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闵行区获悉,由于今天开业首日人太多,Costco已经暂停营业[详情]
Walmart和Costco不同的经营之道 老土陈晓东 | 文 南方略自诩 | 来源 听到中国大陆首家Costco在上海开张的消息,我很是吃惊。不是吃惊它的开张热闹,而是吃惊它这么晚才在中国开店。在所有北美的连锁大超市中,Costco与众不同又颇为成功的经营之道,确实值得好好品鉴。在全球各实体零售不断滑坡的大趋势下,作为北美连锁超市龙头的Walmart (沃尔玛)是如何常年稳坐北美市场首位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我们就就着Costco在中国大陆开首家店的热闹,谈一下Walmart和Costco不同的经营之道吧。 Walmart (沃尔玛) 的经营之道是明确且直白的,就是一个大原则“货全价优”。走进Walmart的门店,可以找到一个家庭平常所需的各类各款日用品。在它自己的网站上,Walmart宣称它的门店一般有近3万项产品在销售,它的网店甚至可以提供多达12万项产品上线。在“货全”这一点上,是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实体店可以和Walmart相媲美的。除了“货全”外,商业上再一个永恒的王道无疑就是“低价”,Walmart基本兑现了它在保证基本功用和基本质量前提下的低价承诺。而Walmart实现“货全价优”的方法也非常明确,主要就是两条:量大(在北美只要有足够人口的地区就要开实体店)和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地区组织生产(现实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供货渠道放在了中国),并同时配套建设了高效的设计采购和配送体系。 Walmart虽也一再强调“Our people make the difference”, 但实际在品牌管理/设计更新/产品质量管理/退货服务等各方面,都有被人诟病的地方,但在“一白遮百丑”的现实商业操作中,“货全价优”仍是不可超越的。 其实还应该从另一个视角去看Walmart这一类的北美超市。在北美基本完全放弃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后,北美作为最大且统一的消费品市场,是如何经济、稳定、高效地实现“以美元换实物”的?这样以花花票子换糖的游戏可以永久玩下去吗? 都说美元在放弃和黄金固定兑换后的“货币之锚”是石油,其实不如说美元真正的“货币之锚”是美元可以足量、方便、稳定的换来Walmart超市里的日用百货。这些日用百货,对商家来是生意是利润,但对占北美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拿美元可以换来这些日用百货就像粮食一样,是关乎过日子甚至身价性命的。现代社会中,由于粮食的充足供应,已经把粮价打的很低,购买粮食的支出在现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例极低。但粮食的短缺的影响却不是可以以粮食的购买费用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来衡量的。同样,Walmart的生意虽然在整个国家的采购清单上,货值的比例相对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刚性支出。且北美中低收入家庭日常吃光用光的消费习惯,决定了这一刚性支出价格相对过大的波动,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冲击。假设由于贸易战或其他不可控的原因,造成Walmart的产品价格在极短时间内暴涨一倍甚至跟多,北美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应急反应?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不同于Walmart的成功和经营之道都是很明了又说得清的,虽然大家公认Costco的经营成功,但它真正成功的经营之道却不太容易说得清。 如同不要太相信Walmart的“Our people make the difference”一样,也不要太相信Costco的自我宣传的“Costco is cheaper”。这些厂家的自我宣传,往往是缺什么就补什么。从这两句典型的宣传口号中,反而可以看出,Walmart可以提供基础的产品服务,它的针对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不太够的;同样,Costco销售的产品也往往不是太便宜的。 如果说Walmart成功走了一条极端“货全价优”的道路,其实已经堵死了其他竞争对手再走这条路的可能。但经营有方的Costco所宣传的”Costco is cheaper”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并且Costco的经营之法远不是价格低可以概括的,甚至你就不能像谈Walmart一样,以一个方面成功来笼统概括Costco的经营模式。那我们就摊开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看Costco是如何来做实体店经营的。 先从Costco是否低价谈起吧。Costco一再广而告之的低价策略,当然是一种精确算计后的宣传策略,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你明知是商家的噱头,却不能说它宣传的低价策略是虚假的,它只是强调了问题地一个事实存在的方面,而不太提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而已。而且,作为一个忠实的普通消费者,与你个人的消费体验基本还会是一致的;作为一个掌握更多资料的调研者,你也挑不到Costco作假的明显证据,甚至会更佩服Costco的定价体系。那Costco到底是高价还是低价?它又是如何贯彻这样的策略,同时又如何保证足够的利润哪? Costco和Walmart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Costco实行会员制,既理论上到Costco消费,必须先办会员卡(交年费),Walmart没有这样的要求。Costco一再强调,它的利润的大头就是会员费,在产品销售价格上,他们一贯坚持公开且低比率的加价率。作为公开上市(NASDAQ: COST),有账可查的大型连锁超市,这当然不会是没有依据的。特别是普通消费者在对照一些价格产品的价格时,确实也发现比北美的其他超市有一些优势,特别是大包装的产品,就极容易接受Costco的价格更低的宣传。 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的销售策略和宣传手段。“价格是王道”,永远是商业领域的金科玉律,特别是面对众多的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日用品市场上。但价格,特别是加价率是不能完全决定产品的利润空间的。Costco或拥有Costco的集团完全可以在附加价值和附加服务上大作文章。比如在品牌产品的销售上,Costco就拥有自己的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加价率和利润转移对商家来说本就不存在困难。同时,在北美金融服务充斥各行的大背景下,Costco也拥有自己的专用信用卡(capital one),这都说明Costco的利润不会主要依赖会员费的。既是在其他著名品牌的进店销售上,“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商业逻辑也不会不存在。作为北美北美销售总量第二(仅次于Walmart)的超级商业巨头,Costco不会告诉你它是如何调理供货商的,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会有专业的团队对付各类供货商。 而且这个对外公开宣扬的低价策略,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Costco可以把这一条原则,作为公开来压供货商进价的利器。由于已经明确了加价率,并一再宣传了Costco的号称低价策略,所有的供货商不得不配合Costco的价格宣传,这也是Costco的品牌产品往往更有竞争力的一个原因。而且,Costco也很会实时适地的选几个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明似无意,实则早有计划的宣传一下(比如这次开店卖脱销的几个产品,就不乏操作的痕迹),往往会加深大部分人对Costco产品价格有竞争力的印象。这也是一种屡试不爽又花费不高的宣传策略吧。 但实际作为普通消费者,很多人又有这样的体验:逛一趟Walmart,买的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虽然有时也会超买,但看性价比上也往往觉得货有所值;但逛一趟Costco,经常会后悔,很容易不知不觉就买多了,买贵了,过后埋怨不知当时怎么想的。甚至多有朋友喊着要做“剁手党”,限定自己去Costco的次数。普遍的这个感觉,在Costco好像每件东西都有特色且价格合理,但买回来又经常是不必须的。甚至有人喊出了,买生活必须品还是离不开Walmart,但Walmart就是个功用,不讲究品牌;Costco好像总想去逛一逛,可是总也买不齐生活所需,还老是在不知不觉中还花不必要的冤枉钱。 这也正是Costco会做生意的表现。Walmart主要是那其产品作为销售生活必需品来销售的。这样的生意可以做得最大,但却也被其所累。都说Walmart的成功在于“货全价优”,其实它最大的负担也是这“货全”“价优”这两个方面,甚至可说这是Walmart不得不承担之重。 从定价来看,如同粮食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其定价“不完全”甚至“完全不”是由商业利益的需求来决定的。而Walmart的销售如此成功,已经成为众多北美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生活必须品的供货渠道,其价格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为保证供货的稳定和质量的可靠,Walmart给供货商的利益也必须是考虑长期稳定合作的。这都让Walmart少了很多的灵活性。但Costco在定价时就不需要有这么多的顾虑。 而说到“货全”,则更是Walmart的短腿和Costco长项,比价格调整的差异更过悬殊。Walmart成功的历史,造就了Walmart不得不扛起“货尽量全”的大旗。凭直觉也可以想象,“货全”必然有些赚钱有些不赚钱。但Walmart没得选,它不但要面面俱到,还要在每个大类下让客户尽量有所选择,所以Walmart不得不做一些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这一方面,Costco的优势就特别明显了。 Costco从来不以货品全而著称,甚至Costco极端到只做最流行,最赚钱的有限品种,甚至有限销售时间的产品。比如,Costco近几年年为适应华人客户购买人数和购买力越来越强的现实,推出了一款“中秋月饼”的销售。它采取了迥异于其他商家,但却是典型的Costco的销售方式:首先是只在短期指定时间内销售,考虑“月饼”的时效性,这没有问题。其次,只选非常有限的品种。实际在实体店中,基本就只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在出售。这一点是非常不寻常的。无论是中式超市,还是让Walmart来操作这样的项目,一般都不会只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但Costco在“中秋月饼”项目上,已经运作多年,但也只是在网上销售加了有限的一两个新品,在实体店里,仍然是只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正是因为集中于一个规格,能够保证一定的量,所以可以做的非常专业也非常有价格优势(差不多是其他中式店价格的一半),还能够确保质量。很明显,Costco做“中秋月饼”,并不是要和其他中式超市竞争,而是既要参与这个文化传统非常强烈的产品领域,同时又保持它推品牌、专业、相对低价、保证质量的形象。在很多其他产品的销售中,都能看到Costco的这种风格。比如著名的Royal Dansk Danish butter cookies(丹麦皇家蓝罐曲奇)和许多欧洲大牌的巧克力销售中,Costco都是采取定时少品种,价格优惠,保证质量的销售模式。 这样只能短期集中销售的模式,虽然对总体销量有影响,厂家组织供货也有困难,但却也有明显的长处。此处不再展开谈,不过能组织优秀且规律性的短期季节性销售,是需要背后精确的算计和周密的服务的,还要是有一定量的大的销售通道做保证才能顺利实行的。我认为Costco的季节性销售策略是其取得销售成功的一个重要策略,在Costco很多部门都能看得到。这是很多厂家都能想到但却做不到,或做不好的。 说道Costco的服务,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一直被称道的无条件退货的服务。北美大部分的正规销售商,都有在指定时间或有条件或无条件退货服务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销售商的退货服务是有很大差距的,而Costco的无条件退货有口皆碑,公认是执行的最好最彻底的。作为几百家店都能贯彻执行的政策,是要有具体配套的各项政策支持才能长久实行的。我想,这背后既有供货厂家的支持,也有退货产品的服务和再销售渠道和还要有Costco的部分利益让渡,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吧。 Costco的外围服务也是做得很不错的。比如,一般超市都有的试吃和促销服务,Costco就能做的比较专业,并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配套对外的餐厅服务,也贯彻了Costco一贯的少品种,但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的一贯作风,给Costco增色不少;大部分Costco都附带的换轮胎和加油站业务,也本着简单服务,但保证质量,有价格竞争力的风格,让人觉得和Costco的总体风格很相配。其他照相、手机销售、多项广告推广服务等,也都让一般人觉得做得很用心。总之一句话,Costco旗下的服务,就必是有保证的。 我觉得Costco最成功的也是最重要的窍门,还是它的品牌管理策略。不止是对Costco自己这个品牌,也是对进入Costco的所有外来品牌,都纳入了它的管理模式,以其符合它的经营风格。至于是如何做到的,就不是外人几句话可以说清的了。这应该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了。 在品牌的经营管理中,可以拿出来谈一谈的,还有Costco的全球化视野。我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个超市,能过像Costco一样拥有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全球的知名品牌。当然,这也是时势造英雄。作为排名第二的北美最大的零售业超市,排名第一的Walmart又不太适合做品牌经营,自然让Costco拥有了不小的谈判优势,但利用这种优势,用心推进各种品牌管理,Costco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的。 品牌经营的策略,也给costco的网络销售带来了很大优势。costco的网络销售不太像是Walmart那样,就是照直把实体店搬到网上,只是多了些把平时摆不上排不开的也填上去了,以显得货品跟多而已。其实,简单的货品多,并不见得销售就好得多。Walmart一贯的简单直白,在网络销售中未必有很大的优势,将来无论在实体店还是网络销售上,都还是有些隐忧的。Sears的辉煌和前车之鉴都还不太远啊。 但costco网络销售如何和它的实体店相结合,它自己也还在摸索探索中,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吧。 如果试图用一句来总结Costco成功之处,我想这样来叙述:Costco通过各种成熟的有计划的综合商业手段,成功实现了目标客户的“路径依赖”,从而取得了零售商业经营的奇迹。 谈到这里,我们也探讨一下Costco的目标客户到底是那些人?Costco有没有设定的目标客户?我想,Costco是不会承认自己有特定的目标客户的。来的都是客,厚此薄彼是会毁了自己的商业信誉的,但Costco实际是有客户偏好的,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谈一谈吧。 不同于Walmart要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 Costco是要解决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普通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资金限制下,可以以主观认为的经济实惠来追求有选择的名牌产品的问题。也就是笼统地说,Walmart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Costco是要解决有点“小资”情结的有更高一点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追求名牌的问题。注意,Costco并不是要走一条完全精品店的道路,那样就大大限制了客户的广度。Costco这条路并不太好走,主要是平衡要把握好。现在看,Costco还是表现得不错的。 行文至此,我们在回到初始,那就是Costco在中国上海开首家分店这则新闻。那是不是可以问一下,像Walmart和Costco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在中国开店的前景如何? 对Walmart在中国开店,我是不太乐观的。即使Walmart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都取得了成功,我也不认为它可以中国复制它的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中国是绝大多数民用日用品的生产基地,中国当地的销售渠道,甚至一些不起眼的路边小店,都天然具有价格和运输仓储的优势。当然,由于Walmart规模太过巨大,又掌握有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一些产品又可以在中国市场尝试品牌策略,所以在某些地区站住脚还是有可能的。但大规模推广是完全没有可能的。Walmart实际是不必太在乎它在中国开店的成功的,它更看重的是在中国采购渠道的顺畅,这才是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但Costco是不是会比Walmart更有发展空间哪?也不一定。Costco的成功,是建立在北美市场条件下的,它的很多成功的经验未必可以自然转移到中国市场,或在中国市场未必就还有效。比如“中秋月饼”的销售,它的对手也是需要从海外订货的,才可以给它操作的空间。如果放在中国市场,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它不一定再能这么做。但Costco毕竟是一家经营有方的大型超市,同时又握有大量合作的品牌产品,让其在中国市场闯一闯,无论是对此对彼都有好处。就放上一段时间,来看一看这场大戏如何进一步上演吧。 [详情]
原标题:数据新闻:Costco上海火爆 线上旗舰店销售“反转”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8月27日,Costco“落沪”,开业第一天,一度被买到暂停营业。 作为会员制的鼻祖,成立于1976年的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早在进入中国大陆之前,Costco在全球11个地区拥有超过770家门店,会员数量超过9700万人。 Costco用户众多,闵行区的线下店也不是大陆消费者购买costco商品的唯一渠道。 早在2014年10月,Costco就已入驻天猫国际;2017年9月初,Costco官方天猫旗舰店上线,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多年来,尽管其线上门店销售情况稳定,但2019年以来环比增速是下降的,而从天猫国际Costco海外旗舰店1-8月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其线下门店落户上海也极大地推动了线上旗舰店的销售情况。 8月,Costco上海店开业,其海外旗舰店销售额和销量立即反转,环比增长近80%。 (数据来源:数据威)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洁 摄 / 本文系编辑综合整理撰文)[详情]
Costco要开店,而且一下就是2家旗舰店+4个精品店?耿直的重庆网友被骗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王琳 叶晓丹 8月27日,Costco中国首家门店开门迎客不仅在中国零售业扔下一颗震撼弹,同时也在网络上持续引爆话题。从“开张被挤爆”到“投放平价茅台”,Costco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 看到上海人欢欢喜喜的逛Costco,其他城市的网友只能“羡慕嫉妒恨”。 9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继上海店后,Costco将于重庆选址开店,并且重庆将至少开设两家Costco旗舰店和四家精品生活店。 看到这样的好消息,重庆网友已经在畅想逛Costco,并为Costco选址出谋划策。 @ourscq:哈哈哈上周还在聊,什么时候引进Costco,这么快就要实现了,建议渝中半岛内开一个,渝北那边开一个,让老城区新城区雨露均沾。 @蓝尾的长野:麻烦开在重庆九龙坡石桥铺,真的特别需要。 @黎明保险经纪Gates:开在渝北吧。 @80斤的死瘦子:开在江北观音桥吧,我上下班天天来买。 看到重庆的愿望要实现了,其他城市的网友也在深情地呼唤Costco来开店,包括:武汉、南京、西安、广州、郑州、成都、北京等。 不过,重庆人没有高兴几天,Costco官方便表示,传闻Costco重庆开店的事情不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开市客中国否认重庆开店计划 据重庆广电消息,9月12日,Costco“一带一路”泛中国区Costco商品总代理——香港财合流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财合)与成都川台智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台智慧)、重庆绿科德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绿科)分别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而这一消息也被解读为Costco与重庆的合作正式开始。消息同时指出,作为重庆地区的管理方和运营方,重庆绿科将着手在重庆成立运营中心和物流中转中心,并开始为Costco重庆店选址。 9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向开市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市客中国)方面求证此事,开市客中国方面回应称:“开市客和香港财合没有关系,开市客中国是美国Costco100%投资和管理的,所有在中国市场的拓展计划都是由美国总部策划。目前美国总公司的律师正在着手处理此事。” 8月28日,Costco店内情况(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郑洁 摄)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开市客中国由COSTCO WHOLESALE INTERNATIONAL,INC.100%持股,后者系美股上市公司Costco。在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后,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曾于9月1日采访了Costco CFO理查德·加兰蒂,在关于开设新门店的计划上,理查德·加兰蒂表示:“我们计划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Costco门店,我们希望(第二家门店)能尽快开工建设。除了在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我们已经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9月4日,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重心会在华东地区,之所以选择先在上海开店,也正是基于前几年天猫旗舰店经营数据显示,Costco主要消费群体在华东地区。 香港财合是什么背景? 那这个要做重庆开店的香港财合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呢?《财经》的报道显示,香港财合的副总裁名为谢世铭,谢世铭是中国台湾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楚雄州委统战部官网上的文章显示,2017年7月2日至4日,有名为谢世铭的企业家率考察组一行到大姚县进行实地考察,这位谢世铭为“台湾宽集团”董事。 中国台湾网也曾报道,2016年3月1日,“台湾宽集团”董事长李丹妮等人曾到遂宁考察。不过,记者尚无法证明“台湾宽集团”董事谢世铭与香港财合副总裁谢世铭为同一人。 记者注意到,李丹妮和谢世铭这两个名字在深圳宽平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现过,该公司控股股东名为李丹妮,其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则名为谢世铭。 此外,启信宝显示,四川有多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名为李丹妮,且名字带“宽”字。比如,四川宽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四川宽活自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宽庭玩具有限公司、眉山宽庭环保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但是,李丹妮在去年9月就已被列入“限高人群”,其持有的上述四川企业的股份也均已被冻结。 图片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截图 绿科德尚成立仅半个月 注册地址不存在? 那么,与香港财合合作的川台智慧和绿科德尚又有何背景呢?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川台智慧为台港澳自然人独资企业,股东名为林美玲,启信宝上抓取的一则今年2月的裁判文书显示,林美玲已被列为被执行人,但川台智慧未被追加为被执行人。 而绿科德尚今年8月29日刚刚成立,的工商注册地址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城路71号、71号附1号留学生创业园C栋2-1号”。9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来到留学生创业园C栋,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已是近期第三个前来询问绿科德尚的了,但这里并没有绿科德尚这家公司,且创业园C栋不存在2-1这一门牌号。 绿科德尚的工商注册地址为C栋2-1号,但据介绍,C栋不存在2-1这一门牌号。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琳 摄 启信宝显示,绿科德尚的股东分别为刘孝屏和刘昊,分别持股70%和30%,刘孝屏另外还持有重庆锦和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公司)27%的股份。记者随后致电锦和公司,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称,刘孝屏确为公司股东,且刘孝屏之前也说起过自己拥有绿科德尚这家公司,但该工作人员不知道绿科德尚地址在何处,也没有刘孝屏或绿科德尚的联系方式。因此该说法并未得到刘孝屏本人证实。 绿科德尚的另一股东是锦和公司,锦和公司的控股股东则是重庆锦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环保),锦和环保的股东是向红芳和魏云海。 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2018年7月的一份执行裁定书中:2018年5月28日,重庆康硕科技有限公司、魏云海、向红芳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于2017年8月15日由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依法立案侦查,当时魏云海、向红芳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警方采取了相应的强制措施。 图片来源:无讼网截图[详情]
原标题:5吨飞天茅台,能否让Costco避免“水土不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秋节前,因提供1499元/瓶的53度飞天茅台,美国会员制超市Costco上海店再次被挤爆,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目前该酒的终端零售价在每瓶2500元以上。 Costco成立于1976年,是全球第一家会员制超市,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消费者要申请会员卡才能进店购物,其会员多为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Costco坚持向顾客提供最低价商品而大受欢迎,据公司最新公告,目前其在全世界拥有778家门店。 自8月底国内首家店在上海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Costco已经先后引起了三波热搜。前两次是因为Costco独特的商业模式自带流量,而这次纯粹是因为上架平价茅台。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将来有机会,还是会不定期进货,向会员提供平价茅台。 与茅台组CP 8月27日,Costco国内首家店在上海开业,开业半日便因“人满为患”而被迫“停业”,Costco也因此刷爆朋友圈。运营一周之后,Costco又被爆因低价商品消失,进而会员排队退卡,再度引发业内对其商业模式的探讨,不少人担心Costco会步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后尘,在中国“水土不服”。 “毕竟国外是买一次就屯一周,而现在中国电商发展比较快,从便利和性价比上,Costco没有凸显其原本的优势”,东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认为,从目前来看,Costco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可能有点儿“水土不服”。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阳子亦认为,在国内,Costco和电商会形成一定的竞争。“Costco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它的核心运营逻辑是最低价,并非所有人都能经营的。但是在中国,它不能再形成最低价,只能是相对低价。” 中秋节前,贵州茅台销售公司通过Costco上海店,精准投放5吨53度飞天茅台(约10000瓶),价格每瓶1499元,有Costco会员卡的都可以买一瓶,再度引来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借助平价茅台,Costco重回热搜。 “在中国,茅台仅次于房子和黄金,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投资品”,对于消费者抢购茅台,有网友如是说。 换句话说,Costco和茅台两个网红组CP带来的流量,不亚于美国泰勒·斯威夫特和中国周杰伦同台演唱的效果。 9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在天猫和京东商城上查询,在售的53度飞天茅台500mL,优惠后价格分别为每瓶1999元和2809元(2018年),远远高于Costco的售价。 刘畅表示,对Costco来说,通过茅台引流是很好的事情。“Costco肯定也是铺垫了很久,才拿到了茅台这样的资源。很难说两家联姻,只能说是各取所需”。 “Costco如果不定期投放茅台,对会员的黏性肯定有帮助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Costco相关发言人则表示,为了增加用户黏性,除了茅台,公司还会不定期提供其他奢侈品,具体品牌、款式不定。 茅台的选择 茅台为何选择Costco?据媒体报道,茅台酒销售公司选择Costco投放,是因为看中了Costco成熟的会员模式,可以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也被网友戏称是“酒喝不炒”。 今年以来,茅台就在全国探索扁平化的销售模式。4月19日,茅台发布公告,在全国范围选择3家服务商,供应400吨飞天53度500mL贵州茅台酒(带杯),每家服务商的供货量按照综合排名先后顺序分别为150吨、130吨、120吨。5月份,茅台宣布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润发)、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茅台全国首批商超服务商。 “之前茅台酒的价格一直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在定价上,公司总是受到经销商的掣肘,本身没有定价权。采用扁平化销售渠道,茅台公司是想摆脱经销商,对终端零售市场价格进行掌控”,《名酒评论》杂志社社长孙延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孙延元认为,如果茅台酒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整个价格系统紊乱。“控制了价格,才能控制茅台的形象。通过商超投放,直接面对消费者,对经销商涨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8月3日,物美率先开启茅台线上预订通道,8月20日,华润万家在全国7大城市的79家门店面向会员预售,价格均为官方指导价1499元/瓶。目前大润发尚未有平价茅台预售的消息。 与Costco的会员均可购买不同,物美和华润万家都设置一定的购买门槛,且都只能通过自家APP预订。 物美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物美获得的投放量是120吨。物美售卖茅台采取多点APP线上预约、线下取货的模式,秩序井然、无排队现象。同时,物美采用数字化精准定位,从内外部严控,物美内部干部员工一律严禁购买。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茅台集团采用扁平化销售渠道,通过物美等超市直接以1499元的价格向消费者销售,对市场价格有平抑作用。物美的购买规则、销售渠道、信息比较完善,总体上有效避免了黄牛倒酒的现象。 对于之后物美是否会改变茅台酒的销售策略,该负责人表示,“未来的销售策略,物美将根据市场情况与茅台共同探讨制定。” 在Costco的投放,则是茅台对扁平化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朱丹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Costco目前是中国最火的一个终端商超,茅台选择Costco合作,也是想借助其热度,对品牌进行营销,同时也是对茅台酒最近出现的乱价进行整治,对其价格体系的塑造有标杆性的作用。“Costco是会员制商场,走的是批发流通的渠道,随着其在中国门店增加,它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以及知名度,也会得到很大提升。此次是茅台与Costco深度合作的初步试探。” 刘畅也认为,茅台集团通过商超投放,是为了增加对终端价格的掌控。B端客户很难筛选,需要直接面对C端客户,进而就需要一个健全且能够保证价格体系的渠道投放平价茅台酒。 “Costco还是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投放茅台酒。包括之前在华润和物美的投放,是因为茅台认为,这些渠道有能力把价格体系管理好,通过这些渠道购买的客户,才是真正的消费者。这是茅台想看到的,所以会和Costco合作”,刘畅说道。 但是,通过商超投放,贵州茅台就真的能控制整个价格体系? 朱丹蓬认为,选择商超投放平价茅台酒,对整个价格体系没有太大帮助。而且随着商超渠道突起,商超黄牛党也可能应运而生。 “通过商超投放,只能满足个人消费,但是还有更多的商务消费,需要的量比较大,很难满足”,刘畅认为,茅台经销商会一直存在,“至于以后能否控制茅台的终端零售价,需要看公司能否自我革新,整改经销商体系。” Costco路在何方? 虽然捆绑茅台等奢侈品,Costco可以获得部分稳定的客户,但其在中国的短板却始终存在。对消费者来说,商品并不是最低价,且店面距离市中心较远,购物并不是很方便。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上海店会员人数超过17万。“之前有消费者退卡,但这个在Costco全球范围内也是正常现象,上海店的退卡人数属于合理范围内,也没有出现一些传言中的‘排长龙’、‘恶意’退卡现象。” 但众所周知,Costco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会员费,约占80%-90%。据最新披露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报告,三季度,Costco会员费收入7.76亿美元,净利润为9.06亿元,会员费在净利润中占比为85.65%。2019财年前三季度,Costco会员费为23.02亿美元,在净利润中占比为89.85%。 Costco在中国的会员费是一年299元,以17万会员来算,目前的会员费超5000万元。对于刚成立不到1个月的Costco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还远远不够。 “对于Costco来说,如何抢占客户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云阳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Costco在中国的经营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至少一点,应该加入电商。“更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买那么多东西,如果能送到家更好。” 刘畅认为,“低价只有部分吸引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Costco目前的模式不行,但是不代表不会升级。”他认为,如果Costco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休闲体验中心或生活馆,消费者在里面不仅仅是购物,还可以解决一天的生活,会更有吸引力。 近日,Costco还遭遇“李鬼”风波。一家名为“香港财合”的公司及其总裁谢世铭以Costco的名义宣布,将在重庆、成都、上海奉贤等地开设多家Costco门店,但Costco表示,“这家公司与我无关”。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先着眼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东地区继续拓展。[详情]
