家,其中,已过会44家,未过会68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35家,中止审查企业53家。 此外,位于第二梯队的辅导备案企业也已近千家。截至1月5日,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的拟上市企业数量高达953家。 IPO审核速度加快 “IPO审核速度已提速,一天连续两场发审会,这在以往也鲜见。对券商而言,目前尚无承销风险,所以券商都会积极申报,但项目质量还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只图快,项目质量不好也贸然上报的话,到头来,吃苦果的还是自己。” 当天,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保代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IPO审核速度加快,IPO受理进展也快速补位。WIND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IPO受理企业数量逐月增加,从9月的25家增加至10月的38家,再增加到11月45家。进入12月,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当月,多达174家冲刺报会,获得受理。 进入今年1月以来,受理数量仍在高位盘整。截至1月13日,IPO受理企业数量已达62家。 上述保代直言,目前,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已进入常态化,一旦被抽中,项目查出问题的话,保荐机构和保代都要连坐,谁都不希望这样。“因此,对于项目质量我们也是绷紧了一根弦。”该保代如是说。 如龙宝参茸尽管在去年9月终止审查,但此后多个问题被追责。10月底,龙宝参茸因涉嫌欺诈发行被立案调查。 此外,随着IPO审核速度加快,首发被否的频率也大幅提高。据记者统计,进入今年1月以来,包括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广东日丰电缆、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广东百合医疗科技4家公司首发申请未获通过,此外,山东先达农化一家公司也因故暂缓表决。 其中,在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IPO被否背后,发审会要求进一步说明发行人报告期内经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和合理性,经营业绩是否存在继续大幅下滑的风险,主要产品之一银钎料是否存在被其他产品替代的风险,所处经营环境是否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持续盈利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否充分。 同样,发审委也对广东日丰电缆报告期公司业绩波动情况表示了密切关注,并要求发行人代表进一步说明,2016年度盈利预测的方法和具体依据及其合理性。 当天,华南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对于IPO审核速度加快也表达了他的担忧。“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大量IPO企业上市,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持续性值得考量。说不定,两年以后,不少公司都会沦为壳公司。此外,这些公司集中上市一年以后,面临小非解禁,这对二级市场也会带来较大的冲击。” 辅导备案企业近千家 与此同时,从IPO第二梯队的储备情况来看,也与IPO受理企业数量变化呈相同的趋势。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IPO审核速度加快,辅导备案企业数量也呈逐月稳步增加的态势,从9月的25家增加到10月29家,再稳步增加到11月51家。等到去年12月,辅导备案企业数量也达到了全年高潮的60家。 进入今年以来,辅导备案企业数量仍在稳步增加。截至1月5日,累计已有18家企业进行辅导备案。 截至1月5日,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的拟上市企业数量高达953家。 其中,安徽省就多达10家,分别包括安徽雪郎生物科技、安徽金春无纺布、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等。此外,浙江省亦有6家,分别为赛特威尔电子、宁波球冠电缆、宁波海威智能装备、浙江盾安智控科技、华纬科技、杭州天元宠物用品。 记者调查发现,从辅导备案企业地域分布来看,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其中,浙江和北京两地备案企业数量均超过了百家,分别为135家和118家。 紧随其后,超过80家以上的地区亦有三个,分别是江苏、深圳和上海,各为83家、86家和82家。此外,广东和安徽也分别有76家、62家企业进行上市辅导备案。对此,前述沪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表示,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基本面情况相对较好,这也是项目扎堆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投行项目储备情况来看,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调查数据表明,IPO储备项目超过50家以上的前三大投行分别为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分别有61家、51家、50家辅导企业进行了备案。 而国金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国元证券、中信证券等5家券商的储备项目各在30家以上到50家以下,分别为49个、45个、35个、35个、35个。 相比之下,IPO储备项目在个位数以下的券商也多达56家。其中,川财证券、东方证券、高盛高华、广州证券、国开证券、国盛证券、开元证券、南京证券、山西证券、申港证券、世纪证券、建银证券、中邮证券等13家券商分别仅有一个储备项目在手。[详情]

