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00:10 新浪综合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不是注册制的注册制更可怕

  《红周刊》特约作者胡东辉

  “注册制不可以单兵突进”的话言犹在耳,但IPO已经单兵突进了。截至上周末,今年IPO数量已经达到267家,募集资金1745亿元。但是如果把上半年和下半年划分开来,可以发现上半年的IPO数量是70家,下半年是197家,下半年是上半年的2.81倍。如果再作细分,从周周IPO算起,短短8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的IPO数量是104家。按照周周IPO的速度测算,全年的数量可以达到600家。

  无怪乎有人说,即便是注册制,IPO撑死了也就是这个速度了,这是不是注册制的注册制。在笔者看来,不是注册制的注册制更可怕,因为新股发行价格被管控,IPO才能够如此超速,市场自发纠错严重滞后。

  IPO圈的大都是国家的钱

  现在IPO定价一般被限制在20倍市盈率,同时大多数IPO公司是小盘股,因此上市之后形成“连板”惯例,具有明显的赚钱效应,这是IPO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但IPO的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新股“开板”以后是需要真金白银来接盘的,而且吸纳的资金量大大高于老股。等到新股沉淀为老股时,又要面临大小限解禁的冲击,这又将吸纳市场大量资金。如果全年的IPO数量达到600家,市场就无法承受这种重压。

  新股的市场定位取决于流通盘大小、公司业绩、行业板块和二级市场状况等综合因素,但流通盘的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流通盘小的市场定位必然高,流通盘大的市场定位必然低。小盘股发行价越高市场定位也越高,大盘股发行价太高则有破发风险。去年高价发行的国泰君安上市两个月后即告破发,至今还在发行价下方挣扎。今年高价发行的某银行上市后第二个一字板就封不住高开低走了,至今已经跌到上市首日44%涨幅的一半了。

  如果从市盈率角度来看,国泰君安的发行价不算高,现在的市盈率只有14倍,提到的上述银行现在的市盈率还不到10倍,但就是因为它们盘子大,所以不受市场待见。盘子小是硬道理,但现在A股市场盛行高送转,小盘股很快就会变成大盘股,所以狂欢之后等待投资者的将是一片狼藉。在这样的市场生态中,IPO超速绝对是一剂毒药,市场将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什么去年的股灾救市那么难?就是因为市场规模大了,国家也背不动了。回头看国家救市所付出的巨额资金,人们惊讶地发现,IPO圈钱实际上最终圈的大都是国家的钱。别看现在IPO超速闹得欢,将来还是要国家来买单,投资者是陪绑。

  比注册制还注册制的后果

  如果现在是注册制会怎么样?注册制意味着IPO市场化,发行定价、发行数量、发行节奏、上市定位都要市场化,发行失败也将会出现。如果新股发行定价随行就市,就A股市场这种氛围来看,发行价会一步到位,甚至大大高出人们的想象。过去人们曾经看见过这种情形,只不过定价市场化很快就刹车了。“新股不败”神话被打破一般都是在发行定价市场化时期,定价高就意味着破发快,因此发行价只能逐步降低。一旦市场对新股破发产生一致预期,降低发行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给二级市场雪上加霜。

  当新股大面积破发后,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甚至暂停IPO,这是市场化应有的机制。但现在不存在这个机制,新股的发行价被管控,新股的赚钱效应被人为制造出来,因此市场机制是扭曲的,投资者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并没有清醒认识到危机正在步步逼近。如此比较之后,可以发现现在比实行注册制还糟糕。不过,注册制虽然存在自动纠错机制,但纠错的代价极为昂贵,也是A股市场不能承受之重,但权衡之下略好一些。现在的IPO制度是赚钱效应这一俊遮百丑,使人产生错觉,直接的后果就是IPO超速失控。

  现在的IPO制度高度依赖行政管控能力,只要政策稍有偏差,后果就不堪设想。IPO超速是一种偏差,还有一种偏差也已经出现了苗头。虽然现在IPO发行价低,但很多公司利用上市后的高定位迫不及待地谋求高价增发新股,圈钱数额大大高于IPO,变相实现IPO定价市场化。如果放任自流,这就意味着所谓管控住IPO发行价也只是一个假象,这就等于先以低价发行畅行无阻,紧接着又以高价增发加倍“补偿”低价发行的“损失”,低价发行纯属幻觉。这意味着IPO超速是在行政保护下有计划地推行,却又不受市场机制的约束。如果是注册制起码还有一道市场化的纠错机制作屏障,现在却是比注册制还注册制,这才是更可怕的。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