原标题:Costco上海店10000瓶茅台再售罄,茅台董事长中秋暗访专卖店喊话:别做“黄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杨建 朱万平 每经编辑 王嘉琦 杜恒峰 杜波 市场指导价1499元,零售价却涨到2700元左右,这其中巨大的差价是导致茅台被热炒的主要原因。如今,茅台已经不止一瓶酒了,而是已经具备了金融属性的投资品。很多人囤货惜售,市面上甚至一瓶难求。 中秋节前,Costco上海店又进了10000多瓶茅台酒,并以1499元/瓶的官方定价“平价”销售,结果再次被抢购一空。 9月13日,中秋节当天,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暗访了茅台专卖店并强调:“茅台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请不要做‘黄牛’,不要非法倒卖茅台酒。” 而此前,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这说明茅台专项整治开始。 李保芳暗访喊话:不要当“黄牛” 9月13日,曾多次发布茅台内部信息的“茅台时空”称,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暗访了贵州省六盘水市一家茅台专卖店,李保芳强调:“茅台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请不要做‘黄牛’,不要非法倒卖茅台酒。” 虽然茅台酒的市场指导价是1499元,但是终端市场价格却一路走高,零售价在部分地区涨到2700元左右,即使批量采购也要2400元以上,而且通常也没太多货。 在8月7日的茅台酒市场工作会上,李保芳曾要求,“贵州所有的经销商,要把酒放到前台来卖,给全国其他的省区市作表率。‘黄牛’搅局也是助推价格疯涨的因素,不能让‘黄牛’问题成为茅台酒销售过程中一个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 李保芳分析,茅台酒价快速上涨原因复杂。 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 其次,是收藏投资所致,茅台酒既有金融属性,又有投资属性。 第三,选择销售时机带来的囤货惜售。 第四,固定渠道销售,让市面上看不到茅台酒,造成一瓶难求的现象愈演愈烈。 9月初,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公开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的公告》,为严厉打击各种扰乱茅台酒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线索征集范围包括: 在茅台酒市场销售中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加价销售、转移销售、违规搭售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售侵权假冒茅台酒的违法行为;恶意炒买炒卖茅台酒谋取不当利益的销售单位及个人;制作、发布茅台酒虚假宣传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以往,茅台更多是依靠自身或第三方调查进行市场督察。如今,贵州当地政府部门也参与到茅台酒市场整治工作来,打击“黄牛”炒作的效果或更加明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10000瓶“平价”茅台进入上海Costco 9月15日,一位贵州的茅台酒经销商张明(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称,价格相比于中秋节前“降了一点儿”,“现在,我们这边茅台酒一批价约在2460元/瓶左右。” 在业内分析看来,茅台酒价格的正常回落,与茅台加大投放有关。而近年来,每逢中秋、国庆和春节等旺季,茅台方面均会加大市场投放。 同时,茅台也在加强投放的精准性和科学性。9月11日和12日,中秋节前两天,上海本地的消费者发现:原本已被抢购一空的茅台酒,又出现在Costco上海店的货柜上,并以1499元/瓶的官方定价“平价”销售。不过,9月12日晚,Costco贴出通告:飞天茅台已售完。 即将摆上Costco上海店货架销售的茅台酒(图片来源:茅台方面提供) 今年8月Costco上海店开业首日,茅台酒“大火”的消息传到了茅台集团,集团高管当即安排茅台酒销售公司予以关注和跟踪。随后,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带队与Costco上海店进行了对接协商,仅用7天时间便作出决定,向Costco超市追投5吨茅台酒,共计约10000瓶。 上海市场对高端白酒的消费需求较为旺盛。而Costco超市采用付费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进入购物,而每年不低的会员费也决定了Costco会员有着一定购买力,在Costco超市销售茅台酒,不仅可以有效抬高黄牛购酒的门槛,还区分出茅台酒真正的消费者。 不过,在Costco超市外,依然有黄牛以1900元/瓶左右的价格收购茅台酒。“这两天在Costco超市外,有4拨人(黄牛)在收酒。”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仔细观察后判断,黄牛收了大概不超过300瓶,不到总量的10%。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茅台酒后,都是自己消费。 “粗略测算,中秋节前经销商渠道总投放量约为4200吨,占比24.5%左右。”近日,太平洋证券的研报称,若其他渠道(电商、商超等)的投放比与经销商渠道一致,那茅台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全渠道的投放量,基本符合7400吨的总投放量。太平洋证券还测算,今年第三季度,茅台总投放量将达到约1万吨,占茅台全年总投放量3.1万吨的1/3左右。 热议:贵州茅台股价未来怎么走 茅台酒市场价涨势迅猛,贵州茅台股价也不断攀上新高。 但近日,市场上一则网传消息称引起关注:北京茅台价格大幅降价,“一周从2650跌到2100”。 对此,有私募人士指出,与经销商批量销售为主不同,“黄牛”为了谋取更高利润,一般都“按瓶散售”,除了渠道收紧之外,飞天茅台中秋前各渠道开始放货,供给增大,因此导致“黄牛”恐慌抛售。而市场风吹草动也立马传导至前期涨幅巨大的白酒板块,9月11日贵州茅台全天跌4.83%,这也是自今年5月6日(跌6.98%)以来的最大跌幅,市值一天跌去682亿元。同时A股白酒板块全线下跌,五粮液跌5.82%跌幅最大,整个白酒板块市值一天跌去1263亿元。 对于茅台酒价格未来的走向,安信证券认为,飞天茅台已经不单具备消费品的属性,市场价2500+的价格的确存在泡沫,2000元以上仍是合理的,价格不会回落太多。 广东西域投资董事长周水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李保芳的谈话,是给市场传递一个信息,即茅台酒在市场上的短期价格脱离了内在的价值,也脱离了白酒用来喝的属性,也有意通过他的走访谈话来压压市场虚高的价格,让茅台酒回归一个理性的市场价格,但作为白酒的龙头股,长期价值仍然看好。其短期的市场波动,必然会影响整个白酒的市场,短期调整难以避免。 西藏琳琅投资王琳告诉记者,如果价格上涨被限制住,有可能成为白酒行业板块股票价格从上升趋势转向为横盘震荡或调整趋势,毕竟整个白酒行业的估值水平目前已经比较高了。 东方融投总经理李晓禄表示,现在市场上很多茅台酒实际上并没有被喝掉,很多茅台酒被囤下了,这样反而对五粮液更有利,因为茅台酒市场价格高起来后,很多真正消费白酒的人都去买性价比更高的五粮液。如果市场上囤得多的茅台酒集中抛售,对茅台酒来说是个非常大的一个隐患。对于整个白酒行业来说,短期是利空,但长期应该是利好。让白酒真正回归消费属性,而不是金融炒作属性。 乔戈里资本牛晓涛表示,茅台董事长的谈话是在给疯涨的酒价降温。茅台酒价格今年一路上涨,高收入群体喝它也感到压力。酒价疯涨是因很多酒被囤积,这和炒房有相似之处。再看茅台的股价,从去年10月的500多元一路涨到中秋节前的1000多元,并带动整个高端白酒板块股价翻倍增长。而在三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有望触底横盘或触底上行的预期下,叠加A股对贸易摩擦韧性增强,加征关税边际效应递减,外资、机构已出现调仓特征。8月27日资金尾盘砸盘白酒板块就是信号。借着中秋节前在实体流通环节茅台炒作,兑现在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板块的高额利润,可能是外资和国内大型公募、私募的选择。茅台酒是好酒,但酒价、股价确实贵了。价值规律有时会失灵,但不会永远失灵。[详情]
自8月27日上海闵行店开业以来美国会员制超市Costco多次上头条先是开业当天被买到停业之后消费者排队退卡又引起关注。 近日Costco又火了这次是因为10000多瓶零售价1499元的飞天茅台 目前飞天茅台的市场零售价在2500元以上普通消费者很难以1499元的价格买到因此最近两天Costco又出现了排队的情况 茅台:精准投放5吨茅台酒 “这一次,我们选择Costco做精准投放,就是看中了他们成熟的会员模式,这是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的一种尝试。”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说。Costco主打的招牌是低毛利率。上海首店开张被抢购的商品之一,便是售价1499元的茅台酒。这也成为Costco低毛利率的例证。不过,Costco的平价茅台酒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茅台在Costco超市‘大火’的消息,引起了集团高层的关注,当即安排销售公司关注跟踪。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迅速带队与Costco超市上海店对接协商,提出了茅台与Costco合作的想法。”贵州茅台上海省区负责人告诉“茅台时空”,这次决策拍板非常迅速,从集团高层到销售公司迅速达成共识。据“茅台时空”披露,此次茅台酒销售公司委托第三方向Costco超市上海店提供了5吨的量,大概1万多瓶茅台酒,在中秋节前持续放量平抑价格,让上海本地消费者能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茅台酒。据透露,从最初接触酝酿,到茅台酒在Costco再度上市,此次决策执行只花了一周时间。 疯抢背后:终端售价的畸高 虽然茅台官方给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定的官方零售价是1499元,但由于货源紧张加上部分商家囤货,这款高档酱香白酒在经销商之间的流通价格早就超过了2000元,电商、超市等终端的零售价更高。 9月11日,有网络传言称,北京黄牛对茅台(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酒)的收购价从2650元跌至2100元,引发市场恐慌:茅台酒价短期是否见顶。不过,一家杭州经销商直言这是假消息。该经销商说:“如果真的有2100元的茅台,让他给我运来一万吨。我们经销商都有群的,根本不是这个价格。” 据该经销商透露,目前飞天茅台在杭州地区的批价稳定在2600元以上,零售价往往超过3000元。酒类自媒体“酒业家”的统计显示,目前飞天茅台在北京的批价(整箱的单价)为2600元左右,深圳2400元左右,南昌2500元左右,郑州2400元左右,成都2500元左右,广州2600元左右。为平抑价格,茅台此前已经表态,将在中秋、国庆前夕向市场集中投放7400吨茅台酒,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过节需求。 Costco:没有“搭售”要求 综合“茅台时空”和中国基金报官微消息,Costco方面表示,对买茅台酒的消费者,他们没有任何“搭售”要求,只要是会员就可以每人购买一瓶,只买茅台酒也可以。 “外面确实有黄牛,大概有4拨人在收酒。我早中晚一直观察统计,黄牛收的大概不超过300瓶,也就是不到总量的10%。”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天销售有序,没有出现负面状况,说明这个尝试,确实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购酒需求。据介绍,此次放量于9月12日结束,茅台酒销售公司将总结研究此次与Costco超市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运作。 [详情]
1499元,Costco又有茅台酒卖!茅台携手跨国“网红”投放,多渠道满足消费需求 原创: 李铁 戴世锦 茅台时空 核心提示 茅台控价稳市再出新举措,通过精准投放,直接面对终端消费人群,改进体验、满足节日消费需求。 9月11日—12日,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通过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火爆全网的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上海店,两天精准投放5吨茅台酒,让本地消费者可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飞天茅台。 茅台时空团队闻讯急飞上海,现场目睹火热场面。 Costco,中文名“好市多”。8月27日其上海门店一开业,即因销售1498元/瓶的茅台酒而声名大振。“飞天茅台已售完”的场景,一度被众多媒体当作热门话题。 “这一次,我们选择Costco做精准投放,就是看中了他们成熟的会员模式,这是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的一种尝试。”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无搭售条件,每人可买一瓶茅台酒 11日17时50分,茅台时空团队一下飞机即赶到Costco超市,迎面看到很多消费者抱着茅台酒走出超市。 据了解,Costco超市会员从9月11日起可以购买一瓶1499元的茅台酒。此次销售模式不同在于,为减少拥堵,需要消费者付款后,再拿着购物小票领取一张购酒卡,去专门的窗口排队领酒。 18时,茅台时空现场看到,大概有200多人在排队领酒,现场井然有序。Costco超市现场随处可见安保指导购物人流。 家住闵行的消费者王峰和姐姐,花了一个小时买了两瓶茅台酒。“我是通过朋友圈知道的消息,特地赶过来排队,”王峰说,“这里买酒比较放心,1499元的价格又不高。”王峰希望,以后在上海能在更多超市买到平价茅台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高兴地说,刚好我最近需要用酒,今天终于买到了。 Costco方面表示,对买茅台酒的消费者,他们没有任何“搭售”要求,只要是会员就可以每人购买一瓶,只买茅台酒也可以。 9月12日早上9时30分,茅台时空再次来到Costco超市。由于获知有茅台酒卖的消息,人流量比前一天增加了一倍以上。因为交通拥堵,我们只能下车,步行走到超市。沿途,不断看到拿着茅台酒离开的购物者。 与11日晚不同的是,今天从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队,每人领取一张新的购酒卡,一旁的广播循环提醒购买茅台酒需要领卡,秩序依旧井然。 超市工作人员称,“今天外面排队买茅台的人多得不得了。” 快速决策:从“头脑风暴”到合作达成只用七天 “茅台在Costco超市‘大火’的消息,引起了集团高层的关注,当即安排销售公司关注跟踪。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迅速带队与Costco超市上海店对接协商,提出了茅台与Costco合作的想法。”贵州茅台上海省区负责人告诉茅台时空,这次决策拍板非常迅速,从集团高层到销售公司迅速达成共识。 据介绍,Costco超市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申请会员卡才能进店购物,其会员多为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中秋节即将到来,茅台消费需求更加旺盛,通过对重点市场的精准投放、科学投放,不仅让真正的消费者平价买到茅台酒,也是对当前市场上炒作茅台酒、屯售茅台酒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有力回击。”茅台销售部门有关人士道出此次茅台与Costco超市合作的根本原因。 8月7日贵州茅台市场工作会上,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宣布,茅台拟在中秋、国庆前夕向市场集中投放7400吨茅台酒,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过节需求。 此次茅台酒销售公司委托第三方向Costco超市上海店提供了5吨的量,大概1万多瓶茅台酒,在中秋节前持续放量平抑价格,让上海本地消费者能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茅台酒。据透露,从最初接触酝酿,到茅台酒在Costco再度上市,此次决策执行只花了一周时间。 “千方百计改进服务效率和体验,是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茅台销售公司有关人士说,“由于时间急,预案需进一步完善,与Costco超市和合作还要继续磨合,改善消费者购物体验。” 据悉,除了Costco,随着相关渠道增大供应量、减少黄牛干扰等措施的落地,茅台酒价格疯涨之势正在被遏制。近期市场多有茅台酒价格回降的传言,有关人士分析,这与贵州茅台重拳整治市场环境的举措密不可分。“遏制酒价过快增长,对于茅台的长期发展,对于培育更为成熟的消费市场有利。” 5000购酒者,倒给“黄牛”的不到10% 为了此次合作,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特地赶到上海,做市场调研看合作效应。 “第一天销售,从中午11时截至晚上10点打烊,大概有5000人购买茅台酒,这还是没有宣传的情况。按照现在这种节奏,12号就能把5吨酒卖完。” 据了解,Costco超市每天21点10分不再允许顾客进入。22点10分打烊时,如果有排队顾客没领到茅台酒,超市会延长工作时间。 “确实没有消费限制,”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做了调研,这里的会员都是中产阶级,买酒多是自己消费,很多人都是买酒后就上车离开。 茅台时空注意到,限购卡编号从00001号到10000号,卡上只说9月11日限会员本人一卡一瓶,却没有明确的有效措施阻止会员重复购买。对此,Costco超市上海店总负责人表示将仔细研究解决方法。9月12日,茅台时空看到当天的购酒卡比昨天多盖了一个上海东方明珠标志的新章。 由于有完备的会员体系,Costco的售卖增加了黄牛入场的门槛。9月12日早上,茅台时空在领酒处附近看到一名男子,推着手推车以1900元的价格收酒,手推车里大概装了15瓶。 “外面确实有黄牛,大概有4拨人在收酒。我早中晚一直观察统计,黄牛收的大概不超过300瓶,也就是不到总量的10%。”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天销售有序,没有出现负面状况,说明这个尝试,确实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购酒需求。 “网红店”夸“网红酒”:这次开业才体会到茅台酒的影响力 “Costco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以前就听说过中国的茅台。但是这次开业,我们才体会到茅台的影响力,”Costco上海门店负责人对茅台效应记忆深刻。在他看来,Costco超市会员都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买茅台基本都是自己喝或者送礼。“两家好的公司联合起来做了对的事情,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现场,茅台时空遇到几位来自美国、韩国的购酒者。美国男子与朋友一起耐心排队,他说,“没想到中国人这么喜欢茅台酒。这对任何产品来讲,都会是最值得炫耀的骄傲。”据悉,此次放量将于9月12日结束,茅台酒销售公司将总结研究此次与Costco超市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运作。 据了解,茅台一直在全国探索扁平化的销售模式,8月7日的茅台酒市场工作会,更是就全力维护茅台酒市场健康有序发出了强烈信号——让消费者以最便捷的方式购买茅台酒,尤其在中秋、国庆来临之际,让老百姓喝到放心、平价的茅台酒。 作者:李铁 戴世锦 编审:罗夕 签发:李铁 茅台时空[详情]
【Costco开业半月顾客减少 有顾客称会员制是个“坑”】9月9日,Costco开市客超市在上海开业两周后,@紧急呼叫 重访超市。卖场内,开业特惠的商品恢复原价,现场顾客大幅减少,记者只等了10分钟就完成结账,但手机网络信号依然欠佳。卖场出口处可以办理退卡和退货,有不少顾客坦言会员制是个“坑”。[详情]
原标题:中国市场潜力足 外资零售忙加码 来源:经济参考报 8月底,全球最大的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上海开设中国大陆首店,开业当天客流爆棚,不得不停业半天。加码中国消费市场的并不仅仅是开市客,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动作频频,持续开出新店,加速实现本土化,主动向中国的下沉市场要动力。 一度“逼停”关门开市客目前客流趋稳 美国知名商超开市客近期在上海开出中国大陆首店,客流一时间爆棚,开业首日下午不得不进行关店。首日客流爆棚导致下午临时闭店半日后,开市客通过APP推送和短信告知消费者未来一段时间将对超市内部进行同时购物人群最高2000人的限流。 记者多次探访卖场发现,开市客至今时不时需要进行一定的限流,但目前人流总体上趋于平稳,曾经入场动辄排队三小时的画面已经变得少见,卖场内的购物舒适度有了不少提升,试吃等前期因为大人流开展较少的体验活动也更加丰富。 家住附近的于先生说,自己的女儿在美国留学,此前在中国台湾地区旅游时也去开市客购物过,现在上海也可以直接使用在美国办理的会员卡进行购物。“一次会员、全球购物,中国大陆的会员费相对全球市场来说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比美国市场60美元的会员费更低,开业后已经来买了好几次了。” 为了避开客流高峰,家住闵行区的顾老先生特地选择工作日白天驱车前来采购。顾先生介绍,自己在开业前通过朋友圈已经知道了开市客开业的消息提前办理了会员卡,此前在开业第二天和周末都前来购物过,总结出了排队的经验:工作日白天从停车场进入超市人最少,周末如果是步行方式进入卖场有时候依然需要排队。“相对一般的超市或者商场来说,开市客的退换货政策非常方便,我爱人购买的衣服因为无法试穿尺寸不对,第二天拿过来二话不说就退掉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开市客的超市内部环境类似于宜家超市提货区,商品包装巨大,尽管商品覆盖的门类包括汽车轮胎、钻石、黄金、名牌香水、大牌包包、光学眼镜、鲜花等一般超市很少涉猎的领域,但具体到每个门类产品SKU(库存量单位)非常少,不少商品的价格也较有吸引力,相当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他渠道的日常价格,同时还提供价格有竞争力的西式轻食餐饮。 开市客部分商品的价格和投放政策也颇有意思。开业时,开市客推出了不少吸引社交媒体注意力的低价和稀有商品。但此后,这些“引流产品”中,爱马仕包等不再安排补货,价格曾极具竞争力的五粮液、牛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价格,烤鸡等依然是几乎“家家必买”的商品,而“惊爆价”茅台则是“间歇性发售”。比如在中秋假期前,开市客再度投放了5吨1万多瓶飞天茅台,并规定每名会员限购一瓶,这一极具吸引力的商品再度让开市客门口排起了长队。 作为全球第一大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中国大陆门店开业前推出了入会费优惠,从原本的299元下降到199元,在开业前就吸引了数万名会员进行注册,至今会员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 记者注意到,有部分顾客存在退卡现象,但他们大多是从周边地区赶来或居住在较远的地区,认为自己不会再次来购物。前来退卡的李小姐说,自己是特地从浙江过来购物的,发现爱马仕、茅台等心仪产品都没有后,觉得自己没有继续持有会员卡的必要。 闵行区经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开市客的销量和人流都趋于稳定,退卡是开市客会员体系本身中一个原本就有的设计,相比较全球的开市客门店,上海门店的退卡率是属于偏低的。 独特模式为线下零售注入活力 门面更小,布点更为密集,与便利店“贴身肉搏”,提供30分钟到家外送服务,引入轻食餐饮等多元化业态——以盒马、苏宁小店、永辉“超级物种”等为代表,带有电商基因的“新零售”,近年来茁壮成长,让传统商超几乎“招架不住”。但现在,比起“新零售”更像传统商超的大型超市开市客来了,它能搅动中国市场的“一池春水”吗? 业内人士指出,开市客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多年前麦德龙进入中国时曾实行过一段时间的会员制,此后至今只有山姆会员店实行会员制超市的模式,但与开市客模式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开市客提供的数据显示,其非食品类的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低10%至20%,目前全球会员数量超过9600万人。其财报数据显示,会员费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2019财年前三季度,开市客净利润为25.62亿美元,会员费收入23.02亿美元。 上海市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指出,会员制、大型商超、低SKU、低单品毛利率、超大包装、进口商品众多的开市客模式,针对的是喜欢进口商品和优质生活但对性价比又有一定追求的中产阶层,与现有的中国零售企业模式更是截然不同,成功实现了错位竞争。“消费分级”将为中国零售业提供新的增长动能,越来越多品牌和零售企业未来将要从细分客群和创新业务模式上寻找空间。 开市客受到欢迎的背后,还折射出线上线下关系的重塑——曾经攻城略地的线上消费已经进入了流量的瓶颈期,“千店千面”的线下零售正在恢复活力。 齐晓斋指出,随着线下的实体零售业逐步转型、摆脱“千店一面”,引入线上的大数据追踪和会员管理方式后,新零售将为线下零售带来更多的活力。“比如,越来越多的门店包括开市客等使用微信、app等方式进行会员管理、优惠发放以及用户告知等,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粘性和复购率。线下购物能让消费者拥有直观切身的购物体验,这一点是电商很难替代的。” 专家指出,会员制进口商超是否能全面开花尚且存疑,但开市客受到欢迎,这启示中国零售企业应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消费体验优化、消费者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 中国市场潜力大外资零售业加码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石建勋教授指出,开市客开业火爆是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的最好见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17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37056亿元,增长9.1%。 消费升级的火爆从中秋小长假的数据中也可见一斑。上海市商务委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76家零售和餐饮企业在中秋节小长假期间实现销售额32.6亿元,同比增长7.2%。 加码中国的并不仅仅是开市客,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动作频频,持续开出新店,加速实现本土化,主动向中国的下沉市场要动力。 和开市客类似,来自德国的零售商超奥乐齐在正式开出门店之前,也曾经在跨境电商上试水了一段时间,发现业绩火爆后下定决心筹备开店。奥乐齐中国区相关负责人说,企业今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后,市场反响“超过预期”,计划年内在上海继续开设新店,“中国区总部的认定也已经在申请中”。 时尚产品、法式面包店和餐厅、定期展览、“快闪店”等互动体验……来自法国的老佛爷百货今年在上海开出了中国第二店,占地25000平方米的老佛爷上海旗舰店里,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知名设计师品牌,还带来了不少中国本土设计师的作品,让西方遇见东方。 “中国是我们实现未来业务扩张和增长的关键市场。”老佛爷百货和BHV Marais首席执行官欧宁说,预计到2025年,老佛爷百货将在中国开出10家左右的门店,进入更多中国城市,中国市场有望成为法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老佛爷百货还加快了其本土化和“触电”的步伐,推出了微信小程序,加深与中国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上海南京东路的乐高旗舰店内展示东方明珠3D模型和立体的南京路繁华街景,北京王府井的乐高旗舰店外形古色古香、与周围街景相映成趣,乐高在中国开设的不少门店充满了当地风情。近期开出的西安门店是丹麦乐高集团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首家乐高品牌零售店,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和庄严的钟楼3D模型、还原西安风韵的“大唐盛世”马赛克壁画,这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乐高集团中国区总经理黄国强说,中国是乐高集团重要的战略发展市场,下一步乐高将去到更多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我们对未来中国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预计到2019年底,我们将在超过35个城市拥有约140家品牌零售。” 黄国强透露,乐高还在加速推出中国特色的产品,比如,去年在首届进口博览会上“首秀”的年夜饭和舞龙套装,近期推出的端午节龙舟套装等,都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更有戏剧性的案例则是日本知名百货高岛屋的“欲走还留”。此前在6月一度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高岛屋近日声明将继续运营上海门店,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从“关店清算”到“重新启程”,是什么让高岛屋决定不走了? 业主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协助,是高岛屋留下的重要原因。但高岛屋表示,根本的因素是“看好上海”——在宣布关店之后的7月,高岛屋迎来了一大波出于“打卡留念”和“捡便宜”等各种心理而来的消费者,统计显示,7月上海高岛屋百货整体销售额超过1亿元,跃至上海全市单体百货排行第四,中国市场的热情,让高岛屋最终做出了留下的决定。 中商数据与RET睿意德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成都分别引入首店498家、328家、237家。上海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知名品牌在上海共计新开首店835家,其中全国首店301家。[详情]
Walmart和Costco不同的经营之道 老土陈晓东 | 文 南方略自诩 | 来源 听到中国大陆首家Costco在上海开张的消息,我很是吃惊。不是吃惊它的开张热闹,而是吃惊它这么晚才在中国开店。在所有北美的连锁大超市中,Costco与众不同又颇为成功的经营之道,确实值得好好品鉴。在全球各实体零售不断滑坡的大趋势下,作为北美连锁超市龙头的Walmart (沃尔玛)是如何常年稳坐北美市场首位的?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那我们就就着Costco在中国大陆开首家店的热闹,谈一下Walmart和Costco不同的经营之道吧。 Walmart (沃尔玛) 的经营之道是明确且直白的,就是一个大原则“货全价优”。走进Walmart的门店,可以找到一个家庭平常所需的各类各款日用品。在它自己的网站上,Walmart宣称它的门店一般有近3万项产品在销售,它的网店甚至可以提供多达12万项产品上线。在“货全”这一点上,是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实体店可以和Walmart相媲美的。除了“货全”外,商业上再一个永恒的王道无疑就是“低价”,Walmart基本兑现了它在保证基本功用和基本质量前提下的低价承诺。而Walmart实现“货全价优”的方法也非常明确,主要就是两条:量大(在北美只要有足够人口的地区就要开实体店)和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地区组织生产(现实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供货渠道放在了中国),并同时配套建设了高效的设计采购和配送体系。 Walmart虽也一再强调“Our people make the difference”, 但实际在品牌管理/设计更新/产品质量管理/退货服务等各方面,都有被人诟病的地方,但在“一白遮百丑”的现实商业操作中,“货全价优”仍是不可超越的。 其实还应该从另一个视角去看Walmart这一类的北美超市。在北美基本完全放弃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后,北美作为最大且统一的消费品市场,是如何经济、稳定、高效地实现“以美元换实物”的?这样以花花票子换糖的游戏可以永久玩下去吗? 都说美元在放弃和黄金固定兑换后的“货币之锚”是石油,其实不如说美元真正的“货币之锚”是美元可以足量、方便、稳定的换来Walmart超市里的日用百货。这些日用百货,对商家来是生意是利润,但对占北美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拿美元可以换来这些日用百货就像粮食一样,是关乎过日子甚至身价性命的。现代社会中,由于粮食的充足供应,已经把粮价打的很低,购买粮食的支出在现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例极低。但粮食的短缺的影响却不是可以以粮食的购买费用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来衡量的。同样,Walmart的生意虽然在整个国家的采购清单上,货值的比例相对并不是很大,但却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刚性支出。且北美中低收入家庭日常吃光用光的消费习惯,决定了这一刚性支出价格相对过大的波动,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冲击。假设由于贸易战或其他不可控的原因,造成Walmart的产品价格在极短时间内暴涨一倍甚至跟多,北美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应急反应?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不同于Walmart的成功和经营之道都是很明了又说得清的,虽然大家公认Costco的经营成功,但它真正成功的经营之道却不太容易说得清。 如同不要太相信Walmart的“Our people make the difference”一样,也不要太相信Costco的自我宣传的“Costco is cheaper”。这些厂家的自我宣传,往往是缺什么就补什么。从这两句典型的宣传口号中,反而可以看出,Walmart可以提供基础的产品服务,它的针对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不太够的;同样,Costco销售的产品也往往不是太便宜的。 如果说Walmart成功走了一条极端“货全价优”的道路,其实已经堵死了其他竞争对手再走这条路的可能。但经营有方的Costco所宣传的”Costco is cheaper”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并且Costco的经营之法远不是价格低可以概括的,甚至你就不能像谈Walmart一样,以一个方面成功来笼统概括Costco的经营模式。那我们就摊开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看Costco是如何来做实体店经营的。 先从Costco是否低价谈起吧。Costco一再广而告之的低价策略,当然是一种精确算计后的宣传策略,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你明知是商家的噱头,却不能说它宣传的低价策略是虚假的,它只是强调了问题地一个事实存在的方面,而不太提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而已。而且,作为一个忠实的普通消费者,与你个人的消费体验基本还会是一致的;作为一个掌握更多资料的调研者,你也挑不到Costco作假的明显证据,甚至会更佩服Costco的定价体系。那Costco到底是高价还是低价?它又是如何贯彻这样的策略,同时又如何保证足够的利润哪? Costco和Walmart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Costco实行会员制,既理论上到Costco消费,必须先办会员卡(交年费),Walmart没有这样的要求。Costco一再强调,它的利润的大头就是会员费,在产品销售价格上,他们一贯坚持公开且低比率的加价率。作为公开上市(NASDAQ: COST),有账可查的大型连锁超市,这当然不会是没有依据的。特别是普通消费者在对照一些价格产品的价格时,确实也发现比北美的其他超市有一些优势,特别是大包装的产品,就极容易接受Costco的价格更低的宣传。 这其实是非常高明的销售策略和宣传手段。“价格是王道”,永远是商业领域的金科玉律,特别是面对众多的普通消费者的生活日用品市场上。但价格,特别是加价率是不能完全决定产品的利润空间的。Costco或拥有Costco的集团完全可以在附加价值和附加服务上大作文章。比如在品牌产品的销售上,Costco就拥有自己的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加价率和利润转移对商家来说本就不存在困难。同时,在北美金融服务充斥各行的大背景下,Costco也拥有自己的专用信用卡(capital one),这都说明Costco的利润不会主要依赖会员费的。既是在其他著名品牌的进店销售上,“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商业逻辑也不会不存在。作为北美北美销售总量第二(仅次于Walmart)的超级商业巨头,Costco不会告诉你它是如何调理供货商的,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会有专业的团队对付各类供货商。 而且这个对外公开宣扬的低价策略,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Costco可以把这一条原则,作为公开来压供货商进价的利器。由于已经明确了加价率,并一再宣传了Costco的号称低价策略,所有的供货商不得不配合Costco的价格宣传,这也是Costco的品牌产品往往更有竞争力的一个原因。而且,Costco也很会实时适地的选几个有影响的品牌产品,明似无意,实则早有计划的宣传一下(比如这次开店卖脱销的几个产品,就不乏操作的痕迹),往往会加深大部分人对Costco产品价格有竞争力的印象。这也是一种屡试不爽又花费不高的宣传策略吧。 但实际作为普通消费者,很多人又有这样的体验:逛一趟Walmart,买的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虽然有时也会超买,但看性价比上也往往觉得货有所值;但逛一趟Costco,经常会后悔,很容易不知不觉就买多了,买贵了,过后埋怨不知当时怎么想的。甚至多有朋友喊着要做“剁手党”,限定自己去Costco的次数。普遍的这个感觉,在Costco好像每件东西都有特色且价格合理,但买回来又经常是不必须的。甚至有人喊出了,买生活必须品还是离不开Walmart,但Walmart就是个功用,不讲究品牌;Costco好像总想去逛一逛,可是总也买不齐生活所需,还老是在不知不觉中还花不必要的冤枉钱。 这也正是Costco会做生意的表现。Walmart主要是那其产品作为销售生活必需品来销售的。这样的生意可以做得最大,但却也被其所累。都说Walmart的成功在于“货全价优”,其实它最大的负担也是这“货全”“价优”这两个方面,甚至可说这是Walmart不得不承担之重。 从定价来看,如同粮食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其定价“不完全”甚至“完全不”是由商业利益的需求来决定的。而Walmart的销售如此成功,已经成为众多北美中低收入阶层的主要生活必须品的供货渠道,其价格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为保证供货的稳定和质量的可靠,Walmart给供货商的利益也必须是考虑长期稳定合作的。这都让Walmart少了很多的灵活性。但Costco在定价时就不需要有这么多的顾虑。 而说到“货全”,则更是Walmart的短腿和Costco长项,比价格调整的差异更过悬殊。Walmart成功的历史,造就了Walmart不得不扛起“货尽量全”的大旗。凭直觉也可以想象,“货全”必然有些赚钱有些不赚钱。但Walmart没得选,它不但要面面俱到,还要在每个大类下让客户尽量有所选择,所以Walmart不得不做一些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这一方面,Costco的优势就特别明显了。 Costco从来不以货品全而著称,甚至Costco极端到只做最流行,最赚钱的有限品种,甚至有限销售时间的产品。比如,Costco近几年年为适应华人客户购买人数和购买力越来越强的现实,推出了一款“中秋月饼”的销售。