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近期,“疯狂的IPO”成为股民讨论的热点。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本周15只新股网上申购更是创出了自2015年年底新股发行改革后的新纪录。股民纷纷质疑“高节奏发行的IPO会否打沉二级市场,巨量融资谁会买单……”,呼吁新股发行提速须顾及市场承受度。而新华社“IPO常态化可以给力实体经济”的表态,扰乱了股民对监管层预期,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
IPO发行速度创纪录 谁来买单成焦点
统计数据显示,在经历了2015年7月~10月的“零发行”之后,2015年11月,新股发行悄然恢复,当月仅有1只新股发行。进入2016年,新股发行节奏仍较缓慢,当年1月和2月新股发行数量均为6只。到了2016年3月,新股发行数量上升为两位数,为13只;2016年4月为15只;到了2016年8月,当月新股的发行数量突破20只,为27只;2016年11月,新股发行数量一口气从10月份的21只跳升到39只;2016年12月发行了51只。而2017年1月刚过半,截至目前已发行新股数量就达27只,按照安排本月新股发行数量为43只之多。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16年在高速发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这么大的量究竟该谁来承接?如果投资者在市场中长期不赚钱,这样的发行节奏还能继续下去吗?一个失去赚钱效应的市场,还能坚持多久?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新华社肯定IPO提速 网友、专家反应激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月15日,新华社发文指出:“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可以给力实体经济”。新华社表示,IPO家数虽多,但融资总量占比不大。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暂停和重启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态化。
文章发出后,引发网友激烈热议。在新浪财经“IPO大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的大讨论中,已有超过20万网友发表评论。有网友表示:“实体经济不靠降低成本,不靠实体经济自身造血,靠收割股市只能是双输。”网友质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股市搞坏了,实体经济如何存活?”多位网友对文章的专家观点表示不解:“如果任由新股无节制的发行,股民的投资回报在哪里?如果投资股市的资金都没有回报或者负回报,还会有股民吗?还会给力实体经济吗?”更有网友指出:“今天大盘暴跌,就是这篇文章引起的,造成了市场的恐慌。”
针对新股发行引发的舆论风波,经济参考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新股发行需兼顾直接融资与市场的承受度与投资者的接受度。文章指出:“虽然新股IPO时融资的额度不算大,但新股挂牌后对二级市场所形成的抽血效应同样不容忽视。更何况,监管部门2016年下半年加速新股发行后,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效应。”
海通证券荀玉根亦表示,新股的大幅供给造成了中小创和次新股的下跌。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尽管目前新股发行已经不再占用打新资金,但鉴于新股与次新股赚钱效应的持续演绎,这无疑会进一步分散市场的注意力,对部分权重股、非新股、次新股的投资品种构成较大的冲击影响。
董少鹏力挺新华社:IPO拖垮市场不成立 新股争夺场内资金不强烈
与此同时,一些专家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表示,IPO拖垮市场不成立,新股争夺场内资金不强烈,创业板整体回落,主要是由于前期创业板估值过高。董少鹏指出,对于不必要的恐慌,需要加以引导。
华西证券总裁杨炯洋表示,股价走势的决定因素很多,IPO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刘乃生表示,从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IPO融资规模并不能决定股票市场的走势。随着中国A股的进一步市场化,无论是IPO的节奏还是股票的走势都应该由市场决定。
监管层动向引关注:传证监会召集部分在京机构召开座谈会
在网友、专家、媒体观点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监管层的动向引发各方关注。据路透报道,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上周六(1月14日)召集部分在京机构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场人士对IPO(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壳资源和新三板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有关参会人士透露,现场气氛蛮轻松的,刘主席主要以听为主。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任倩倩 SF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