熊锦秋:投资者对IPO节奏应有正确认识
熊锦秋:投资者对IPO节奏应有正确认识

  为解决当前A股市场核心问题,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熊锦秋 前段不少市场人士对新股发行节奏过快提出质疑,不过管理层并未受此影响放缓IPO节奏,1月13日仍然宣布10家公司IPO。笔者认为, 监管层维持IPO一定速度,或是其不得已选择,投资者对当前IPO较快节奏应有正确认识。 对于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爆炒壳股、题材概念股、新股等恶习,维持IPO一定速度,可能是破解这些核心问题的一个办法;大量新股源源不断上市,将导致壳资源不再珍贵、题材概念不再那么动人,新股稀缺性也大幅降低,这都对当前抑制A股过度投机具有较大作用。另外,新股大量发行,股市持续下挫,这会牺牲前期高位买股的一些中小投资者利益,但毕竟目前大小非、大小限持股市值比例更高,如果不把壳股、题材股、新股价格泡沫打压下来,将来这些利益主体从市场套取的利益就会更为巨大,从而对更多中小投资者利益形成损害,两害相权取其轻,维持IPO较快节奏,其中或含良苦用心。 而且,目前IPO节奏表面上看是行政控制,但实质上更多仍是由市场控制。即便管理层一周放出十几家新股,如果投资者不认购,也根本不会有这么多新股发行,现在管理层坚持较快新股发行节奏,若市场后继乏力难以承受,那么将来新股上市后就可能出现破发案例,这将倒逼新股要么调低发行市盈率,要么减缓发行速度,否则投资者不认购,从而更多直观体现市场对新股发行的调节功能。 投资者进入股市,不是拿钱换堆筹码来投机赌博,而是通过投资股票换取上市公司收益的分配权,如果认为有的股票有投资价值,那大胆投资就是;相反,假若投资者认为市场没有这样的股票,离开这个市场也是其自由权利。一些投资者指望A股维持现状、继续此前投机赌博模式,道义上也难获支持。 为解决当前A股市场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打击市场操纵行为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市场操纵导致股价上涨似乎会让所有投资者都大赚,但庄家获利退出后股价回落,众多投资者仍要为此买单。 其次,严格把关IPO。即使实行注册制,也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上市,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要求,若企业存在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形、禁止上市,企业一上市业绩就大幅下降或亏损,让投资者承担巨大风险,岂容混入。 其三,应加速垃圾公司退市。上市公司只进不出,且垃圾股估值较高,这是导致A股市场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完善退市制度,严格规范重大重组、禁止重组上市,不能再简单上演乌鸡变凤凰游戏,如此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才能形成,大量平庸或垃圾上市公司估值将大幅缩水,甚至只值几分钱、一分钱,由此A股市场负担将大为减轻。 其四,严控定向增发。2016年定向增发规模是IPO融资规模的10倍,这是导致市场羸弱的重要原因,且由于垃圾股也可定向增发,也导致A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建议提高定向增发门槛,剥夺垃圾股定向增发资格。 其五,要防止大股东掐点清仓减持。大股东减持是其神圣权利,目前问题在于,大股东可以趁高点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一下子清仓减持,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大股东也有与主力联手市场操纵的动机。建议无论是大宗交易、协议转让,都应该遵守每三个月减持不超1%的规定。 (作者系资本市场研究人士)[详情]