它采取了迥异于其他商家,但却是典型的Costco的销售方式:首先是只在短期指定时间内销售,考虑“月饼”的时效性,这没有问题。其次,只选非常有限的品种。实际在实体店中,基本就只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在出售。这一点是非常不寻常的。无论是中式超市,还是让Walmart来操作这样的项目,一般都不会只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但Costco在“中秋月饼”项目上,已经运作多年,但也只是在网上销售加了有限的一两个新品,在实体店里,仍然是只有一个品种一个规格。正是因为集中于一个规格,能够保证一定的量,所以可以做的非常专业也非常有价格优势(差不多是其他中式店价格的一半),还能够确保质量。很明显,Costco做“中秋月饼”,并不是要和其他中式超市竞争,而是既要参与这个文化传统非常强烈的产品领域,同时又保持它推品牌、专业、相对低价、保证质量的形象。在很多其他产品的销售中,都能看到Costco的这种风格。比如著名的Royal Dansk Danish butter cookies(丹麦皇家蓝罐曲奇)和许多欧洲大牌的巧克力销售中,Costco都是采取定时少品种,价格优惠,保证质量的销售模式。 这样只能短期集中销售的模式,虽然对总体销量有影响,厂家组织供货也有困难,但却也有明显的长处。此处不再展开谈,不过能组织优秀且规律性的短期季节性销售,是需要背后精确的算计和周密的服务的,还要是有一定量的大的销售通道做保证才能顺利实行的。我认为Costco的季节性销售策略是其取得销售成功的一个重要策略,在Costco很多部门都能看得到。这是很多厂家都能想到但却做不到,或做不好的。 说道Costco的服务,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一直被称道的无条件退货的服务。北美大部分的正规销售商,都有在指定时间或有条件或无条件退货服务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销售商的退货服务是有很大差距的,而Costco的无条件退货有口皆碑,公认是执行的最好最彻底的。作为几百家店都能贯彻执行的政策,是要有具体配套的各项政策支持才能长久实行的。我想,这背后既有供货厂家的支持,也有退货产品的服务和再销售渠道和还要有Costco的部分利益让渡,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吧。 Costco的外围服务也是做得很不错的。比如,一般超市都有的试吃和促销服务,Costco就能做的比较专业,并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配套对外的餐厅服务,也贯彻了Costco一贯的少品种,但价格低廉,服务及时的一贯作风,给Costco增色不少;大部分Costco都附带的换轮胎和加油站业务,也本着简单服务,但保证质量,有价格竞争力的风格,让人觉得和Costco的总体风格很相配。其他照相、手机销售、多项广告推广服务等,也都让一般人觉得做得很用心。总之一句话,Costco旗下的服务,就必是有保证的。 我觉得Costco最成功的也是最重要的窍门,还是它的品牌管理策略。不止是对Costco自己这个品牌,也是对进入Costco的所有外来品牌,都纳入了它的管理模式,以其符合它的经营风格。至于是如何做到的,就不是外人几句话可以说清的了。这应该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了。 在品牌的经营管理中,可以拿出来谈一谈的,还有Costco的全球化视野。我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一个超市,能过像Costco一样拥有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全球的知名品牌。当然,这也是时势造英雄。作为排名第二的北美最大的零售业超市,排名第一的Walmart又不太适合做品牌经营,自然让Costco拥有了不小的谈判优势,但利用这种优势,用心推进各种品牌管理,Costco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的。 品牌经营的策略,也给costco的网络销售带来了很大优势。costco的网络销售不太像是Walmart那样,就是照直把实体店搬到网上,只是多了些把平时摆不上排不开的也填上去了,以显得货品跟多而已。其实,简单的货品多,并不见得销售就好得多。Walmart一贯的简单直白,在网络销售中未必有很大的优势,将来无论在实体店还是网络销售上,都还是有些隐忧的。Sears的辉煌和前车之鉴都还不太远啊。 但costco网络销售如何和它的实体店相结合,它自己也还在摸索探索中,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吧。 如果试图用一句来总结Costco成功之处,我想这样来叙述:Costco通过各种成熟的有计划的综合商业手段,成功实现了目标客户的“路径依赖”,从而取得了零售商业经营的奇迹。 谈到这里,我们也探讨一下Costco的目标客户到底是那些人?Costco有没有设定的目标客户?我想,Costco是不会承认自己有特定的目标客户的。来的都是客,厚此薄彼是会毁了自己的商业信誉的,但Costco实际是有客户偏好的,那就让我们来试着谈一谈吧。 不同于Walmart要满足客户的基本需要, Costco是要解决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普通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资金限制下,可以以主观认为的经济实惠来追求有选择的名牌产品的问题。也就是笼统地说,Walmart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Costco是要解决有点“小资”情结的有更高一点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追求名牌的问题。注意,Costco并不是要走一条完全精品店的道路,那样就大大限制了客户的广度。Costco这条路并不太好走,主要是平衡要把握好。现在看,Costco还是表现得不错的。 行文至此,我们在回到初始,那就是Costco在中国上海开首家分店这则新闻。那是不是可以问一下,像Walmart和Costco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在中国开店的前景如何? 对Walmart在中国开店,我是不太乐观的。即使Walmart在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都取得了成功,我也不认为它可以中国复制它的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中国是绝大多数民用日用品的生产基地,中国当地的销售渠道,甚至一些不起眼的路边小店,都天然具有价格和运输仓储的优势。当然,由于Walmart规模太过巨大,又掌握有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一些产品又可以在中国市场尝试品牌策略,所以在某些地区站住脚还是有可能的。但大规模推广是完全没有可能的。Walmart实际是不必太在乎它在中国开店的成功的,它更看重的是在中国采购渠道的顺畅,这才是关乎其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但Costco是不是会比Walmart更有发展空间哪?也不一定。Costco的成功,是建立在北美市场条件下的,它的很多成功的经验未必可以自然转移到中国市场,或在中国市场未必就还有效。比如“中秋月饼”的销售,它的对手也是需要从海外订货的,才可以给它操作的空间。如果放在中国市场,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它不一定再能这么做。但Costco毕竟是一家经营有方的大型超市,同时又握有大量合作的品牌产品,让其在中国市场闯一闯,无论是对此对彼都有好处。就放上一段时间,来看一看这场大戏如何进一步上演吧。 [详情]
原标题:数据新闻:Costco上海火爆 线上旗舰店销售“反转”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8月27日,Costco“落沪”,开业第一天,一度被买到暂停营业。 作为会员制的鼻祖,成立于1976年的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早在进入中国大陆之前,Costco在全球11个地区拥有超过770家门店,会员数量超过9700万人。 Costco用户众多,闵行区的线下店也不是大陆消费者购买costco商品的唯一渠道。 早在2014年10月,Costco就已入驻天猫国际;2017年9月初,Costco官方天猫旗舰店上线,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 多年来,尽管其线上门店销售情况稳定,但2019年以来环比增速是下降的,而从天猫国际Costco海外旗舰店1-8月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其线下门店落户上海也极大地推动了线上旗舰店的销售情况。 8月,Costco上海店开业,其海外旗舰店销售额和销量立即反转,环比增长近80%。 (数据来源:数据威)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郑洁 摄 / 本文系编辑综合整理撰文)[详情]
Costco要开店,而且一下就是2家旗舰店+4个精品店?耿直的重庆网友被骗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王琳 叶晓丹 8月27日,Costco中国首家门店开门迎客不仅在中国零售业扔下一颗震撼弹,同时也在网络上持续引爆话题。从“开张被挤爆”到“投放平价茅台”,Costco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 看到上海人欢欢喜喜的逛Costco,其他城市的网友只能“羡慕嫉妒恨”。 9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继上海店后,Costco将于重庆选址开店,并且重庆将至少开设两家Costco旗舰店和四家精品生活店。 看到这样的好消息,重庆网友已经在畅想逛Costco,并为Costco选址出谋划策。 @ourscq:哈哈哈上周还在聊,什么时候引进Costco,这么快就要实现了,建议渝中半岛内开一个,渝北那边开一个,让老城区新城区雨露均沾。 @蓝尾的长野:麻烦开在重庆九龙坡石桥铺,真的特别需要。 @黎明保险经纪Gates:开在渝北吧。 @80斤的死瘦子:开在江北观音桥吧,我上下班天天来买。 看到重庆的愿望要实现了,其他城市的网友也在深情地呼唤Costco来开店,包括:武汉、南京、西安、广州、郑州、成都、北京等。 不过,重庆人没有高兴几天,Costco官方便表示,传闻Costco重庆开店的事情不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开市客中国否认重庆开店计划 据重庆广电消息,9月12日,Costco“一带一路”泛中国区Costco商品总代理——香港财合流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港财合)与成都川台智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台智慧)、重庆绿科德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绿科)分别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而这一消息也被解读为Costco与重庆的合作正式开始。消息同时指出,作为重庆地区的管理方和运营方,重庆绿科将着手在重庆成立运营中心和物流中转中心,并开始为Costco重庆店选址。 9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向开市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市客中国)方面求证此事,开市客中国方面回应称:“开市客和香港财合没有关系,开市客中国是美国Costco100%投资和管理的,所有在中国市场的拓展计划都是由美国总部策划。目前美国总公司的律师正在着手处理此事。” 8月28日,Costco店内情况(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郑洁 摄)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开市客中国由COSTCO WHOLESALE INTERNATIONAL,INC.100%持股,后者系美股上市公司Costco。在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后,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曾于9月1日采访了Costco CFO理查德·加兰蒂,在关于开设新门店的计划上,理查德·加兰蒂表示:“我们计划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Costco门店,我们希望(第二家门店)能尽快开工建设。除了在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我们已经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9月4日,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重心会在华东地区,之所以选择先在上海开店,也正是基于前几年天猫旗舰店经营数据显示,Costco主要消费群体在华东地区。 香港财合是什么背景? 那这个要做重庆开店的香港财合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呢?《财经》的报道显示,香港财合的副总裁名为谢世铭,谢世铭是中国台湾人。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楚雄州委统战部官网上的文章显示,2017年7月2日至4日,有名为谢世铭的企业家率考察组一行到大姚县进行实地考察,这位谢世铭为“台湾宽集团”董事。 中国台湾网也曾报道,2016年3月1日,“台湾宽集团”董事长李丹妮等人曾到遂宁考察。不过,记者尚无法证明“台湾宽集团”董事谢世铭与香港财合副总裁谢世铭为同一人。 记者注意到,李丹妮和谢世铭这两个名字在深圳宽平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现过,该公司控股股东名为李丹妮,其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则名为谢世铭。 此外,启信宝显示,四川有多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名为李丹妮,且名字带“宽”字。比如,四川宽庭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四川宽活自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宽庭玩具有限公司、眉山宽庭环保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但是,李丹妮在去年9月就已被列入“限高人群”,其持有的上述四川企业的股份也均已被冻结。 图片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截图 绿科德尚成立仅半个月 注册地址不存在? 那么,与香港财合合作的川台智慧和绿科德尚又有何背景呢?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川台智慧为台港澳自然人独资企业,股东名为林美玲,启信宝上抓取的一则今年2月的裁判文书显示,林美玲已被列为被执行人,但川台智慧未被追加为被执行人。 而绿科德尚今年8月29日刚刚成立,的工商注册地址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城路71号、71号附1号留学生创业园C栋2-1号”。9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来到留学生创业园C栋,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已是近期第三个前来询问绿科德尚的了,但这里并没有绿科德尚这家公司,且创业园C栋不存在2-1这一门牌号。 绿科德尚的工商注册地址为C栋2-1号,但据介绍,C栋不存在2-1这一门牌号。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王琳 摄 启信宝显示,绿科德尚的股东分别为刘孝屏和刘昊,分别持股70%和30%,刘孝屏另外还持有重庆锦和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公司)27%的股份。记者随后致电锦和公司,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称,刘孝屏确为公司股东,且刘孝屏之前也说起过自己拥有绿科德尚这家公司,但该工作人员不知道绿科德尚地址在何处,也没有刘孝屏或绿科德尚的联系方式。因此该说法并未得到刘孝屏本人证实。 绿科德尚的另一股东是锦和公司,锦和公司的控股股东则是重庆锦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环保),锦和环保的股东是向红芳和魏云海。 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在2018年7月的一份执行裁定书中:2018年5月28日,重庆康硕科技有限公司、魏云海、向红芳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于2017年8月15日由重庆市公安局两江新区分局依法立案侦查,当时魏云海、向红芳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警方采取了相应的强制措施。 图片来源:无讼网截图[详情]
原标题:5吨飞天茅台,能否让Costco避免“水土不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秋节前,因提供1499元/瓶的53度飞天茅台,美国会员制超市Costco上海店再次被挤爆,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目前该酒的终端零售价在每瓶2500元以上。 Costco成立于1976年,是全球第一家会员制超市,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消费者要申请会员卡才能进店购物,其会员多为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Costco坚持向顾客提供最低价商品而大受欢迎,据公司最新公告,目前其在全世界拥有778家门店。 自8月底国内首家店在上海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Costco已经先后引起了三波热搜。前两次是因为Costco独特的商业模式自带流量,而这次纯粹是因为上架平价茅台。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将来有机会,还是会不定期进货,向会员提供平价茅台。 与茅台组CP 8月27日,Costco国内首家店在上海开业,开业半日便因“人满为患”而被迫“停业”,Costco也因此刷爆朋友圈。运营一周之后,Costco又被爆因低价商品消失,进而会员排队退卡,再度引发业内对其商业模式的探讨,不少人担心Costco会步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后尘,在中国“水土不服”。 “毕竟国外是买一次就屯一周,而现在中国电商发展比较快,从便利和性价比上,Costco没有凸显其原本的优势”,东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认为,从目前来看,Costco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可能有点儿“水土不服”。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阳子亦认为,在国内,Costco和电商会形成一定的竞争。“Costco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它的核心运营逻辑是最低价,并非所有人都能经营的。但是在中国,它不能再形成最低价,只能是相对低价。” 中秋节前,贵州茅台销售公司通过Costco上海店,精准投放5吨53度飞天茅台(约10000瓶),价格每瓶1499元,有Costco会员卡的都可以买一瓶,再度引来消费者排队争相购买。借助平价茅台,Costco重回热搜。 “在中国,茅台仅次于房子和黄金,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投资品”,对于消费者抢购茅台,有网友如是说。 换句话说,Costco和茅台两个网红组CP带来的流量,不亚于美国泰勒·斯威夫特和中国周杰伦同台演唱的效果。 9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在天猫和京东商城上查询,在售的53度飞天茅台500mL,优惠后价格分别为每瓶1999元和2809元(2018年),远远高于Costco的售价。 刘畅表示,对Costco来说,通过茅台引流是很好的事情。“Costco肯定也是铺垫了很久,才拿到了茅台这样的资源。很难说两家联姻,只能说是各取所需”。 “Costco如果不定期投放茅台,对会员的黏性肯定有帮助的”,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Costco相关发言人则表示,为了增加用户黏性,除了茅台,公司还会不定期提供其他奢侈品,具体品牌、款式不定。 茅台的选择 茅台为何选择Costco?据媒体报道,茅台酒销售公司选择Costco投放,是因为看中了Costco成熟的会员模式,可以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也被网友戏称是“酒喝不炒”。 今年以来,茅台就在全国探索扁平化的销售模式。4月19日,茅台发布公告,在全国范围选择3家服务商,供应400吨飞天53度500mL贵州茅台酒(带杯),每家服务商的供货量按照综合排名先后顺序分别为150吨、130吨、120吨。5月份,茅台宣布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润发)、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茅台全国首批商超服务商。 “之前茅台酒的价格一直掌握在经销商手中,在定价上,公司总是受到经销商的掣肘,本身没有定价权。采用扁平化销售渠道,茅台公司是想摆脱经销商,对终端零售市场价格进行掌控”,《名酒评论》杂志社社长孙延元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孙延元认为,如果茅台酒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整个价格系统紊乱。“控制了价格,才能控制茅台的形象。通过商超投放,直接面对消费者,对经销商涨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8月3日,物美率先开启茅台线上预订通道,8月20日,华润万家在全国7大城市的79家门店面向会员预售,价格均为官方指导价1499元/瓶。目前大润发尚未有平价茅台预售的消息。 与Costco的会员均可购买不同,物美和华润万家都设置一定的购买门槛,且都只能通过自家APP预订。 物美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次物美获得的投放量是120吨。物美售卖茅台采取多点APP线上预约、线下取货的模式,秩序井然、无排队现象。同时,物美采用数字化精准定位,从内外部严控,物美内部干部员工一律严禁购买。 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茅台集团采用扁平化销售渠道,通过物美等超市直接以1499元的价格向消费者销售,对市场价格有平抑作用。物美的购买规则、销售渠道、信息比较完善,总体上有效避免了黄牛倒酒的现象。 对于之后物美是否会改变茅台酒的销售策略,该负责人表示,“未来的销售策略,物美将根据市场情况与茅台共同探讨制定。” 在Costco的投放,则是茅台对扁平化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探索和拓展。 朱丹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Costco目前是中国最火的一个终端商超,茅台选择Costco合作,也是想借助其热度,对品牌进行营销,同时也是对茅台酒最近出现的乱价进行整治,对其价格体系的塑造有标杆性的作用。“Costco是会员制商场,走的是批发流通的渠道,随着其在中国门店增加,它的品牌影响力、号召力以及知名度,也会得到很大提升。此次是茅台与Costco深度合作的初步试探。” 刘畅也认为,茅台集团通过商超投放,是为了增加对终端价格的掌控。B端客户很难筛选,需要直接面对C端客户,进而就需要一个健全且能够保证价格体系的渠道投放平价茅台酒。 “Costco还是能够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投放茅台酒。包括之前在华润和物美的投放,是因为茅台认为,这些渠道有能力把价格体系管理好,通过这些渠道购买的客户,才是真正的消费者。这是茅台想看到的,所以会和Costco合作”,刘畅说道。 但是,通过商超投放,贵州茅台就真的能控制整个价格体系? 朱丹蓬认为,选择商超投放平价茅台酒,对整个价格体系没有太大帮助。而且随着商超渠道突起,商超黄牛党也可能应运而生。 “通过商超投放,只能满足个人消费,但是还有更多的商务消费,需要的量比较大,很难满足”,刘畅认为,茅台经销商会一直存在,“至于以后能否控制茅台的终端零售价,需要看公司能否自我革新,整改经销商体系。” Costco路在何方? 虽然捆绑茅台等奢侈品,Costco可以获得部分稳定的客户,但其在中国的短板却始终存在。对消费者来说,商品并不是最低价,且店面距离市中心较远,购物并不是很方便。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上海店会员人数超过17万。“之前有消费者退卡,但这个在Costco全球范围内也是正常现象,上海店的退卡人数属于合理范围内,也没有出现一些传言中的‘排长龙’、‘恶意’退卡现象。” 但众所周知,Costco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会员费,约占80%-90%。据最新披露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报告,三季度,Costco会员费收入7.76亿美元,净利润为9.06亿元,会员费在净利润中占比为85.65%。2019财年前三季度,Costco会员费为23.02亿美元,在净利润中占比为89.85%。 Costco在中国的会员费是一年299元,以17万会员来算,目前的会员费超5000万元。对于刚成立不到1个月的Costco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还远远不够。 “对于Costco来说,如何抢占客户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云阳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Costco在中国的经营模式一定会发生变化,至少一点,应该加入电商。“更应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买那么多东西,如果能送到家更好。” 刘畅认为,“低价只有部分吸引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Costco目前的模式不行,但是不代表不会升级。”他认为,如果Costco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休闲体验中心或生活馆,消费者在里面不仅仅是购物,还可以解决一天的生活,会更有吸引力。 近日,Costco还遭遇“李鬼”风波。一家名为“香港财合”的公司及其总裁谢世铭以Costco的名义宣布,将在重庆、成都、上海奉贤等地开设多家Costco门店,但Costco表示,“这家公司与我无关”。 Costco相关发言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先着眼包括上海在内的华东地区继续拓展。[详情]
原标题:Costco高价会员制成功的背后 8月27日,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1498元一瓶茅台和名牌包的低价着实吸人眼球。快去抢,别急,得先办张会员卡,否则抢不了。多少钱一张?299元/年。这么贵?没关系,可以用完即退,反正会员卡是无条件全额退费。于是,Costco一开张便迎来顾客抢购,几天后,有部分顾客到店退卡。 Costco真是个冤大头,让顾客白占这么多便宜。果真如此?实际上,开业让利酬宾乃行业惯例。毕竟初来乍到,必须得拿出点诚意。 部分顾客退卡看似令人失望,实际上却正中Costco下怀。有的顾客本就不是Costco的目标客户,完成了协助扩大开业影响力的“历史使命”后,自然是好走不送。开市之后,更讲究好来好往,留下的才是客。 退卡背后更应看到保有多少会员,具体数字虽不得而知,但笔者觉得至少可以让Costco会心一笑,更何况,这还会增长,细水长流。这不,中秋佳节前的9月11日和12日,Costco再次推出茅台酒(共5吨,合计一万多瓶),价格1499元。不过那些已经退卡的顾客,这时只有眼羡的份儿了,因为要再次加入会员,只能等到半年以后。这一番操作,开始让不少消费者发觉,Costco会员确有与众不同之处,退卡,要三思而后行了。当然,Costco会员制的真正过人之处还远远不止“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的直观感受。 一、Costco为什么能够吸引会员 Costco目前在全世界拥有9600多万会员,全球范围内的会员续费率为88%(占全球业务86%的美国和加拿大则均高达90%)。 什么原因使Costco会员保持了高粘性或忠诚度?核心一点,Costco为会员身份“赋予价值”。 第一,Costco会员制为顾客提供了品质保证的购物选择。 不同于普通大型超市的全品类、全类型供应策略,Costco的商品品类和类型少得多,平均店面SKU(库存量单位)仅有3700,而美国零售企业的平均SKU为14000,沃尔玛更高达20000。选择商品种类的标准很多,但Costco唯独将商品质量列为第一标准,从而将其商品供应定位于高端品质。这个“高端”并非仅指奢侈,比如对牙膏可以更关注功效、对水杯更关注保温等功能,就连对烤鸡也更关注口感等等。同时,为保证商品品质,Costco的采购高度分散,从不集中于某些供应商,从而更有力地掌握品质精选的主动性,避免被供应商挟持。此外,Costco不仅严控第三方商家的商品品质,还在打造自有高端品牌“科克兰”(KirkLand)。 于是,Costco会员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直接购物体验。比如,在沃尔玛或家乐福,虽然商品琳琅满目,但质量可能参差不齐,选择困难往往会令顾客眉头一皱。但在Costco,消费者往往只需要看一看商品的价签,盘算下这么大的量得多久用完(Costco很多商品只以量贩式提供)便可以了,因为Costco已经帮他们排除了最令人困扰的选择。 第二,Costco会员顺应消费者对先进消费理念的追求。 Costco对商品品质的理解,并没留念在品牌、规格、样式上,而是有更深层的社会、人文考量。零售消费习惯与社会文化氛围有紧密的联系,随着人们日益关注健康、环保、劳动者权利、动物保护等问题,消费偏好和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注意到这一点,Costco特别重视商品来源地、生产工艺、制造过程用工,以及商品生产和使用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如果商品来自高污染产地,或者生产过程使用了童工,或者宰杀方式令动物痛苦等等,那么这类商品便很难被摆上货架。Costco对食品、化妆品等商品的化学成分管理也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标准,并据此不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商品,同时引导供应链的调整。而像有机食品、素食等既体现人类对动物的关怀,又引领健康理念的商品,则很容易受到Costco青睐。相应地,Costco不但要求供给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而且也是以身作责,自身的卖场建设和服务规范也特别重视绿色环保、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等。 于是,Costco会员的购物行为无形中便被赋予了某种社会意义。一次出于满足个人需要的采购,却能带来社会进步的效果,还有比这更轻而易举的?为了“没有买卖便没有杀害”,为了“拯救世界”,为了……,让我们去Costco购物吧——Costco会员给顾客默默植入的这种感受,实在是高明! 第三,Costco会员能满足消费者生活需求多元化的要求。 不同于传统超市卖场的实体店定位,Costco会员虽然立足实体店,但享受的服务却不局限于店内实体消费。拥有会员卡同样可以享受到线上服务,尽管目前线上业务仅占其总业务量的4%,但趋势在增长。使用会员卡也已经不止于消费实体店内的传统项目,比如食品、电器、生鲜、服装、杂物等,还可以享受到优惠加油,购买超级碗的套票、电影票和旅行套餐等服务。过去习惯于在专卖店购买的钻石、首饰和名牌包等奢侈品,出现在Costco中也不会被认为有何不妥。让许多人惊讶的是,Costco的会员汽车购买服务也很强大,仅2017年就完成了52万单销售。与这些相伴随的是,会员群体越来越广泛,覆盖各年龄段,尤其近年来年轻会员比例越来越高。此外,一卡在手,全球通用的便利,也带给许多会员不小的优越感。还有一点,在枪击泛滥的美国,Costco规定即便州法律允许人们携带枪支上街(藏在身上),也绝不允许带枪进入超市。这对担心购物遭枪击(2019年8月4日,美国德州沃尔玛枪击案造成20人死亡)的消费者而言,到Costco购物无疑更有安全感。 于是,Costco会员的生活正在被会员的多元服务所渗透。持有会员卡的优势除了从卖场中采购质优价廉的商品外,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的诸多便利,甚至安全感,从而带来生活品质的提升。这其实正是零售服务的初衷,优质的零售就是要服务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Costco如何从会员身上赚钱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Costco而言,会员身份为顾客提供了价值,自然要从顾客身上获取回报。据Costco2018年的财报,Costco会员费收入仅占总收入约2.22%,但占总利润约70.73%,而2009年这一比例还曾高达86.27%。 高收费会员制为Costco带来丰厚利润,由很多因素构成,这里不妨简单地剖析一下。 第一,会员制是Costco的细分市场策略,高会员费识别的是高购买力客户。 高端的商品品质和优良的购物体验,构成吸引顾客的前提,但要从购买力上识别目标客户,必须采用经济学上所称的某种“甄别机制”(Screening Mechanism)。高会员费便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通过消费者的自选择(Self-Selection)行为,Costco能够在细分的高购买力用户市场中,在更窄的业务范围内,提高运营效率,扩大利润空间。 第二,会员制定位于消费者购买力的挖掘,而不是纠结于商品销售的利润贡献。 以用户为导向,这是服务定价的基本特征,比如电信运营商或互联网企业最关心的指标就是用户平均收入(即ARPU值,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根据用户收入贡献水平而调整业务类型。不同的是,电信ARPU值是事后(消费后)计算的分析指标,而Costco的高会员费则是事前锁定的收入。这就有利于增强Costco零售业务的稳定性,降低经营风险。 第三,会员制有利于Costco跟踪利润率最高的消费升级需求。 以品质追求为特征的“消费升级”是伴随着收入提高而持续存在的经济现象。无论是技术创新、消费偏好还是零售环境都会因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零售需求,当然有的消费升级具有明显的可感知性,而多数消费升级则是潜移默化。但无论如何,消费升级不断创造的新型、高端需求的利润贡献率往往最高。持续跟踪会员的消费升级需求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开拓高利润市场。 第四,会员制利用了消费者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非理性等因素,获得超额利润空间。 消费者不仅追求质优价廉,还希望规避各种消费风险。比如,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深恶痛绝,或者搜寻、比选优质商品的机会成本过高(时间、精力不允许),那么加入会员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会员为给消费品质“投保”而支付了品质溢价和风险溢价。同时,统一的会员费(当然对高级会员也会有些会费折扣)利用了顾客购物模式的差异,比如有的顾客购物频次很低,也有的顾客迁徙异地而忘记退卡等。 第五,会员制为零售商品定价提供了灵活性,有利于提升零售业务竞争力,扩大会员基础。 一方面,会员费提供的收入使Costco降低了对零售业务板块利润率的要求;另一方面,Costco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零售价格结构,比如在部分高端、专有零售品上保持较高利润率,而其他商品上制定更低的零售价格,从而能够从其竞争对手手中吸引顾客。 第六,Costco在收费会员制市场中已经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势力。 所谓市场势力就是指能够操控价格,使价格高于社会最优水平之上的能力。至少在美国和加拿大,Costco已经占据高端零售市场的支配地位,而且这一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也是为什么Costco越来越关注海外市场)。只是由于消费者对Costco整体仍抱有肯定态度,所以Costco的潜在市场势力问题,并未引起反感,也未引起反垄断的关注。但无论如何,收费会员制市场的缺乏竞争,使Costco有能力保持较高的,甚至继续提高会员费。 第七,Costco的会员制渗透着不易模仿的理念与文化,从而巩固其市场地位。 Costco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创始人和领导者的决策智慧和领导艺术,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员工。现已退休的创始人吉姆·塞内加尔(Jim Sinegal)曾在2011年被评为全美最受喜爱的十大CEO之一,而这也是唯一入选的零售行业领袖。Costco创立几十年来,虽不乏模仿者,但一直未被超越。同样的收费会员制,在Costco手中似乎更有生命力。 总而言之,Costco的高价会员无疑是一种高明的策略,而这种“高明”植根于其对消费者的充分尊重和深入了解。对Costco而言,消费者的购物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买卖,更应该定位为一种认可。为零售服务赋予更高的价值,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自然不愁生意难做。当然,Costco也并没有那么伟大,关注细分市场的策略决定了它并未打算服务所有消费者,收费会员制多少带有“歧视”的色彩,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家市场需要的成功企业。在美国,Costco成功了;在中国,我们同样希望它成功。 (作者冯永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副秘书长)[详情]
原标题:Costco上海店10000瓶茅台再售罄,茅台董事长中秋暗访专卖店喊话:别做“黄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杨建 朱万平 每经编辑 王嘉琦 杜恒峰 杜波 市场指导价1499元,零售价却涨到2700元左右,这其中巨大的差价是导致茅台被热炒的主要原因。如今,茅台已经不止一瓶酒了,而是已经具备了金融属性的投资品。很多人囤货惜售,市面上甚至一瓶难求。 中秋节前,Costco上海店又进了10000多瓶茅台酒,并以1499元/瓶的官方定价“平价”销售,结果再次被抢购一空。 9月13日,中秋节当天,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暗访了茅台专卖店并强调:“茅台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请不要做‘黄牛’,不要非法倒卖茅台酒。” 而此前,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这说明茅台专项整治开始。 李保芳暗访喊话:不要当“黄牛” 9月13日,曾多次发布茅台内部信息的“茅台时空”称,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暗访了贵州省六盘水市一家茅台专卖店,李保芳强调:“茅台酒是拿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请不要做‘黄牛’,不要非法倒卖茅台酒。” 虽然茅台酒的市场指导价是1499元,但是终端市场价格却一路走高,零售价在部分地区涨到2700元左右,即使批量采购也要2400元以上,而且通常也没太多货。 在8月7日的茅台酒市场工作会上,李保芳曾要求,“贵州所有的经销商,要把酒放到前台来卖,给全国其他的省区市作表率。‘黄牛’搅局也是助推价格疯涨的因素,不能让‘黄牛’问题成为茅台酒销售过程中一个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 李保芳分析,茅台酒价快速上涨原因复杂。 首先,是供需矛盾突出。 其次,是收藏投资所致,茅台酒既有金融属性,又有投资属性。 第三,选择销售时机带来的囤货惜售。 第四,固定渠道销售,让市面上看不到茅台酒,造成一瓶难求的现象愈演愈烈。 9月初,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关于公开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的公告》,为严厉打击各种扰乱茅台酒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征集茅台酒市场领域违法违规线索。线索征集范围包括: 在茅台酒市场销售中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加价销售、转移销售、违规搭售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售侵权假冒茅台酒的违法行为;恶意炒买炒卖茅台酒谋取不当利益的销售单位及个人;制作、发布茅台酒虚假宣传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以往,茅台更多是依靠自身或第三方调查进行市场督察。如今,贵州当地政府部门也参与到茅台酒市场整治工作来,打击“黄牛”炒作的效果或更加明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10000瓶“平价”茅台进入上海Costco 9月15日,一位贵州的茅台酒经销商张明(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称,价格相比于中秋节前“降了一点儿”,“现在,我们这边茅台酒一批价约在2460元/瓶左右。” 在业内分析看来,茅台酒价格的正常回落,与茅台加大投放有关。而近年来,每逢中秋、国庆和春节等旺季,茅台方面均会加大市场投放。 同时,茅台也在加强投放的精准性和科学性。9月11日和12日,中秋节前两天,上海本地的消费者发现:原本已被抢购一空的茅台酒,又出现在Costco上海店的货柜上,并以1499元/瓶的官方定价“平价”销售。不过,9月12日晚,Costco贴出通告:飞天茅台已售完。 即将摆上Costco上海店货架销售的茅台酒(图片来源:茅台方面提供) 今年8月Costco上海店开业首日,茅台酒“大火”的消息传到了茅台集团,集团高管当即安排茅台酒销售公司予以关注和跟踪。随后,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带队与Costco上海店进行了对接协商,仅用7天时间便作出决定,向Costco超市追投5吨茅台酒,共计约10000瓶。 上海市场对高端白酒的消费需求较为旺盛。而Costco超市采用付费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进入购物,而每年不低的会员费也决定了Costco会员有着一定购买力,在Costco超市销售茅台酒,不仅可以有效抬高黄牛购酒的门槛,还区分出茅台酒真正的消费者。 不过,在Costco超市外,依然有黄牛以1900元/瓶左右的价格收购茅台酒。“这两天在Costco超市外,有4拨人(黄牛)在收酒。”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仔细观察后判断,黄牛收了大概不超过300瓶,不到总量的10%。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茅台酒后,都是自己消费。 “粗略测算,中秋节前经销商渠道总投放量约为4200吨,占比24.5%左右。”近日,太平洋证券的研报称,若其他渠道(电商、商超等)的投放比与经销商渠道一致,那茅台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全渠道的投放量,基本符合7400吨的总投放量。太平洋证券还测算,今年第三季度,茅台总投放量将达到约1万吨,占茅台全年总投放量3.1万吨的1/3左右。 热议:贵州茅台股价未来怎么走 茅台酒市场价涨势迅猛,贵州茅台股价也不断攀上新高。 但近日,市场上一则网传消息称引起关注:北京茅台价格大幅降价,“一周从2650跌到2100”。 对此,有私募人士指出,与经销商批量销售为主不同,“黄牛”为了谋取更高利润,一般都“按瓶散售”,除了渠道收紧之外,飞天茅台中秋前各渠道开始放货,供给增大,因此导致“黄牛”恐慌抛售。而市场风吹草动也立马传导至前期涨幅巨大的白酒板块,9月11日贵州茅台全天跌4.83%,这也是自今年5月6日(跌6.98%)以来的最大跌幅,市值一天跌去682亿元。同时A股白酒板块全线下跌,五粮液跌5.82%跌幅最大,整个白酒板块市值一天跌去1263亿元。 对于茅台酒价格未来的走向,安信证券认为,飞天茅台已经不单具备消费品的属性,市场价2500+的价格的确存在泡沫,2000元以上仍是合理的,价格不会回落太多。 广东西域投资董事长周水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李保芳的谈话,是给市场传递一个信息,即茅台酒在市场上的短期价格脱离了内在的价值,也脱离了白酒用来喝的属性,也有意通过他的走访谈话来压压市场虚高的价格,让茅台酒回归一个理性的市场价格,但作为白酒的龙头股,长期价值仍然看好。其短期的市场波动,必然会影响整个白酒的市场,短期调整难以避免。 西藏琳琅投资王琳告诉记者,如果价格上涨被限制住,有可能成为白酒行业板块股票价格从上升趋势转向为横盘震荡或调整趋势,毕竟整个白酒行业的估值水平目前已经比较高了。 东方融投总经理李晓禄表示,现在市场上很多茅台酒实际上并没有被喝掉,很多茅台酒被囤下了,这样反而对五粮液更有利,因为茅台酒市场价格高起来后,很多真正消费白酒的人都去买性价比更高的五粮液。如果市场上囤得多的茅台酒集中抛售,对茅台酒来说是个非常大的一个隐患。对于整个白酒行业来说,短期是利空,但长期应该是利好。让白酒真正回归消费属性,而不是金融炒作属性。 乔戈里资本牛晓涛表示,茅台董事长的谈话是在给疯涨的酒价降温。茅台酒价格今年一路上涨,高收入群体喝它也感到压力。酒价疯涨是因很多酒被囤积,这和炒房有相似之处。再看茅台的股价,从去年10月的500多元一路涨到中秋节前的1000多元,并带动整个高端白酒板块股价翻倍增长。而在三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有望触底横盘或触底上行的预期下,叠加A股对贸易摩擦韧性增强,加征关税边际效应递减,外资、机构已出现调仓特征。8月27日资金尾盘砸盘白酒板块就是信号。借着中秋节前在实体流通环节茅台炒作,兑现在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板块的高额利润,可能是外资和国内大型公募、私募的选择。茅台酒是好酒,但酒价、股价确实贵了。价值规律有时会失灵,但不会永远失灵。[详情]
自8月27日上海闵行店开业以来美国会员制超市Costco多次上头条先是开业当天被买到停业之后消费者排队退卡又引起关注。 近日Costco又火了这次是因为10000多瓶零售价1499元的飞天茅台 目前飞天茅台的市场零售价在2500元以上普通消费者很难以1499元的价格买到因此最近两天Costco又出现了排队的情况 茅台:精准投放5吨茅台酒 “这一次,我们选择Costco做精准投放,就是看中了他们成熟的会员模式,这是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的一种尝试。”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说。Costco主打的招牌是低毛利率。上海首店开张被抢购的商品之一,便是售价1499元的茅台酒。这也成为Costco低毛利率的例证。不过,Costco的平价茅台酒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茅台在Costco超市‘大火’的消息,引起了集团高层的关注,当即安排销售公司关注跟踪。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迅速带队与Costco超市上海店对接协商,提出了茅台与Costco合作的想法。”贵州茅台上海省区负责人告诉“茅台时空”,这次决策拍板非常迅速,从集团高层到销售公司迅速达成共识。据“茅台时空”披露,此次茅台酒销售公司委托第三方向Costco超市上海店提供了5吨的量,大概1万多瓶茅台酒,在中秋节前持续放量平抑价格,让上海本地消费者能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茅台酒。据透露,从最初接触酝酿,到茅台酒在Costco再度上市,此次决策执行只花了一周时间。 疯抢背后:终端售价的畸高 虽然茅台官方给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定的官方零售价是1499元,但由于货源紧张加上部分商家囤货,这款高档酱香白酒在经销商之间的流通价格早就超过了2000元,电商、超市等终端的零售价更高。 9月11日,有网络传言称,北京黄牛对茅台(500ml装的53度飞天茅台酒)的收购价从2650元跌至2100元,引发市场恐慌:茅台酒价短期是否见顶。不过,一家杭州经销商直言这是假消息。该经销商说:“如果真的有2100元的茅台,让他给我运来一万吨。我们经销商都有群的,根本不是这个价格。” 据该经销商透露,目前飞天茅台在杭州地区的批价稳定在2600元以上,零售价往往超过3000元。酒类自媒体“酒业家”的统计显示,目前飞天茅台在北京的批价(整箱的单价)为2600元左右,深圳2400元左右,南昌2500元左右,郑州2400元左右,成都2500元左右,广州2600元左右。为平抑价格,茅台此前已经表态,将在中秋、国庆前夕向市场集中投放7400吨茅台酒,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过节需求。 Costco:没有“搭售”要求 综合“茅台时空”和中国基金报官微消息,Costco方面表示,对买茅台酒的消费者,他们没有任何“搭售”要求,只要是会员就可以每人购买一瓶,只买茅台酒也可以。 “外面确实有黄牛,大概有4拨人在收酒。我早中晚一直观察统计,黄牛收的大概不超过300瓶,也就是不到总量的10%。”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天销售有序,没有出现负面状况,说明这个尝试,确实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购酒需求。据介绍,此次放量于9月12日结束,茅台酒销售公司将总结研究此次与Costco超市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运作。 [详情]
1499元,Costco又有茅台酒卖!茅台携手跨国“网红”投放,多渠道满足消费需求 原创: 李铁 戴世锦 茅台时空 核心提示 茅台控价稳市再出新举措,通过精准投放,直接面对终端消费人群,改进体验、满足节日消费需求。 9月11日—12日,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通过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火爆全网的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上海店,两天精准投放5吨茅台酒,让本地消费者可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飞天茅台。 茅台时空团队闻讯急飞上海,现场目睹火热场面。 Costco,中文名“好市多”。8月27日其上海门店一开业,即因销售1498元/瓶的茅台酒而声名大振。“飞天茅台已售完”的场景,一度被众多媒体当作热门话题。 “这一次,我们选择Costco做精准投放,就是看中了他们成熟的会员模式,这是减少黄牛干扰,让更多消费者有可靠、便捷的渠道买到茅台酒的一种尝试。”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无搭售条件,每人可买一瓶茅台酒 11日17时50分,茅台时空团队一下飞机即赶到Costco超市,迎面看到很多消费者抱着茅台酒走出超市。 据了解,Costco超市会员从9月11日起可以购买一瓶1499元的茅台酒。此次销售模式不同在于,为减少拥堵,需要消费者付款后,再拿着购物小票领取一张购酒卡,去专门的窗口排队领酒。 18时,茅台时空现场看到,大概有200多人在排队领酒,现场井然有序。Costco超市现场随处可见安保指导购物人流。 家住闵行的消费者王峰和姐姐,花了一个小时买了两瓶茅台酒。“我是通过朋友圈知道的消息,特地赶过来排队,”王峰说,“这里买酒比较放心,1499元的价格又不高。”王峰希望,以后在上海能在更多超市买到平价茅台酒。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高兴地说,刚好我最近需要用酒,今天终于买到了。 Costco方面表示,对买茅台酒的消费者,他们没有任何“搭售”要求,只要是会员就可以每人购买一瓶,只买茅台酒也可以。 9月12日早上9时30分,茅台时空再次来到Costco超市。由于获知有茅台酒卖的消息,人流量比前一天增加了一倍以上。因为交通拥堵,我们只能下车,步行走到超市。沿途,不断看到拿着茅台酒离开的购物者。 与11日晚不同的是,今天从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队,每人领取一张新的购酒卡,一旁的广播循环提醒购买茅台酒需要领卡,秩序依旧井然。 超市工作人员称,“今天外面排队买茅台的人多得不得了。” 快速决策:从“头脑风暴”到合作达成只用七天 “茅台在Costco超市‘大火’的消息,引起了集团高层的关注,当即安排销售公司关注跟踪。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负责人迅速带队与Costco超市上海店对接协商,提出了茅台与Costco合作的想法。”贵州茅台上海省区负责人告诉茅台时空,这次决策拍板非常迅速,从集团高层到销售公司迅速达成共识。 据介绍,Costco超市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申请会员卡才能进店购物,其会员多为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中秋节即将到来,茅台消费需求更加旺盛,通过对重点市场的精准投放、科学投放,不仅让真正的消费者平价买到茅台酒,也是对当前市场上炒作茅台酒、屯售茅台酒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有力回击。”茅台销售部门有关人士道出此次茅台与Costco超市合作的根本原因。 8月7日贵州茅台市场工作会上,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宣布,茅台拟在中秋、国庆前夕向市场集中投放7400吨茅台酒,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过节需求。 此次茅台酒销售公司委托第三方向Costco超市上海店提供了5吨的量,大概1万多瓶茅台酒,在中秋节前持续放量平抑价格,让上海本地消费者能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茅台酒。据透露,从最初接触酝酿,到茅台酒在Costco再度上市,此次决策执行只花了一周时间。 “千方百计改进服务效率和体验,是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茅台销售公司有关人士说,“由于时间急,预案需进一步完善,与Costco超市和合作还要继续磨合,改善消费者购物体验。” 据悉,除了Costco,随着相关渠道增大供应量、减少黄牛干扰等措施的落地,茅台酒价格疯涨之势正在被遏制。近期市场多有茅台酒价格回降的传言,有关人士分析,这与贵州茅台重拳整治市场环境的举措密不可分。“遏制酒价过快增长,对于茅台的长期发展,对于培育更为成熟的消费市场有利。” 5000购酒者,倒给“黄牛”的不到10% 为了此次合作,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特地赶到上海,做市场调研看合作效应。 “第一天销售,从中午11时截至晚上10点打烊,大概有5000人购买茅台酒,这还是没有宣传的情况。按照现在这种节奏,12号就能把5吨酒卖完。” 据了解,Costco超市每天21点10分不再允许顾客进入。22点10分打烊时,如果有排队顾客没领到茅台酒,超市会延长工作时间。 “确实没有消费限制,”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做了调研,这里的会员都是中产阶级,买酒多是自己消费,很多人都是买酒后就上车离开。 茅台时空注意到,限购卡编号从00001号到10000号,卡上只说9月11日限会员本人一卡一瓶,却没有明确的有效措施阻止会员重复购买。对此,Costco超市上海店总负责人表示将仔细研究解决方法。9月12日,茅台时空看到当天的购酒卡比昨天多盖了一个上海东方明珠标志的新章。 由于有完备的会员体系,Costco的售卖增加了黄牛入场的门槛。9月12日早上,茅台时空在领酒处附近看到一名男子,推着手推车以1900元的价格收酒,手推车里大概装了15瓶。 “外面确实有黄牛,大概有4拨人在收酒。我早中晚一直观察统计,黄牛收的大概不超过300瓶,也就是不到总量的10%。”茅台酒销售公司渠道部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天销售有序,没有出现负面状况,说明这个尝试,确实能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购酒需求。 “网红店”夸“网红酒”:这次开业才体会到茅台酒的影响力 “Costco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以前就听说过中国的茅台。但是这次开业,我们才体会到茅台的影响力,”Costco上海门店负责人对茅台效应记忆深刻。在他看来,Costco超市会员都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买茅台基本都是自己喝或者送礼。“两家好的公司联合起来做了对的事情,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现场,茅台时空遇到几位来自美国、韩国的购酒者。美国男子与朋友一起耐心排队,他说,“没想到中国人这么喜欢茅台酒。这对任何产品来讲,都会是最值得炫耀的骄傲。”据悉,此次放量将于9月12日结束,茅台酒销售公司将总结研究此次与Costco超市的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运作。 据了解,茅台一直在全国探索扁平化的销售模式,8月7日的茅台酒市场工作会,更是就全力维护茅台酒市场健康有序发出了强烈信号——让消费者以最便捷的方式购买茅台酒,尤其在中秋、国庆来临之际,让老百姓喝到放心、平价的茅台酒。 作者:李铁 戴世锦 编审:罗夕 签发:李铁 茅台时空[详情]
【Costco开业半月顾客减少 有顾客称会员制是个“坑”】9月9日,Costco开市客超市在上海开业两周后,@紧急呼叫 重访超市。卖场内,开业特惠的商品恢复原价,现场顾客大幅减少,记者只等了10分钟就完成结账,但手机网络信号依然欠佳。卖场出口处可以办理退卡和退货,有不少顾客坦言会员制是个“坑”。[详情]
原标题:Costco一周上演“冰火两重天”商业行为离不开价值规律 一家之言 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其商业行为都离不开价值规律的束缚,而价格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 中国第一家Costco在上海开业第一天就出现抢购场面,当天开业仅5小时,就被强制要求暂停营业。没想到的是,一周后就上演了剧情大反转,消费者开始排队退会员卡。据媒体报道称,在超市出口位置的会员卡退卡处,退卡队伍排得很长,退卡人太多,导致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作为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和世界品牌500强上榜企业,好市多(Costco)选择在上海开设中国第一家门店,显示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对世界知名企业的吸引力。在Costco开业第一天出现的排队购物场景,形成非常好的广告效果,刺激Costco股价大涨5%,绝对是“开门红”。 没想到的是,一周后出现剧情大反转,顾客开始排队退卡(Costco作为连锁会员制购物超市,需要先办一张299元会员卡才能购物)。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又有何种启示呢? 其实,不管是Costco开业排队抢购,还是一周之后的排队退卡,都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出现物美价廉的产品,只要有时间去排队,一定会有一些人愿意排队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同样会出现。 Costco选择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3°飞天茅台作为代表性的优惠商品,定价1498元,要比市场零售价(约2300元甚至更高)至少优惠800元,这一价格优惠策略,加上Costco近年来形成的质量上乘的品牌效应,足以吸引收入相对较高的上海消费者加入到排队抢购行列,这一经营策略显然是成功的,形成了非常好的广告效应。另外,Costco在开业首日卖的牛奶、熟食等商品价格也很便宜,满足很多普通消费者需求,因此出现抢购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与Costco的开门红一样,一周后出现的退卡行为也是消费者基于价格变化做出的正常反应。随着Costco经营进入常态,作为代表性商品的茅台已无货可供,水井坊等特价商品都卖完了,其他商品也出现价格上涨但质量下降的情况,比如原本卖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已涨到53.9元。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对商品的价格、购买时间等成本进行比较,然后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选择更便宜的或就近的超市消费是价格规律的使然。 另外,Costco之所以在一周内出现“排队抢购”与“排队退卡”截然不同的消费现象,还在于Costco对中国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习惯不甚了解,也就是所谓的“本土化”问题。事实证明,Costco在这方面做的工作确实不是很到位,今后Costco能否成功立足中国市场,还需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来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增加用户的黏性。特别是在如何确保“物美价廉”“大而全”等方面,需要通过本土化的供应链网络构建等方式确保用户黏性的可持续性,这也是Costco在经历“一热一冷”现象后最该思考的问题。 价值规律是商业行为遵循的基本规律,价格则是市场发挥“无形之手”作用的核心机制。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其商业行为都离不开价值规律的束缚,而价格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开店首日,Costco以低廉的价格赢得了上海市民的认可,这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一周之后,消费者排队退卡同样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因为这时的商品价格已经脱离了消费者心中的价值预期。 □木丁(财经评论人)[详情]
原标题:必要挑战Costco 未来零售的终极目标就是工厂直供加柔性生产。 作者:靳舒乔 三十万亿零售江湖本就剑拔弩张,Costco入场无疑平添一阵紧张气氛。 Costco是美国最大会员制仓储量贩店,以低价格高品质著称,为中国商界至今对象。比如小米创始人雷军参观Costco,受到启发创办了极致追求性价比的小米公司;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则直接说,拼多多的未来就是Costco+迪士尼。 2019年8月27日,中国大陆首家Costco门店在上海闵行开业,茅台、爱马仕被秒光,停车位需等待三小时以上,商品也供不应求,开业5小时便匆匆闭门谢客了。这在中国堪称现象级商业事件,牵动着零售江湖本就敏感的神经。 大量涌入Costco的不止普通消费者。9月6日,必要商城副总裁苗芳赫带队考察Costco。考察结束后,他说“必要商城同样的东西,比Costco便宜至少30%”,并当场宣布正式挑战Costco:“任何人,只要发现必要上的同类商品比Costco的贵,通过必要APP,找到平台客服,上传相应证据,必要将按照差价的十倍给用户奖金!” 必要商城是一家C2M电商平台,连接着中国220多家顶级柔性制造工厂,以及大量追求精致生活的消费者。创始人毕胜曾任百度总裁助理和市场总监,后来创办了乐淘网。 他创办必要商城时,中国许多顶级制造工厂不再甘于委身国际大牌幕后做代工业务。多年为国际大牌做OEM和ODM订单,这些工厂逐步熟练了生产制造当中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等,具备生产高品质产品的能力。同时,考虑到中国在劳动力、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的优势,他们有有着显著地成本优势。 毕胜顺势而为,借助技术和数据撕掉这些工厂的“代工”标签,从幕后走向台前,以柔性生产的方式直接与消费者对话。靠着“大牌品质、工厂价格”的优势,必要拿下了2000多万注册用户,月活达到200多万,2019年交易额预计达到30亿元。 6日下午,苗芳赫接受36氪采访,谈到了必要商城在品质、价格、体验和模式等方面的优势。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采访内容: 36氪:在中国零售行业,Costco的故事并不陌生。很多公司和企业家希望销售物美价廉的商品时,他们都会看一看Costco是怎么做的。正因如此,Costco在中国有许多门徒和拥趸。据我们了解,必要商城创始人毕胜先生,也是Costco的拥趸。 苗芳赫:的确如此,Costco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国内很多大佬都对Costco推崇备至。我们的创始人毕胜,也一直是Costco的拥趸。 2010年,毕胜去美国,在朋友推荐下到Costco买了一个新秀丽的旅行箱。他后来告诉我们,他第一次去Costco,发现买的东西实在是太便宜了,比国内便宜很多。那时候,他正在学习做零售,已经开始学习相关的知识,所以买了很多Costco相关的书籍。当然,他也为必要商城的高管买了很多Costco相关的书籍。 36氪:你们的学习对象现在正高调进入中国,你们怎么看? 苗芳赫:作为一家追求高性价比的商场,Costco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得一直非常棒,是其他传统零售企业无法比拟的。 我们会看到,它进入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时,对当地零售企业基本上是碾压式的。 Costco进入中国,首战打得非常漂亮。必要内部也非常重视,一直在关注Costco在上海的进展。刚开业时,他们拿茅台这种品牌号召力极大的商品作为“低价”策略的首选,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瞬间在上海引爆,在传播上形成了一个现象级的商业事件。考虑到国内零售业目前的大环境,可以说创造了奇迹。 毕胜告诉我们,一定要去现场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36氪:说一说你们到了现场,看到了什么? 苗芳赫:Costco在供应链管理、品类选择和营销等方面做得很好,无疑会碾压中国传统零售。但实事求是地说,Costco是70年代贸易商的商业模式,与当下技术和数据驱动的新零售竞争可能并不轻松。概括起来讲,Costco还只是把美国的成熟模式搬到上海,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进行本土化的开发。 最近一些年中国零售行业取得了非常长足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论是对消费者的理解,还是商业模式探索,中国都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也仔细考察了Costco的商品价签,并和必要商城同类、同质商品做了对比,其商品的性价比,与必要商城上商品相比相去甚远。 我们这次到Costco,看得也是同材质、同功能、同品类,然后拿过来对比。还有一些商品,我们和Costco是同一个工厂生产的。 36氪:必要商城为什么要挑战Costco? 苗芳赫:必要商城能做到单品单价最低,我们不能欺骗消费者。 从即日起,让全国网民都来比价,只要看到必要比Costco贵的同类商品,必要将按照差价的十倍给用户奖金。用户可以在必要APP寻找平台客服,直接上传图文证据,然后就可以领到钱。我们的客服是24小时客服。 36氪:曾经的学习者,今天站起来挑战Costco。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 苗芳赫:Costco只是把美国的成熟模式搬到中国,没有针对中国市场和用户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开发。这就决定了它在供应链管理的路径过于传统,无法具备像C2M模式下直连顶级制造的价格优势和性价比优势。 基于中国优质制造的优势、互联网技术的领先、零售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我们对消费者的洞察,必要商城有信心发起这次挑战。 36氪:你认为Costco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本土化? 苗芳赫:不管在原来的市场做得有多好,一旦要进入新的市场,就要根据人群调整过去成功的策略。本土化是一系列动作,我只能列举一些当天看到的例子。 就像任正非说的,美国其实就是个大农村,随便一家人都住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居住区离繁华的商业区较远,购物要开车去几公里外的大商场,去一次屯一批货。Costco的一个特点是大包装,正是为美国人而生。 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大多数人居住在密集的小区之中,出行其实并不方便,许多家庭的居住面积不过几十到100平方米,你让他拿出5平方米来囤货,成本可能比货物还值钱。这使大多数家庭都是量入为出,所以你会看到这几年社区商业和高效的上门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Costco进入中国,仍然保留了大包装。 36氪:什么是C2M模式? 苗芳赫:在传统的供销模式下,消费者购买的大多数商品,都经过了品牌商和供应商等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商家们也正是赚信息不对称的钱。但随着渠道平台崛起、商品服务丰富,消费者成为零售的中心后,平台和商家开始重新构建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链条。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后,零售市场出现了新型的C2M (Consumer toManufacture)商业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平台直接联系生产厂商,不仅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款式,还能以低价买到高质的商品。这种模式最大的杀手锏就在于抹去了以库存为首、包括营运、仓储、运费、店面、利润等各种中间环节造成的成本陡增。 必要科技采用C2M模式,从消费端的需求出发,通过消费行为数据指导上游选品、设计、“按需生产”,工厂直接供货,无中间环节,直接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艾瑞咨询也曾指出,这一模式的探索对改造中国制造业及供应链具有积极意义。 36氪:为什么C2M模式会让你们的产品有价格优势?苗芳赫:低毛利、大规模、大包装、强势供应链是Costco打造低价的四重利器,但是Costco并不能把每一个品类都做到低价。以化妆品为例,500毫升的卸妆水必须一次买4瓶,但这4瓶要多久才能用完? 必要商城C2M模式,依托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在200家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代工厂内建设柔性生产线,先下单,再生产,去除库存和中间加价环节,让消费者直连工厂,在做到真正的高质低价的同时,还能满足一件起订,让消费者不用一次买4瓶卸妆水。 Costco属于把事情做正确,即将传统贸易商的低价策略应用到极致,而必要商城则是做正确的事情,一开始,就打造出一个领先的商业模式,从根上做到高质低价。Costco大多是从品牌商进货,而“必要”是生产线直供。品牌商最终要承担可能的退货或者清货补偿的费用,而且品牌商的运作成本也不低,如仓储,配货等费用,所以品牌商给Costco的价格也低不下来,而“必要”这种直连模式,自然价格还要比Costco卖的更低。 36氪:必要商城和这些工厂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同工厂生产的,就会有着相同的质量? 苗芳赫:必要商城和供应商之间的生产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全部打通,消费者的数据,很快传递到生产线,商家快速做出反应。这意味着,供应商拿到订单再组织生产,不需要库存,不用考虑尾货和周转;不断积累的数据,可以帮助供应商做分析和预测,提前组织产能。在这种模式之下,工厂一定会把最好品质的产品通过必要直接给到消费者。对工厂来说,卖的越多,他赚的越多。但是贸易的模式就不一样了,贸易商靠规模采购压价。 36氪:怎么选择行业和合作工厂? 苗芳赫:我们有专门的供应链团队选择行业和合作工厂,这两者都有相应的标准,比较复杂。简单来说,选择行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压缩中间环节的空间大不大,带给消费者和工厂的价值大不大。 36氪:必要商城的产品怎么定价? 苗芳赫:必要商城商品采用成本定价法:原料、人工、工艺、物流、工厂毛利和平台扣点,加起来就是一款商品的价格。平台扣点为售价的2%-15%不等;另外,必要对合作工厂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工厂毛利不得超过15%。此外,商品按照用户评价排序,工厂不需要买流量打广告来竞价排名,因此不会产生其他费用。 成本定价法才是终极性价比,也是未来零售的模式;因为柔性制造做基础。不过我要强调一点,价格战不是目的,捍卫真正的性价比才是必要的良心。 捍卫性价比是必要的使命。我们认为,未来零售的终极目标就是工厂直供加柔性生产,这是我们的核心。这才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最好的品质,最优的价格,这个是最根本的。未来零售的终极业态。 36氪:什么叫柔性生产?它跟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苗芳赫:柔性生产是技术和数据驱动的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方式。市场上一双2000多元的鞋子,我这里只需要两三百元,而且可以把消费者想要的图案印上去。比如,有些公司订制团建服装和鞋子等,想把自己的logo印上去,我们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这是柔性制造的魅力,传统模式根本无法做到。 36氪:你对这次挑战的信心有多大? 苗芳赫:Costco非常值得尊重,必要虽然在价格和性价比上远远优于他,也非常有信心在这场挑战中取胜,但我们发起这场挑战的目的,是号召美国公司对中国用户,中国产业怀有敬畏之心,为用户创造真正性价比。我们以后也将继续以Costco为师,在管理,用户服务上继续向他学习![详情]
COSTCO三问:当外资零售纷纷败走中国,开市客能够持续成功吗? 陈歆磊 (作者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这个秋天,COSTCO在中国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短短一两周时间,从最初开店人流超量到不得不停业,到爱马仕、茅台等大牌爆款的超低价消失后有消息传出称这家COSTCO的部分会员们开始陆续退卡。当最初的热潮退去,对于COSTCO来说,或许此时他们才算是回到了现实世界,而摆在这家全球连锁巨头面前的,将是一项长期的挑战:当那些外资零售巨头纷纷折戟中国市场时,他们在美国擅长的战略和打法,能否在中国持久地落地并获取成功? ——编者 COSTCO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是我在课堂里作为定价的案例。过去中国的消费者对它还比较陌生,随着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COSTCO这个此前对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非常陌生的外国商超品牌,一夜之间火了。 随着COSTCO的热度升温,它的会员制、SKU管理、供应链、成本控制等等,都有文章对其进行了分析。而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它的盈利模式,即COSTCO是一家靠会员费挣钱的公司,这点直接展示在财报上。如表所示,2014年-2018年,COSTCO的纯利润占会员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4.8%(2014),93.8%(2015),88.8%(2016),93.9%(2017),99.7%(2018)。 从财报可见,COSTCO的确是靠会员费来挣利润的,但它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第一问:会员费如何挣出净利润? 会员制由来已久,主要的目的有三个:一,现金流回笼。二,营销手段用来套牢客户,所谓的lock-in。三,定价手段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过去搞会员制主要是出于前两点,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定价的目的越来越突出。而这恰恰是大多人谈到会员经济时,容易忽略的要点。 本质上会员费是我们所说的两部定价法(two-parttariff),即价格结构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单价,另一个是固定价,例如会员费。由于顾客的差异化,单一价格会导致两部分利润损失:价格一方面对某些顾客过高,失去了生意;另一方面对某些顾客过低,钱赚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两部定价法是其中之一。在极端情况下,单价可以直接定为成本价,也就是卖货不赚钱,但是利润全部从会员费来,而COSTCO的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就是这么做的。 当然,以成本价卖货并不能保证会员制一定成功,因为谁都能以成本价来卖,关键是你的成本价要有优势。换言之,如果要消费者支付额外的会员费,商家首先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COSTCO的体量使得它能够在供应链上拿到低于对手的价格,COSTCO通过各种手段把毛利率做得极低,通常仅有10-11%,比同行低10个点。那么COSTCO从这10个点里拿回多少呢?财报显示得很清楚,平均是2.2个点左右。 所以,总结下来COSTCO的模式似乎很简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顾客来这里消费比去竞争对手那里节约10%,然后以会员费的方式回收其中的五分之一。 实际上事情还没那么简单,上面讲的都是平均值,但顾客花费有高有低。花费高的没问题,会员费早挣回来了。而且事实上如果大家花费都高,那说明会员费可能低了,以后可以涨点。但是对于花费低的顾客,就有可能不续费了。因此,如何保证低消费的顾客也会续费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点上,不光是价格,SKU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2018年COSTCO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续费率为90%,其他地区为88%。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COSTCO的SKU搭配很成功,使得顾客感觉总有几样东西是要在COSTCO买的,因此愿意付出几十块钱的年费来买个便利。笔者在北美生活十几年,是COSTCO的忠实客户。回国后还将COSTCO的会员保存了三年,只是为了个便利。 第二问:COSTCO成功的关键词是什么? 但是在中国,对COSTCO来说,保持在其他地区的高续费率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COSTCO的消费模式与中国传统的消费模式截然不同,中国的消费市场讲究新鲜和交通便捷。而COSTCO商品的特点是大包装,并且选址在郊区,不在中国消费者本地生活的生活圈内。 能够让中国消费者愿意每周驱车到位于郊区的COSTCO选购的理由是其独一无二的SKU组合。对比沃尔玛三万个以上的SUK,COSTCO作为仓储式超市,SKU很少,只有三四千个。因此,在低SKU的条件下,选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SKU组合,是保证中国消费者留存,并且唯一选择COSTCO的核心所在。毕竟,便宜的茅台和名牌包不可能持续。 好的SKU组合,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具有独特性,是生活中的刚需。COSTCO的独特SKU组合是指除了COSTCO以外,其他任何地方相同的SKU都没有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低价和吸引力。找到具备这样痛点的SKU组合后,才能保证前端上让中国消费者觉得会员费的缴纳是物有所值的,从而保证了续费率。 COSTCO能够保证其SKU组合的独一无二性的后端支撑在于他的巨大供应链,这个巨大供应链能够保证体量足够大的同时,把价格压到其他竞争对手望洋兴叹的地步,能够给予其用户“COSTCO的商品就是便宜,我就是需要到COSTCO才能买到”的体验。 COSTCO后端的强力支撑还体现于,在保证供应链上低价的同时,COSTCO还能够保证商品的质量足够优秀,实现高质量低价格,从而做到一枝独秀。比如COSTCO卖的干货、麦片、厨具、杯子等,质量好,价格也非常便宜。以我自己的一个经验为例,我曾经在COSTCO买了一口意大利进口的锅,27美元,简直是物美价廉的极致体验,反观我后来在国内买的苏泊尔的锅,不仅价格更高,与另一口锅没有可比性,而且拿起来轻飘飘的就像一张铁皮。 COSTCO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对象,它的模式可以被复制,但是独特性却无法被取代。因为COSTCO的体量决定了其他对手永远拿不到供应链上同等低的价格,这也是COSTCO设置的规模壁垒所在。中国的山寨能力很强,如果没有相应的壁垒存在,COST-CO无法做到业态常青。从自有品牌的角度,COSTCO的自有品牌的SKU占比是25%,沃尔玛在30%多,区别不大,差异化体现在独特的SKU组合,以及规模壁垒带来的低价吸引力。 第三问:COSTCO会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什么变化? COSTCO会成功吗?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问,各种观点都有,的确比较难回答,我们这里可以简单做一个估算。根据COSTCO2018年报,全球有762家店,平均面积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店有6.77万付费会员,销售收入1.16~1.90亿美元(新店比老店销售收入要低),平均下来是1.82亿美元,其中每个会员贡献了2682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反推,目前中国的会员费是299元人民币。假设也跟国外一样,会员费占比为2.27%(2018数据),那么每个会员的年消费应为1.1万人民币。也就是每月接近900元,这个还是比较合理的。另外,如果单店收入也达到国外平均水平,那么大约需要11.5万会员。这个很有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山姆会员店目前在华的单店平均会员数是接近9万。 前一阵子各种消息似乎都在暗示线下零售业的颓败,而COSTCO的短期爆红给中国零售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我始终认为,合理的零售市场应该是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完全由电商来主导未必合理。但是中国零售市场线下部分先天不足,因此一直被线上打得很被动。COSTCO的进入,高岛屋的“死而复生”,希望能给这个市场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它们如果成功了,对整个线下实体零售业都会是好的启示。[详情]