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股市下跌该对IPO打板子吗?市场化新股发行有助提升效率

  股市下跌 该对IPO打板子吗?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中国股市存在着一种怪象,一旦市场出现了大的调整,就会把责任归于新股发行,这次也不例外。创业板近日连续下挫,就有声音跳出来说是IPO发行过快的错。 其实,从资金面来看,A股大跌并非受IPO提速影响,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虽然短期要承受阵痛,但从长期看,现有融资政策有助于提升股票市场的效率,使资本市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 从去年11月份开始,证监会就以每周一批的节奏推进新股发行。悲观者恐慌,密集的IPO发行会拉动大盘持续向下,抵触和反感IPO的情绪升温。其实,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元至7亿元。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这与动辄几十亿的单个定增项目相比,并不算多,对股市资金的实际吸蚀作用并不大。 闻IPO色变的投资者,更多的是心理惯性莫名坚守着放开IPO就等同于大盘抽血的认知,殊不知,IPO早已不同以往,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已经开始重塑市场估值体系,融资额少、家数多的新股发行模式使得IPO堰塞湖水位快速下降,屡遭市场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现象几近消失,拟IPO企业排队时间的缩短让“壳”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市场在改革在变化,制度在不断成熟,IPO已经变得越发规范,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对于新股发行会分流市场资金的担心实际上是不必要的。 可以预料的是,悲观的投资者需要对全新的新股发行秩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这也就不可避免会带来IPO市场化改革的短期阵痛,面对可能的不利因素,切不可重蹈覆辙走回头路,在舆论压迫下导致正常的新股发行格局被打破,造成股市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能搁浅。 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外,监管层还对定增等再融资进行了严控,“节奏放缓”和“审核趋严”已成为定增市场的关键词。这虽然多少带了些行政调节的色彩,但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利大于弊,不仅有利于防范利益输送,防范过度融资,还能挤出水分,挤爆泡沫,加强融资的针对性,引导资金真正地流向实体经济。[详情]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评论: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即、戴苏琳 2016年下半年以来,股市行情稳中有涨。在此背景下,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有所加快,引起市场和舆论关注。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现行新股发行办法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投资标的,有助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IPO堰塞湖问题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疏解。但也有投资者担心加快新股发行会产生“抽血”效应,造成市场资金紧张,引发投资者恐慌,带来市场不稳定,希望监管层能放缓新股发行。 笔者认为,2016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兼顾市场运行情况与实体经济需求,调整IPO发行节奏,并无不妥。从历史经验看,目前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并不构成二级市场主要压力。与新股发行相比,再融资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更大,更值得市场各方重视。 新股发行提速导致股指下跌一说并不成立。长期数据显示,A股二级市场涨跌与新股发行规模及节奏之间并无固定关系。A股历史上经历多次IPO暂停和重启,每次IPO重启或者加速,上证综指有涨有跌。例如,2007年和2010年IPO融资规模均为4676亿元,但2007年上涨综指大涨了96.7%,而2010年下跌了14.31%;2010年IPO发行节奏(348家)和融资规模(4676亿元)均高于2011年(281家和2650亿元),但2010年上证综指跌幅(14.31%)却窄于2011年上涨综指跌幅(21.67%)。又如,2016年大盘整体呈震荡上升态势,下半年表现尤其良好,但实际上2016年新股发行大多集中于下半年,6-12月上市新股达到166家,占全年上市新股数量的73%。 新股发行提速导致资金面紧张一说也不成立。新股申购制度改革后,打新对A股的“抽血效应”几近于无。“打新”新规中的以市值配售、取消预缴款等要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股发行前后市值变化巨大而引起市场短期大幅波动。此外,A股市场总市值高达55万亿,每年千亿级别的新股发行量对市场并不至于形成“抽血效应”。以2016年为例,2016年下半年A股总市值增加了4.48万亿元,除去新上市公司市值1.87万亿元,“老股”市值还增加了2.61万亿,A股市值在新股发行加速的情况下仍可保持稳增长态势。 宏观环境和企业基本面是影响股市走势的主要因素。2016年股市之所以表现良好,主要得益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盈利改善。当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97%,ROE上升至6.71%;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共计8301.1亿元,较2015、2014年分别增长5.40%与8.69%;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近三年平均股息率为2.69%,超过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股息率2.42%。依赖于企业基本面改善对二级市场估值形成的支撑,2016年下半年新股发行加速并未使股指上行趋势受到压制,大盘仍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而近期A股市场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美元加息、特朗普新政、国内货币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多因素叠加,是造成近期市场震荡反复的根本原因。 再融资对市场的影响远超新股发行,应引起重视。近年来A股再融资金额增长迅猛,2015年、2016年增发融资规模均超过1.2万亿元,其中2016年再融资额超过当年新股发行融资额10倍有余。而且以定增为主的再融资往往和重组收购联系在一起,低价定增的大股东和机构坐享红利,广大中小投资者并不能从中分羹。从资源配置效果上看,新股上市融资是将虚拟经济中的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且证监会对募集资金用途监管严格,确保融资用于募投项目,与高层推进供给侧改革之义相符;而再融资则不尽然,尽管有上市公司藉此扩张业务、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也有相当一些公司借机搞“市值管理”,导致再融资项目沦为大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提款机。 整体来看,加快新股发行利大于弊。在守法守规、符合市场要求的前提下,金融业理应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新股发行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仍未改变,提高IPO审核效率、降低企业排队时间和成本,既是将扭曲的市场供需恢复正常,也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优质投资标的,还可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和股市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当然,加快新股发行节奏不等于罔顾市场承受能力。建议监管层在加快新股发行节奏的同时严控再融资规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具体来说,应继续加大对市场不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新股质量的控制,严禁弄虚作假;对再融资中并购重组属于借壳上市、跨界并购和高溢价收购的情况严格监管;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让已不具备生存条件的企业退出市场、更多高质量的企业进入市场,正本清源,使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真正发挥。[详情]