【上海Costco开业十天 客流趋于平稳 “错峰”退卡2分钟搞定】上海Costco开业首日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而随着开业三天钜惠活动的结束,“Costco茅台被抢光”“Costco会员排队退卡” 等话题频上热搜。9月5日适逢上海Costco开业第十天,卖场入口的蛇形通道的排队通行则相当顺畅,基本无需耗时站立等待。不少开业特惠的商品也已恢复原价,开业钜惠活动结束后,上海Costco门店就迎来了一波多日的会员排队退卡潮。不过,随着卖场近两日来客流的日趋正常,退卡、退货、办卡等业务也都开始趋于平稳。(徐银)[详情]
原标题:Costco入驻中国市场带来的启示 证券时报 记者 李明珠 Costco在上海开业十天,上头条和登热搜的次数暴增,不仅成功地打造了线下商超的“爆款”开门红,更是将Costco的名气炒到最响亮,一个本不为国人熟知的美国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超市,瞬间成了被国内消费者尤其是上海老百姓街头热议的对象,这则轰动的广告效应得来全不费工夫。在美股二级市场Costco更是一路长虹,股价连续上涨,再创新高。 能造成这种现象级的“营销”事件,此前往往是国内的新消费品牌在线上线下的爆款产品兴起,比如排队几小时只为一杯“芝士芒芒”的喜茶、线上疯狂抢到服务器瘫痪的“故宫”口红。而传统的线下超市如此火爆还是十几年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比如深圳第一家吉之岛、山姆会员商店的开业。大卖场模式在中国似乎是已经被渐渐淡忘,而Costco在上海的火爆带来了巨大影响,或许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但对消费升级背景下的线下和线上零售都有一些新的启示。 首先,性价比成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利器”。1498元的飞天茅台,1万多元的爱马仕铂金包,比天猫、海淘都便宜的MK包包,从消费者的角度花更少的钱能买到真品、正品,自然会挤破头都去。就算是有299元/年的会员费,况且开业活动是更便宜的199元/年,买点其他东西很快就把会员费赚回来了,物超所值。对于另一部分消费者来说,想买一些生脱糖、少油脂的食材,一般的商超都不一定买得到。其实上海的消费者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了,但依然抵抗不了Costco的魅力。换个角度看,上海消费者既“见过大世面”,同时也是中国消费者的典型缩影——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没有人不喜欢实惠、高性价比的商品,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规律。 其次,会员制的认识和接受在中国市场需要培育。虽然性价比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步,但很快排队办理退会员的一幕又上演,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开业的价格优惠没有了,或者力度没那么大了,很多办理会员的消费者觉得“受骗”。但在海外市场会员制是一个被消费者普遍认可的付费行为,Costco、Adobe、奈飞、星巴克和亚马逊的成功,就与会员制密不可分。因为成为会员可以享受的权益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还有在面对一个决策成本并不太高的商品时,成为会员能享受平台为其提供的选品服务,如Costco商品数量不多,但每件商品是物美价优,从而也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Costco之所以被很多企业视作学习对象,主要是因为其在保证高品控和低毛利以及高周转的同时,还能够以最佳性价比商品服务于会员制,让用户保持了相当高的粘性。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市场上,花点钱享受会员制带来的益处的行为正在广泛地被接受,或许其中有所反复,但续费行为还是值得期待的。 第三,消费者需求细分,把握升级中的新变化。正如云集创始人肖尚略所言,云集做的会员电商,某种程度上也是Costco的“学徒”,都实行会员制,都是精选供应链,以有限的SKU满足用户家庭消费需求,差别在于Costco主打线下零售,云集发力在线零售。赶上了中秋节国内送礼的小高峰,云集通过精选出来的单款大闸蟹单日销售额达到2100万,和Costco粗略估算的10万会员(按199元/年)费收入1990万相差不多。 中国已经走入消费升级的“新零售”时代。国内正不断崛起的一代新中产阶级,其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都与过往不同。他们更注重消费品质,信赖小众、口碑、高端、可靠的新品牌,并且希望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变来融入共同的社群,甚至带动自身阶层的提升。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新时代的会员制则完全可以借助社交和社群让会员获得更多价值感和乐趣感,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的更多细分需求被满足,从而还能开发出潜在的新需求。最终,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消费者都会用脚投票,“物美价优”是零售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一直坚持的方向。[详情]
原标题:Costco在沪“七天之痒”,难道只是看上去很美? (图片来自Costco官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婷婷 黄兴利 北京报道 “引流爆品”下架后,Costco又遇到了另一种“尴尬”。近日,有消息称,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仅一周的美国零售巨头Costco(COST),在上海店经历开业顾客爆满后,出现了集中排队退会员卡的现象。此前,在8月27日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当天,由于客流过大导致暂停营业,甚至第二天公告称采取限流措施。 上市34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市场开设门店的Costco热度猛增,上海店开业当天,Costco股价也应声大涨5%。在大力度优惠活动结束、开业火爆的短期效应褪去后,虽然Costco表示未来将开设更多门店,但其未来的发展俨然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抢购潮冷却,或开设新门店 据了解,Costco的准入规则是购买一张售价为299元的会员卡,成为会员后才能进入卖场购物。开业期间,Costco推出了持续三天的大折扣优惠活动,甚至推出限量发售的低价茅台、五粮液、爱马仕、Burberry等热销产品,引发抢购热潮。在经历三天的疯狂抢购后,这些低价优惠产品均陆续下架,优惠力度大打折扣,随后出现顾客扎堆排队退卡的现象。 由此,外界开始对Costco的热度产生“昙花一现”的质疑。实际上,为防止消费者滥用会员权益,上海Costco曾发布声明,申请退卡的消费者半年内不允许再次申请,退卡两次以上的消费者,终身不得申请会员。《华夏时报》记者致电Costco上海闵行店询问顾客退卡的具体情况,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对方的明确回复。 “Costco的会员卡,有一个规则是可以无条件退卡。所以退卡应该算正常现象。有可能顾客在体验后,觉得不想再买了就会退卡,但如果是到排队退卡的程度,人数可能是多了一点。”新零售分析师云阳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Costco对于在华门店的运营,抱有很大期望。就在上海闵行店开业后,Costco首席财务官理查德·加兰蒂(Richard Galant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Costco计划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门店,未来也会寻找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开业火爆的短期效应,随着热度的急速冷却,让Costco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理查德·加兰蒂曾提到:“尽管我们是首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但我们带来的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向我们的会员提供尽可能低定价的产品。” Costco目前是美国第二大零售商以及第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2019年三季报显示,Costco的会员费收入为23.02亿美元,虽然仅占总营收2.2%,但却占到税前营业利润的89%。自成立以来,Costco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1%-14%,净利率保持在1%-2%。而沃尔玛和永辉超市的毛利率均高于20%。 营收增速高,毛利率持续偏低 招商证券在2019年2月发布的研报数据统计,Costco收入增速仅次于亚马逊,高于沃尔玛。相比其他的零售业态,Costco的SKU平均为3700,沃尔玛的SKU在2-3.5万左右,Costco的SKU(商品种类数)受限,但周均坪效较高,Costco品类更显小而美。 此外,对比2018年的财报也会发现,Costco的毛利率虽偏低,但营收增速略领先。2018年,Costco营收增速为9.73%,山姆会员店为3.23%;Costco利润增速为10.34%,山姆会员店为-41.23%。山姆会员店的门店在2018年也首次出现下滑,截至2018年门店数为597,比2017年减少63个店,而Costco在2018年仍在扩店,截至2018年,Costco共有762个店。招商证券认为,山姆会员店由于并未摆脱沃尔玛经营基因,SKU较多且与沃尔玛自身商品品类未实现较大差异化创新,经营也未摆脱赚差价模式,因此会员性价比稍逊于 Costco。 《华夏时报》记者向沃尔玛相关人员询问对于Costco上海门店发展的看法,对方仅表示,山姆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给会员提供更好的商品和体验。 在云阳子看来,Costco和山姆会员店的商业模式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的策略上有所区分,他对记者分析道:“Costco的坪效指标高于山姆会员店,Costco是14000美金,山姆是8000美金。在商品供应链层面,Costco实行的是最低价策略,它不允许超过14%毛利率,而且需要审批。如果供应商在Costco的价格高于其他渠道,就不其再上架了。” Costco进入中国仅一周多时间,未来的发展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正如天风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Costco整体的仓储式模式,在一二线城市这种以小家庭为主的地区会不会广泛接受仍是疑问,因此可能会在国内一些区域成功拓展,但大范围推广需要进一步观察。[详情]
原标题:上海Costco开业十天:客流趋于平稳 “错峰”退卡耗时约2分钟 中新网上海9月5日电 (记者 徐银 康玉湛)上海Costco开业首日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而随着开业三天钜惠活动的结束,“Costco茅台被抢光”“Costco会员排队退卡”等话题频上热搜。5日适逢上海Costco开业第十天,中新网记者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朱建路的Costco门店外围看到,除了周边交通情况较为顺畅外,地面和地上停车位也十分充足,卖场入口的蛇形通道的排队通行则相当顺畅,基本无需耗时站立等待。 上海Costco现场的停车位充足。徐银 摄 记者在卖场内发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人民币,下同)一瓶的飞天茅台早已“不知踪影”;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之前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此外,原本入口处附近的奢侈品包包的露天陈列架也被其它电器类产品取代,只剩下玻璃陈列架……不少开业特惠的商品也已恢复原价,售价为28.5元(价格低于开业钜惠期)的烤鸡所在的熟食售卖区则成为整个卖场聚集人员最多的地方。 卖场内的飞天茅台显示“售完”。徐银 摄 “为了您的安全,将对入场人数进行控管,卖场内限2000人”,这样的提醒短信从2日起就不再有群发推送。事实上,从三天开业钜惠活动结束后,上海Costco门店就迎来了一波多日的会员排队退卡潮。不过,随着卖场近两日来客流的日趋正常,退卡、退货、办卡等业务也都开始趋于平稳。 烤鸡所在的熟食售卖区成为整个卖场聚集人员最多的地方。徐银 摄 记者发现,目前Costco已将新办卡业务移至卖场对面,退卡和退货的业务则仍设在卖场正门口入场处。相比前几日退卡队伍长至卖场外围,5日下午4时的退卡退货队伍人数约20人,其中退卡人数不到半数。当时在队伍中办理退卡的杨敏对记者表示,当天是在了解到客流趋于平稳后才来“错峰”办理退卡业务的,整个退卡流程约需2分钟。“前几天就想来退卡,了解到之前排队人数多,特地今天才过来。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价格根本不怎么优惠了,甚至有些比外面还贵不少,而且过来一趟还挺不方便,因为地方确实有些偏僻”,说起退卡原因,杨敏这样说道。 办理会员卡业务区域已搬离大卖场入口处。徐银 摄 同样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来退卡的还有从江苏赶过来的饶先生,“本来我想来感受下,实际体验下来也就一般,而且确实是太远了,这样折腾一趟性价比不高”。不过针对退卡的流程,多位办理退卡的受访者均表示比较方便,能接受提供包括身份证、名字等简易信息的短耗时业务流程。 9月5日下午4时,现场办理退卡的排队人数不到10人。徐银 摄 对于已办理家庭卡的用户来说,退卡是否需要主副卡用户同时到场注销?上海Costco会员部工作人员对中新网记者透露称,目前仅需主卡用户办理退卡业务即可,且只要在会员期内可随时办理退卡业务,主卡在退卡成功的同时家庭卡的功能也会一并自动注销。(完)[详情]
原标题:反转!爆火的Costco遭会员排队退卡!这家超市为何“退烧”了? 导读:8月27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市客,也就是Costco在上海开业,现场火爆,不少消费者甚至凌晨就赶去排队,大量客流还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 不过,这两天,开市客又传出了消费者排队退卡的消息。 火爆的Costco“退烧”了? 还记得Costco在上海开业时的情景吗?开业当天是这样的 8月27日,Costco开业,闵行门店人山人海。 Costco闵行门店停车场显示“停车场已满,等待需要3小时”。 没想到过一个周末之后,来了一个“剧情大反转”。消费者一改此前的疯抢状态,纷纷开始排队退会员卡。 开市客超市“退烧”,陆续有会员退卡 据央视财经报道,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开市客门店,虽然是工作日,外面下着雨,但入口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旁边摆放着排队一小时的提示牌。 但与开业前几天的火爆场面相比,客流量已经明显有所减少。而央视财经记者采访发现,确实有一些顾客是来退卡的。 记者:有来买过吗? 消费者:没买过。 记者:为什么要退卡? 消费者:开市客这里每天发信息,要排队两小时、三小时,像这种环境接受不了。每天都是排队两小时,这样的话等于叫你不要来。他们说没什么东西可以买。 进入卖场后,央视财经记者看到,现场并没有专门的退卡处,如果需要退卡,可以排在退货的队列里。 一些要退卡的顾客表示,退卡主要是觉得来这里购物不是很方便。 消费者:我觉得这里也没便宜多少,客人也比较多,我觉得自己周边的超市更加方便,而且这边太远了。 消费者:排队排那么久,过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东西也不好搬。 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开市客主要靠收取会员费获利。 目前,上海开市客的会员年费为299元,自开业以来,其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 而按照开市客的规章制度,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会员可以随时取消会员卡,并且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不过,退卡后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央视财经记者进入卖场后看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已经售罄,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到1069.9元了。 网友评论Costco为何突然“退烧”? “产品相当于是给Costco引流的”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根据过去三个财年的数据,Costco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13%左右,而外资沃尔玛和本土永辉超市的毛利率均高于20%。 据南方周末报道,苏宁金融消费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产品相当于是给Costco引流的。”本质上,会员费是Costco的主要利润来源。Costco总是想方设法地给消费者省钱,以此“笼络”会员。 2019年三季报显示,Costco会员费收入为23.02亿美元,虽然仅占总营收2.2%,但却占到税前营业利润89%。 这让Costco更加坚定地在全球推行会员制度。按照Costco的规定,卖场仅向会员开放,出入卖场均需出示会员卡。 目前,Costco在全球积累下9600万名会员。据2018年财报显示,美国和加拿大的续费率为90%,全球为88%。 Costco在中国还能火多久?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详情]
眼见为实:Costco开业十天探店见闻 进店排队一小时,退卡退货人不多,烤鸡仍遭疯抢 杨立赟 吴琼 | 文 余乐 | 编辑 9月5日是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的第10天。 短短10天内,这家来自美国的会员制超市就因“开业半天被买停”、“茅台被抢光”、“市值暴涨560亿”、“上海店会员超10万人”、“或在沪开第二家店”等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看起来发展势头一片大好。几天前,却又传出“会员排队退卡”的消息,惨遭网友唱衰。 Costco的生意还是那么火爆吗?已经有不少会员失望退卡了吗?带着这些疑问,《财经》记者再度来到这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的网红超市,一探究竟。 进店如长征 上午10点左右,Costco门口的联友路已经十分拥堵,由南往北方向汽车排起长队,移动缓慢。 Costco闵行店共四层,其中一层是商场,二至四层是停车场。正常情况下,不在停车场下车的顾客应该从一层的超市入口进店。但是今天,顾客需要先从应急通道爬两层楼到达停车场,然后再下楼才能进入卖场。很多提着小购物车的大爷大妈们也只能爬楼梯上去。今天上海的最高温度是32℃,停车场内没有空调,不少顾客在抱怨太热。 顾客在停车场内排队等待进入Costco 摄影/杨立赟 由于开业第一天入场人数太多,场面混乱。Costco很快开始实行卖场内限2000人购物的限流措施。因此,后来的消费者需要在外排队等待,今天大约有数百人排队。期间,保安不停地在广播:“现在超市里有四五千人购物,请大家耐心等待。” 排了20分钟,《财经》记者终于来到超市入口。作为一家会员制超市,理论上只有Costco的会员才能进入卖场。但与开业第一天的情况一样,虽然入口处的管理人员会说“会员卡出示一下”,实际上即使不出示会员卡,他们也会放行。 中午12点,《财经》记者走出Costco,看到等待进入卖场的人数相比来的时候更多了,消费者需要先在露天临时搭起的帐篷下排队,才能爬楼梯进入停车场继续等待。现场标语显示:“场内人员已满,需排队等候1小时。” 顾客在卖场外排队等候入场。摄影/杨立赟 Costco内的顾客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结伴购物,很少有一个人来的。每个结完账出来的家庭都推着一辆装得满满的购物车,以肉类、蛋糕、牛奶、水果等食物为主。 收银区22个收银台全开,但依旧排着长队。由于每位顾客都购买了大量商品,还有一些收银员不熟悉工作流程,导致结账的速度十分缓慢。耗时最长的一位顾客花了10分钟才走完流程。从排到队尾算起,整个结账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Costco客单价较高。基本上每个家庭购买的商品总价都在几百元。《财经》记者看到的最多一单,两名顾客购买了价值3000多元的商品。 顾客排长队等待结账。摄影/杨立赟 茅台、爱马仕不见,食品区人气旺 刚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卡西欧手表、LG电视机,第二排就是奢侈品陈列区。开业第一天,据传这里的爱马仕刚开门就被瞬间抢完。 奢侈品货柜很小,一共只有大约20件商品,包括皮夹、手袋、羊毛围巾等。最贵的是标价41999.9元的香奈儿女士单肩包。此前引发关注的爱马仕包已经不见踪影。 顾客在奢侈品柜台前。摄影/杨立赟 现场有不少顾客围着奢侈品货柜在拍照、比价,但记者观察了一会儿,并没有人下手购买。 开业当天,卖场内标价1498元的飞天茅台被抢购一空。现在飞天茅台已被标上“售罄”字样,只剩下标价958元一瓶的喜宴茅台。《财经》记者通过查询电商网站发现,同样的产品在天猫超市优惠后的价格为959元,Costco并没有价格优势。 顾客在等待试吃韩式海鲜年糕。摄影/杨立赟 人气最旺的是食品区。在冷冻食品区,因为有现场试吃活动,不少顾客围着工作人员等待品尝刚煮好的韩式海鲜年糕。熟食区也非常火爆,据现场工作人员说,超市一开门,第一批200多只烤鸡很快卖完,现在送货的车辆堵在路上,下午才能继续卖第二批。 熟食区的商品开门就被抢购一空。摄影/杨立赟 半成品区有腌制好的鱼排和韩式烧烤牛肉。生肉区的牛肉种类有十几种之多,另有一个半封闭的乳制品区,摆放了大量鸡蛋、牛奶等需要冷藏的商品,温度低得如同在冰箱里一样,大家哆哆嗦嗦地进去拿了牛奶和鸡蛋就赶紧出来。21.9元或者25.9元30个的两类鸡蛋十分抢手。 退卡、退货人数不多 9月3日有媒体报道,在超市出口位置的会员卡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由于人太多,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但《财经》记者9月5日中午在现场看到,退卡退货的柜台只有两三个人在排队,观察了一会儿,仅有1人退卡,原因是他住在距离Costco较远的市区,不经常来,觉得办卡意义不大。有一名消费者退了一瓶价值80多元的衣物柔顺剂,原因是买错商品,以为洗衣能用,回去却发现只能用于烘干机。整个退货过程耗时5分钟,非常顺利。 Costco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确实有消费者办理退卡,但是这本身在Costco全球范围内也是正常现象。“现在闵行店存在的退卡数量和比例属于合理范围内。”他说。 在与卖场隔着一条马路的Costco会员卡现场办理处,也没有出现排长队的情况,大约有20个消费者在等待办理会员卡,有4位工作人员负责办理,速度较快。 20多位顾客在办卡中心办理会员卡。摄影/杨立赟 根据Costco的规定,办卡可以在线上和现场办理,而退卡只能在现场办理。 整体而言,相比开业当天,Costco超市内的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秩序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吵架、乱拆包装等情况。超市外排队的人群也井然有序。这家网红超市的销售“神话”,至少目前,还在续写之中…… 作者为《财经》记者 [详情]
原标题:排队办卡到排队退卡 开市客一周就“退烧”? 央视网消息:8月27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市客(Costco)在上海开业,现场火爆,不少消费者甚至凌晨就赶去排队。不过这两天又传出了消费者排队退卡的消息。 4日中午,记者来到上海市闵行区的开市客门店,虽然是工作日,外面下着雨,但是入口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旁边摆放着排队一小时的提示牌。但与开业前几天的火爆场面相比,客流量已经明显有所减少。而记者采访发现,确实有些顾客是来退卡的。 记者:有来买过吗? 消费者:没买过。 记者:为什么要退卡? 消费者:开市客每天发信息过来排队两小时、三小时,像这种环境接受不了。每天都是排队两小时,这样的话等于叫你不要来,他们说没什么东西可以买。 随后记者跟随这位消费者从另一个口进入卖场,记者看到现场没有专门的退卡处,如果需要退卡可以排在“退货”的队列里,当时排队的一共有10多位消费者。经过询问,发现其中退卡的有4位,至于选择退卡的原因消费者也是各有考虑。 消费者:我觉得这里也没便宜多少,客人也比较多,其实我觉得自己周边的超市更加方便而且这边太远了。 消费者:排队排那么久,然后过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东西也不好搬。 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开市客主要靠收取会员费获利,目前上海开市客的会员年费为299元,自开业以来其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而按照开市客的规章制度,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会员可以随时取消会员卡,并且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不过退卡后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记者进入卖场后看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瓶的飞天茅台已经售罄。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到了1069.9元。[详情]
原标题:哎?Costco在上海开业一周 遭会员们疯狂退卡 大反转…… 还记得网红超市Costco开业的盛况吗? @globaltimesnews US supermarket giant #Costco‘s first step into China attracts lots of residents during its first business day in #Shanghai on Aug 27. The checkout line surpassed 30m long. 8月27日,美国超市巨头开市客踏足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其开设在上海的超市,首个营业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购物。 Global Times记者在超市里看到,在结账处,客流排成了长龙,结账队伍超过了30米。顾客的购物车里大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而排在末端的顾客预计需要3个多小时才能轮到结账。 没想到过一个周末之后,来了一个“剧情大反转”。消费者一改此前的疯抢状态,纷纷开始排队退会员卡。 #Costco’s first Chinese mainland store has seen increasing numbers of customers returning their membership cards just days after it opened, as its discounts have been eased. Some customers have begun sharing membership cards to enjoy discounts. Via globaltimesnews 【Costco来中国大陆的首个周末 茅台消失众人排队退会员卡】#costco会员排队退卡#很明显,来中国大陆三天后,以购物体验好著称的Costco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要进入Costco购物,你需要先办一张299元的会员卡。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了——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 Via weibo 网友表示: Via 微博 对于这个走向,CNN早就做出过“神预测”。 While Costco has had an online presence in China for five years through a partnership with Chinese e-commerce firm Alibaba (BABA), the new brick-and-mortar store in Shanghai marks a significant investment. 虽然Costco通过与中国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合作在中国开展了五年的在线业务,但上海的新实体店也是它的一项新的重大投资。 Costco‘s annual membership program, which accounts for the bulk of its profit, is also cheaper in China — it costs 299 yuan ($42) compared to $60 in the United States. Costco的年度会员计划是Costco盈利的大头。年费在中国也更便宜,为299元(42美元),而美国则为60美元。 Via CNN 尽管有这些优势,但是外来的新超市要想在中国念好经并不容易。早先已经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外来超市占据了市场。而中国的盒马鲜生、永辉等本土超市形成的上线下新零售的业态,也是Costco的有力竞争者。 But despite the early buzz around its Shanghai store, the US retailer will have to prove it can stick around for the long haul. It has to contend not only with global rivals like Walmart (WMT) and big Chinese players like Alibaba and JD.com, but also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changes and its growing online retail industry. 尽管上海实体店开业是声势浩大,这家美国零售商是否可以长期坚持下去有待时间的检验。它不仅要与沃尔玛等全球竞争对手以及像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中国大企业竞争,还要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增长的线零售业。 Via CNN 福布斯杂志也对Costco的未来打了一个问号。 And with much smaller homes Chinese consumers may not be as open to the idea of one-gallon jars of mayonnaise and 36-packs of toilet paper. 由于家庭规模小得多,一加仑(约等于3.8升)蛋黄酱和36包卫生纸可能不会吸引中国消费者。 Taking any business model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has been troublesome, no matter the direction. Overseas operations from Britain’s Tesco to Japan’s Takashimaya to, yes, Carrefour have all failed miserably when they’ve tried to launch U.S. operations—even as Germany’s Aldi and Lidl are having success here. 无论方向如何,将任何商业模式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都很困难。尽管德国的超市Aldi和Lidl取得了成功,但从英国的乐购到日本高岛屋的海外业务,再到家乐福,它们在进驻美国市场时都失败了。 Via Forbes[详情]
原标题:1498元的茅台卖光!会员排队退卡…爆火后,这家超市为何突然“退烧”? 8月27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市客,也就是Costco在上海开业,现场火爆,不少消费者甚至凌晨就赶去排队,大量客流还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 不过,这两天,开市客又传出了消费者排队退卡的消息。 开市客超市“退烧” 陆续有会员退卡 今天中午,央视财经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开市客门店,虽然是工作日,外面下着雨,但入口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旁边摆放着排队一小时的提示牌。 但与开业前几天的火爆场面相比,客流量已经明显有所减少。而央视财经记者采访发现,确实有一些顾客是来退卡的。 记者:有来买过吗?消费者:没买过。记者:为什么要退卡?消费者:开市客这里每天发信息,要排队两小时、三小时,像这种环境接受不了。每天都是排队两小时,这样的话等于叫你不要来。他们说没什么东西可以买。 进入卖场后,央视财经记者看到,现场并没有专门的退卡处,如果需要退卡,可以排在退货的队列里。 一些要退卡的顾客表示,退卡主要是觉得来这里购物不是很方便。消费者:我觉得这里也没便宜多少,客人也比较多,我觉得自己周边的超市更加方便,而且这边太远了。消费者:排队排那么久,过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东西也不好搬。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开市客主要靠收取会员费获利。 目前,上海开市客的会员年费为299元,自开业以来,其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而按照开市客的规章制度,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会员可以随时取消会员卡,并且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不过,退卡后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央视财经记者进入卖场后看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已经售罄,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到1069.9元了。 新闻链接:开市客开业首日人气爆棚 8月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上海营业,开业首日开市客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大量客流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考虑到安全因素,卖场不得不从下午暂停营业。 8月27日,开市客卖场正式开业。因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太多,周边道路极其拥堵,部分路段采取了限行措施。 由于到店消费者过多,才营业了半天的开市客卖场不得不暂停营业,虽然当时仍有许多客人等待进入卖场,但现场已经竖起多个“只出不进”的告示。 消费者:我早上大概是9点半就来过一次,来了之后就觉得这里面人太多,实在进不去。 开市客是美国最大的会员制连锁超市,上海店的会员卡价格为每年299元。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业前卖场就开展了199元办会员卡促销活动,保守估计到8月29日,已经销量超10万张。 开业首日如此火爆的场面虽然超出了工作人员的预期,但也证明了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商委工作人员:闵行区1到6月份合同吸收外资22.9亿美元(约合1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82.2%,增幅也是近十年来非常高的增幅。这表明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外商对中国、对上海的投资意愿依然强劲。[详情]