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如何看待新股发行常态化? 新华社记者许晟、孙飞、潘清 新股发行一直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每每在股市下跌时成为焦点。去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常态化,堰塞湖“水位”逐渐降低,股票供给有所增加,但也由于近期行情变化引起一些讨论。 监管层推进新股发行常态化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活水长流,才能得清渠如许。在经历2015年6月开始的股市异常波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监管层根据市场条件,新股发行略有提速,恢复股市投融资基本功能的同时,也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创近5年新高;2017年1月9日至13日的一周内,15只新股相继申购,平均每天3只新股发行。IPO“堰塞湖”压力正逐步释放,相比去年年中约800家受理首发企业的“高位”,降低至600多家。 上证综指自2016年2月以来,大体上维持向好行情,从2730点攀升至3100点左右,期间未发生超过5%的月跌幅。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震荡比上证综指略大,但与2016年初相比,总体上都维持了向好行情。 近期,不少投资者把新股发行常态化看成是日前股市下跌的“元凶”,并进一步认为,如果股市下跌、股民离场,发再多的新股也没人买,无益于实体经济发展,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实,源头没有活水,股市就不可能枝繁叶茂。“IPO排队过会时间过长,会间接导致一些‘垃圾股’成为‘壳资源’,因此滋生诸如卖壳套现、圈钱、炒作、跨市场套利等乱象。”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说,这些会误导投资者短炒投机,忽略企业本身运营和投资合理估值,最终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 多重原因使新股发行再惹争议 业界普遍认为,新版打新规则实施前,打新确实会扰动股市资金,但目前这一问题已经不突出,不过,新股发行常态化对“庄家”、职业炒新者、垃圾公司等股市投机者确实有影响。多因素叠加下,股市略有下跌时,新股发行便会再被提起。 近期行情持续下跌。截至16日收盘,上证综指六连跌,创业板指八连跌。但下跌行情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有资金链、年关节点等各种原因,不能过度放大新股发行提速的影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其实,投资者认为IPO会影响股指涨跌的思维习惯由来已久。特别是新版打新规则出台前,部分投资者需要卖出持有股票以留出资金打新,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股市的“抽血”,当时,IPO影响股指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根据目前的打新规则,中签后才兑付,额外“抽血”现象已经不存在。 在投机炒作思维模式下,新股发行常态化也确实会损害部分投机者利益。“随着换手率将降低,以交易手续费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中介机构利益会受损;一些上市公司将回归正常市盈率,‘庄家’无法再随意抬高股价实现投机等等。”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说。 “很多投机机构等希望股价能一直保持30%或更高的增长,哪怕短期行情只是正常回调几个百分点,他们就会觉得不满。”戚克栴说,其实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往往对中小投资者是不利的,投机者需要为短期下跌找到情绪出口,而新股发行提速是明显的靶标。 推进制度改革促市场平稳健康 股市行情下跌,投资者不论大小,大部分都面临资金缩水、利益受损等情形。这一方面是股市依市场规律而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有关。除了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外,还要加快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股市投融资相关问题。 “新股发行常态化是资本市场应该追求的方向,但目前中国股市还有很多制度不够完善,投资者还没有完全形成价值投资逻辑,这种情况下,新股发行的常态化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打造资本市场的良好环境。”杨德龙说。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市场上炒壳等乱象,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A股中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本市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恶性事件的出现,与上市公司进入和退出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说:“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打击力度,打消大股东上市‘圈钱’的念头,让新股上市给市场带来真正的红利。” 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较低、规模较大,再融资后续的解禁减持,以及伴生的违法现象等,也让市场担心。数据显示,2016年,A股市场整体募集资金(IPO、再融资合计)为18355亿元,再融资额度达历年新高。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层正在研究再融资相关政策。 【相关阅读】新华社: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 可以给力实体经济  [详情]

创业板八连阴 IPO加速还是监管收紧?
创业板八连阴 IPO加速还是监管收紧?

  来源:南方都市报 昨日创业板尾盘暴跌,一度下跌6%击穿1800点,随后快速拉升,跌幅缩小。这已是创业板日K线的八连阴。与创业板同病相怜的还有刚宣布超百亿融资的乐视网。作为创业板的龙头,备受关注的乐视网昨日复牌,虽然集合竞价阶段乐视网一度冲到涨停,但随后震荡回落,午后乐视网最低跌近5%,收报35 .40元,跌1.12%,成交35 .7亿。显而易见,创业板的消极气氛没有改变。 又是因为IPO? 去年12月PPI超预期达到5 .5%,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预期进一步强化。海富通国策导向基金经理施敏佳从全球股市的角度分析,认为基本面较为适中,近期人民币贬值压力也稍有减缓,股市的大跌现象部分可能来源于A股自身的压力。 在部分分析师看来,新股发行快只是表层原因,监管政策收紧也让市场再度紧张。 私募基金北京清和泉资本投资经理对南都记者称,金融监管不断趋严,防风险首当其冲。一行三会上周分别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核心内容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的“防风险”。 “我们预计3月的两会同样聚焦防风险,促改革。”该投资经理称。 另一方面,2016年12月以来,IPO开始加速,当月数量达45家,为1997年以来月度之最。今年1月的IPO发行数迄今已达27家,基本保持日均3家公司IPO的节奏,其中有近6成为中小创股票。“这使得中小创,尤其次新股的调整十分明显,同时也使新股上市后涨停板过快打开,降低了打新基金收益率,引起部分资金的抛压。”融通新能源基金经理付伟琦表示。在付伟琦看来,资本运作一直是A股的一类重大投资逻辑,甚至是过去三年最为主流的逻辑,但在IPO加速的背景下,壳资源将不再稀缺,“乌鸡变凤凰”的期权价值缓慢下降。 诺亚财富研究与发展中心分析师汪波具体分析称,回顾以往行政化新股发行时期,往往新股受到首发价格及市盈率等行政干预,很多上市公司无法通过IPO一次募集满全部所需资金,通常会在上市后通过再融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然而再融资市场又受到一定窗口指导,使得以往新股模式受挫,最终导致市场打新收益率下降。 “这种新股策略主要集中于中小创标的,同时新发中小创的估值成为新的标杆,市场中拥有较高溢价的中小创,在今日出现集中杀估值的情况。”他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个股大面积跌停,机构甚至开始无奈地抛售新股,以维持流动性。 1月16日沪深交易所盘后公布的龙虎榜数据显示,当天17只个股出现机构的身影,机构净卖出2.28亿元。其中11只个股均属于中小创,还有包括新宏泽、亚翔集成在内的多只未开板新股亦遭到了机构的抛售。 创业板估值已处中性 截至收盘,沪深两市合共成交5219.87亿元,成交量站上5000亿元,但资金出逃意愿强烈。 上投摩根基金基金经理对南都记者表示,从估值来看,创业板相对主板估值已经接近2013年初,处于中性状态。市场调整后,一季度市场主线应该仍是通胀和改革预期,在超跌状态下成长股投资价值显现。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经理也对南都记者称,未来改革政策的实际落地将促进风险偏好的提升,包括养老金入市、A股不断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等事件都将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但同时也应警惕房地产调控过度、IPO审批速度过快等引发A股下行的风险因素。 而华泰柏瑞多策略基金经理杨景涵预计,今年A股预计会有2万亿的资金流入、1.6万亿的资金流出,增量资金主要来源于境外投资者和保险资金。而境外投资者和保险资金倾向于配置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股,这是他们单个的体量和资金容量决定的。 “创业板自设立以来,8连阴实属罕见,今年1月以来的大跌另一方面也孕育了一些投资机会。可以参考去年1月熔断后,创业板部分个股几乎走出了翻倍的行情。”施敏佳表示乐观。 融通基金付伟琦对南都记者表示,从近期市场的交易风格看,我们观察到一些积极的变化因素,如高送转个股已经难有表现,甚至以下跌为主;一部分基本面稳健,但略显平庸的大市值白马股,日均成交量缩小至5000万元级别,对应的换手率在0.2%左右,表明这类股票的定价权已转移至专业机构,散户已基本退出这类股票的交易;同一板块内的龙头个股,罕见地出现了估值溢价,说明市场从弹性溢价向质地溢价演化。 付伟琦认为,这些现象背后,是制度改进带来的交易行为重置。表面看,过去一年并没出现什么重磅的制度变化,但限制三年期定增隐含的限制跨市场套利、限制跨界并购重组、加快IPO、高送转附加大股东减持计划等,每一项都是有实无名的制度进步,对A股的长期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采写:南都记者 周亮 孙铭蔚 作者:周亮 孙铭蔚[详情]