8月27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市客,也就是Costco在上海开业,现场火爆,不少消费者甚至凌晨就赶去排队,大量客流还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 不过,这两天,开市客又传出了消费者排队退卡的消息。 今天中午,央视财经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开市客门店,虽然是工作日,外面下着雨,但入口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旁边摆放着排队一小时的提示牌。 但与开业前几天的火爆场面相比,客流量已经明显有所减少。而央视财经记者采访发现,确实有一些顾客是来退卡的。 记者:有来买过吗? 消费者:没买过。 记者:为什么要退卡? 消费者:开市客这里每天发信息,要排队两小时、三小时,像这种环境接受不了。每天都是排队两小时,这样的话等于叫你不要来。他们说没什么东西可以买。 进入卖场后,央视财经记者看到,现场并没有专门的退卡处,如果需要退卡,可以排在退货的队列里。 一些要退卡的顾客表示,退卡主要是觉得来这里购物不是很方便。 消费者:我觉得这里也没便宜多少,客人也比较多,我觉得自己周边的超市更加方便,而且这边太远了。 消费者:排队排那么久,过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东西也不好搬。 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开市客主要靠收取会员费获利。 目前,上海开市客的会员年费为299元,自开业以来,其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而按照开市客的规章制度,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会员可以随时取消会员卡,并且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不过,退卡后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央视财经记者进入卖场后看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已经售罄,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到1069.9元了。 8月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上海营业,开业首日开市客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大量客流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考虑到安全因素,卖场不得不从下午暂停营业。 8月27日,开市客卖场正式开业。因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太多,周边道路极其拥堵,部分路段采取了限行措施。 由于到店消费者过多,才营业了半天的开市客卖场不得不暂停营业,虽然当时仍有许多客人等待进入卖场,但现场已经竖起多个“只出不进”的告示。 消费者:我早上大概是9点半就来过一次,来了之后就觉得这里面人太多,实在进不去。 开市客是美国最大的会员制连锁超市,上海店的会员卡价格为每年299元。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业前卖场就开展了199元办会员卡促销活动,保守估计到8月29日,已经销量超10万张。 开业首日如此火爆的场面虽然超出了工作人员的预期,但也证明了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商委工作人员:闵行区1到6月份合同吸收外资22.9亿美元(约合1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82.2%,增幅也是近十年来非常高的增幅。这表明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外商对中国、对上海的投资意愿依然强劲。 “ 继刚开业被“买崩”后 开市客上海店又遇“退卡” 你看好它吗? [详情]
开业仅一周 Costco被玩坏 据每日人物报道,Costco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 拥挤让人变得不体面了。一对年轻的夫妇表示,来逛Costco是觉得它“档次比较好的”,结果挤来挤去,小孩一直哭,“成本太高了,下次不会来了。” 即使开业持续火爆,但很多人并不看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许过了“初恋”的新鲜感,一切就要回归常态了! 在超市的出口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其实,倒退到二十多年前麦德龙、家乐福在国内开业时,现场的疯狂和如今Costco上海店开业首日的情况如出一辙——只是多年以后,家乐福中国卖给了苏宁易购,麦德龙中国也在寻找下家。 Costco已营业一周,现在新鲜感依旧,仍然人满为患,但是已出现了一些乱象和隐忧! 交通拥堵 开业当天,Costco附近的路段被堵到水泄不通,几百米的路要开两三个小时,后来甚至惊动了警察来疏散交通,Costco被迫暂停营业。 一个名叫“企鹅吃喝指南”的公号描述:保安在商场附近的路边举着牌子,“停车需要3小时、排队买单需要2小时”;离 Costco 还剩3公里的时候,高架已经堵住了,司机带我们从旁边绕了个弯,在还剩1.5公里左右的农田放我们下车,此时正是中午十二点,我们顶着烈日步行到 Costco。 在开业一周后,虽然Costco已经实施了限流措施,但交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有车一族,一般都比较注重购物体验,现在,一想到去超市可能要在路上堵上几个小时,难免会心里发怵。 乱象丛生,管理无序 顾客太多,加上超市人力有限,混乱无序就不可避免了。有大妈因为抢猪肉而互相指责,险些动粗。顾客太多又无序,有顾客因为拥挤而直接崩溃大哭。而结账排队要一两个小时,特别对老年人,这是一个大问题,身体能支撑得住吗? 人多就会手杂。由于顾客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一部分对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可能不是十分在意。 有网友爆料,很多人开始选了的东西后来又不想要了,就会随意乱放,实际上,可以放回原位,或者结账的时候退掉,让工作人员统一处理。一般的商品还好,而有些是从冰柜里拿出来的物品,像一些速冻食品,最后,随意乱放,都化成水了。 更有顾客直接在超市打开食品包装,偷吃,然后又放进去。这叫正常买食品的顾客作何感想? 网友董小姐在微信po文表示竟然有人让自己家的小朋友直接在垃圾桶尿尿,事后,还若无其事,非常淡定地继续逛超市。 这还只是一个网友爆料,不仅有害环境,对其他顾客心理也会产生影响。顾客来购物,需要的是一个舒适,惬意的环境,而不是体验各种乱象,即使再便宜,下次是否还会再来,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价格上调,排队退卡 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这个价格比贵州茅台厂家零售指导价还低一元; 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了——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 据每日人物报道,许多顾客对Costco表现了很明显的失望态度。拖着买菜的小拖车来的阿姨不满意,“网上说的那么好,我过来两小时,排一两小时队,一点都不合算。”她给我算账,坐197路公交车来,来回路费十多块钱,还不如在家门口的超市买东西。转悠一上午,她拉着买菜的拖车,一件东西也没买就离开了。 拥挤让人变得不体面了。一对年轻的夫妇告诉我,来逛Costco是觉得它“档次比较好的”,结果挤来挤去,小孩一直哭,“成本太高了,下次不会来了。” 在超市的出口,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然而,知乎上一位名叫“空一格”的网友曾分享过自己在美国逛Costco的购物体验。在美国,沃尔玛里有很多“穷鬼、醉汉、流浪人”,有的人甚至在店里打地铺,但Costco是不会的,因为需要交会员费,不持会员卡不能进店、不能购物,筛除了一些非会员人群,购物体验是很好的。 从长远来看,Costco如果想在中国大陆获得成功,适应中国新兴消费者的转变成为重中之重。[详情]
原标题:独家丨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闵行店注册会员超十万,选址上海有原因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叶晓丹 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RichardChang)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8月27日,Costco“落沪”,开业第一天,一度被买到暂停营业。 茅台抢光、普拉达抢光、爱马仕也抢光,媒体上出现了各类关于Costco火爆场景的描述。那么,Costco自身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并评估业务进展的呢? 9月3日,在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后,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RichardChang)首度接受了媒体采访,在以书面形式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询问时,张嗣汉介绍了Costco的选址逻辑、闵行店的会员数量、核心竞争力等相关情况。 NBD:正式开业前,有预料到Costco营业前两天的火爆程度么? 张嗣汉:其实很多消费者在很早以前就结识了Costco,我们在天猫旗舰店销售的商品一直以来备受中国大陆消费者的喜爱。上海首店的开业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Costco一贯以来的热忱态度,我们之后也会为当地消费者带来更多符合他们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NBD:同样推行付费会员制的山姆会员店较早就进入中国市场,为什么Costco选择在这个节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进入上海之前会有担忧么? 张嗣汉:早在进入中国大陆之前,Costco在全球11个地区拥有超过770家门店,会员数量超过9700万人。山姆会员店进入中国市场时间更早,为当地消费者普及了“会员制卖场”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购物习惯。我们相信在这种影响下,当地消费者能够更快地接受和适应Costco卖场的购物环境,更好地享受Costco带来的会员服务。中国大陆市场是Costco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很高兴能在今年正式登陆上海,带来Costco的服务和商品。我们相信,好节点都是自己创造的,只要商品好,和市场有区隔,任何时候都会是好时候。 NBD:在上海闵行店开业之前,您怎么看中国大陆的零售市场? 张嗣汉:Costco正在积极拓展全球网络,希望在中国大陆市场稳扎稳打,力求给更多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 NBD:Costco上海闵行店目前注册会员数有多少?在闵行店开业之前,Costco的选址在区域、消费偏好等方面有无研究? 张嗣汉:目前闵行店注册会员数量超过10万。根据前几年天猫旗舰店经营数据,主要消费群体在华东地区,上海尤甚。 NBD:Costco上海闵行店的商品供应相比于美国或者其他地区的Costco超市,会有什么区别和差异? 张嗣汉:Costco无论在哪个区域都秉持提供高质量合理价格商品,区别部分会提供当地特殊商品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清明上河图》限量版威士忌。 NBD:Costco一直专注于做实体商超,相比于电商购物,您觉得Costco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嗣汉:Costco闵行卖场的SKU(库存量单位,即库存进出计量的基本单元)约三千多种,其中每一样商品都经过采购团队的精挑细选,注重质量和价格,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商品都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同时,Costco以服务会员为宗旨,重视打造舒适和便捷的线下购物体验。我们的闵行店无论货架走道宽度,还是手推车的尺寸,以及一层的设计都延续了北美Costco的规格,我们鼓励消费者到线下店铺亲身感受和体验Costco与众不同的寻宝购物氛围。 NBD:是否会增加中国品牌供应商的数量?如果有,计划增加哪些品类的中国品牌供应商? 张嗣汉:优质的厂商我们都很乐意合作,各种类的都欢迎,但进口商品是我们的强项,还是会以进口商品为主。 NBD:从Costco中国大陆首店的火爆程度来看,会有人猜测你们在大陆市场的扩张速度,接下来会有什么扩张计划吗? 张嗣汉:希望能稳扎稳打,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重心会在华东地区。 NBD:中国有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在借鉴Costco的一些做法,比如说低价精选,比如说付费会员,国内有一些电商平台都在做这些方向的尝试,您觉得在Costco的商业体系中,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张嗣汉:Costco在经营上,希望做到3T,即可品尝(Taste)、可触摸(Touch)、可马上拿走(Take),以让客户通过在门店的真实感受,购买更多的商品,提升客单价。希望有更多的客户到门店现场进行消费,等到线下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后,可以研究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详情]
一周,开市客热潮在消退 本报记者赵觉珵 经历了被人群挤得被迫暂停营业的开业首日后,美国连锁超市开市客(Cost⁃co)在中国的首家门店已经营业一周时间。这家位于上海的开市客门店如今依然顾客盈门,但有媒体报道称,已有不少民众排队在退该超市的会员卡,开市客开业热潮正在消退。对此,开市客方面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开业第一日,注册会员数就突破10万,而对于大量退卡的报道,开市客尚不掌握相关情况和数据。 有国内自媒体报道称,8月31日,开市客超市里的人流已经不像之前那样拥挤。在该超市出口位置的会员卡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因为人太多,工作人员甚至到当天下午2时都还没吃午餐。 上海上班族栾先生9月3日下班后开车前往开市客购物,他排队5分钟就进入了店内。栾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店内销售的面包、牛排和一些价格实惠的牛奶都已经缺货。栾先生也注意到,退卡处并没有报道中提到的排队现象,只有零星几个人,“我能理解退卡的人,毕竟像茅台等最划算的商品抢不到,又不能总耗费时间来店里购物,退卡也没什么不对的”。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截至3日,开市客上海门店依然实施此前将店内购物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的限流措施。不过,拥有开市客会员卡的上海市民胡先生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自8月29日以来,他每天能收到多条来自开市客的短信,提醒限流措施,建议错峰出行。但9月2日和3日,胡先生没有收到类似短信,“这可能说明店内的客流量没有上周那么多了”。上海市民黄小姐9月2日曾前往开市客购物,她对《环球时报》记者描述称,人流确实已经有减少,排队两个多小时就能进入店内。不过,最能吸引消费者抢购的1498元的飞天茅台,依然没有看到补货。 尽管销售情况相比开业时的火爆已有所平息,但开市客官方已对中国市场的表现“喜出望外”。9月1日,开市客CFO理查德·加兰蒂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将于明年底或2021年初在上海开第二家店。他表示,开市客在上海首家门店开业当天客流量超出公司预期,且开市客一直认为中国大陆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中国的消费市场变化无常,零售业竞争激烈,利润非常薄”,美国《财富》杂志网站2日分析称,但跟大多数零售商相比,总部位于华盛顿州伊萨夸的开市客更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破解魔咒。《财富》认为,如果开市客能够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里繁荣发展,站稳脚跟应该不成问题。[详情]
Costco开业一周被玩坏了!大批人排队退卡退货,1498元的茅台没了,部分商品偷偷涨价... Costco运营已有一周时间,似乎彻底被消费者“玩坏”了! 01 Costco开业一周被人玩“坏了”? 中国第一家Costco在上开开业的第一天,那“盛世”场面,相信大家仍历历在目。 卷帘门一开,顾客们蜂拥挤入↓ 当天开业仅5小时,就被强制要求暂停营业。有位警察好心的提醒着顾客,有个老人都被挤骨折了,大家还是改天再来吧! 但无论是人挤人,还是烈日排队,Costco似乎依旧十分吸引人,在其开门第二天限流后,早5点的停车场依旧人满为患⬇️ (来源:上海全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上海市民“疯狂”的欢迎后,28日晚间美股Costco股价突破前期平台大涨5%,其总市值2天增加了78亿美元,即约560亿元人民币! 但是,来中国大陆三天后,以购物体验好著称的Costco就发生了一些变化,据媒体报道,costco会员排队退卡很明显,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了。 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 拥挤让人变得不体面了。一对年轻的夫妇表示,来逛Costco是觉得它“档次比较好的”,结果挤来挤去,小孩一直哭,“成本太高了,下次不会来了。”在超市的出口位置,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不仅如此,首波退卡退货潮也出现。烤鸡、蔬菜、咖啡等商品纷纷被退回,给出的原因只是“买多了”,在退卡区更是排起了长队…… 近日,网友董小姐康乐曝光的她在Costco卖场亲眼目睹的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 网友董小姐表示,每走几步,都能看到不要的商品被到处乱放↓ 或许是买多了,也或许是看到结账的队伍太长不想要排队,人们就这样随手将不要的物品放在其他的货架上,或者干脆直接扔在走道旁…… 更甚者,把本来放在冷柜里的鸡翅,随手放在手龙头的展示架旁,离开冰柜的鸡翅已经融化滴水;还有同样需要冷藏的牛奶,6大桶牛奶被随手扔在走道上,无人问津,似乎等待它慢慢变质。 董小姐解释道:国外不是没有这种情况,但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像这样这么频繁的看到。 除了东西乱放让董小姐抓狂外,当她来到熟食区后,更是不可思议的惊呼:“在上海,竟然还能发生这样的事儿?” 只见,工作人员手中拿着一盒寿司,里面的寿司已经被吃了大半。工作人员也是一脸的生无可恋,“被人吃了只剩下这点!” 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人吃蛋糕吃了一半,留了一点又重新塞回了盒子里。还有海鲜什么的,都已经见底了…… 董小姐形容道,超市里公然拆开包装,不掩饰地吃起食物的大有人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拿着食物大口的咀嚼,希望他们最后都为食物买单了,而不是随手一扔在其他的货架上.... 人多,货品有限,这样的情况,超市里的优惠产品怎能“轻易”买到,那都要靠抢! 这边洗衣粉大爷大妈们抢得火热,那一边肉食品,巾帼不让须眉,切都不用切,抢到就行! 最令董小姐直呼恶心的,还要数她看到有家长在垃圾桶里,把小孩尿尿。 小孩尿完,家长继续带着她淡定的逛着超市。在超市逛完,全身乏力的人们占据了用餐区的座椅,在沙发上盘脚睡一会儿,似乎像是来到了宜家一般…… 02 Costco一周过去,有人开始排队退卡退货 距离Costco开业已经过去一周了,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当初的疯抢是不理智的。 据《每日人物》报道,最近这两天的Costco除了顾客大大减少之外,有人开始排队退会员卡了。在超市的出口位置,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首波退货潮也出现了,在开幕首日遭到疯抢的“招牌烤鸡”也遭遇退货……而原因,则是“东西卖太多了,所以想要退掉。” 03 Costco部分商品涨价,或将开新店! 即便如此,Costco的火爆程度完全超出Costco的预料,该公司CFO表示,很有可能将在上海开第二家店。 随着对中国市场的熟悉,Costco也悄悄的开始做出了改变。 比如,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不卖了,这个价格基本上接近出厂价;还有原本卖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涨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五粮液,原本卖919元,比某商城上的价格,抵上优惠券便宜300左右。 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大大减弱,价格往上调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Costco进入中国的时间挺有意思的。 几个月之前,在中国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家乐福被苏宁收购,各大外资商超纷纷退出中国之际,Costco来了。 在天猫进行了五年的线上试水、连续三年登上“双11”国际商家十强榜单后,Costco最终选择上海这一订单量最大城市,作为首个线下实体店的根据地。 但,这一入场时间真的理想吗? 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的商品零售额虽保持上升态势,但增速不断放缓。2018年前十个月,零售额增速甚至跌至一位数。不过这只是全景。 从网上零售额及其在零售中所占比重来看,增长势头十分喜人,各大电商也在购物节中争相创造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销售记录。 网上零售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人士看来,阿里的盒马生鲜、永辉的超级物种等借助大数据线上线下协调配合的新零售商家,均有可能成为Costco的有力竞品。 加之“土著”商家在数据积累和运营模式上更了解中国人购物习惯,中国人的购物习惯较Costco母国美国的消费者而言也确有差别,这些都是costco必须面对的挑战。 很难说,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中国,Costco的前景会如何。他们开业时候的喜悦,到底能够维持多长时间? 网友评论: [详情]
8月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Costco(开市客)在上海营业,开业首日开市客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 火爆的开业景象,也让更多投资者关注到了这家上市34年的公司。上海店开业当天,Costco股价应声大涨5%,创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Costco CFO理查德·加兰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计划在2020年底~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Costco门店,我们希望(第二家门店)能尽快开工建设。除了在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之外,我们已经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 但是,现在的Costco在上海正在起变化。据报道,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的飞天茅台没有了,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了—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在超市的出口位置,会员卡的退卡处,退卡的队伍很长,人太多了,工作人员两点还没吃上午饭。 来源:每日人物[详情]
原标题:costco会员排队退卡 网友:薅完羊毛就跑 来源:站长之家 站长之家(ChinaZ.com) 9月3日 消息:前两天还因为上海店开业火爆打算再开一家的costco,在经历过一个周末之后,瞬间懵了。进入中国大陆 3 天后,消费者一改此前的“疯抢”状态,纷纷开始排队退会员卡。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部分顾客反映,原本大家宁可大排长队也要来Costco购物是因为里面的东西性价比高。然而,开业几天后,原来售价为 1498 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 9 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 9 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 919 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 1069 元了。 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优惠力度没有原来那么大了,购物成本变高了,人们就不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到这么拥挤的超市购物了。 虽然Costco的模式在国外非常成功,全球年销售额超过 1100 亿美元。但不少网民对其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表示担忧,因为有些好的规则在这里会被玩坏,Costco采用 90 天无理由退换制度,不查会员卡对应的个人证件,就很可能出现一些消费者白用 90 天再退货,或一张会员卡借给各个亲朋好友去用的情况。 此外,国内电商发达,会员制超市这种明显落后的销售模式在没有羊毛可以薅的情况下,很快就会被大家抛弃。毕竟充分利用规则一直是中国人的大智慧。[详情]
美媒:西方连锁超市努力适应中国人的习惯 美国世界广告研究中心(WARC)资讯网9月2日文章,原题:西方超市努力适应中国人的习惯 西方连锁超市一直在努力适应中国消费者不同的购物习惯,那些有意留下来的超市越来越把焦点放在了自有品牌产品和与电子商务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上。毫无疑问,中国消费者愿意接受国际连锁店,这一点可以从上周好市多(Costco)在上海的首家实体店开业时疯狂的购物场面得到佐证。 但是其他的西方连锁超市表现并不好,一些超市几乎已经放弃继续他们的中国业务了。比如,法国连锁超市家乐福最近同意以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中国门店的多数股权出售给国内零售商苏宁;而据报道,德国的批发商麦德龙正将其业务出售给一家当地竞购者。西班牙连锁超市集团DIA在华经营15年后于2018年退出了中国。2013年,英国的连锁超市TESCO将其中国业务的80%出售给了华润集团。根据咨询公司欧睿国际的数据,即便是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华经营的巨无霸沃尔玛,在价值6920亿美元的中国食品杂货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只有1.7%。 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人的购物习惯与欧美人不一样。比如,中国消费者一周之内往往会去超市几次购买新鲜的农产品,而不是一次购买一周的量。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当地专营新鲜农产品的连锁店,还喜欢那些提供生动购物体验的商店。“外国零售商把东西弄得过于干净、太没人情味了,这(与当地情况)是一种错位”,欧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杰克·张说。除了消费者的偏好外,西方连锁超市还遭遇一些实际困难,比如与当地合伙人意见不一,或是租金飙涨。 但也有一些超市现在正改变他们的策略,把焦点放在自有品牌产品上。这些商品经常直接从国外市场进口到中国。正如上周人们在上海好市多超市看到的一幕那样,中国购物者争相购买好市多旗下自有品牌产品。刚刚进入中国的德国阿尔迪(Aldi)超市也发现,在其上海门店里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其自有品牌和进口的葡萄酒及啤酒。 沃尔玛有意到明年时将其山姆会员店的数量至少增加40个,而且他们将集中在源自海外市场的自有品牌商品上。电子商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沃尔玛放弃了自己在中国的线上平台之后,已经购买了中国第二大网上零售商京东12%的股份。(陈一译)[详情]
原标题:丁一凡:改善商品流通,助力经济增长 前几天,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开市客”(Costco)在上海开业。开门一小时后,22个收银台前已经全部排满顾客,等待时间至少需要30分钟,茅台酒、大牌包包等高价商品基本被抢购一空。开业仅半日,开市客官网就发布通知,因卖场人潮拥塞,为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将暂停营业。 上海“开市客”开业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人购买力极强,特别是那些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中国经济若要进一步拉动内需,需要找到调动这些人消费欲望的钥匙。 上海消费者之所以“抢购”开市客,那是因为这些精明的消费者已经事先“货比三家”,知道这里许多“爆款”商品比其他超市更便宜。而且,他们抢购的大多是名牌产品,质量有保障。而“开市客”能够把价格降得如此低,除了开业搞的降价促销策略外,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它的物流简单,没有那么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商品的成本与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可见,要促进中国的消费,一是要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二是要提高商业信誉。最近几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为改善商品流通与促进消费指出了方向。 第一,改善商品流通除了要增加销售企业创新型发展,增加企业专业化程度,使物流管理更加精细、成本更低外,各级政府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意见》指出,要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对步行街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建设等予以支持。将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落实允许综合保税区内加工制造企业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的政策。抓紧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这些工作没有政府的配合,企业肯定无法完成,特别在城市规划、基建配套、用地保障方面,政府的责任不可或缺。 第二,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包括新消费产品和新消费形式。《意见》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替换传统汽车,可以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又促进智能商品的生产。我们还可以想到以5G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消费品,包括5G手机、连接5G的新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新型消费形式可以考虑在居民区附近建立24小时活跃的商业和假日消费场所,完善交通、安全、停车等配套设施。 第三,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加快各种服务业的审批程序,简化原有的一些审批过程,为小微服务业企业创业提供服务,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原来,设立一些审批程序是为了保障服务业的安全性。简化了审批手续后,未来政府的职责更多体现在后期监督与核查上。 第四,要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这既涉及到服务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涉及到对服务类企业的税收优惠问题。服务类企业融资难是因为贷款时的抵押物很难与生产性企业相比,银行及贷款机构的评估需要有所创新才能满足这些新的发展需要。另外,服务类企业研发费用如何在税收优惠时得到承认,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最后,要优化市场流通环境。《意见》指出,要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线上线下销售侵权假冒商品、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积极倡导企业实行无理由退货制度。 其实,中国这些年在建立消费信用方面进步很大,否则也不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而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阿里巴巴公司当年首先提出来的“第三方赔付”做法,也就是当消费者投诉线上销售产品时,平台先行赔付,然后再去找供货商算账。这种做法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买起东西来才不会瞻前顾后。未来,我们还要普及这种做法,让消费者买起东西来没有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为新时期我们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亿阳讲席教授)[详情]
原标题:外国零售商在华举步维艰,但开市客有望杀出血路 开市客在上海郊区开设的第一家中国门店迎来了开门红,前景可观。图片来源:VCG/VCG/Getty Images 看着开市客在上海开业当天大批顾客涌入的视频,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人们这么兴奋?毕竟,之前的众多外国零售商都在中国败走滑铁卢,每家在刚进入中国时都满怀希望,然而挣扎多年之后只能黯然撤退。 家乐福在中国经营了20多年,今年6月还是卖掉了80%业务。乐购在2013年将中国业务并入了一家合资企业,麦德龙则正在为其中国业务寻找买家。 但跟大多数零售商相比,总部位于华盛顿州伊萨夸的开市客更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破解魔咒。 欧盟中国商会于上周三表示,中国正计划将社会信用体系扩展到企业,合规成本会因此提升,可能导致一些公司破产。与此同时,网购正在从实体零售商手中夺取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上周二开市客第一家中国门店在上海开业时还是被挤爆了。其中当然有开业首日打折的影响,但火爆很可能不是昙花一现。 缅因大龙虾和铂金包都有得卖 中国的消费市场变化无常,零售业竞争激烈,利润非常薄。不过,看起来开市客精心选择了细分市场。上海门店开在郊区,很适合愿意大批量采购的自驾购物者,比如购买30包一大盒的曲奇或200盎司(约合6升)一瓶的洗涤剂。量贩式售货有助于开市客通过打折吸引顾客。 类似模式在人口密集的上海中心地区是行不通的,因为市中心大多数居民都住在狭小的公寓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过,只要开市客能够打入合适的郊区市场,就没有什么问题。开市客在上海闵行区的新店停车位多达1200个,比其他任何门店都要多。 会员制是开市客向消费者推销的关键因素。加入付费俱乐部能增加排他性氛围,这可能很合中国购物者的口味,而且店里还能买到缅因大龙虾、蓝鳍金枪鱼和铂金包等高端产品。上周二开业时,顾客只需支付199元(约合28美元)的优惠年费就能成为开市客会员,以后则将提高至299元(约合41.73美元)。 开市客已经证明复制仓储量贩模式可行,在日本、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都很成功。过去10年间,开市客国际业务的营收增长了两倍多。 开市客的营销:比山姆会员店高端 沃尔玛旗下的会员制仓储式连锁企业山姆会员店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所以有理由对开市客入华后的前景乐观。山姆会员店通过增加私人牙科诊所等服务(并因此收取更高的会员费)进军高端市场,并计划将中国门店的数量从今年年初的23家增加到2020年的40家。《中国日报》援引山姆会员店(中国)高级副总裁陈志宇的话称,市场状况表明过去一两年里,中国消费者为更优质服务买单的意愿有所增强。 开市客定位是比山姆会员店更加高端的购物场所,还打造了提供优质生鲜食品的声誉,可能变成抵御电商最好的堡垒。毕竟电商获得了风投大笔资金。大多数中国购物者买蔬菜还是喜欢能摸得着,至少得能够亲眼看见。最近一个季度中,沃尔玛的中国销售额在山姆会员店的推动之下增长了4.7%,主要就靠生鲜食品推动。 开市客曾经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为期五年的在线合作协议,主要为了推广旗舰自有品牌柯克兰,此举协助公司在进军实体零售市场之前就树立好品牌。在中国严苛的零售业格局之下,充分整合在线零售和实体零售战略才有可能蓬勃发展。正如沃尔玛在2019年年报中指出:“在中国许多城市,说是当天送货,实际上是指一小时内送货。”沃尔玛与中国电商巨头京东保持着合作。 开市客上周二股价上涨5%,创下自今年3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股价或许高估了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扩张潜力,很可能只会出现温和渐进式增长,尤其刚起步阶段。不过如果开市客能够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里繁荣发展,站稳脚跟应该不成问题。 [详情]