新股发行带来三大压力 需管理层予以正视
新股发行带来三大压力 需管理层予以正视

  原标题:新股加速发行 带来的三大压力 来源:西安晚报 新股的加速发行让市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股市因此在近期出现回调的走势,市场呼唤放缓IPO脚步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也有舆论认为,新股发行对行情影响不大,不必过分担心IPO节奏,甚至认为“IPO拖垮市场”的说法并不成立。这种“新股加速发行无害论”之类的说法,明显是对市场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为股市圈钱摇旗呐喊之意,同时也有误导管理层的嫌疑。笔者以为,新股加速发行明显带给股市三大压力,是需要管理层予以正视的。 第一大压力,是短期压力,即加大股市抽血的压力,动摇投资者信心。虽然在新股发行的过程中,证监会对每家IPO公司的融资额度进行了控制,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新股发行的提速,IPO公司数量急剧增加,它带给市场的抽资压力是不能小视的。 第二大压力,是中期压力,即增加股市再融资压力。为了加快新股发行,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证监会对每家IPO公司的融资额度进行了严格控制, 因此也造成了这些IPO公司募资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这些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压力明显增加。为此,为解决IPO公司上市募资不足问题,一些新上市公司上市几个月就开始再融资,而且其再融资额度远远超出首发融资的额度。 第三大压力,是长期压力,即新股加速发行带来限售股的急剧增加,股市因此成了大小非套现的提款机。因为当下的新股发行都是一种带病发行,每一家公司的上市都会带来3倍及3倍以上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而这些限售股将在一年或三年之后解禁。而面对众多上市公司限售股股东的顶格减持、清仓式减持,股市将进一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小非套现压力。这对于股市来说,或许是一场灾难的降临。[详情]

万人实名大调查:超9成认为IPO过快 会导致市场低迷
万人实名大调查:超9成认为IPO过快 会导致市场低迷

  新浪财经讯 近期,“疯狂的IPO”成为股民讨论的热点。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本周15只新股网上申购更是创出了自2015年年底新股发行改革后的新纪录。股民纷纷质疑“高节奏发行的IPO会否打沉二级市场,巨量融资谁会买单……”,呼吁新股发行提速须顾及市场承受度。而新华社“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的表态,扰乱了股民对监管层预期,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 那么网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新浪财经就“IPO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进行了一场调查,逾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超过9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会导致市场低迷。具体分析如下: 1、当前新股发行速度是否过快? 超过9成的网友认为当前新股发行速度过快,只有不到10%的网友认为当前新股发行速度比较正常。 2、新股发行提速对A股影响几何? 超过9成的网友认为当前新股发行提速对股市是利空作用,会对A股产生抽血效应,导致市场低迷;有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是利好作用,能够为注册制铺路,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仅仅有2.7%的网友认为此举对股市影响不大。 3、IPO是否应该减速或暂停? 接近9成的网友认为IPO应该减速或暂停,只有11%的网友认为IPO不应该减速或者暂停。 4、A股一季度的行情如何? 对于A股一季度的行情,网友们也踊跃的进行了预测,67%的网友认为沪指短期会继续下跌,回到3100点之下,24%的网友认为沪指将在3000-3100点区间震荡,只有8.9%的网友认为沪指将很快企稳回升,冲击3200点。 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网友对IPO提速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应该放缓IPO的速度,同时,大多数网友对一季度的行情持看空态度。(新浪财经 梁焱博 发自北京) [详情]