消费者从线上“转战”线下,这家美国超市魅力几何? 上午刚开业,下午就被暂停业,美国超市开市客在上海开业首日被挤爆。1498元一瓶的茅台,919元一瓶的五粮液,比官方指导零售价还低的价格,开市客靠什么生存? 知道的人会说,开市客的主要收入其实来自于会员费。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些问题,咱们接着往下看。 上图为8月30号,限流政策启动后,开市客门前的排队场景 上图为市民在排队办理超市会员卡,据统计,从今年4月份到8月份,会员卡已经累计办出去了13万张。每张卡一年的会费是299元。 在此前报道中,开市客营业之初的火爆程度可以用这张图解释: 究其原因,好像价格便宜成为了我们最直观的答案。 那么问题就来了⬇️ 问题1: 价格便宜是否是其火爆的最重要的因素? 据报道,超市刚开门,蜂拥而入的消费者迅速挤满了多处货架,开市客的明星产品烤鸡、迷你可颂、纸杯蛋糕等迅速告罄,茅台酒、大牌包包等高价商品也很快被抢空。 上图为部分价格对比 根据此问题,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认为: 1.开市客首先是开在上海的第一家店,上海市民对这种新颖的销售模式接受度很高。有一定的新鲜感。 2.开市客在利润率上控制的普遍比较低。 3.在几个有很好广告效益的关键商品上,很多人是冲着这些商品来的。 看到这里,咱们不妨来做一个选择题 做完选择题,咱们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在传统商超饱受煎熬,家乐福、麦德龙中国业务步履艰难之际,开市客这个新亮相的巨头如此被追捧,进而引发讨论不断,这背后隐藏的“消费密码”就值得深思。 问题2: 对于网友的不同留言,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 我们保护所有在华合法经营的企业, 不论在什么背景下, 这恰恰是一种中国开放的标志。 因为我们,有胸襟!更有底气! 问题3: 开市客是不是在哪个国家都这么火呢?听听生活在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他们怎么说 生活在美国的丹女士认为,在美国,开市客的商品价格相对便宜,客流量相对比当地其他超市多一点,但是没有到拥挤的程度。 王先生认为,在美国,开市客在服务上做的更加便捷。有加油服务以及免费试吃服务。 此外,作为开市客会员,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无条件退会员卡并得到全额退款。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去购买某种产品,在建立忠诚度上,这种策略无疑是最佳的。 事实上,开市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超,而是能够让人重新走出家门,走进超市,享受一家人一起去购物的快乐的消费新模式,这种体验感是线上零售永远无法实现的,也是许多线下商超所不具备的优势。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旨在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国内消费潜力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二条便是推动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升级,里面提到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从这个角度说,开市客无疑是值得去研究的,因为它的模式本身就是对现有传统商超模式的颠覆和革新。当然,它的模式不一定值得借鉴,更不可能照搬。但是,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条“鲶鱼”,在它的搅动下,重新思考一下传统商超该如何通过创新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吸引消费者走进商超,如何最大化地挖掘他们的消费潜力。开市客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 开启注资增资的美国企业,可不止把目光聚焦在了零售业 对于许多美国企业来说,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是他们说什么也不能错过的长期投资场所。 就像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斯克说的: “我很激动特斯拉能来到上海,特斯拉(中国)团队做得非常棒,上海的超级工厂非常令人震撼。我很惊喜特斯拉在上海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好的案例,一个创新企业在中国可以取得多好的进展,这是非常令人称羡的,我向大家致敬,你们太棒了。之前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详情]
原标题:COSTCO三问:当外资零售纷纷败走中国,开市客能够持续成功吗? 陈歆磊/文 COSTCO是众多企业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是我一直在课堂里作为定价的案例。过去中国的消费者对它还比较陌生,随着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COSTCO这个此前对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非常陌生的外国商超品牌,一夜之间火了。 随着COSTCO的热度升温,它的会员制、SKU管理、供应链、成本控制等等,都有文章对其进行了分析。而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它的盈利模式,即COSTCO是一家靠会员费挣钱的公司,这点直接展示在财报上。如表所示,2014年-2018年, COSTCO的纯利润占会员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84.8% (2014), 93.8% (2015), 88.8% (2016), 93.9% (2016), 99.7% (2017)。 从财报可见,COSTCO的确是靠会员费来挣利润的,但是它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第一问:会员费如何挣出挣利润? 会员制由来已久,主要的目的有三个:一,现金流回笼。二,营销手段用来套牢客户,所谓的lock-in。三,定价手段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过去搞会员制主要是出于前两点,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定价的目的越来越突出。而这恰恰是大多人谈到会员经济时,容易忽略的要点。 本质上会员费是我们所说的两部定价法(two-part tariff),即价格结构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单价,另一个是固定价,例如会员费。由于顾客的差异化,单一价格会导致两部分利润损失:价格一方面对某些顾客过高,失去了生意;另一方面对某些顾客过低,钱赚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两部定价法是其中之一。在极端情况下,单价可以直接定为成本价,也就是卖货不赚钱,但是利润全部从会员费来,而COSTCO的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就是这么做的。 当然,以成本价卖货并不能保证会员制一定成功,因为谁都能以成本价来卖,关键是你的成本价要有优势。换言之,如果要消费者支付额外的会员费,商家首先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COSTCO的体量使得它能够在供应链上拿到低于对手的价格,COSTCO通过各种手段把毛利率做得极低,通常仅有10-11%,比同行低10个点。那么COSTCO从这10个点里拿回多少呢?财报显示得很清楚,平均是2.2个点左右。 所以,总结下来COSTCO的模式似乎很简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让顾客来这里消费比去竞争对手那里节约10%,然后以会员费的方式回收其中的五分之一。 实际上事情还没那么简单,上面讲的都是平均值,但顾客花费有高有低。花费高的没问题,会员费早挣回来了。而且事实上如果大家花费都高,那说明会员费可能低了,以后可以涨点。但是对于花费低的顾客,就有可能不续费了。因此,如何保证低消费的顾客也会续费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这点上,不光是价格,SKU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2018年COSTCO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续费率为90%,其他地区为88%。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COSTCO的SKU搭配很成功,使得顾客感觉总有几样东西是要在COSTCO买的,因此愿意付出几十块钱的年费来买个便利。笔者在北美生活十几年,是COSTCO的忠实客户。回国后还将COSTCO的会员保存了三年,只是为了个便利。 第二问:COSTCO成功的关键词是什么? 但是在中国,对COSTCO来说,保持在其他地区的高续费率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COSTCO的消费模式与中国传统的消费模式截然不同,中国的消费市场讲究新鲜和交通便捷。而COSTCO商品的特点是大包装,并且选址在郊区,不在中国消费者本地生活的生活圈内。 因此,能够让中国消费者愿意每周驱车到位于郊区的COSTCO选购的重要理由之一一定是其独一无二的SKU组合。对比沃尔玛三万个以上的SUK,COSTCO作为仓储式超市,SKU很少,只有三四千个。因此,在低SKU的条件下,选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SKU组合,是保证中国消费者留存,并且唯一选择COSTCO的核心所在。毕竟,便宜的茅台和名牌包不可能持续。 好的SKU组合,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具有独特性,是生活中的刚需。COSTCO的独特SKU组合是指除了COSTCO以外,其他任何地方相同的SKU都没有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低价和吸引力。找到这样的痛点SKU组合后,才能保证前端上让中国消费者觉得会员费的缴纳是物有所值的,从而保证了续费率。 COSTCO能够保证其SKU组合的独一无二性的后端支撑在于他的巨大供应链,这个巨大供应链能够保证体量足够大的同时,把价格压到其他竞争对手望洋兴叹的地步,能够给予其用户COSTCO的商品就是便宜,我就是需要到COSTCO才能买到的体验。 COSTCO后端的强力支撑还体现于,在保证供应链上低价的同时,COSTCO还能够保证商品的质量足够优秀,实现高质量低价格,从而做到一枝独秀。比如COSTCO卖的干货、麦片、厨具、杯子等,质量好,价格也非常便宜。以我自己的一个经验为例,我曾经在COSTCO买了一口意大利进口的锅,27美元,简直是物美价廉的极致体验,反观我后来在国内买的产品,不仅价格更高,没有可比性,而且拿起来轻飘飘的就像一张铁皮。 COSTCO是众多企业学习的对象,它的模式可以被复制,但是独特性却很难被取代。因为COSTCO的体量决定了其他对手很难拿不到供应链上同等低的价格,这也是COSTCO设置的规模壁垒所在。中国公司的学习能力很强,如果没有相应的壁垒存在,COSTCO无法做到业态常青。从自有品牌的角度,COSTCO的自有品牌的SKU占比是25%,沃尔玛在30%多,区别不大,差异化体现在独特的SKU组合,以及规模壁垒带来的低价吸引力。 第三问:COSTCO会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什么变化? COSTCO会成功吗?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问,各种观点都有,的确比较难回答,我们这里可以简单做一个估算。根据COSTCO 2018年报,全球有762家店,平均面积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店有6.77万付费会员,销售收入1.16~1.90亿美元(新店比老店销售收入要低),平均下来是1.82亿美元,其中每个会员贡献了2682美元。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反推,目前中国的会员费是299元人民币。假设也跟国外一样,会员费占比为2.27%(2018数据),那么每个会员的年消费应为1.1万人民币。也就是每月接近900元,这个还是比较合理的。另外,如果单店收入也达到国外平均水平,那么大约需要11.5万会员。这个很有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山姆会员店目前在华的单店平均会员数是接近9万。 前一阵子各种消息似乎都在暗示线下零售业的颓败,而COSTCO的短期爆红给中国零售市场打了一剂强心剂。我始终认为,合理的零售市场应该是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完全由电商来主导未必合理。但是中国零售市场线下部分先天不足,因此一直被线上打得很被动。COSTCO的进入,高岛屋的“死而复生”,希望能给这个市场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它们如果成功了,对整个线下实体零售业都会是好的启示。 (作者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详情]
9月1日,Costco(开市客)CFO理查德·加兰蒂接受每经采访时透露,将于明年底在沪开第二家店。理查德·加兰蒂表示,Costco在沪首店开业当天客流量超出了公司的预期,且Costco一直认为中国大陆市场具有巨大潜力。8月27日 ,Costco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区开业。现场人山人海,顾客排队形成长龙。停车需要3小时,结账需要2小时。后因客流过大,该店不得不暂停当日下午营业。[详情]
原标题:开市客开业遭疯抢喜坏老板 CFO:明年底在沪开第二家 9月1日,Costco(开市客)CFO理查德·加兰蒂接受每经采访时透露,将于明年底在沪开第二家店。理查德·加兰蒂表示,Costco在沪首店开业当天客流量超出了公司的预期,且Costco一直认为中国大陆市场具有巨大潜力。8月27日 ,Costco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区开业。现场人山人海,顾客排队形成长龙。停车需要3小时,结账需要2小时。后因客流过大,该店不得不暂停当日下午营业。[详情]
原标题:Costco会员费创造70%营业利润 供应链垄断优势三年内难有竞争对手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Costco(开市客)上海门店开业就被买到停业,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又一次震惊世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Costco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目前,Costco在全球经营超过 581 家卖场,而上海分店则是其中国首家实体门店。 Costco主打会员制仓储批发,以可能的最低价格提供给会员高品质的品牌商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会员制模式在国内能否大行其道?此前,市场对Costco在华表现有所担心。“会员制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新鲜事物,会员制背后更多的是粘性,那山姆、麦德龙都在走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看来:“但是相对而言Costco的会员制模式会相对比较稳健,Costco满足了线下与线上双重核心需求,线上优势在低价,线下在高质融合在一起,匹配消费者核心需求,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受此影响,截止到8月27日盘后其股价上涨5%,市值规模近1300亿美元。 中国区会员利润已赚2990万 从八点半开始人流涌入,很快停车场已满,等待需要三小时。由于人多拥挤,开业5小时后,Costco闵行店宣布暂停营业,闵行区有关部门也提示市民理性消费,错峰出行。8月27日,国外著名会员制零售商Costco在上海开业,上演了中国零售行业现象级的开场戏。 作为一家会员制的超市,Costco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对于Costco长期受欢迎的原因,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ostco的会员制模式以批发作为主要定位,整个经营跟利润模式遵循‘高质低价’的策略,非常符合中国消费思维跟行为,解决对中国消费群体追求高品质低价格的行业痛点,自而然就会火爆。” 据悉,Costco毛利一直维持在10%左右,低于传统商超近40%毛利。其利润来源主要是会员费,虽然会员费收入只占总收入2.2%,但却创造了70%的营业利润。 从7月1日起,Costco上海门店开放会员申请,年费299元。根据Costco方面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Costco中国会员业务目前来看注册人数已经很多。根据近日央视的报道数据,会员人数已经突破10万。”也就是说,即使不算上营业利润,Costco中国区会员利润就赚了2990万元。 按常理说,开业预热过后,市场该趋于平静,但是Costco却制定了新的动线。Costco 方面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开张当天人流量确实非常多,因此近几天已经对卖场采取限流措施,并针对排队人流规划了新动线。”为了保障持续营业,Costco也宣布在8月28日起,将卖场内购物的人数控制在2000人以内。 两三年内或难有强有力竞争对手 事实上,Costco进入中国大陆前,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计划在2020年底前开业40家门店。 但是,在朱丹蓬看来,“这个模式很多人可以做,但是这个供应链并不是一下子可以去覆盖的活着复制的。” 朱丹蓬认为:“Costco作为美国第二大零售业态,它还是有供应链垄断性的优势,两三年内难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目前,Costco开市客在全球全世界经营超过 581 家卖场,而上海分店则是其中国国内首家实体门店。 此次选址上海,Costco方面在回复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开店筹备。Costco早在2014年就开出了天猫线上旗舰店。五年间让Costco对当地市场有所了解,积累经验。根据过去几年线上经验,来自华东地区对订单数量最多,其中上海尤甚,因此将大陆首店选址上海。” “接下来Costco也希望在上海继续增开更多门店。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心可能也会放在华东地区。” Costco方面表示。[详情]
原标题:Costco,做个“好小众”吧 来源:证券时报 【环宇杂谈】 中国商超很多,但没有哪家能做到“不是会员,不准进”的地步。 李宇嘉 见过生意好的,没见过生意好到要关门。近日,美国会员制商超Costco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开业,就火到“爆买”后被迫关门。一起火爆的,还有一众媒体念念有词:迎合国人“贪小便宜”的心理,赔本赚吆喝的促销期过后,拿什么黏住客户?比它早来20多年的沃尔玛,已开启“关店潮”,更早来的家乐福卖给苏宁。即便同为会员制的山姆,经营也不咋地。 倒下去的很多(如人人乐、新一佳、梅西百货等);苦苦经营的,如华润万家、大润发和永辉等,要不是开发商为楼盘找卖点给补贴,或已倒下去了。总的来看,中国大卖场早已进入寒冬,冷得刺骨。原因不必多说,薄如锋刃的利润,根本托不起昂贵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线下转到线上,看似躲过了给开发商打工,但所谓的线上“新零售”红利,已是过去式。 互联网最先摧枯拉朽冲击的,就是零售领域。目前,滔天骇浪的惨烈竞争,已将行业推至“红海”深处,每年都在以十亿元计烧钱,探索新的零售模式,就连招牌挂上去没多久的盒马生鲜,都开始关店了。目前,零售货架的服务半径,从3公里到1公里到300米到30米。甚至,都开始以mini店业态来切入社区场景,伺候确实海量但极其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所以,别怪大家掰着手指头数,Costco从开业到倒下去还有多长时间。现在,媒体基本上一边倒地“不看好”,理由就是,新零售已是商界“显学”,任何创新都不是秘密,你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当然,笔者也认为,Costco不可能将现有的新零售格局摧垮,但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小众”,如此已胜利突围了。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Costco特殊的基因。 一是低SKU(库存量单位)策略。2018年,美国零售行业平均SKU约14000个,沃尔玛SKU超过20000个,而Costco长期保持在3700个左右。也就是,Costco走的是优质爆品路线,每个小的细分品类只有1-2种选择,从而提高了单个SKU的采购量,提升了与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甚至买断供应商。别的商超,可以有我的产品,但绝对没有我的价格。 二是Costco长期将毛利率压在15%以下,一般商超在30%左右。也就是说,扣除经营成本,Costco在商品销售上是基本不赚钱的,它的盈利主要靠会员制收入。因此,与其认为Costco是一家零售商超,倒不如称其为一家“中介”。Costco的经营理念类似于一种规模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结合体,通过低SKU策略来增大进货规模、提升议价能力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将利益与众多会员共享,并通过种种优质服务来提高用户黏性,以吸引更多会员。 《会员经济》里说得好,“订阅是一种财务安排”。网络课堂上的知识付费,已成为职场人士“终身学习”、趟过中年危机的优选。对于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来说,生活水平提高,渴望更优质的、会员制的消费产品和服务。零售业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万元人民币)后,消费者具备了会员消费的能力。因此,我国已迈入消费会员制时代。 同时,“两高一低”(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低社会保障)的困境下,又要缩减生活消费支出,这恰恰给Costco这类会员制商超带来机会。当下,大家手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付费会员卡(健身、网络、商场等),但你对会员服务满意吗?可能很多人不满意。相反,我们经常遭遇货不对板、盗版,强迫“二次付费”,甚至跑路等。问题在哪呢?并未遵从会员利益至上。 中国商超很多,但没有哪家能做到“不是会员,不准进”的地步。说明了什么,要么是对短期盈利太看重,要么是服务和管理无法达到会员制的级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实体会员超市,Costco全球会员超9000万,续费率达到90.7%。中国有一大批“想花钱,买到好东西”的高收入者,“想花钱,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的中产更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怕被坑”。只要能将让利会员、会员利益至上的基因一以贯之下去,Costco这个好的“小众”不简单了。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详情]
原标题:商超在华赛事下半场:老玩家“水土不服”出走 新玩家Costco“胜算几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文多 两年亏17亿元的家乐福“走”了,入场先交299元会员费的美国Costco(开市客)来了,中国的消费者会接受它吗? 今年,中国商超行业风云变幻。6月,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易购的消息引发过行业的焦虑情绪;8月,上海高岛屋百货重拾信心放弃关门计划继续营业,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转机。 尽管大卖场业态在业内看来已疲态尽显,但仅仅半年内,上海也迎来了法国高端百货巨头老佛爷百货、德国连锁零售企业奥乐齐。战鼓已敲响,迟到了20年的Costco能否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外资零售巨头上半场赛事结束 1995年,法国家乐福进入中国:1996年,美国的沃尔玛和荷兰的万客隆紧随其后来华。当时,外资商超长期的低价策略一度让国内零售业大开眼界。进入21世纪后的前几年,外资商超更是进入迅猛扩张期。 到了2010年,家乐福在全球范围内的营收出现明显下滑,此后外资商超在中国也渐渐告别了他们的“黄金十年”。2014年,Tesco(特易购)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门店改名“华润万家”。2015年,泰国零售巨头尚泰百货入华5年后关闭了最后一家百货店。2016年,英国马莎百货尽数关闭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实体商铺,之后又在2018年1月,进一步关闭了马莎天猫旗舰店。2017年,在华发展每况愈下的乐天玛特宣布旗下93家门店出售给利群股份和物美集团。2018年6月,梅西百货关闭中国官网,12月又宣布其天猫官方旗舰店关闭。2019年6月,苏宁易购一纸公告将家乐福中国的境遇展露无遗——“近年来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虽然积极地应对,但仍带来了阶段性的经营亏损。” 存活下来的外资商超中,沃尔玛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业绩表现同样令人担忧,净利润从2014年的1004.2亿元降至2018年的447.1亿元,近年来在中国陆续关闭传统大卖场门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如今,外资大卖场的博弈中,乐天玛特等已逐步淡出视野,而麦德龙的未来也在业内被多次讨论。至此,上半场赛事已然结束。而下半场似乎正逐渐拉开序幕。 大卖场难逃电商冲击 不管下半场将如何展开,可以从上半场看出,过去10年,外资商超在中国确实出现了诸多“不适”。 零售专家、北大纵横合伙人陶文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电商和新零售给中国的零售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海外百货品牌却不能及时适应中国电商的营销模式和新生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对他们而言,未来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转变经营理念,加深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理解。 从图书、电器到包装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各个领域,天猫、京东、拼多多这样的电商正以低价优势分流线下部分商超客源。与此同时,盒马鲜生、京东7Fresh、超级物种等新业态层出不穷。 除了飞涨的成本、日益壮大的电商,还有在外资商超“拉扯”下长大的本土品牌,也加速了部分巨头们于中国市场的败阵。 据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最新报告,在2019年二季度“中国城市现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场份额”排名中,高鑫零售以8.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中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的市场份额为7%,之后依次为:华润万家6.5%、沃尔玛4.8%、永辉4.1%、家乐福2.8%。 在国内,目前大型线下连锁商场也因为所选择的本土战友,自然地被划分为3大阵营:以沃尔玛、永辉超市为代表的“京腾系”;以高鑫零售、三江购物、新华都为代表的“阿里系”;以及其他独立于这两派之外的商超企业。 新玩家Costco,打法可能和上半场的胜利者并不一样。2019年8月27日,Costco内地首店在上海闵行开业,由于人流爆棚,出现了上午开业下午暂停营业的场面。 早在之前的6月,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也刚刚开了第二家上海门店。两者,似乎要用付费会员制在中国再较量一番。 那么,以大卖场、大包装为主要特色的Costco在中国胜算几何?业内人士表示,Costco要将其在北美的优势全部复制到中国市场,恐怕不容易。 会员经济之于零售业的价值,在于对企业核心收入来源的重新定义。Costco坚持13%的毛利率并实现业绩稳定,一直是零售行业中的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国商超行业毛利率约为20%),其经营思路是将利润让给消费者,然后去向消费者收取“中介费”,并保持着行业领先的存货周转率。 但要看到的是,美国的实体零售业也面临着亚马逊等电商的巨大冲击,关店潮同样已持续数年。据钛媒体报道称,有报告显示,亚马逊正在抢走以Costco、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传统仓储会员商超的付费用户,未来,这一挤压的效率可能还会持续放大。[详情]
原标题:每经独家对话Costco CFO理查德·加兰蒂:新店火爆超预想 最快明年在沪开第二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余佩颖 每经编辑 文 多 8月27日,Costco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区开业,停车3小时,结账2小时,开业半天因客流过大不得不暂停当日下午的营业。如此火爆的开业景象,也让更多投资者关注到了这家上市34年的公司。上海店开业当天,Costco股价应声大涨5%。 Costco下一步将在哪里布局?会员制模式究竟能否适应内地市场?就这些问题,9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独家专访了Costco首席财务官(CFO)理查德·加兰蒂(Richard Galanti)。 最早明年底开上海第二家店 NBD:贵司是否有计划开设新的门店?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计划在2020年底~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Costco门店,我们希望(第二家门店)能尽快开工建设。除了在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之外,我们已经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NBD:为什么Costco选择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呢? 理查德·加兰蒂:上海是一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再加上有大量的国际居民定居,以及当地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都构成了Costco在上海开设门店的完美选择。同时,在我们的天猫商店,上海有着最高的渗透率,这也更肯定了我们在上海开门店的决定。 NBD:同样是采用会员制的仓储式商店,山姆会员商店已经进入内地23年,Costco为何选择现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内地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事实上,在过去的15到20年间,我们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曾多次访问中国内地,以期未来能够拓展(我们的)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进入内地市场时,是Costco和整个管理团队都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成功打入这一市场的时候。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为(在中国内地)第一次开张做准备,并且也在期待未来扩展的更多可能性。 NBD:有想过在上海店开业当天会如此火爆吗?考虑到中国购物者与美国或加拿大的购物者有不同的购物习惯,您认为这样的盛况会成为上海店往后的日常现象吗? 理查德·加兰蒂:就营业第一天和第一周Costco取得的成功而言,我们在之前确实期待过巨大的客流。这样的期待大部分是建立在过去两三个月间有大量新会员注册的情况下,另外是因为开业之前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热情。尽管我们的确想过开业当天会有大量客流,但是上海店实际的客流以及当天的情况仍然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虽然我们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长期成功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也希望开业第一天的过度拥挤能够缓和下来。对于表现出与美国或加拿大消费者不同购物习惯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并将继续为全世界和我们的会员(客户)带来高品质和令人兴奋的新商品。 上海店将提供独特的商品 NBD:“Costco始终致力于以最低的成本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以较低的毛利销售更多的产品来增加利润”,零售战略中心的一份报告写道。Costco上海店销售的众多商品都是进口产品,为了保证产品低价,请问Costco如何保持低成本运营? 理查德·加兰蒂:尽管我们是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我们带来的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向我们的会员提供尽可能低定价的产品。 NBD:Costco 有 3700 个 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而沃尔玛超级中心拥有14万个SKU。在吸引消费者方面,较低的SKU是否存在一定风险呢?Costco上海店有向中国顾客提供一些特定的商品吗?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相信Costco限制SKU在4000以下的模式是我们的战略优势。事实上,我们的买家会预先选择高质量的商品,从生活必需品到我们会员想要的独特商品。 就上海的Costco而言,一些独特的商品包括:高端设计师包袋、高端酒类、整条新鲜的蓝鳍金枪鱼等等。 NBD:在2018财年,Costco的会员费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达到31.4亿美元,Costco会员续费率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88%的高水平。Costco认为中国内地市场会接受会员制吗?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当然希望Costco的会员概念能在中国内地市场被接受,我们将努力让我们的会员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详情]
原标题:市值逼近1300亿美元 美国Costco门店还有加油站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余佩颖 每经编辑 文 多 8月27日,Costco(开市客)上海店的开业盛况吸引了全球关注,Costco股价也应声大涨5%,创今年以来单日最大涨幅。这家仅供会员进入的零售巨头,现在全球已有超过760家门店。 1983年,Costco第一家门店在美国西雅图开业,并用6年时间,冲到了30亿美元的销售额,是历史上第一家实现如此增速的零售公司。至2018财年,这家采用会员制的先驱企业净销售额为1380亿美元,净收入31亿美元。截至上周五收盘,Costco的市值在1296亿美元。 不少中国消费者对Costco可能还不甚理解,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8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连线了美国Costco店。 除了门店还有加油站 “原因很简单:物美价廉。”如今生活在硅谷的霍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Costco如同走进了一个巨大的仓库,家电、家具、食品、服装、药品、书籍……每一件商品都以家庭装出售,其中牛奶、水果、烤鸡、牛排是许多消费者采购单上的必买品,而且价格实惠。 美国Costco的门店除了出售食品和日用品以外,还建有加油站,有的消费者会定期到Costco给汽车加油、洗车、更换汽车轮胎或配眼镜,因为这里的油价也会便宜一点。 Costco是如何做到将商品定价如此之低,还能保证其企业利润的? “Costco不是通过提高商品毛利来增加企业利润,而是选择通过以较低的毛利销售更多的产品来增加其利润。如果Costco无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那么它就不会卖。”美国零售战略中心(Retail Strategy Center)的一份报告写道。 沃尔玛超级中心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有14万个,而Costco 一直以来将其SKU维持在4000个以下,并将低SKU看作其战略优势。因为每种产品供应的品类少,单个品类的销量就能够尽可能实现最大化,这让Costco在与供应商议价时,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此外,Costco还拥有很多自营商品,能够自主控价。例如Costco有自己的养鸡场,从养鸡到制作成烤鸡上架,都由Costco自主把控,砍掉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而利润空间较大的酒类,美国Costco门店则仅卖自有品牌Kirkland产的酒。 九成会员续费 Costco是全球第一家实践会员制的零售超市。在2018财年,Costco的会员费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0%,为31.4亿美元,同期Costco的净收入31亿美元,可以说会员费成为该公司净收入的最重要来源。此外,多数Costco的会员也比较满意,2018财年,Costco会员续费率在全球范围内在88%,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续费率则是90%。 在美国,Costco普通会员年费是60美元,高级会员120美元。高级会员独享的一大优势是2%的返点,根据Costco的规定,高级会员在Costco消费享2%的返点,上限是1000美元/年。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家庭每月在Costco消费500美元,则一年下来,120美元的会员费可通过返点赚回来。而Costco提供从日常必需品到电器,从酒类到汽车加油的一系列产品,一个家庭每月消费500美元,并非天方夜谭。这也能解释为何消费者会定期到Costco给汽车加油。 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美国消费者而言,Costco的会员卡同时也是银行卡。Costco和花旗银行合作发行过一种联名卡,既可以作Costco会员卡使用,也能作信用卡,同时还能享受2%的消费返点。 Costco与银行的合作意味着这家零售巨头还涉足金融领域,帮助信用卡的发行方发行信用卡,同时分享信用卡的刷卡收益。Costco还将这一玩法带到了中国,7月8日,平安银行和Costco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发行平安银行Costco联名信用卡。[详情]