两市剧震投资者呼吁停新股 分析师提醒切勿过早抄底
两市剧震投资者呼吁停新股 分析师提醒切勿过早抄底

  原标题:两市剧震投资者呼吁停新股 分析师提醒切勿过早抄底 作者:陈刚 沪深两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沪指一度跌逾2%,所幸银行等权重股护盘,尾盘大幅回升后险守3100点,创业板则创下16个月新低,两市量能明显放大。机构和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尚未企稳切勿过早抄底,尤其是创业板中期不乐观。同时,随着市场近日连续回落,IPO持续较快发行成为了众矢之的,有读者昨日呼吁暂停新股发行。 沪指剧震险守3100点 周一,沪深两市双双跳空低开,大盘早盘跌破3100点后稍有回升,但午后市况陡变,恐慌情绪蔓延,沪指大幅跳水,2点30分左右跌逾2%,走出3044.29点的本轮调整来的新阶段低点。不过两桶油及银行等权重股大幅拉升护盘,沪指尾盘回升明显并收复3100点。 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3103.43点,下跌0.30%,走出五连阴;深证成指收于9712.80点,大跌2.95%;创业板指报1830.85点,暴跌3.64%。全天来看,沪指震幅高达1.95%,收盘留下了一根带有超长下影线的小阴K线。 下跌中两市放量,尤其是沪市量能增加约880亿元,沪市成交2628.26亿元,深市成交2591.61亿元,两市共5219.87亿元,环比大增超过1380亿元。 盘面上,除了银行微弱收红,各大板块尽数下跌,多数跌幅超过2%,中字头股、机场航运、煤炭、保险、证券等板块跌幅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午后银行、保险股以及两桶油明显护盘。 随着市场近日连续回落,IPO持续较快发行成为了众矢之的,被认为不断考验市场承载能力,是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昨日向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表示,低价发行、中签率低等使得新股上市后存在一定炒作空间,而随着新股发行提速,其稀缺性价值大幅降低。 昨日,本报赵姓读者就向大众证券报和财信网记者表示IPO发行速度太快,称现在新股发行基本每天三只,速度太快,希望借媒体呼吁,并引起管理层重视,建议立刻暂停。 创业板中期不乐观 创业板周一则惨遭重创。早盘时创业板在龙头乐视网(35.93 +1.50%,买入)复牌一度涨逾8%的托底下,跌幅尚算温和。不过乐视网走势虎头蛇尾,很快回落,午后更是跳水翻绿,拖累创业板指数。 午后市场跳水时,创业板一度放量暴跌超过6%,为2016年初熔断后罕见,也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盘中低点1783.74点创2015年9月来的16个月低点,并收出八连阴。而且权重股护盘后,创业板回升较无力。 国海证券(6.97 停牌,买入)昨日最新文章认为,从创业板龙头乐视网复牌并未上涨反而持续下跌来看,叠加部分机构减仓创业板态度坚决,乐视网后续走势看难言乐观。对创业板整体而言,近期无论是政策面还是市场氛围均难言有利,中期下跌趋势或尚未结束。 国金证券(13.12 -1.35%,买入)分析师李立峰也表示,创业板指数各级别的走势结构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企稳信号,中期行情并不乐观。 同时,李立峰认为,IPO发行速度过快,对次新股和创业板走势也不无影响。由于场内资金博弈局面下,新股不再是稀缺品种,对次新股构成了压制。新股开板不断提前,也引发对高估值个股的担忧,而新股和次新股大部分都在创新板块里,对创业板也构成了压力。 切勿过早抄底 由于大盘昨日跳水后权重股护盘回升明显且有资金涌入,因此有市场声音认为周一走势有金针探底意味,空头情绪集中宣泄后,市场有望迎来矫枉过正的反弹。 国海证券认为,恐慌盘诱发的剧烈波动,确实往往有做T机会。但是应看到大盘重心仍在下移,且MACD指标在零轴以下再次出现死叉,种种技术信号说短期走势还是以弱势调整为主,本周只有站稳120日均线,行情才有可能说是重新安全。 李立峰认为,在新股继续较快发行,以及节前资金观望背景下,尽管经历了一波放量杀跌之后,短期市场阶段性底部有望形成。但切勿过早抢跑,尤其是成长板块。种种迹象来看,资金无意在当前发动上攻,预计A股企稳时间窗口在春节前后。因此建议市场企稳后再介入。 待行情企稳后,李立峰认为还是以主板为主,关注农业供给侧改革、混改、通胀主线,以及受益油价上涨的上游油气生产、优质油服和部分石化品种。主体方面一带一路、新零售也可关注。[详情]

小调查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