原标题:数据 | Costco会员价在美国高过同行,在中国能站得住脚吗? 文 | 张媛 孟令稀 如今,在中国,美国连锁会员制超市Costco(中文店名:开市客)备受关注。Costco上海闵行店开业首日,结账排队2小时、停车场等待3小时......随后,其官网挂出暂停营业说明。那么,在中国自带“热点”的Costco在美国主场的发展如何? Costco在美国 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公开资料整理,起源于1976年的Costco,由Price Club和Costco两家公司合并而来。 市值高涨 自1986年上市以来,Costco股价一路攀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8月29日16时,Costco市值达到1304.28亿美元。 据其公司财报,2005财年至2018财年,Costco营业收入由529.35亿美元涨至14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最高达14.07%。 最赚钱的是“食品和杂物” 从Costco各品类营收情况来看,“食品和杂物”营收占比最高,2004年以前,该品类对公司营收的贡献超六成。 会员价格高过同行 据《Understanding Costco》报告,从消费频率来看,Costco低于以7-Eleven为代表的便利店。同时,论货物品类,Costco不及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超级购物中心。 在杂志《STORES》评选出的2019年“美国零售百强榜”中,Costco以1014.3亿美元的零售额位居第四位,与第一名沃尔玛之间具有2862.3亿美元的差距。 然而,与同为会员仓储店的Sam‘s Club和BJ’s Wholesale Club相比,Costco的会员价格高于Sam‘s Club和BJ’s Wholesale Club。 Costco在中国 2014年,Costco开始进驻阿里巴巴,先后在天猫国际和天猫开设海外旗舰店和官方旗舰店。 2016财年(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Costco在天猫国际上实现过亿元销售额。 据界面数据(公众号ID:shujuxian_kuaikan)统计,截至2019年8月29日,Costco天猫旗舰店和天猫国际海外旗舰店253件商品,总销售量共计24.56万,如果根据各商品总销售量与官网当日售价来计算,销售金额共计4569.52万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Costco天猫国际海外旗舰店和天猫旗舰店官网上明确列有上海闵行店开业宣传海报。同时,上海闵行店开业首日提前暂停营业的说明也悬挂于中国官网的首页上。 初入中国市场,Costco是否会实现其在美国的势头?[详情]
近日,Costco上海店开业引发抢购狂潮。Costco进入大陆消费者视线晚,此次一战成名,其商业运作模式被广泛讨论。然而,当我们转向消费者行为时,话语还是停留在“囤货”、“占便宜”等扁平的陈词滥调中。 8月27日上午9点,美国零售巨头Costco大陆首间实体店在上海市闵行区正式开业。当天早上,大量顾客涌向卖场,并引发交通堵塞。营业不到4小时,商场即发出通知称,下午暂停营业。28日,上海持续高温,商场发出2000人限流令,但门前依旧大排长龙。 据多家媒体报道,Costco开业掀起抢购狂潮,茅台、爱马仕被瞬间抢光,烤鸡等食品更是新晋为平价网红。上海店的火爆,超出门店负责人预期,其美股市值也暴涨78亿美元,引发国内外热议。与亚马逊、沃尔玛等其他连锁零售品牌相比,Costco真正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线,恐怕是这两天才发生的事。面对这个陌生的品牌,不少人对着近日卖场的照片、视频感叹发问:Costco为什么这么火? 作为全美第三大零售巨头,Costco以平价、会员制与一系列周边“奇葩”服务闻名。在上海店,市场上被炒到3000多的茅台仅售1500,即是Costco超低毛利策略的结果。2017至2018年,Costco定价毛利率稳定在10%到11%左右,仅为沃尔玛一半,同类型产品的品牌数量也少于沃尔玛等其他零售超市。其背后的销售主张是“低价高品质”:所有进入卖场的产品,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Costco只以最低价为顾客提供最合适的产品,省去了他们来回比较和选择的时间。作为零售商,毛利上的让步又通过会员制收费补回。事实上,会员制收费是Costco的重要盈利来源。 近两日,不论是大众“便宜货好”的简短表述,还是媒体的长篇报道分析,对Costco的关注大多聚焦于其商业模式。从超低SKU(产品库存量单位)到样品试吃、生活服务平台搭建,Costco的商业策略很快地作为资讯涌来。然而,消费者作为人类个体对这些策略的反应却未被充分讨论:价低量大,是狂购囤货的唯一理由吗?“先了解后消费”,是产品试吃提升销量的背后逻辑吗?卖场和消费者,到底谁更被动? Costco上海店人潮 囤货的动机是什么? 除了视觉效果更明亮鲜艳一点,走进Costco和走进大货仓没什么区别。巨大货架上的大件商品是Costco的标志性代表。与国内常见的超市不同,美国本土的Costco不出售单个货品,汽水、饼干、牙膏,都是成件、成打出售。上海店的货品销售针对中国消费者情况进行本地化调整,将大包装改为小包装,但仍保留成件出售的特色。 量大、质高、价优,常被视为囤货式购买的直接原因。同在一般超市单独购买一支或几支牙膏相比,去Costco以更低的价格买入一打明显更为划算,同时也节约了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成本。这也是众多消费者内心所盘算的。然而,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一篇文章指出,消费者愿意在Costco购买大件商品,可能与其提供的品牌选择较少有关。 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让他们在可乐和雪碧中做出选择。第一组可做两次选择,每次在一瓶雪碧和一瓶可乐中挑选一个,最后每人获得两瓶苏打饮料。第二组只能做一次选择,可选项有三:两瓶雪碧、两瓶可乐、一瓶雪碧和一瓶可乐的组合装。 研究结果显示,第二组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组合装,而第一组竟有三分之二的人通过两次选择拿到了雪碧加可乐的组合。为了确保试验结果不受观察对象对两种苏打水的喜爱程度影响,研究者一直保持跟进调查。但他们发现,影响是否选择组合装的因素,是观察对象所面临的选择结构,而非其个人品牌喜好。 换句话说,当商场出售单件商品时,消费者更乐于追求商品的多样性,批量销售时则相反。这种心理倾向影响了销售数量。五花八门的单件产品刺激了消费者的冒险欲望,他们在购买同类型商品时,也许挑选几个牌子进行尝试,但冒险的未知性和风险降低了他们的购买意愿,购买数量很有可能下降。相反,Costco的严选模式和精简产品,从选择结构上打击了消费者的冒险精神,从而增加他们对大件批量产品的支付意愿。 “囤货过冬”、“囤货过节”,“囤货抗辐射”,“囤货”二字后可加上一切时令节气,甚至是社会时事,以成为个体消费者大宗购买的理由。“囤货”和“占便宜”一样,成了包解万事的万金油。它们在哪儿都能说,结果相当于什么也没说,其论述过程大致是“人生天地间,大概就得来那么一遭,顺了本性”。此类说辞堵塞了探寻其他解释的空间,很难令人满意,同时,也创造了如下奇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对商家的一些营销策略了如指掌,但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却知之甚少,并不断通过重复性的消极语言贬损自身地位及主动性。 货架和批量销售的商品 除了“占便宜”,还能如何阐释过度试吃行为? 对消费行为认知不足的另一个体现,是将商家叙述成“被占便宜”的受害者。这种说法不是为一些不正当行为开脱,也不是鼓动人们接受“大卖场作为资本主义榨取消费者,活该被占点便宜”的强盗理论。恰当的理解是:在消费过程中,商家没有躲在幕后被动地观看,而是与我们互动的隐形实体。 在美国,到Costco的试吃区来一顿免费的午餐是众所周知的事。试吃样品不像国内一般超市那么细碎,大小适中,东吃西逛,足以饱腹。这种行为在中国会被视作“占便宜”的典型,但美国的一些个人理财和美食博主甚至会鼓励人们这么做,魔术表演师Penn Jillette不止一次在此进行约会。Costco深知,如果这类试吃做得好,卖场会变为一个很好玩的地方,而非面孔沉闷的大超市。 样品试吃试用不是什么新鲜营销手段,提高销售量、推销新产品等功能也是老生常谈。不少消费者会谈到,样品服务给了大家一个先体验再决定的机会,十分人性化,但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却很少被提及。 面对销售员递来的一块饼干,消费者可以选择婉拒并还以微笑,也可以选择接下,同时还以微笑和道谢。笑容和感谢是个体从别人那里获得好处后,遵循社会规则的一种友善回应。如果销售员的服务更热切一些,而我们又不打算买,或许心里便有些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源于个体对他者期待的打破和自身义务之未尽。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认为,人会在不同的场景中变换自己的角色,根据所知的社会规则和共识对该场景进行预判,进而得出一套行为规则。这套规则可分为两个面向:一是其义务,二是其期待。前者规定了人应该如何有道德地对待他人,后者是他人对其行为的合理回应。通常来说,自身之期待,即他人之义务。 在试吃场景中,推销食物是销售员的工作职责,他期待通过为顾客提供服务,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提升销售额,至少得到友善对待。而顾客个体的另一身份是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后,销售员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义务”,当这种软性义务无法履行时,消费者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歉疚感。 “自我呈现”理论中,扮演角色的不只是个体,也包括机构。当我们互动的对象从活生生的人变为冰冷的机构时,或许很难感到歉疚,商场对受益者期待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Costco的试吃不再简单地通过试吃刺激购买欲,而是通过更多样、长效的方式促进消费。试吃文化正从不道德行为变成商场及社会默许的活动,抱着游玩心态来尝鲜的人心情愉悦,五颜六色的包装、稀奇古怪的产品唤起他们对物的欲望,他们或多或少会在此消费些什么。至于那些打定心思只吃饭的人,Costco的免费和低价食物至少赢得了好口碑,他们不介意在日常谈话中为它多打几次广告。 实际上,被看作“免费食堂”的Costco已经主动改变了对卖场消费情景的定义。它扩展了自身对消费者的义务,从而将顾客从一些指责声中解放出来,更纵情地投入体验式消费的狂欢。 在卖场吃东西的小孩 Costco:上海新乐园 Costco几乎什么都卖。青岛啤酒、盘装寿司、汽车、厕所纸、茅台、爆米花、电磁炉、爱马仕……2011年,Costco还以最低600美元起的价格卖过Kirstie Kelly的婚纱。想象一下,来到Costco的准新娘没有私人试衣间,她的同伴不会坐在沙发上优雅地啜饮香槟,聊地毯的花纹、桌上的花束和白色纱裙的剪裁。当她走出内带小镜子的商场试衣间,可能要接受来往顾客的检视。不过,真的会有人停下来看她吗?推着几升重的可乐和一套电磁炉用具的人们,恐怕不大能发现一个身着婚纱的女人局促不安。 在一家连锁超市换修轮胎,接受眼科检查,顺便敲定旅游行程,订酒店,买门票……Costco不断改变对零售商的定义。Costco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服务,包揽他们的生活,而消费者渴望更多新奇的体验。在传媒新时代,以更多样的方式回馈商家。卖场,是他们共同构筑的游乐园。 低于市价的Chanel和Prada招来人群汹涌,但在一家把爱马仕搁货架上卖的超市排队买烤鸡,也是对爱马仕和烤鸡认识的双重刷新。上海店开业的第四天,很难说Costco将如何影响上海乃至中国的零售业格局,亦没有充足的材料去分析它对我国消费者身份构建、认同以及城市格局的改变。 不过,这几天华东高温难下,闵行区的Costco和浦东新区的迪士尼乐园门前又排起了长龙,Costco是上海的新乐园。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4/10/the-psychology-behind-costcos-free-samples/380969/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4/10/why-people-love-costco-sized-portions/381562/ 作者丨赵蕴娴 编辑丨宫照华 校对丨薛京宁[详情]
8月29日,央视财经报道开市客上海店会员超10万人。以299元/人计算,开市客开业3日入账会员费约3千万元。新零售内参创始人云阳子表示,开市客的经营模式是降低毛利率吸引顾客,通过量贩降低成本,另外精选商品以保证畅销。新京报记者体验发现,开市客很多方面还没有适应中国市场。因交通不便,消费者大多开车去运货,商场内的家电也没有本土化。[详情]
原标题:“中国市场”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底气所在 近两天,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超市Costco在上海首次开业被顾客“挤爆”的新闻刷了屏。无独有偶,8月29日,宜家在郑州首店开业,同样是人山人海,据报道,顾客要排队2个小时才能进去。 “挤爆”或许不会是常态,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巨大需求肯定将是常态,中国越来越大的购买力肯定将是常态,中国不断集聚放大的市场潜力也肯定将是常态。这就是中国经济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应对一切挑战的底气所在。 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去哪里投资。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经济规律。美方一些人“命令”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并在美生产”,让不少美国企业感到震惊并遭到不少企业的反对。有违经济规律的行为,必然会伤了企业,也伤了企业的发展生态。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宽广到足够容纳更多的外资企业来此受益,也需要更多的外资企业参与其中,和中国一道发展。 我们看到,仅今年上半年,德国零售巨头奥乐奇的中国首店正式落户上海;美国沃尔玛时隔9年在上海开出了第二家山姆会员店;百事公司在中国西南地区德阳投资5000万美元建新厂,目标直指赢取该区域休闲食品和饮料市场…… 数据也显示,在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外商在华投资逆势上扬。今年前7个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300多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 这是一个近14亿人的大市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这个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多样。 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为挖掘消费潜力增强消费者信心营造了良好环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快农村物流发展、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等,无一不是在创造新的巨大市场。试想,有近6亿农村居民的中国,如果农村消费起来了,会是个多大的市场;如果城市的夜经济发展起来,吃的玩的又会是多大的市场…… 没有企业会无视和舍弃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涌入,也给国内的企业带来了信心。身边的市场这么大,关键是看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抓住机会,赢得市场。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企业,也是如此。[详情]
原标题:(财经天下)美国超市Costco在华火爆开业 市值大涨逾500亿元 中新社北京8月29日电 (记者 陈康亮)美国超市巨头开市客(Costco)在中国境内的首家门店近日火爆开业,巨大的客流量让Costco不得不宣布暂停营业,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公司的股价亦同样“火爆”,自在华开业以来已实现连续上涨。 27日开业当天,Costco美股股价收盘大涨5%,而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则录得0.34%的跌幅。次日,Costco股价继续上涨0.72%。这也意味着,自上海门店开业以来,该公司的市值已增加70多亿美元,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与此相对,沃尔玛近两个交易日股价仅分别上涨0.38%、0.27%。 Costco登陆上海人气爆棚。汤彦俊 摄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Costco在华取得开门红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前期与天猫合作开设旗舰店以及许多国人赴美的生活经历,Costco的质优价廉品牌形象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则是公司在开业当天的大力度促销活动。 据媒体统计,Costco的百货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能低10%到20%。53度的茅台酒售价仅1498元,五粮液售价仅919元,都明显低于市面价格。除了生鲜食材、日化用品,Costco店内还销售钻石黄金、名牌包表等奢侈品,同样也是低于市价。 对此,赵萍表示,Costco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向会员收费,会员以交会费的代价换取低价购买的权利,加之开业首日的进一步促销活动,使得其店内商品极具价格吸引力,引来较大的客流量。 工作人员在不停的补货。汤彦俊 摄 但赵萍强调,就目前而言,Costco的模式是否能在中国成功还不能下定论。实际上,Costco商品价格之所会比较低,很大的原因是其提供的商品种类有限且用大包装销售。这就导致消费者往往一次买的商品量大,很多时候会超出自己需求。这种消费方式是否能为中国消费者接受还有待观察。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亦持类似意见。付一夫进一步指出,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激烈。除了线下销售外,中国还是全球互联网使用习惯最为成熟的线上市场,完善的电商生态以及正在进行的新零售变革,已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商品供给、更多元的渠道选择与更炫酷的购物体验。在此环境下,包括盒马在内的各种新零售都会对Costco形成挑战。 “总体而言,Costco选择登陆中国市场,并取得开门红,值得祝贺。”赵萍说,中国消费市场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并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包括Costco在内的国际巨头只要扎根中国市场,做好本土化工作,切实服务好中国消费者,就一定能获得更好发展空间。(完)[详情]
“新零售”中零售近场化、线上线下打通、千人千面体验等几个基础概念仍是当前零售业投资与转型的主流方向 。但是Costco的模式与这些主流概念相左而行。 2019年8月29日,Costco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上海市闵行区店超市内购物的消费者人头攒动。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贺晓青 司玉洁 (贺晓青,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司玉洁,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项目经理) Costco的首日火爆,能否持续?这是本月零售圈内的热议话题。从各个角度看,Costco的运营形式都与当前主流的“新零售”概念背道而驰,已经习惯了依靠全家、盒马、美团来解决生活所需的都市中产们能否接受距离市区30公里的”big box” (超级大卖场),还有待观察。 然而,抛开运营形式,回归零售本质来看,Costco又在“物美价廉”这一本质诉求上做到了当前的极致。 “方便快捷、多元新奇”与“极致价格、简单优质”之间,消费者究竟会站在哪一边? Costco:“新零售”浪潮中的异类 尽管饱受争议与挫折,“新零售”中零售近场化、线上线下打通、千人千面体验等几个基础概念仍是当前零售业投资与转型的主流方向 。但是Costco的模式与这些主流概念相左而行: “远场”与“近场”:为切合消费者对便捷的诉求,“小型店”“近场化”(即门店靠近社区、办公室等“消费现场”)是当前的主流趋势 ——连锁便利店的高速扩张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明证,而各类社区生鲜、苏宁小店、永辉生活等更是直接进攻传统大卖场的“护城河”品类。在如此潮流下,Costco逆势在距离市区30公里处建立2万平方米大店,难免成为一招险棋。驾车1小时、公交2小时的距离,这并不是选址的问题,而是由Costco价格驱动的模式所决定的。然而,对消费者而言,由于各类购物渠道的便利性,一站式购物的重要性远远不如10年前大卖场强势时来得重要。今天已经习惯了便利店、电商次日达、外卖30分钟到的北上广中产家庭,能否重拾10年前周末举家逛超市的热情? “场-货-人”与“人-货-场”:以消费者驱动的选品、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是当前零售运营的主流思路。但是Costco选品却是卖场主导的 —— 以“规模经济效应”为主导方针,各品类精选1-2个单品;卖场提供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习惯了“万能的淘宝”的中国消费者,是否会满足于Costco模式下的精选商品呢? 会员制能否驱动数字化:Costco首日火爆后,有评论开始讨论这是否是“会员制卖场的春天”。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会员制是整个Costco模式下最“平淡无奇”的一环。15年前的商学院课本里,还有Tesco利用会员卡信息分析消费者需求的“经典案例”。但是时至今日,这些与电商互联网玩家强大的大数据算法相比,就未免显得小巫见大巫了。在全球领先的会员制卖场中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传统零售企业的会员数据质量和数据处理能力的真实观察告诉我们,依靠卖场会员数据和内部能力来推进智能零售困难重重。更何况,在Costco模式下,“个性化体验”并不是追求,“有限选择”带来的“规模效应”才是精髓。 价格:永恒的诉求,精心选择的时间点 既然疑问那么多,为什么Costco火了?因为便宜啊! 关于Costco为何能实现高性价比,媒体上已有许多深度文章,本文不再赘述。在此我们想强调的是,即使在数年前中产崛起、品质生活、消费升级的舆论氛围最高时,“价格”依然是整个零售行业绕不开的核心诉求之一,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电商其实是高度促销驱动的模式 —— 天猫平台上美妆品类约40%的销售都产生在11月(双十一大促),加之其他大大小小的“购物节”,电商美妆品类应有60%以上的销售产生在促销时。食品饮料品类的品牌拉力较弱,更是“不促不销”。线下零售中,以家电为例,苏宁、国美的销售长期以来高度集中在“五一”“十一”两大促销季,近年加入“618”“双11”“双12”,更是拉升了促销销售的比重。 就价格追求而言,Costco不是拼多多,Costco的选品都是针对中产家庭的品质型商品。上海实体店开业仅数日,还没有销售数据可供参考。但以Costco天猫旗舰店的数据来看,最畅销的商品是大包装进口坚果,198元/1.1公斤——典型的“五环内”品类。Costco瞄准的是一边需要维持品质生活、一边日益精打细算的都市家庭。 从宏观趋势来看,整体消费氛围从2018年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Costco观望数年,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进入中国开实体店,相信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调研。一方面,多年的电商大促培养了消费者的囤货消费模式。另一方面,新常态下,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品质商品(而非单纯看大牌)在消费决策中日益重要。尽管在运营形式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前文所述),但是Costco看准了这一波销售心态转变的关口,押注“中产消费理性化”的大势。 消费者的选择:当我们谈论消费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方便快捷、多元新奇”与“极致价格、简单优质”之间,消费者究竟会站在哪一边?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消费者”本身是一个太过宽泛的概念。拼多多曾经一度引发“五环外”“五环内”的讨论。而Costco即将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五环内”的消费者也是高度分化的 —— 未来我们讨论中产消费者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称呼: “全家党”:那些依靠便利店生活的单身上班族们 “盒马族”:忙碌而重视便捷性的家庭消费者 “Costco之家”:对价格愈加敏感的品质生活追求者, 等等 新常态下的消费分化是大潮流,Costco不过是其中掀起的一朵小浪花。 如果Costco的另类模式在中国能够成功,那么根源将在于抓住了零售中 “物美价廉”的本质诉求——这一要素在中国市场过去几年发生了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而更为深刻的是,Costco实现“物美价廉”并不是单纯依靠压低毛利,而在于独特的盈利模式 ——通过“简单而大量”的商品,最大程度压低采购成本;以低价商品吸引客流,使远郊门店成为可能,解决了零售业房租高企的这一最大成本问题。 Costco选择在此时进入市场且引发舆论热点,足以引起业内人士的思考。时间是否会站在Costco一边?如果Costco能持续控制好采购价格和其他运营管理成本,将“物美价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那么答案将是肯定的。[详情]
经过两年的筹备,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超市Costco(中文店名:开市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门店终于在上海闵行开业了。虽然地址远离上海市区、开业当天还是工作日,但卖场内依旧人山人海,甚至出现“扫货大潮”。Costco股价应声大涨,总市值两天增加了78亿美元,约560亿元人民币。 卖场内人头攒动 停车场等待需要3小时、结账需要排队2小时……中午刚过,Costco就发布公告“为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今日下午卖场暂停营业”,并表示将对“入场人数进行管控、卖场内限2000人”。 就连警察蜀黍也发微博提示大家道路临时封闭,鼓励理性消费、错峰出行。 虽然开业首日的体验很“崩溃”,不过,据小编的上海小伙伴发来的前方报道,一夜过后,28日卖场内的大家依旧“斗志”不减—— Costco为啥这么火? 刚刚开业就遭遇如此状况,是“可喜可贺”还是“水土不服”?作为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超市,成立于1976年的Costco在全球11个地区设有超过770家分店,会员量超9600万,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美国90%以上的家庭都是其会员,每年会员费收入达几百个亿。 在美国,Costco被认为是“穷人的超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包装、大分量,以及足够优惠的价格。根据Costco的公开数据,上海首店的非食品类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低10%到20%,商品毛利率大都在10%-11%、大部分商品可无理由退货……但“低价”而不“廉价”,广受普通及白领家庭的欢迎。 2014年10月,Costco正式入驻天猫国际;5年后,大陆首家实体店落户上海闵行。对于为何选择上海?Costco亚洲区总裁曾解释:闵行区所在商圈附近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较多,而天猫国际的数据也显示,Costco在大陆的购买者主要来自华东地区,而其中上海地区最多。 值的一提的是,会员制的Costco,虽然会员费收入只占总收入2.2%,但却创造了公司70%的营业利润。从7月1日起,Costco上海门店开放会员申请,正式营业前会员数已超12万。也就是说,以年费299人民币/人计算,这家店什么都还没有卖,就已经赚了3588万!此外,8月26日前开卡还可省100元会员费、开幕期间(8月27日-9月29日)卖场还有额外优惠……这些都给已经火爆的开业场面又添一把火,当然,开业的火爆场面是否能“坚持到底”,还有待未来的持续表现给出答案。不过,对于Costco来说,在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争夺战才刚刚开始,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火爆的背后,打了谁的脸? 其实,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在Costco“抢货”的仅仅前五天,上周五(8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称,“特此命令,我们伟大的美国公司立即开始寻找在华经营的替代方案,包括将业务转移回美国,在美国境内生产商品。这会是美国的伟大机遇……” 随着贸易战的不断升级,特朗普甚至开始以“行政命令”式的喊话,给在华美国企业下令“离开中国”。但从美国股市和企业界的反应来看,他们恐怕难以从命。这不,前脚特朗普“话音未落”,后脚,Costco这位美国零售巨头不但没有离开、反而开门大迎客,给特朗普结结实实来了个“幽默的回应”。 不单单Costco,早在今年5月31日,全球知名生物制药企业美国辉瑞公司就宣布,旗下全新业务部门辉瑞普强的全球总部落户上海。这也是辉瑞首次在美国本土之外设立全球总部,便选择了中国。美国500强企业之一、医疗机械企业赛默飞7月21日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正式签署在华增资项目协议,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基地,释放其长线投资中国的积极信号——“中国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美国医疗机械企业赛默飞宣布增资中国 不难看到,各大外国企业“用脚投票”的行为实为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20131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 这既源自于各个企业对中国市场活力和潜力的认可,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的开放。 就在本周二,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除了第九条直接针对外商的利好消息:“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统筹考虑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发展特点和趋势,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范围,顺应商品消费升级趋势,抓紧调整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剩下的内容也旨在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展现出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决心,也带给在华外企更多的市场机遇。 实际上,中国美国贸易已经深度参与全球市场,在产业链上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更宏观的国际贸易市场、还是Costco大受欢迎的鲜活事例,都一次又一次地说明——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6日所言,“所谓美国企业撤出中国,更像一句政治口号,而不是务实举措。即使发生,自然也会有别人来填缺补位,到头来受损的还是美国”。[详情]
原标题:外商零售企业加码中国 美国“开市客”上海火爆开业 央视网消息:8月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上海开业,开业当天,“开市客”人气爆棚,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 [详情]
上午开业,下午停业!Costco超市被“买崩”!付费会员制能否让大超“重生”? 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Costco(中文店名:开市客)在上海营业,开业首日开市客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 停车场等待需要3小时、结账需要排队2小时……中午刚过,Costco就发布公告“为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今日下午卖场暂停营业”,并表示将对“入场人数进行管控、卖场内限2000人”。 虽然现场仍有许多客人等待进入卖场,但现场已经竖起多个“只出不进”的告示。 值得注意的是,经历周二上海市民“疯狂”的欢迎后,当日晚间美股Costco股价突破前期平台大涨5%,昨夜再度上涨1.24%(截至北京时间29日0:33分),其总市值两天增加了78亿美元,即约560亿元人民币! Costco是什么? 刚刚开业就遭遇如此状况,是“可喜可贺”还是“水土不服”?作为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超市,成立于1976年的Costco在全球11个地区设有超过770家分店,会员量超9600万,也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美国90%以上的家庭都是其会员,每年会员费收入达几百个亿。 Costco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包装、大分量,以及足够优惠的价格。根据Costco的公开数据,上海首店的非食品类百货商品价格低于市场价的30%到60%,食品类则低10%到20%,商品毛利率大都在10%-11%、大部分商品可无理由退货……但“低价”而不“廉价”,广受普通及白领家庭的欢迎。 上海新开的Costco有多火爆? 一夜暴雨依然未浇灭爷叔阿姨涌向Costco上海闵行店的热情。8月28日,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9点左右来到Costco时,虽然现场安保人员表示,“跟昨天比人少了很多”,但门口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据记者粗略统计约有两三百人,以中老年人为主。据安保人员透露,7点左右门口就排起了长队(Costco9点营业),更有甚者凌晨两点就来排队。 记者看到,Costco门口有近十个安保人员在隔离栏前,将客流隔成好几截,分段分量放人入场,卖场前广场上亦有近十辆警车严阵以待,交警和安保人员依然在周边马路上维持秩序。现场闷热,排队的顾客汗流浃背,有白发老人用自带擦汗毛巾扇着风。Costco安保人员表示要入场仍要等待1-2个小时,有人闻讯返回,大部分顾客仍坚持排队。 10点一刻,记者终于得以入场,由于进行了限流,场内人数比27日少,不过仍然人气旺盛。卖场内部为仓储式设计,下面卖货,上面储存。商品的摆放也颇有美式粗豪的感觉,一律装箱摆放。 卖场入口只剩样品的奢侈品包陈列台 每经实习记者 郑洁 摄 卖场入口陈列着香奈儿、普拉达等奢侈品包,据Costco工作人员当时介绍,尽管已补过货,所有包仍然只剩陈列架上的可售样品。 酒水饮料区,网传售价1498元的茅台已经被买空,工作人员透露,28日开店十分钟内这款茅台酒就被抢光了。不到38元的烤鸡前,也排着很长的队伍。 此外,iPad、Surface Pro等价格较贵的电子产品同样陈列在卖场的入口处,记者也看到,Costco店内冷鲜、食杂种类丰富,还设有专门的水果冷藏室。直到记者11点30分左右离开,门口队伍仍然排得很长。 结账处和办理退会、入会等事宜的会员处同样人潮汹涌。关于会员退会制度,Costco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在会员期内任何时候都可办理退会,“哪怕你离会员到期只剩一天,我们依然会全款退会员费”。 开业首日如此火爆的场面虽然超出了工作人员的预期,但也证明了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开业的火爆场面是否能“坚持到底”,还有待未来的持续表现给出答案。不过,对于Costco来说,在中国市场的消费者争夺战才刚刚开始,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上海市闵行区商委工作人员:闵行区1-6月份合同吸收外资2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2.2%,也是我们近十年来非常高的一个增幅。这就表明在现在当前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外商对中国对上海的投资意愿依然强劲。 Costco怎么赚钱,付费会员制是新零售大趋势? 在Costco,藏着一个神秘数字——14,任何一件商品的毛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14%。这并非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毛利润下降,而是主动将价格定在几乎不赚钱的水平。 Costco以“不靠产品,靠会员赚钱”著称,其利润额和商品售价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会员人数直接相关。Costco实行付费会员制,虽然会员费收入只占总收入2.2%,但却创造了公司70%的营业利润。从7月1日起,Costco上海门店开放会员申请,正式营业前会员数已超12万。也就是说,以年费299人民币/人计算,这家店什么都还没有卖,就已经赚了3588万! 不过,8月26日前开卡可省100元会员费、开幕期间(8月27日-9月29日)卖场还有额外优惠…… 专家表示,Costco实行的付费会员制是新零售时代的大趋势,商超通过付费会员制“圈”到一批高频消费者,筑起“护城墙”。但要做好这一商业模式并不容易,如何提高消费频次、如何加大品类跨度等,均是零售商超需要面对的问题。 Costco上海店被“买崩”,“付费会员制”式疯狂,你会pick吗? [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